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飞鸿
    推荐

    个人看来,自由应该是这样的 保持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不被物欲迷了心智,不做物质的奴隶 明了善恶是非,不搞道德审判,不被道德绑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就像汉姆雷特所言,即便住在果壳里,也拥有整个宇宙 王氏心学核心包括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婴儿初生,幸福很简单 吃饱穿暖,家人陪伴 懵懂孩童的快乐,也许只是个能躲猫猫的窗帘 简单纯洁,这叫无善无恶心之体 等到懂事,吃要鱼肉,衣服要漂亮 再长大,开始追求山珍海味豪车名包 物欲横行,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发端 所以人要致良知,要为善去恶 很多哲学类书里都有类似的提法 道德经里说去甚、去奢、去泰 就是不走极端,不慕奢华,万事有度 瑜伽经里说,约束心灵的变化叫瑜伽,真实自我安住在纯洁的本性里 而王氏心学的主要来源,大学则是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表述或有差别,核心大抵类似 就是涤除物欲的尘埃,恢复纯净如婴儿的心灵 这不是理学派那种完全唾弃物质追求的假清高,而是不拔高不贬低,保持平常心,在物质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宁静 一直以为金庸大师是武侠的巅峰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 古龙才是真正的国学(心学)大师 参见决战紫禁之颠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化学邓老师
    推荐

    为何说人心与物同体?例如,我的身体原本血气畅通。所以称同体。如果我和别人,就为异体了,与禽兽草木就差得更远了。但是,为何又称为同体呢?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风中叶
    推荐

    当年释迦摩尼佛于菩提树下入甚深禅定,终于睹明星而开悟,遂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的感悟。 阳明先生于龙场悟道,也有"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叹,总觉得二者之间似乎有共通之处,佛家曰之自性或佛性,心学曰之良知。良知之学是心学精髓,时时刻刻能致良知,方能养得此心不动,则能随机而动。 非常喜欢文中所提到的集义一说,似乎是孟子所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若能集义则能让浩然之气常存。 不得不谈这四句偈,这四句应该是对阳明心学的高度总结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本无善恶,意为心之发,但受习气影响会有善恶之分,良知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恶,时时刻刻在生活中致良知,为善去恶即可。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违背良知而行事的,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多去事上磨,争取能够养得此心光明巍巍,岿然不动。方知是落在实处。 不过对于文中多次提到,佛家大多为枯禅一说,自己不以为然。佛家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佛法常教世人多发菩提之心,除了度己,更要舍身忘我的度人。枯禅一说只是后人没有习得佛学精髓,而走入的误区,并不能代表佛学的全部。自己也曾看过多位祖师大德德开示,多次教育佛弟子要去事上磨,切忌流入枯禅。万行法师所著《降服其心》中,关于教育僧中多去事上磨的例子俯拾皆是。与之相类似的,心学中以何心隐和李贽为代表的左派只是一味的强调心即理,不需要去事上磨,虽盛极一时,但最终却把心学带入一个覆灭的深渊。我相信这不是阳明先生的本意,他们也代表不了心学的全部。佛学中亦有很多可取之处,很多思想可以与心学相互辉映,并不全是枯禅。 心学是儒学的延伸,却又高于儒学,是发展的学说,是灵动的学说,这给心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我相信若能时刻致良知,时刻长养浩然之气,必然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与自己共勉。 另外,对知行合一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原来知行从来一体,从来没有先知后行,也没有先行后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关键字:致良知,诚意,格物,存天理,灭人欲。 以上!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科技链产业链
    推荐

    说和做,人与己,同类话题千千万。 说的容易,读的不费,做起来当局者就容易“趋利避害”出岔路口了。 我们凡人不是圣贤,那就要知悉圣贤之道,起码不要损人不利己。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致良知事上见!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DR Jαnny🌹🌹
    推荐

    看了36个版本王阳明心学,本本经典。 不管你做什么稳重才能发展,不管你在什么位置,我觉得个身的修养和礼貌是非常重要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的理念,值得每个人学习。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Henry
    推荐

    良知的有无不是你说有就有,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练。要致良知,也就是说,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须到在万事万物上(亲民)。不然的话,那就成了禅宗,只说不做。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王不留行
    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2》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相较《知行合一王阳明》,更细致、具体地通过四句教诠释心学;2、王阳明离世后,心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3、用心学理论诠释《大学》。心学是一门灵动的学问,正因为人的认知不同,所以心学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设定。故在王阳明离世后,心学徒四分五裂,衍生出了左、右派,右派尤其重视「事上练」,而左派则认为,只要有良知,所有言行都是对的。当时的背景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朱熹理学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了一系列的道德法规,旨在让人安分守己,不要做刁民。而心学向社会下层传播「心即理」的思想,言下之意就是外在的一切规则和法律都是扯淡,我良知认为对的才是天理。而这种思想形态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所以心学遭到政府的攻击和围剿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反之,心学在传到日本后,在包括政界、军界、商界等各领域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被誉为日本军国主义「军神」的东乡平八郎甚至在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字样。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第八章,以心学诠释四书为首的《大学》,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明明德」就是心学中的「光明良知」;强调「亲民」是良知的彰显,要「知行合一」,否则就成了禅宗;而「至善」则是「明德」和「亲民」的归途,是方圆止于规矩、长短止于尺度、轻重止于权衡的准则,就是不会因为失了准则而使自己的私心陷入卑微,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而心学告诉世人,止于至善就是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事,方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推荐

    人间正道是沧桑,唯有诚意动天地。 王阳明心学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也需要各司其职,守卫和平。心学既不应该是统治者的工具,也不应该是暴民的借口。学而时习之,不是为了比谁高明,不是为了凌驾于谁之上,而是要有创新、有担当、有进步,不仅让自己有幸福的能力,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生活,物资可以量化,凭借智慧与力量所得,学识不可以量化,只要追求便永无止境。物资的丰厚填补不满精神的匮乏,精神的财富不仅可以丰厚的活着还可以用以创造物资,乃至实现理想。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当知行合一,以心学团结所有,繁荣共进。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看与不看
    推荐

    王阳明的四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阳明心学的思想框架以及思想体系的递进关系,指导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良知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要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心,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读书有感悟,践行世事难。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辰·修
    推荐

    王阳明用下面四句话概括了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分别代表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第一条良知是核心。但是与佛教的良知不同,心学更强调行动力,即知行合一。 我最初理解的王阳明心学,是教导人们遵从自己的良知,去扬善抑恶。但是读到后面,发现心学被日本人以及早期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汪精卫等追捧,并成为发动群众、凝聚革命力量的精神工具,感觉我的想法需要修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按自己对良知的理解去行动?看来问题出在对良知的理解上。除了公认的道德规范之外,不同阶层的人对良知的认知不会一样,甚至互相抵触。王阳明可以去平叛朱宸濠,张居正可以残酷镇压广西叛乱,汪精卫刺杀载沣也没问题,甚至日本占领朝鲜也说得通。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致良知也是一个很虚的东西,因为它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希望我的理解有偏颇。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快活人
    推荐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精髓: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离。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深刻意义。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精要之本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157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Yym²º²¹
    推荐

    【立德】【立言】【立功】 王阳明都做到了, 当之无愧一代圣人。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 意即良知都在我的心上,无需外求。 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事上练, 是阳明心学的探索模式。 致良知则是阳明心学的立言宗旨。 而"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是对阳明心学的补充。 学习的目的在于涵养身心。 对阳明心学仍需不断学习, 把一些道理瓣开揉碎, 取其精华,丰富心灵。 有了思想,灵魂便会灵动起来。 虽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有了丰盈的思想, 并以指导实践, 对生活对工作对做人都应是好事。 从学习智慧开始吧! 也让爱和敬畏之心出来, 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 和一切合一。 爱到极致是奇迹!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寒星
    推荐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宇”。唯神论,唯心论兼王阳明心学,现代最能被公认的奇点大爆炸也有自身理论的缺陷。追本溯源那是理学家的目标,大约永无定论。知行合一既是个人的行为艺术也成就济世强国的大理想,果然通透!若人人都这么想真可谓简单高效处世之道。尤其喜欢其中的一句“良知乃我师”,千难万难问心就行啦👍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沐心(莫小在草本植物护肤)
    推荐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知指的是良知,致良知止于至善!王阳明说,心即是理!打个比方你要做一件事,很犹豫不知如何去做的时候,你就问向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的都不要去做,利人利己的就去做,这就是致良知止于至善!王阳明还说要事上练,这就是大家谁都会说,没事儿的时候全是正人君子,遇上事了,遇上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了,立马变了一个人,这就是伪善!良知被蒙蔽了,就是人们说的,利益熏心!把心改变了,变成了私心,狼心,良知也就丧失了。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也不要去说别人做不到,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知行合一到底有多难,到底有没有可以做到的人,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就是我们说的圣人,圣贤。当今利益熏心能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哪怕能做到一半,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起码不能把天良都丧尽。 阳明心学在日本比在中国更受重视,曾国藩一身都在研究阳明心学,学习阳明心学,从这本书开始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