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billli
    推荐

    此书是读第三遍,读完让我修行之路开了另外一扇窗,每次阅读时感受都不同,修心的强烈推荐此书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一枚营养师
    推荐

    作为一名讲师也是如此,不论你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群(幼儿园、中学生、大学生、企业高管)都不可以居高临下的圣人姿态去讲解的方法,当然也不可以趋炎附势或低人一等地姿态去讲。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 Sandy Lam 🌺
    推荐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最终能懂多少呢?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kingkey
    推荐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四维角度系统讲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诚于心,事上练,修于身,成于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实践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正如哈佛教授杜维明所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见证,一起去知行合一吧。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王洪武
    推荐

    看一本书,必是和人结缘的一个过程,看一本书必是和作者交流的的一个过程,一个作者写一部书的时间必然远远大于你读它的时间。 一本书并不必然全是真理,当你为它消耗了自身数个乃至数十个小时的时间,若使你思考,甚而警醒,甚而觉悟,甚而想获取这部书所述更多的信息时,那这就是一本好书。 每个作者的功力是不同的,写王阳明的作者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写一个哲人的书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哈尼
    推荐

    这本书前面一部分几乎重复了第一册中的内容。但越看越精彩。尤其是阳明心学的命运这一章节,讲了很多以前未看到的故事,证实了阳明心学威力。对阳明心学左右两派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对于阳明心学为何要在“心上练、事上磨”,也大致到最后在《大学问》中说清楚了,就是“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以为良知作出判断止于至善所用。叙事脉络还可以 理得更清晰一点。无论如何,这是讲阳明心学讲得最完备最精当的一部佳作![微笑]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会飞的山楂树
    推荐

    在我年幼的时候只知道努力读书,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完善自己,然而当我走过了那条求学之路后,却陷入一阵子的迷茫中。我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工作,为何在我的心中常常充斥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如何和他人更好的交流,如何完善自己,如果寻找一个人生伴侣,这些都曾困惑着我,如今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心中已经有了方向。         我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觉得这点并不丢人,并不需要刻意修正,但是另一个我却是一直在排斥这一点,借助这本书隐约有了些答案。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对这个世界有利的事情,可以做出一点点的小改变,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变得更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做好每一个当下的小事,无愧于心,早日遇到真正的自己。                    曾经的我视孤独为洪水猛兽,排斥自己陷入孤独的状态。后来才明白,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就算家人好友爱人时刻在身边,孤独也会如影随形,无法摆脱,到不如早日接受这一点,学着和孤独做朋友,这样我就永远不孤单,因为有灵魂和孤独陪伴着我。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Ebee
    推荐

    谨行慎独 <知行合一2> 贯穿人生的整个修行就是致良知的时刻笃行。 除了良知,还有什么? 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外界的所有评判尺度,都无法说服一个光明的内心,不去在意外界所有的东西,跟着心 遵循光明的良知 靠心判断善恶 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所以心不动。 所以不给外物贴标签。 而更重要的是事上练。让自己汲取的知识能够用于生活中。而后慢慢渗入体内,形成意识。之后再遇到同样的事情 就可以自然表达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致良知,事上练成。世界观,良知使然。 成为内心良知的使者,而不是外物欲望的傀儡。 时时探讨的人生观也就是想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不器。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视野的过程 而随着这个过程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读书的时候 觉得毕业了能找到工作就好 工作了想学多一些技能,找更好的公司 更好的平台发展自己…… 但,不管怎么追求 还是要不忘初心 就是不可遮蔽了良知。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一个可以容纳世界万千不同 优化外界不同声音转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 做一个无边际而可时时变通的而不是器皿一样的人。 他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而这些的最基本就是不为意动,从良知出发。光明自己的内心,光明良知,从而遵循良知做正确的选择,无愧于心。这是毕生的坚持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存在一定的阶级的。无可否认和避免。穷人想努力获取财富跻身上一层。富人想积累财富获得权力和名望......在这个欲望的漩涡中 很多人却忽略了要提高自身修养和才能。 他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谓厚德方能载物。 但实际的是 很多人却是才能与道德不相匹配 譬如公司的高层领导却贪污 在社会名望很好的人却是私通他人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人便是被物欲蒙蔽了良知。他们获得的物质 也会有失去的时候。 只有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是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 文字给对于一个人直接的改变 大概能有1%就算是不错。 有些人没有办法从文字中直接体会作者的用意。有的 会曲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而有些人 是不懂也不会深入思考,所以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阳明心学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让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性地去做。而不仅仅是读。 事上练,便是如此。第一步很重要 第一步的前期准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享受孤独 不是盲目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 时刻保持自己,慢慢的将学到的东西融入生活中,融入身体里,才可以在往后的生活中,散发个人的独特魅力,才可以享受这一个一生的过程。 诚心待人,不是盲目相信,也不是完全戒备,把人往坏处想。 从小父母和外界环境都在告诉我们,不要相信陌生人。这句担心我们上当受骗的教诲,很容易被理解为:他们都是坏人,所以不能相信。导致很多时候一出现问题,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他是不是为了什么什么而这样做。 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交友之道便是,我以100%的信任与你结交。这个100是掌握在你手上的,如果你把它变成了50甚至为0。对我来说没关系,顶多是少了这位朋友 恢复原状。 但是很多时候会发现是100➕。因为诚意。 不为责人而责人。 与亲友相处之时,难免有对事情不同见解的时候,也会发现对方的错误。大多时候都是直接提出对方的错误 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其实,目的只是想让他也发现自己的问题,让他更好。可是错误的方式总让人觉得你是在显示自己。用告诫自己的方式好好说话 责人的目的若是因为方式跑偏了 会很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 致良知需要不断地事上练。如果继续粗糙过活,不懂自律,不知情的对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人生带入深渊。 很多人的现状是,知道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是忙碌而浑噩的,答案便是,还没做到知行合一。 军事行动,国家统治,政治建设,还是企业发展,王阳明的心学都贯穿其中。与其说是心学让他们获得,不如说是良知让他们成功。 慢慢清晰的生活目标和渐渐美好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是靠自己去学习,去接受,去充实才可以获得的。 少些夸谈。少些私欲。多些学习和实践。让良知引导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致良知,才是爽朗开明的一生。为善去恶,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做一个诚于心的独立个体。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孙悦
    推荐

    作者文笔很好,诙谐顺畅,通俗易懂,确实在很好的启蒙读物。但对书中致良知的解释却不能认同。 书中第三章道:本能、直觉、第一感即是良知,按良知行事即是致良知。 按良知行事是致良知不错,但本能,第一感却不是一回事,更不是良知。人饿了本能是吃食物(无善无恶),极饿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抢他人的食物(有善有恶),良知则是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是知善知恶)。遇事时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不同,就是因为后天沾染的习气不同,所以第一反应是‘意’,本能则是‘心’,两者均不是良知。 如作者所言:人若按本能行事,就是像动物一样,动物发情时毫无顾忌,人岂能如此? 若按第一反应行事,别人骂我一句、打我一拳,我的第一反应是骂回去、打回去,良知可是如此?‘‘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良知。’’人的第一反应(意)是有善恶的,致良知就是要发现其中的恶并将其去除。 若按直觉行事,那我们还要不要讲逻辑和凭据?疑人偷斧的例子就是靠直觉,结果靠谱么? 综上对致良知的解释无论从字面还是从实例来看都是不恰当的。 虽然我的解读稍有纠结于文字的意思,但要理解这种深厚复杂的思想,对词的理解就必须要精确,词句是构建思想的基石,对词句理解出现一点偏差,最后对整体思想的理解就会与作者本意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尤其致良知是心学的根本,更是马虎不得。 我看过6本王阳明的书,这其中对心学理念的介绍钱穆的《阳明学述要》和梁启超注的《传习录》最好。 看这种古籍的通俗版其实和看外籍的中文版一样,书的质量不取决于原著,而取决于译者,所以译者的选择极为重要。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Mr.G
    推荐

    书写得行云流水,易读易吸收,也许正是作者吸收了心学的内在,所以能从大众角度出发,来阐释王阳明心学。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蘭亭閣主
    推荐

    当王阳明和你谈“心即理”时,他其实想谈的是“知行合一”。当他和你谈“知行合一”时,他其实想谈的是“致良知”。当他和你谈“致良知”时,他其实想谈的只是“诚意”。所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的落脚点就是一个“诚”字。 借用此段作结。 读至中间,顿觉是第一部的续貂之作,然坚持看下来,才发现收获颇多,学阳明学,就应该一遍一遍地过,一则温故知新,再则之前的难点、疑点在思考中被渐次消解,终于悟得那么一点精髓。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麦八一
    推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心学展示的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唯心主义观念,而是实用的处世方法论。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心怀阳光
    推荐

    知行合一,知不易,行亦难。知,须是良知,然而良知不是天然贴好标签的,需要用智慧去辨别、认证,贴了标签的也未必是良知,因而把非良知甚至劣知当成良知,也不足为怪。若日本近代发展得益于阳明心学,即日本人得良知真谛,又何以发动侵略战争,是良知使然,还是背离了良知?行,即践行,用实践去检验所知是否良知,当然也包括对良知践行后美好成果的期望。在科学研究上,知行合一可通过反复实验来达到,成功可喜,失败无惧。若是社会管理上,特别是与民生发展、性命攸关的重大事项上,也应小范围多环境反复试验,在全面推行上慎之又慎,文革的教训极其深刻。从单个的人这一社会个体层面看,知行合一,则受到内在意志力(动力及毅力)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有能为而不愿为的,有能为而不坚持的,有不能为而为之终不成的。全书读来,启发良多,然总觉言犹未尽,似疑似惑。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张国磊
    推荐

    有史以来读过最好的一本心灵鸡汤,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读自己,其中许多理论确实是日用而不知。都说中国历史上有2.5个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很不巧的是曾国藩也是心学的忠实粉丝。阳明心学不是唯心学,也不是心理学,更不是厚黑学,它更确切应该叫良知学,它宣言万物合一、光明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它告诉人们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圣人,即自己的良知,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光明自己的良知,按照良知做事。封建社会儒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统治工具而备受推崇;而当今社会个人的自由获得了除法度之外的巨大空间,阳明心学所提倡的致良知才是正确的成长法宝和行事的准则,这是觉醒之路,自由之路,也可以是成功之路。

  • 伊索寓言(小学生爱读本)
    艾小蜗牛🐌
    推荐

    知行合一,道义和良知能让人在事业上走的更远,心学不仅仅是读,要修行,什么是修行,工作即是修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