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一念
    推荐

    【《中庸》之道】 前面说了《大学》之道,现在接着说几句《中庸》之道。 之前绝没想到自己会读四书五经。总觉得儒学是封建残余,儒生是道学先生,愚忠愚孝禁锢人性。 但仔细看了《大学》、《中庸》,并开始读《诗经》,发现孔孟的儒家完全不是我们印象里那个儒家。它完全是被后人玩坏了,甚至很多地方完全相反了。就像本是无神论的佛学,后来被改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 读完顿时被孔子圈粉了。虽然很多地方还没完全理解,但忍不住为孔子洗刷几口黑锅。 黑锅一:君权神授 儒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愚忠愚孝思想。 但“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些东西是汉朝董仲舒篡改出来的,明清进一步发展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实,《大学》开篇就讲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亲民”就是亲近和尊重人民,即人人皆有佛性(明德)。完全不是董仲舒的三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完全和“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冲突的。 而且,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开始就强调国君首先要像国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孔子又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辞职不干。 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还要激进,他说:异姓之卿,“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可提出批评;如果君不听,则异姓之卿可自行解除君臣关系,甚至贵戚之卿可以废掉君主,另立新君。 孟子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都是在说“民为贵”,完全没有提倡愚忠。 黑锅二:二十四孝 父子关系上,孔孟提倡的是父慈子孝,即“孝”“悌”“慈”,根本不是“父为子纲”。 儒家在修身齐家之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讲不自欺,正心讲客观,修身讲公正,齐家是顺着人的本能讲父慈子孝。 《康诰》说慈是“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母亲保护爱护初生的婴儿,关键在心。初生的婴儿,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母亲以爱子之心,猜度他的意思来照顾他,虽不能完全准确,但也差之不远。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个不需要学习,就像母亲一样,谁也不是先学会养孩子后才嫁人的。小姑娘嫁了人,生了孩子,自然就会。为什么?因为有那份诚心,有那份爱心。 所以,齐家不是一个术的概念,制定宗法家规,而是一个道的概念,即对家人的爱,父慈子孝。 用现在流行的一本书来形容孔孟的父子之道,那就是《无条件的爱》。 黑锅三:存天理灭人欲 关于夫妻关系,《中庸》里提的不多。但孔子选编了《诗经》,从里面的诗可以看出,那时的男女是很平等很开放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也是很正面的。对女性的禁锢从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开始,再到明清进一步令人发指。如果是由朱熹来编《诗经》,那估计一大半都要被删掉。 《大学》修身齐家的起点是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于中,形于外。 《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至诚”。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率性之谓道呢?率,是遵循。你遵循这天命、天性,就是大道。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 《中庸》结束的时候仍然讲“尽性”——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万物之性。从率性到尽性,就是中庸之道。 何为中庸 说起中庸,大部分人大概觉得是平庸的意思。其实恰恰相反。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而是“中庸身材”,是魔鬼身材。 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圣人做不到,孔子也做不到。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https://mp.weixin.qq.com/s/gSIcPNKD_dMqW_OhdS27fg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浮云过太空
    推荐

    不添油加醋,不添枝加叶,就讲儒家经典里的原意,很好。怎么判断是不是原意,看是不是一气贯通的那点理,看有公论的大家的注释。孔孟之道,本来简单,被后人搞复杂了,为啥搞复杂,为了忽悠人。现在华杉再简回来,功德无量。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Moonlight
    推荐

    华老师把大学和中庸讲透了,我国传统文化蕴含极大的价值,五四以后,国人寻找民族振兴之路,将自己的东西忽视了,我们之前的教育对于古文基础也有所欠缺,现在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古文补起来,每个人都能修齐治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正心诚意,知行合一,致中庸[玫瑰][玫瑰][玫瑰] ——2019年7月31日16:47于回家路上读完此书,花费14小时38分。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杨小贤
    推荐

    先说下,我看四书的顺序,因为论语名气最大嘛,所以是从论语看起的,然后遵从朱熹大师的说法,按顺序看了大学,然后把这本书暂停,去看了孟子,然后又回过头来看完了中庸,这四书,读起来的感觉,确实是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阐述的思想,还是那些思想,但是表述的方式和深度是不一样的,大学,讲诚意正心,到了中庸,通篇讲诚。一层又一层,一遍又一遍,犹如排山倒海一般,刷新着我自以为成熟的价值观。。。。 最后感谢华杉老师的这篇后记,不然通篇读完,我也是要把思想精髓做一个整理,而他仿佛事先就替我想到了。 一个轮回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轮回的开始,儒家思想,是要知行合一,温故知新,切己体察一辈子的了。 学之利行,就这样。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zzqtiandi
    推荐

    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德鲁克哲学、熊彼特理论、华与华方法、持续改善。 人应该怎样学习和进步,就是学习学。儒家的学习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写作这一系列丛书的过程,就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的过程,前后日日不断差不多四年,希望还能继续日日不断四十年。 学修身,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日三省吾身,日日改过,不二过。几句话就说完了。但是,知行合一,每做一天体会都不一样,惟精惟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领导力,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率先垂范;就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就是至诚无息,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厚德载物,化育天下。 学经营的王道,就是一切向内求,凡事彻底,滴水穿石,扩充放大,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近悦远来。不为利欲所牵,不为外物所移,一心不二,致良知良能,而吞吐天下,穷极四海,包藏宇宙,无所不能。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江峰
    推荐

    通俗易懂。“知行合一”,于常人而言,难以企及。用心做事,修身正己,可“日日新”矣!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清越先生
    推荐

    华杉先生是个诚恳的人。 看完了他的读透《论语》,又来读了这本书,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华杉先生将儒家思想分为五个阶段:先秦的“孔孟思想”,汉儒的“董仲舒思想”,宋朝“程朱理学”,明朝“阳明心学”和清朝“糟蹋儒学”! 我可太喜欢了!英雄所见略同! 目前大家印象中儒家的糟粕垃圾思想,如愚忠愚孝之类24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思想等,多数都来自明清,尤其是清朝糟蹋儒学,有辱圣人之门。希望大家多读《论语》,读四书五经原典,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圣人之学。 2021.6.22日清越于北京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Faye
    推荐

    如果自己去读文言文,确实比较费力也不太现实,毕竟现实生活需要掌握的硬核技能太多了。反倒这样“无用”的书没有那么迫切被需要。 所以这样一本讲解的真的很友好,作者花了四年完成这本书(其背后知识储备和对人生的思考一定很多) 2020年新年重新读了论语,夏天读完庄子,还有禅宗故事等等,看的易中天故事版本,引人入胜,发现中国古典文化里面博大精深,且是越发用书可以正衣冠,发现自己许许多多粗俗,愚昧,无知,傲慢,狭隘,偏见等等 反复读经典书籍,结合着自己年岁的经验,越发可以让自己内心变得博厚,内心也会宁静。说话我也更加注意措辞和严谨,祸从口出大概也是很久后才明白。 每次看完这样的书,都觉得自己过去真的很无知。 推荐本书,无论如何,活着都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Christine
    推荐

    2021年看完的第28本书,马上就要达成全年30本的目标了 今年认认真真看完了道德经、大学、中庸,感觉看开了很多事情,格局都变大了 四书算是都学完了,接来下再学学五经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刘小播
    推荐

    什么是“中庸”,你真的理解吗?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但却被很多人误解,很多人觉得“中庸”就是“平庸”,是一种委曲求全,折中,调和的思想,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中庸还给人一种不思进取和消极的感觉,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中庸》思想能上下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放下你的成见,和我一起了解真正的中庸思想。 更多精彩读书分享、思想文化文章和视频,请关注“小播读书”公众号,可免费领取100本精品书单,也可加我私人微信:xiaobodushu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开始我会用一个系列视频,来和大家分享我国儒家经典,文化经典《中庸》,“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普遍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后来经过了宋代思想家朱熹注解,《中庸》独立成为了儒家经典,和《大学》《论语》和《孟子》并称为四书。前面我用一个系列分享过《孟子》,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的视频和文章,今天我们开始分享《中庸》。 我们先从古希腊的一个思想讲起,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发源地,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着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简单介绍一下德尔斐神庙,它位于希腊的福基斯,是古希腊人供奉阿波罗神(Apollo)的地方。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能留下的文字显然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知识,认识自我。第一行“认识你自己”是一种“知”的原则,而第二行“凡事勿过度”是一种“行”原则。在我们的“中庸”思想里面,也蕴含了“凡事勿过度”的智慧。“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知和行的智慧,这和古希腊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很多时候,东西方古老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中庸》说“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能久矣[yǐ]!”,《论语》里面,孔子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那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也是中用,古代“庸和用”是同一的,“中用”或者说“用中”,其中“中”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而“庸”就是实用和践行这种法则。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也就是说,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策略叫庸。只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中庸的智慧,就是对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对立双方的认识,对全局发展的全面认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各方面认识的中和。怎么理解呢? 《中庸》里面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为什么要“用其中”呢?两端不好吗?我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个人相较于少年和老年,在中年的时候是精力最旺盛的;一颗植物也是一样,相较于幼苗和枯萎和时候,在成熟的时候生命力是最旺盛的,枝叶也是最繁盛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用中”,不是一种折中,而是因为“中”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而两端则是两种极端,都是有缺陷的。当然这里的“中”不仅仅是中间,而是一种恰当、适中和合理性,就像我们为人处世,做人太软弱和太刚直都是不好的一样。关于“中庸”的内涵,我们从四个方面讲: 首先是,中与和的关系,在《中庸》的第一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非常重要,这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表现出来,称之为“中”;表现出来的都是能合乎度的,称之为“和”。 意思是说,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中的状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中是本质,和是正路。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可以生生不息。中与和的关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关系有点类似,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就像《中庸》里面说,和是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才是本质。表现出“和”就是说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平静,淡定,谦和,这说明内心“持中”,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总是动荡不安,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没有“持中”。中与和其实都蕴含这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个方面,“中”的表现,在《中庸》的第四章中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句话就深刻地体现了“中庸之道”,太聪明或者太愚笨都不好,都不是“中庸”的表现,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这显然不是说,我们不去追求极致,而是主动选择中庸,这不是一种被动的策略,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 第三个,“中”的用法?在《中庸》第六章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在儒家思想里面,都以三皇五帝为圣人,是拥有至高德行的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而舜就是其中之一,而这种智慧来自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就表示两个极端。孔子说,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询问,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语中的含义。隐藏别人的坏处,赞扬别人的好处。过和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了,然后,采纳适中方式用于老百姓,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最后,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呢?《中庸》也讲的很清楚,需要具备三种品质,在《中庸》的第二十章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通智,拥有智、仁、勇三种德行的人,才能到达“中庸”的至德。为什么是“智仁勇”呢?因为这它们是非常典型的三种德性:理智,勇敢,仁爱。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和《中庸》中的“知仁勇”是非常类似的。而且柏拉图认为,这三个部分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和谐,人就是幸福的。所以,柏拉图说: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中庸的幸福观和道德观。他说,人类的一些关键美德,比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它们都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比如,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灵魂与美德相一致的生活,而这种美德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或者说它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合理适当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如果用上面我们讲的西方智慧来说,就是“凡事勿过度”,而用道家思想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凡事我们可以知道极端,但不走向极端,应该掌握一个“度”,或者“持中”,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你可能问,为什么不能走极端呢?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保持适度的平衡,不仅仅是一种避免风险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中”是万物的本性。《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万物背后的一种规律和法则,天地万物就是因为“持中”,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几千万个物种,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有自己的本性,保持住这种本性,这就是“致中和”,这样才能让万物生生不息。中庸之道,不是一种人为选择,而是万物的必然本性。 更多精彩读书分享、思想文化文章和视频,请关注“小播读书”公众号,可免费领取100本精品书单,也可加我私人微信:xiaobodushu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小妮
    推荐

    终于读完了,此书越往后读越听详解就越觉得是空中楼阁,中庸之道的理论是完美的,可现实是残酷的,中庸之道的愿望是极好的,可要逐条对照着做估计圣人也未必能做全,即使当下现成的成功人士们有几个是按着中庸之道走的呢?更不用说我辈之凡人啦,因此作为一个凡人,个人看法中庸之道之理论对普通人而言将其当作提升个人自身修养之参考用书即可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小张同学
    推荐

    作者一一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德鲁克哲学、熊彼特理论、华与华方法、持续改善。 人应该怎样学习和进步,就是学习学。儒家的学习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写作这一系列丛书的过程,就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的过程,前后日日不断差不多四年,希望还能继续日日不断四十年。 学修身,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日三省吾身,日日改过,不二过。几句话就说完了。但是,知行合一,每做一天体会都不一样,惟精惟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领导力,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率先垂范;就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就是至诚无息,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厚德载物,化育天下。 学经营的王道,就是一切向内求,凡事彻底,滴水穿石,扩充放大,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近悦远来。不为利欲所牵,不为外物所移,一心不二,致良知良能,而吞吐天下,穷极四海,包藏宇宙,无所不能。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暴力熊卍
    推荐

    感谢华杉老师多年来至诚无息的解读经典,从《讲透孙子兵法》到对《四书》的深刻领悟,把读者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如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不用创作两字,是尊从老师去“胜心”的教诲,先贤往圣薪火相传的那点真骨血,只需铭记在心,温故知新,进而知行合一,无需标新立异,便可受用终身。 一、立书之初衷 朱熹说过,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那么,华杉老师为什么首先讲透《论语》呢?据我理解,《大学》是儒家文化的启蒙思想,是提纲挈领的框架结构,《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扬,解决了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终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高处不胜寒,没有《大学》等铺垫,难以体悟它的精妙绝伦,天人合一更是痴妄。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基础,在他讲透《孙子兵法》后,感悟到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精髓,同时正值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当代儒家文化的卫道者,《论语》已讲透,它则欲罢不能,不吐不快,为往圣继绝学。 二、成圣之蜀道 何称为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圣难就难在它要步步为营,正所谓道不远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心诚则灵,“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无时无刻不自欺,真实念虑无虚假。《中庸》反复强调至诚无息,诚意是《中庸》的思想起点,也是《大学》“三纲八目”的支点,有道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义裘而取易,集义而生难,孔子都忍不住感叹,唯有颜回能做到一个月“随心所欲不逾矩”,已是极限。诚意虽然是修养的起点,但是《中庸》也不否认禀性天赋对修养的重要作用,难以率性尽性往往是“拘于气禀、囿于习俗”,只有生知安行方可止定静安虑得,只有智慧绝卓方可格物致知,即穷极事物原理,把握发展规律,明辨善恶是非。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把握住诚意这个根本后,就可以更上一层楼,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正心之境,王阳明有云:“我等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去污以自新,消除七情六欲之外的私欲贪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按照八目的顺序,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都脱离不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要求来提升境界,关于修身,《大学》和《中庸》都有明确清晰的方法论,要不断发扬仁义礼智的“四端”,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切己体察“三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的好恶之道,“舒泰而恣意纵侈”的娇泰之道,做到日三省吾身。 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修身之道的扩展、放大和延伸,圣人之所以为圣,就是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和抱负,推己及人,教化亲民,如保赤子,善为天下公。尽管《大学》、《中庸》篇幅都不长,但是在书中着重对平天下,行王道作以阐述,“上位者与民同好恶,不与民争利,修絜矩之道,则亲贤乐利而各得其所”以及“议礼、制度、孝文”三重焉,也让作为企业领导者的华杉老师体悟至深,有感而发。 三、自省之路径 其实华杉老师在系列丛书中已经总结的非常到位了,读完本书,我也只是对“学习学”的一点归纳。一是要温故知新。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现实困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学习儒家思想文化,要与时俱进,在反复品读回味中不断领悟其精髓,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法门。二是要求仁得仁。读儒家文化,合上书扉,手有余香,它给予我们的不止是深邃的思想文化熏陶,高远的精神境界浸润,还有人存政举、明哲保身的洒脱气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又有何怨?三是要知行合一。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那么,我们和圣人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关键在于至诚无息,去人欲于将萌,立行立改“不贰过”,这是行动上的难点,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唯一方法。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文促会·数字建筑营造行委会·刘军
    推荐

    作者一一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德鲁克哲学、熊彼特理论、华与华方法、持续改善。 人应该怎样学习和进步,就是学习学。儒家的学习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写作这一系列丛书的过程,就是日日不断、滴水穿石的过程,前后日日不断差不多四年,希望还能继续日日不断四十年。 学修身,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日三省吾身,日日改过,不二过。几句话就说完了。但是,知行合一,每做一天体会都不一样,惟精惟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领导力,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率先垂范;就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就是至诚无息,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厚德载物,化育天下。 学经营的王道,就是一切向内求,凡事彻底,滴水穿石,扩充放大,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近悦远来。不为利欲所牵,不为外物所移,一心不二,致良知良能,而吞吐天下,穷极四海,包藏宇宙,无所不能。

  • 剑桥商务英语(BEC)高级词汇精选(乱序版)
    🍀 Z 🍀 Z🍀
    推荐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