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卫青
    推荐

    终于在2021还有结束之前看完了这本书。内容翔实、文笔犀利。全面地展示了王莽这个网络舆论中的“穿越者”,历史中的“篡位者”,和平改朝换代,再以混乱和失败草草收场的来龙去脉。王莽这个传奇人物也在历史的迷雾中,愈发清晰。王莽一面迂腐、愚蠢、残忍、变态,一面又极具理想主义色彩,以逆天改命般的决绝,贯彻着自己的儒家理想。儒家文化,也通过作者的阐述展现了其一体两面:一面涵养君子,塑造了古往今来无数道德儒士风流人物;一面在治理国家时务虚无能,缺乏实用的操作指南。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Dior's Seven
    推荐

    王莽借助天命的神圣、神秘属性,依托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将皇权从刘氏合法、和平的“过户”到王氏,这种禅让模式随着王莽的死亡而宣告失败,史书更是将王莽定性为“篡汉”,此后,帝国王朝的更替必定伴随着战乱动荡、民不聊生,陷入治乱循环。 新朝成立之前,西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涌现了“易姓改命”的思潮,外加儒学经义中的天人感应理论影响,皇权是天命所归,但是皇权施政无德时,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以告诫君主。 而王莽通过克己节俭、谦虚谨慎的作风而被世人称颂,加上对儒学经义方面的造诣,逐渐成为了解释祥瑞与灾异的权威,并利用这些异象引导舆论,为自己取代汉朝铺路。 相比于刘邦“斩白蛇诛暴秦”,王莽取代西汉也必须有合法的理由。儒学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君权神授是有条件的,就是君主不能失德。施仁政就会天降祥瑞,天降灾祸就是在警示君主德不配位。王莽也深谙此理,世上有比世俗最高的权力还要高的权威,那就是神权,也就是天命。 神权的神秘性质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从无质疑。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于未知神秘的事物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所以崇敬上天,将无法控制事物交由上天裁决。因此和大多数宗教一样,获得神圣权威的途径就是拥有对灾祸祥瑞的解释权,且只有他王莽有资格解释那些符命。 王莽获得解释权来自本身就是儒学经义的权威,加上王氏家族的皇太后王正君的扶持,先掌控神权,通过操作符命,把灾异归为刘氏的失德,把祥瑞归为王氏的功德,在不动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和平完成了王朝更替,世人也认为是天命所归。 灾异祥瑞这些符命虽然让王莽登基,但没有让他坐稳帝位。儒家经义对于天灾异象虽然有说明,但是对于实际政务缺乏手段。王莽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托故改制,让国家社会按照设计好的制度,也就是周朝制度来运行,而现实根本行不通,这也证明了儒家理论学说在于理想、在于批判,在于驯服君主,后世的“政教合一”对于儒家来说是行不通的。 王莽虽然覆灭,但是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仍然影响着后人。后人也逐渐明白,国家社会的运行,光靠制度保证是远远不够的,根本还是要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觉得不按此理行事,就不能成其为人。王莽所设计的制度,实际运行起来非常困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制度不合理,不符合实际。 到了东汉建初四年即公元前79年,汉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学术会议,《白虎通》便是这次会议留下的会议记录。 《白虎通》的意义在于,将儒学从理论转向现实,对中国社会秩序及指导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三纲六纪”便源于此,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白虎通》从人的最基本的精神感受,即对血亲的感情(夫妻),对天神(天子皇帝)的崇拜这两项人的本能出发教化众人,简单易行,一直运行了近两千年。 最终,儒学成了帝王教化子民的工具,妄图以儒学经义、灾异祥瑞质疑皇权天命的时代,随着王莽的死去而终结。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微信用户
    推荐

    靠谱的人写了一本靠谱的书讲述了一个靠谱的故事值得靠谱的你深度参详!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康定松
    推荐

    以儒学发展历程为线索,很多散见的人物史实能够串起来了,也在浩繁的历史当中确定了坐标,随着阅读的推进,自己的一些相关积累和认知也被梳理了一遍。读书就是这么奇妙,越深入,越清晰,就像一张拼图,逐渐完整。说到底,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人类的认识又何尝不是这样?文明的发展与完善又何尝不是这样?历史从来没有过错,只有事实,而实际上,把事实厘定清楚了,真理也就呼之欲出,于是未来的方向也就在对历史的认识当中埋下了种子。所以无论怎么说,都应该认真对待历史,这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所在。至于王莽,他只是承担了历史赋予他的独特角色,参与奠定后来华夏大民族的基石。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献给祖先的猪🇮🇹
    推荐

    我也太背了 因为找不到电子书,就买了纸质书看。读完后才发现电子书上架了。 看来以后世纪文景系列微读都能拿到版权,慢慢等。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阿尔吉侬
    推荐

    这本宏篇巨著,不止记录了王莽的历史,也拨开了儒家身上的朦胧面纱。 王莽以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这是儒家在帝制时代政治实践的顶峰。暂且不论王莽其人,也暂时抛开其中的迷信,只说儒家不依靠军事力量,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改朝换代和权力转移,不太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没有发生剧烈的内战和残酷屠杀,犹如儒家版本的“光荣革命”,就堪称一次重大的成功,是西汉政治儒学结出的最大成果。 王莽改制,是儒家历史的高光时刻。改制的失败,也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理念成为昙花一现。 从此,儒家只能被统治阶级高高的捧在头顶,而再无实际施展。 新朝的失败终结了西汉的政治儒学,那种旨在驯服君主,用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来限制帝王,甚至大臣敢于要求君主下台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感召力。儒家失此良机,再无胆略气魄和自信对帝制进行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再也无力触及驯服君主、政权更替之类的宏大议题。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对一个制度来说,如果把历史给的第一次机会搞砸了,后人就会认为这是一个被证明过的错误答案。 距今两千年的西汉与儒家,离我们太过遥远,远到我们除了书本传授的刻板印象外,对我们民族的发源朝代一无所知。 西汉历经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十一帝,谥号里唯一一个评价低的哀帝,我们唯有“断袖之癖”的不好印象。 我们一直以为,王朝的覆灭往往跟随着政治败坏、经济崩溃、文化腐朽、版图分裂跟御外失败。 但哀帝的西汉,却基本没有这些问题。 诸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自然灾害之类的社会问题当然存在,但对比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末的藩镇与黄巢、明末的叛乱与后金旁伺……西汉末年的时势根本达不到崩坏的程度。 那个遥远的西汉的危机,是后世意想不到的危机,是“汉室的合法性危机”,表现在祥瑞与灾异的危机。 而祥瑞跟灾异有很多种解读,话语权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天下。 秦汉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秦二世而亡,汉室在历史的惯性下继续向前,在功臣跟诸侯王的推举下,刘邦称帝。 一个新政权建立,至少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建政”问题,就是政权如何组织。统治者怎么才能把自己的意图贯彻下去?怎么对国家进行有效的治理?怎么调动你所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其中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集权还是自治?另一方面是政权依靠哪些人来管理,怎么管理,怎么摆布功臣、宗室、外戚、文法吏、儒士在政权中的位置。 二是“建国”问题,就是这个政权的性质是什么,合法性在哪里,用何种意识形态立国,确立何种政教伦理。通俗地说就是,我凭什么让你们服从我:血缘与宗法?武功与暴力?收买与分赃?宗教与信仰?一个政权不论怎么得到天下,迟早且必须拥有自己的政教“德性”,否则就始终是流氓政权,不可能长治久安。 从高祖刘邦开始,直到武帝刘彻,帝国的“建政”大业才算完成。 在“建国”问题上,刘彻也开始摸清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以法家的霸道为底,儒家的王道为表,同时广罗阴阳纵横之术,一种新的“汉道”诞生了。 到宣帝执政,他软硬兼施,对儒家既笼络又打压,甚至不惜杀戮儒臣,在王道跟霸道的微妙平衡间,汉室的“建国”终于完成。 在这短暂的绚烂过后,饱受儒家经学的元帝成帝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已演进为朝野深入人心的信仰,霸王之道的平衡被打破。汉宣帝设计的中朝外戚、外朝儒臣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也因为外戚王氏家族的儒家化而消解。 在此背景下,哀帝刘欣上台。他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将效仿武宣,将汉家的马车重新带回到“王霸道杂之”的正确道路上。 他亲理政事后,便调整权力结构,将王氏排挤出政治中心,开始用自己的外戚控制朝廷。并且恩威并重,“屡诛大臣”,通过一系列政策,跟儒家争夺政治主导权。 可惜频繁的灾异,加上连续的皇帝绝嗣,汉室的命运已经注定。 哀帝这个病弱的年轻皇帝也无法改变。 哀帝死后,王莽重新掌权。 儒家迎来了帝制时代政治实践的巅峰。 王莽通过各种祥瑞,登基改朝。 如雷贯耳的王莽新政,一种希冀建立太平世,恢复尧舜之治的理想化改革隆重登场。 无论是改制背后的统制经济思维,还是以严刑酷法约束执行的理念,无不透露出新朝在迈向儒家目标时,采取的是管制的办法,走的是秦制的老路。 轰轰烈烈的新莽改制,也没能撼动甚至触及秦制最根本的三个要素:编户齐民、严刑酷法、文法吏。有些方面甚至还加剧了。 秦造就了一台国家机器并开足马力,汉朝慢慢地运转这台机器,王莽和他的儒生们在有意无意间,把这台机器的马力又开到了最大。” 改革失败了,证明了王莽并不是儒家理想中的圣王,改革也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动荡,新朝的覆灭也在旦夕之间了。 秉承儒家理想的新朝登位之时,得到民众舆论的赞同支持,即位后却很快覆灭。 除了改革的失败,他对内的统治格局又走上了秦始皇的道路,那就是将“编户齐民、严刑酷法和文法吏”这些手段极端化。对外也变成了汉武帝与四邻的关系,边疆摩擦不断、战火四起,耗费了帝国巨大的人力财力。 王莽没有秦皇汉武的政治能力,也没有他们的时运人才,帝国只能以崩溃告终。 这本书不止是王莽和他的时代,更是儒家和它的政治理想时代。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安迪
    推荐

    一、外戚掌权:从儒生到大司马 1、外戚与儒生 1.1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于长安,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氏家族为外戚。汉元帝驾崩后王政君升格为皇太后,王莽的舅舅王凤担任权倾朝野的大司马。 1.2 外戚可以靠关系上位,但王莽自幼学习儒家,并按照儒家规范生活,成为王氏子弟中为数不多的儒生,受到关注。 2、踏上政坛 2.1 王莽的舅舅、当朝大司马王凤病重,王莽悉心照料,深受其赏识。王凤临终前将王莽托付给皇太后王政君。 2.2 在王政君的关照下,王莽担任汉成帝身边的近臣黄门郎,随后步步升迁,获封新都侯。 2.3 封侯后的王莽仍然遵循儒家规范,区别于穷奢极欲的王氏子弟。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王氏家族的希望。公元前8年,37岁的王莽当上大司马。 二、天命转移:安汉公与假皇帝 1、中断的改革 1.1 西汉中后期灾异频发,朝野普遍认为这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结果。长此以往,汉家天命将要转移。王莽当上大司马后被寄予改革的厚望。 1.2 王莽一方面清理门户,驱逐了家族中的纨绔子弟,一方面着手改革。 1.3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王氏家族遭贬斥,王莽失去了大司马的职务。改革也就此夭折。 2、重回政坛,获封安汉公 2.1 公元前1年25岁的汉哀帝驾崩,临终前根据“天命转移”的观念试图传为给董贤,为太皇太后王政君所阻。 2.2王政君召王莽入宫,封其为大司马,执掌朝政。王莽逼死董贤,选择汉成帝侄子、中山王刘箕子为帝,就此立下“挽救汉室”的大功。 2.3 地方官进献祥瑞,朝中群臣群起响应,王莽因功获封安汉公,即安定汉家天下之意。 3、成为假皇帝 3.1 名儒刘歆提出五德始终说,认为汉家天下天命即将转移。王莽萌生取而代之的念头,并开始按照儒家学说进行一系列改革。 3.2 公元6年,年仅14岁的汉平帝驾崩,这是连续第三位没有留下子嗣的西汉皇帝了,王莽确信天命将转移到王氏头上。 3.3 王莽以摄皇帝的身份举行祭祀大典,表示自己是朝政的实际掌握者。随后王莽又把自己的名号升级为假皇帝,即代理皇帝,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 三、儒生改制:打造理想社会 1、建立新朝 1.1 王莽通过禅让的形式,从刘氏手中取得天下,创建新朝。史称新莽政权。 1.2 优待刘氏宗亲,稳定政权。 1.3 搭建执政班底,尤其重用名儒刘歆。王莽经常和他讨论改革计划。 2、王莽改制 2.1 田制改革:根据周礼,发布王田令,限制西汉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试图公平地重新分配土地。 2.2 颁布私属令:禁止买卖奴婢。 2.3 限制商业:对盐铁等实施朝廷专营,取消富豪的财富基础;实施币制改革,减少富豪财产。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商业活动,驱使人们务农。 2.4 改制造成社会动荡,相继废止。 四、身败名裂:新朝覆灭与无形遗产 1、被“奇怪战争”拖垮的财政 1.1 王莽依据儒家设想的天下秩序,强行降低匈奴的政治地位,惹怒匈奴首领,致使汉匈关系高度紧张。 1.2 王莽在边疆屯驻大军,但又不敢进军打击匈奴。这一局面持续十多年,为了供养前线军队,严重消耗了朝廷的财政。 1.3 民众负担沉重,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 2、新朝覆灭 2.1 山东的赤眉军和湖北的绿林军发展得如火如荼,后者公开打出了“复兴汉室”的旗号。 2.2 公元23年绿林军攻陷长安,王莽死亡,新朝覆灭。 3、王莽的三大遗产 3.1 短期遗产:东汉王朝从多个维度继承了新朝传统,如笃信天命、重视礼制等。 3.2 中期遗产:王莽将传说中的“禅让制”落到实处,为后世继承。魏晋南北朝的360年间,禅让成为政权更替的主要模式。 3.3 长期遗产:新潮覆灭标志着儒家思想限制皇权的努力彻底失败,从此儒家沦为皇权的附庸品和修饰品。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eutopia
    推荐

    几则小的感想 书是蛮新的,所附的参考论文有不少是较近几年 有一些特点在“后记”部分做了说明,包括“历史非虚构”、在叙述中夹杂文学的手法,对经学并未深入阐述,以描绘王莽的多重面貌作为直接动机等 后记之前对儒学在古代的发展路线做了简略的概述,可作为以后有兴趣的一个看书切入点 以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非学术、普通爱好者而言,我觉得蛮有趣,其人其理其时代其文化其思想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张磊
    推荐

    从秦到新可以看出,作为国家层面的激进儒和激进法到了操作面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秦政严苛,新政能推进的也是严苛,所谓理想更多落不下去。 “霸王道杂之”才是老成谋国,对于汉文帝而言,仁孝背后依然是帝王之术,汉宣帝也是,汉哀帝还是,其实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刘秀做的更好,一方面把儒家捧的很高,且自己牢牢抓住解释权,另一方面用刀笔吏推进事务(阎步克)。这样确实看着扭曲,道德与事务在一定条件下的二分或许才是常态。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牢牢抓住解释权很重要。汉失国就失在这里,政权在繁荣发展中却失去了人心。这是历史上很罕见的。 汉帝国的社会危机主要是价值感缺失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后者是多数社会发展的常态,前者有待研究。 汉文帝,汉宣帝,汉哀帝,汉平帝都是藩王入卫,看了他们的命运和手段,就更好理解嘉靖的行为。至少就自比文帝而言,嘉靖和海瑞的理解不一样。 对于多数人而言,就是追求好日子。刘家的宗室、王家的子弟,富贵更重要,是汉还是新是第二位。 王莽在道德操守上近乎完美,这也是他能获得无数儒士崇拜的原因,这为他带队伍奠定了基础。在带队伍上,王莽的水平不错的。只是作为他的家人,就在他的道德完美主义下当了蜡烛。 王莽的不足在于军政能力。于军,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决心与能力。于政,政策混乱,增大困难。理想主义情节与缺乏对一线的了解共同加剧了他的悲剧。 作者关于新匈的奇怪的战争、王昭君家人在外交中的行动,都是很大的亮点。 天行有常。 题外话,作者对于机制运行很熟悉,这似乎不是学院派的风格。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天马行空
    推荐

    把史料寥寥的王莽写得血肉丰满。 同时也是一部儒家的上位史。 人性和政治力的警示录。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风冷袭我意
    推荐

    王莽将新朝推入一个秦皇汉武所处的内外格局之中。秦始皇挟秦制之酷烈,对六国进行“降维打击”,可以取胜并统一;汉武帝掠夺民间财富以击匈奴,但是用人得当、货币稳健、务实精干,最终险胜。但秦皇汉武也仅仅是以身免,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晚年改弦更张,不然汉朝也将危矣。王莽根本没有秦皇汉武的政治能力,也没有他们的时运、人才,也就无法驾驭这一危局。 王莽 曹操 王安石等历史人物在这个时代给予更多的肯定,我想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吧!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阿白
    推荐

    很多人心目中的王莽,可能并不是一个正面形象,更多的是虚伪、愚蠢、暴力,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为了得到那个至尊之位,为了所谓的权利,不惜一切代价,篡夺了皇位,利用自己的长辈,逼死自己的儿女,杀害自己的同袍,欺骗自己的至亲,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极矣。 然而,历史给到王莽的材料却非常有限,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专著,相关的细节材料都非常有限,所以,这本书是极为难得的。 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丰满的王莽,也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首先,他的出身并不好,尽管生在王侯世家,但是他一家落寞了,他受到了很多欺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历尽千辛万苦,勤学苦练,知行合一,对长辈忠厚,对平辈照顾,后来封侯之后,他也没有像其他世家子弟一样堕落,而是一如既往的对待周边的人,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同时看得出他善于韬晦,善于谋略,隐藏自己的锋芒,积蓄自己的力量。 所以在作者看来,王莽实际上并算篡位,也没有不道德,相比历史上皇位变更,王莽更多的是人心所向,从王侯将相到贩夫走卒一致拥戴。 本书的诸多细节都给我带来一定的启发,比如说儒家的道理为什么不能用来治国?王莽上位前后差距为什么如此巨大?使用祥瑞这样昏招为什么会被反噬?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江云
    推荐

    本书是2021年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好文,买下了实体书,收藏,细细体味。浅谈一点一读这本书的感想。 作者以祥瑞开题,谈王莽与那个时代的故事。从选题来说,作者选题非常新颖,祥瑞,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历史文主题,作者纵深历史,从尧舜时代到汉代,祥瑞如何发展,如何深入人们生活。至于王莽,一个中国历史上神奇的人物,用网文届的看法就是穿越之人,而他失败是遇到了位面之子刘秀。其实,从这种说法可以看出现代人对他的看法,他的种种行为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充满了改革、社会的思想。作者第一次写书,写得很棒的,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可以写论文了。不足的是,作者在书中分结构而谈,有时会感觉文章割裂,前后不能顺畅衔接。 自认为,作者在书中谈到的,儒学文化的发展、合法性的获取是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一定启发性的。 儒学,从孔子首创,春秋发展,汉朝成熟,唐朝再兴,宋朝鼎盛,明清固化,经历了千年的发展,直到现在,也深深得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儒学一步步的发展成为儒教,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控制器,离不开在汉的这一步发展。独尊儒术的并不是汉武帝,历代帝王都想控制儒家,儒家也在这互相利用中,想要成为控制帝王,天下的至尊。于是,就产生了历史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儒学的至高理想,产生于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时代,也就限制了他,最终也不能够完全改变生活。但是,没有任何思想能够一动不动的改变社会,不经历发展,不经历改变,甚至彻底的革新,所追求的理想,不过于空想而罢。 王莽,包括汉立国,秦立朝,都经历了合法性的探究,并将合法性体现在自己的统治之中,利用这种合法性来促进统治,并操控人民。但是,当合法性能够被利用,被改变时,那么这个合法性就不是唯一了,就不能够保证统治了。合法性问题确实不易探究,理解也不甚透彻。回看今日,我们也能够看到我们或者其他国家的合法性问题解释与探究,比较才会发现不同,才能够思考。 对于王莽,作者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是大历史下所看到的一个背叛者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想要作出自己理想的人。但,可惜,他的理想,本就是一个错误,在追求错误的过程中,他开始失去,失去亲人,失去自我,最终也失去了理想。有的时候,不要过于追求了,抬起头,看一看,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前方,是不是还是那个自己曾经出发时所希望的样子,自己所希望的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路,步步前行,前寻不易。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大龙哥
    推荐

    结论先写在前面,这是近年来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中文佳作!开篇非常的惊艳,前面1/3的观点和论证有理有据,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后半段确实有些散,有点脱离主题,但是如果作者可以不受限制的充分发挥的话,这部作品肯定能够更上层楼,成为真正的传世佳作。但是,套用那句俗话,DDDD,由于种种原因,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的没有清晰的、直接的写出来,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只能选取一样,对此我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选择。 作者想跟我们探讨的是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源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政权的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想要达成的目的等等问题的综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持续到人类文明的尽头。以前我自己的观念里,没有这么详细的把建国和建政这么明确的区分开来。回头看,第一次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我们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在时代的变化中摸索怎么建国建政来治理这片土地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从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莽,这段时间的演变真的非常有代表性,秦奋六世之余烈,把天下变为郡县制,从刘邦到刘彻又在分封与郡县之间摸索,西汉又是唯一一个内忧外患并没有那么严重却相对和平的改朝换代的朝代,历史的残酷和精彩,在这段时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的诸多纷争都是利益之争、资源之争,为了支配和分配利益,人们发明创造了多少主义、多少理想,又建立了多少的制度啊!人类都是需要旗帜,需要某种文化内核的,某些文明以宗教来建立制度,而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古强调的就是名正言顺,我们的行为和规则需要理论的支撑,谁掌握了“天道”的解释权,谁就有制作礼乐统御万民的资格,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就被别人占领。汉家自有制度,王霸之道杂之,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作者没有探讨这个问题,他只探讨的是王莽是如何出现的,从我们后世的后见之明来看,王莽的产生固然是由种种因素构成的,但意识形态及其解释权肯定是最主要的因素。让我更加心惊和感叹的是历史的循环往复,王莽以谶纬起家,又亡于谶纬,但是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刘秀是成长于王莽那个时代的任务,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真是太像了,不寒而栗的像,历史真的一直在重演。 政治家是复杂的动物,以前读史的时候,看不起这个鄙视那个,慢慢的才知道做事情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当时和现在的我都无法想象的。即便是汉哀帝这种留下断袖之癖负面故事的人,也有其超于常人之处,更不要说刘邦了,我不能因为刘邦的自私绝情(推老婆孩子下车,不顾老爹死活)、残忍寡恩(大杀功臣)而贬损他,而应该承认他的优点和功绩。对于吕后,不能只记住她的人彘,也要分析她的统治功绩。说回王莽,很多人说他是穿越回去的人,对种种政策大加吹捧,但我从前就知道他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看完本书之后更是觉得冷彻脊背,这种透彻骨髓的冷伴随着本书后半段的阅读过程。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王莽第一家庭成员的凄惨故事,让我不得不承认汉元帝说得很对,一个不仁慈的人,特别是对骨肉亲情漠然视之的人,怎么能真正的关心天下万民呢?王莽的对儒家的追求,只是一种偏执狂的追求,只是一种对权力、对自身外在“道德模范”名声的虚荣追求。他是一个生性凉薄的人,他的种种政策,也只是为了使他登上帝位而做出的姿态而已。我想他不是一个对实际事务一窍不通的人,也不是一个对民间疾苦一概不知的人,我们后世评论他只知道颁布政策,而不在乎政策的实施,我想更有可能的是他只是希望颁布这些政策来攫取权力,有些政策他是相信的,正如他相信儒家理想,但有一些政策,他知道只是工具而已。高处不胜寒,王莽是一个能力不足以驾驭整个帝国却走到了那个位置,还认为自己有那么大能力的人,这是他和当时人民的悲剧。相比其他政治人物,我反而觉得王莽并不复杂,他的一步步走来,是命运和时事的推波助澜,他是一个野心超过了能力的偏执狂。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Bill Lee
    推荐

    帝制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王莽是一个虚伪的人。现代,有不少人说王莽是穿越者,这样说的人大概并不是真的认为王莽是穿越者,只是觉得王莽的改革和思想非常先进,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读完本书,我感觉王莽有虚伪的一面,但不是完全虚伪,他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或者说信仰儒家的政治理想。至于穿越,作者通过描述西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表明了王莽的思想并没有超越他的时代,而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 现代还有人觉得王莽是个迂腐的书生,没有治国能力。王莽称帝之前的表现说明了他是有能力主持国政的。称帝之后,王莽拥有了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力,他开始用激进的手段实践他的政治理想,而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也随着手中权力的膨胀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王莽有能力当宰相,不适合当皇帝。其实任何人都不适合当皇帝,不受限制的权力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而王莽这样有些神经质的人尤其不适合当皇帝。 西汉时,统一的帝国还算是新鲜事物,帝国的臣民还没有那么多奴性,相比于之后的朝代,还算得上是生气勃勃,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这种统治,在思考是不是还有其它治理国家的方法。到了后来的朝代,可供皇帝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皇帝的驭民之术越来越精纯,臣民也越来越像臣民。 在西汉,影响力较大的几种学说中,只有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如何限制皇权。可惜王莽失败后,儒家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不再尝试驯服、限制君主。王莽的失败,其个人性格缺陷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儒家的政治理想本身也有巨大的问题。儒家尚古,崇尚西周的政治制度。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罗列各种政治制度,并分析它们的优劣。两者相比,儒家的政治思想实在过于粗陋。不过这不能完全怪孔子孟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政治制度大同小异。而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之间政治制度相差极大。因此亚里士多德可以论述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而儒家学者除了君主制和上古传说的禅让,很难想象政治制度还有其它可能。 读完书,我感觉王莽和克伦威尔有几点相似之处。 他们都有比较虔诚的信仰,并在掌权后试图按照信仰治理国家。 他们都改变了国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克伦威尔不用多说,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王莽虽然失败,但他创建的部分制度和礼仪保留了下来。在书中作者写到:“东汉的使命,是建立一个复兴了西汉,但延续了新朝政教的新汉朝!” 他们的头颅都成了收藏品。 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往往两极分化。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