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大海
    推荐

    根本不敢评论,只能说读过而已,能得其中一二,足矣!还须继续努力!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天天天蓝
    推荐

    看这本书,是偶然看到一个书友名字:“一生伏首拜阳明”!阅读完这本书书才知道,这句话原来是1904年5月27日,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战胜俄国海军回国参加庆功会时展示出腰牌上的励志句!这七个字让东乡平八郎成了日本“军神”,也显示的是王阳明心学在军事上摧枯拉朽的力量。 而我知道王阳明是在《明朝那些事》书里看到的,印象深刻好像是在云贵高原某个穷乡僻壤任职时“格竹”?!然后豁然开朗创造“心学”。好像还也是个比较执着的人。 王阳明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则是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方法论。这就是王阳明本人对“四句教”的解释,王阳明最喜欢和最擅长的就是“二合一”,比如知行合一、心理合一,同样,四句教也是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的合一。 阳明心学四句教是让人既自信、又不可自傲的教法。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终极目的还是让我们去人欲、存天理,不能有一丝恶念存留心中。王阳明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个世界应该什么样子,是由“我 心”来决定的。想想好像是这个样子的! 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1529年,王阳明在回归浙江的船上去世,享年57岁。 第一次读一本哲学书,还比较有趣,没有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给作者点个赞!👍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彭英财说财商
    推荐

    人世间所谓的烦恼、焦虑、痛苦,皆因自己的心所造,无关乎外在世界~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叶楠
    推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诚意,然心正,格物致知。事上磨炼,止于至善。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阳明
    推荐

    跟着作者再一次温习了阳明心学, 明明德就是发扬致良知,亲民就是知行合一事上修炼,止于至善就是做到良知中庸的程度就可以了。 虽是几个观点翻来覆去的阐述,但最简单就是最复杂的,知行合一事上修炼就是个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与心魔抗争的战场无处不在,当下一直在战斗,从未停止。战斗停止,恭喜晋级!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金春梅
    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鄢崇
    推荐

    此书把王阳明的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方法论进行了阐述。打开了自己进行修心的大门,书中的很多内容还需要反复理解和思考,最后方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本是必然成为我的枕边书,心学也将成为我的信仰。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行路者
    推荐

    先是看了百家讲坛里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然后再看这本书,就觉得好懂多了,好多事情还历历在目。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不从外界去寻找因果或者寄托,而从自己的心出发,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中练,以诚意对待自己和世界。理解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相当不易。所以人生其实就是修炼的过程,我们一直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实践,没有到终点,就没有结论。只会还会重读几遍,好好领悟。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2080!
    推荐

    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去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     这就是王阳明《大学问》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这个道理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星汉(李江峰)
    推荐

    这是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这套4册书中的第二册,是在第一册王阳明生平传记的主线后,相对系统的拆解讲述其心学理论框架。书讲得不错,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框架,和专门一章《此心光明,内圣外王》的心学特有的修行之法,让人非常容易入门。 我在上篇读书笔记《阳明心学:一个让人更能适应世界的思维模型》中,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了阳明心学,但对真正落地的如何修炼“良知”,在认知上总感觉力不从心。在细读本书过程中,我也刚好以我的理解,重新梳理了一下阳明心学的修炼之法,如下。 1、关于“知” 1)“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良知。 2)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人类不虑而知的东西叫良知。(孟子) 3)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 4)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支柱,自然也是人之为人的唯一尺度。 5)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诗) 6)如何确定自己良知的大小呢?心所安处,就是良知。当你做一件事时,你持续不断的感觉到心累,就说明这件事不是你能做得了的,要么是你的良知不明了,要么则是你的追求超出了你的良知的大小范围。 7)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 2、关于“行” 1)有目的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2)一念发动就是“行”。--发动念头的是良知,所以良知即是行,知行合一。 3)“格”物致“知” * 朱熹:“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包括意识的和物质的;“知”不仅是常识,还必须上升到天理层次。 * 王明阳:“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是意之所在,即格物就是正念头;“知”是良知。 4)良知“变动不居”“刚柔相易”,我们行它时自然也要如此。也就是,不要拘泥执著,凡事以适宜为唯一准则--“义(适宜)”即是良知。 5)内圣外王:就是致良知。“内圣”是我们不被遮蔽的良知;“外王”并非可用外在标准衡量的“功业”,而是行我们那不被遮蔽的良知。 6)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跟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王阳明) 7)不能致良知,有两种表现:一是懒得致,二是不能致。后者更严重。 3、关于“理” 1)性即理 vs 心即理 * 朱熹认为:人的心分为性和情两部分。性是天理,比如仁义礼智信;情则是欲,比如七情。“存天理去人欲”把人心固有的七情怯除后,人心就不圆满了,朱熹让人去万事万物上求索“理”来填补。 * 王阳明认为:性和情都是天理,但需要良知去控制。 2)天理是什么,其实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 * 人活在世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果不争,就是伤天害理。 * 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别人差,也不比别人高明。 * 心学的内核是独立人格,人人平等。 * 王阳明所谓的独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不是要你胡作非为。 4、修炼的标准 1)贵“和”尚“中” * 不过度、不执著,不逆情、不立异,始终处于良知所指引的平衡状态。 * 贵和尚中的另一个要求:不器。 * 执中无权,犹执一。(孟子) * “中”是天理,就是“易”,随时变易,不可能“执”; * “权”即变;必须因时制宜,很难预先定一个规矩; * 如果一定要将道理一一说的没有漏洞,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正是所谓的“执一”。 * 四和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2)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此心不动,是阳明心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此心不动,方能在面对各种情景时方寸不乱,应对自如。 *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 * 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正以其无入而非学也。(王阳明) * 孟子集义:在现实生活中做符合道义的事,积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荡,临事时自然能不动心。 * 随机而动:所谓“机”就是合理的表露自己人欲(七情)的机会。 * 七情唯有适当的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 * 恐惧源于内心,而非外部。所谓恐惧,是我们对于危险的想象,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自认为”无法克服、无法掌控、无法知晓的事物或环境时。 * 所谓前摄行为:就是要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比如言语正到快意时能截然忍默,意气正到发扬时能翕然收敛,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能廊然消化。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这个“勇”,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真诚恻怛地致良知。 * “诚”就是不欺自己。 * 同时相信别人,坚信自己发自良知所作出的判断也是别人能做出的。 * 千万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别人的诚意。 3)无我 * 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而已。 * “无我”自然会谦谨,而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 “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现就是“傲”:有我,就会时刻想彰显自己,时刻想让自己在人和场合都崭露头角。 4)超“狂”入圣 * 阳明心学认为,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 * 所谓“狂”,是一种自信,相信自己的良知。 * 孔子把人分成四等: * 中行:符合中庸的人,很难达到的人生境界。 * 狂:果敢扬言,一心一意立志于古圣人的理想主义者。 * 狷:不屑于不洁之事。 * 乡愿:同流合污的老好人。 5、如何练 1)事上练/练心: * 别人的提醒,不如自己良知的提醒。 * 致中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不过一定要注意,这个调节后的规则并非外在的,因为是你良知认可的,所以是内在的。 * 闲思杂念,到底是从好色、贪财、慕名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寻求本源定会发现。例如,你自信绝对没有做贼之想,什么原因?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份心思,你如果对色、财、名、利有想法,似不做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哪里有闲思杂念?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自然可以做到“发而中节”,自然可以“物来顺应”。 *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平时感觉不会被毁誉所动的人,在此时不为所动,那才是真本领。 * 我们常常对物欲动心外,还会对别人的评价动心。所以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需要别人的评价来填充。这样心就在外物的干扰下不停的动,永不停息。 *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的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做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是练心的大好时机。 * 凡是攻击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2)《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 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不够深切。 * 勤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 * 改过有两种境界:一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是被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责善就是要别人向善。 * 需注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对方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只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 * 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规劝为善的道理。 3)静坐克己 * 息思虑:就是让自己进入空寂境界,可以以一念代替万念。 * 省察克治:找出病克治私欲。 * 保驾护航的两个武器:诚意、慎独。 *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4)责人 vs 责己 *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是致良知了。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 责己以“义”,责人以“仁”:义是适宜,仁是爱。 * 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 * 仁,生生不息也,也就是对万物怀有活泼的、敏感的态度。(程颐) * “责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责己”上,从而去宽恕和感化比人。 5)如何对付“恶人” * 和恶人打交道只要记得一条:试图改变他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 * 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 * 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 谋取利益的人最怕失去利益,所以只要把支点放在利益关系上就万事大吉了。 * 要摆脱一个人,只需让他如愿以偿。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李大行
    推荐

    本书详解了四句教和王阳明其他的一些思想内容,以及王阳明心学流派的后期发展。时过境迁,如今再来读2,似乎已经没有当年读1时那种醍醐灌顶之感了。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
    推荐

    特别推荐的一本书 修身养性 王阳明心学 给我很大的人生启发 也是我人生道路的桥梁之基!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Ian LI
    推荐

    此书从王阳明的四句真言,来阐述王阳明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思想方式,强调,本心无善无恶,要从意上入手,与朱熹理学不同于,向外与向内的修心的方式!并且通过《大学》的全译,更好的令读者能够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由来! 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致良知 - 在于“诚”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Viona
    推荐

    在很浮躁的时候无意看到此书,居然能静心看下去如醍醐灌顶,才明白自己为何迷茫浮躁浑浑噩噩,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真正的反省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有些东西似乎懂了,又不是很明确,打算再看一遍,一边看一边试着用体察反省去感悟。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赵宇轩
    推荐

    作者对于阳明心学有深度研究和独到见解,看完此书对阳明心学算是有了初步认知,若想真正理解践行心学思想,仍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