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唐静
    推荐

    这本书读的意犹未尽,王莽谦恭未篡时的王莽与篡位后的王莽好像不是一个人。本书带有学术著作的特点,有近一半的理论阐述,对普通读者来说没有演绎小说读的酣畅淋漓。值得一读,尤其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们。感谢作者!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黑羽死月
    推荐

    本书的主线是王莽的一生,同时也讲了儒教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所处的地位,对于政治的影响。 王莽少年时期以对儒学的认知著称,幼年丧父的他并没有因为王家的外戚地位获得过多的利益,相较其他王家子弟的声色犬马,他则更加注重与名士大儒结交,而且对于长辈十分孝顺。 即使是后来入朝为官,官至大司马,甚至成为假皇帝,他也一直是以儒家的理念行事,为朝野所认可。即使是代称帝,也是按照儒家体系行禅让之举,之后他推行的政策也都是效法古制。 但是这效法古制并不能为天下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只是纯粹的满足他对于旧时代的空想而已——王莽不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罢了。 儒教本身就是偏理想的学派,三王五帝的时代好真的是如儒教解释的那样,是仁政教化的功劳吗?或者说三王五帝的时代真的好吗?我们都不可知。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儒教所追求的那个时代终究只是过去的幻影罢了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David XIE
    推荐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每当我们提起汉朝,有名有姓二十九位孤家寡人,最出名的几位皇帝莫过于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还有二人中间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如果对于历史更熟悉一点,那么自然少不了汉光武帝刘秀,要是三国演义看得多一些,汉献帝自然是其中一号人物。至于其他的那些皇子皇孙,留给人们的印象普遍有点符号化,要么割袍断袖玩3P,要么一个个成为被外戚宦官裹挟的短命玩偶,让人不禁纳闷这前前后后四百零五年的大好河山到底是怎么延续下来的。 看的历史书多了,自然会明白一个朴素之极的道理,那些看上去荒诞至极,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背后,往往总是藏着一个简单的令人无法相信,但实际上就是那么简单的逻辑,只不过外面就是被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涂脂抹粉,改头换面罢了。 如果遇到一本好书,可以帮你抽丝剥茧,细细剖析一番,那自然是极好的,比如捅破那层窗户纸。 安利这本好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说起这位大神,真的是颇有意思。按照历史教科书的传统观点,此乃乱臣贼子,篡汉夺位,还把稀世珍宝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摔破了相,实在是可恶的很。 后来看得书多了些,慢慢晓得了如何打扮一个小姑娘,便觉得这厮似乎并没有那么的不堪,坏可能是坏了点,但是绝对不是个蠢货,不然就算你是皇亲国戚,neng死个小皇帝或许可以,断送了西汉二百一十年的悠悠气脉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更别说这位老哥在江湖上还有两个好哥们儿,一个是烽火戏诸侯的商纣王,一个是至今千里赖通波的隋炀帝杨广,说不上是千古奇冤吧,至少也是被千古之下史学家的种种春秋笔法涂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其实说穿了不奇怪,商纣王的历史是周文王周武王写的,隋炀帝的历史是李渊李世民写的,至于王莽嘛,他的种种恶行绝大多数是来自于班固的《汉书》。试想一下,要是王莽冰清玉洁,白璧无瑕,忠贞不屈,鞠躬尽瘁,那还有刘秀什么事儿嘛,这历史的长河可就拐了个弯儿,不按照剧本演了。 这本书好就好在把这段历史给掰扯清楚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为啥看似千秋万代的西汉会走不下去了?第二王莽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上房揭瓦,毁门灭户,步上人生最高峰的;第三就是具体解释了什么叫做no zuo no die,王莽到底是怎么拿着两个王四个二同花顺子一条龙,又是点炮又是诈胡,最后搞了个大相公不说,还被人抓到出老千,唉,这就是人生的杯具啊。 判断一本历史书写得好不好,其实有个小窍门,就是看他的参考书目怎么个写法。那种压根儿没有参考书目的,大多都是垃圾,不值得浪费时间,还不如去看架空小说。参考书目写得心不在焉,浮皮潦草的,正文多半写的也是荒腔走板,恰似一块儿注水的老母猪肉;而那些言之有物,精益求精,真正的好书,必然也是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对待参考书目,比如这本就是。 遇到它,很开心,这是二零二二年读过第一本好书,值得记录一笔。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Petrel
    推荐

    以前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常常是旁白念稿子,镜头放PPT,最多拍摄几段风景,现在一些纪录片则借助优秀的“服化道”,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在精心复原的场景里演绎历史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这部王莽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也大概如此,古人不是生活在孤立的时空,史书不会面面俱到地记录一个人每天做什么,但这个人一定会和我们一样在“生活”,他会吃穿住行,也会吟诗歌咏,他会不断和他的时代互动。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Zhi
    推荐

    书名起的蛮好,直接点明王莽政权未能成功延续最大的问题是过于迷信祥瑞。本质是由于迷信祥瑞,所以统治阶段无法有效的团结周围统治阶层,送他上位的刘歆杨雄等人虽有拥立之功,然而仍然被王莽残酷对待。 王莽的儿子三个全被自己逼死,孙子也惨遭屠戮,对待自己的子嗣尚如此更何况逼死刘歆的儿子,女儿女婿。为后世权臣发明僭越模板-禅让的刘歆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在王莽新朝活的远远不如汉宣平哀等几帝。 由于无法有效的团结统治阶层,所以王莽的新政无法推行。例如官僚集团的俸禄与当地财政挂钩,财政收入高则俸禄高。听起来很美好的一套绩效激励,由于古代天灾频发水利未完备,导致官员时常拿不到应有的俸禄。这客观上更导致了官僚体制真体贪墨。 均田制出发点是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政府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帮助流民渡过灾年,出台法律限制买卖奴婢,这些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然而无法推行。王莽没有去思考过整个官僚体系是否通达,政府印钱放贷客观造成对百姓财富的收割。更遑论其他荒谬的政策,如郡县反复改名,鼓励各地报祥瑞,百姓从山林湖泊谋生缴税等等不一而足。 本书对于王莽新政政策并未过多着墨,反而是从汉高祖到文景帝,汉武帝讨论了汉朝立朝的思想统一过程。黄老之学与儒家对帝王家族的影响,非课文所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董仲舒对汉武帝影响微乎其微,反而是公孙弘通过击败发明推恩令的主父偃,获得武帝认可,把儒家在太学开课,以影响后世。 然后反复渲染从朝廷到民间的迷信思潮,王莽篡汉后并未出现天下人心思汉,汉中宗后貌似汉朝气数已尽,继任皇帝均无子嗣且短命,给王莽篡汉机会。 王莽对权利的渴望后期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组建的执政班底四辅三公完全不信任,各种理由打压,破格提拔中生代的官员,对底层官员展现宽宏仁慈的一面。这种帝王之术未能有效的维护统治,反而多遭四辅三公怨恨。 后期迷恋与升仙,可谓有王莽失败的必然性。 本书一大亮点是从王莽年少好学到侍奉母嫂供养侄儿,展现了他年轻时口碑好的一面,年少的王莽直到被汉哀帝贬回封底,一定没想过自己可以称帝,然而汉哀帝突然暴毙,男宠董贤政治上又不成熟,才给了王莽东山再起的机会。一大缺点是前半生近乎儒家圣人的王莽,为何后期变成一个暴君,这点转变讲的不甚明确。 总结:讲王莽却又不局限于王莽,讲王莽却也未展开讲王莽新朝政策必然失败的原因,更多着墨与如何从法理上实现称帝。优缺俱如此。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晓阳
    推荐

    #1@2022#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虽说书名是王莽和他的时代,但铺垫很长,时间跨度是西汉+新朝,仿佛整个西汉,都是在为王莽的时代做准备: “从刘邦建汉到王莽建新,其实就是对这两大问题进行解决、修正的过程。简单地说,从王国侯国高度自治到皇帝中央集权“一人专制”,给了王莽崛起于中央而不受地方挑战的机会;从汉初依靠功臣和宗室到依靠外戚,给了王莽身份上的先天优势;从延续秦政、依靠文法吏,到不断改制、依靠经师儒生,‘王霸之道’让位给‘周政’,给了王莽在意识形态上胜出的绝对把握。” 中央集权方面: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刘邦完成了把异姓诸侯王基本上换成刘姓诸侯王;刘恒让功臣列侯归国,消除汉廷中央功臣势力;刘启“景帝削藩”,王国、侯国郡县化,外戚日益活跃;刘彻对列国行“推恩令”,对侯国以“酌金案”。经五代而终成“一统”帝国。 意识形态方面:从刘邦到刘彻,汉承秦制(律法、文法吏、编户齐民),上层黄老,下层法家,黄老仍在上层社会占据主导;到刘彻外儒内法,把原来以黄老为主、百家为辅的局面,变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容百家的局面;到刘询笼络儒家,又以宦官、外戚抗衡牵制儒家,笃信儒家灾异、祥瑞;再到刘奭就是热衷儒学;最后通过“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即对宗庙、祭祀、官制的改革,完成“独尊儒术”。 这里有一个观点很有趣,刘彻并无听从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更无“独尊儒术”: “刘彻时期,黄老的汲黯、法家的桑弘羊、儒家的公孙弘都得到重用,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大臣兼修儒法,比如主父偃;或是‘不学无术’(这里不学无术不是贬义词,指未受教育之意),比如霍光。……刘彻之道,以法家的霸道打底,以儒家的王道为表,同时广罗阴阳法术纵横之术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新的‘汉道’。” 所以,到元、成之际,灾异频出,外戚擅权,独尊儒术,外戚加儒生身份的王莽,帝王路似乎水到渠成了。与皇位一步之遥间,虽实权在手,但身份合法性,差点难倒王莽。王莽效仿周公居摄,从“摄皇帝”代理职权到“假皇帝”代理职位,最后“受禅”称帝,汉终新立。 之前读杨照,王莽出限田令、奴婢令,此处系哀帝刘欣所为,非莽绩。 莽其人其性可管窥于下:王莽两子一侄,先后迫于莽威而自戕,可谓“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刘婴,婴儿时被立为西汉皇太子,幼童时禅位给王莽,四岁被王莽软禁: “这座房子被专门看管,刘婴没有踏出大门的权力;他的保姆、奶妈以及所有的侍者,都被命令不得与刘婴说一句话;即使在定安公第,刘婴也被限制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外界的一切风景和人世皆不可见,以至于王莽覆灭后被放出来时,连六畜都不认识。对待刘婴的态度,把王莽内心深处的阴暗表现得一览无余。”待十九岁被放出来,几乎不会说话,不认识外界的事物,俨然痴儿。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彭 华
    推荐

    写法是通俗化的,有一定的学术含量,但细节不乏论述武断之处,比如哀帝谥号的阐释[发呆]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張春秋
    推荐

    王莽是个神奇的男人,“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推行者,超短裙和游标卡尺的发明者,甚至还客观见证过大闹天宫,这本书算是拨开迷雾给你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莽和新朝。 本书文字可读性很好,把前后汉的儒学发展,王莽新政的前因后果,军事经济及社会体制都有全面清晰的梳理,就是叙述时间不是线性的,跳来跳去不是很友好。 另外就是,小时候王莽赶刘秀的各种故事不知道听过多少,现在才知道这俩人大概率是没有见过面的。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L!na
    推荐

    这本书大概是同一时间读起来最愉悦的一本。就像作者在后记写的那样(写“历史报告文学”,“追求叙事的戏剧性和在场感,人物要生动,细节要丰盈,要有文学的感觉”),本书在故事性、趣味性、专业性、学术性等多个方面都兼顾了,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妙哉~循循善诱的作者就像一个上课时的老师,本书可以算是很不错的历史科普作品。 本书或许又可以叫做《王莽:哲学王的诞生与破灭》(我拟的哈哈哈哈),全书结构我倾向于分为两块:王莽登基前与登基后。阅读体验来说,登基前优于登基后。 登基前part:作者其实是想从多个方面展示王莽一路走来得以成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萦绕在汉室心头的合法性危机、儒家思想的上位之路、西汉人的观念世界、王氏家族的政斗历程、秦政秦制的残留物等等。作者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徐徐展开王莽身后西汉的时代背景、精神风貌,让人深入其中体会,亲眼见证儒家“哲学王”的诞生。这一段的铺垫和阐述,个人非常喜欢。 登基后part:相对登基前,略显逊色,更多的是通过人物小传来回穿插的形式,展现“新”朝和王莽本人的覆灭。不如前面精彩,但读来还是很多让人拍案叫绝(吐槽)之处。作为哲学王的王莽,得位的合理合法性,在于他被目为“圣王”,须将儒家政治理想付诸公共事务。但是他的实践透着迂腐,不够灵活,过于玄学。他个人的性格问题、改革带来的麻烦以及各种天灾人祸招致了“新”的速亡。 再择几点说说书里印象最深的: * 祥瑞:祥瑞灾异谶纬符命厌胜balabala一言蔽之,玄学力量。每次看祥瑞的解读,就是看这么扯的感觉,和我解占星骰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到底一种文本(?)的解释,就端看解释权在谁手里,即话语权/舆论阵地在谁手里。虽然有儒家经典参考,但是解释总归是主观的。不管怎么瞎扯只要最后结果有利于自己就好了…… * 治国理政道路:王莽即位以后,思路很清奇…他的改革思路某种意义上很现代,又很复古;民族/对外政策一塌糊涂;托古改制,仿佛是想搞个“自动化天下治理系统”,程序(制度)设定完以后,就直接天下大治了。Exm?就算设定如此一般系统也会卡bug的啊…看看西汉国情,不能不说他真是一手好牌打烂…对比他迂腐地遵从儒家的理想主义,反而觉得汉家“霸王道杂之”的实用主义真是…贴合国情真滴有用一些。 * 王莽其人:经常看到说王莽是穿越的,看完此书,作者很有力地粉碎了此类谣言…关于王莽的极端性格问题,登基前已初露端倪,登基后就无所收敛了…估计是之前一直压抑着,以儒家道德约束自己,反弹起来或者说走极端走下去更加可怕…亲友畏惧者自尽者众多,真·孤家寡人。拿着“圣王”标准标榜自己,满嘴大爱,如果一个人连具体的人都不能爱好,心里真的有爱存在吗?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袭桥松
    推荐

    太好看了,有几天我晚上困到不行了才放下,因为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又兼具(其实非常深刻的)严肃性,给读者很大的思考深度和思考空间。看了作者后记,我觉得作者已经把他想做到的写“历史非虚构”的几个要素都做到的,还做的非常好。推荐给喜欢历史和中国政治的朋友。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老赵
    推荐

    西汉末年世纪之初,王莽,一个几乎不近人情的儒家道德楷模,在儒学群体充满期望的热情支持下,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了中国的最高权力——皇权。建立儒家理想世界的梦想似乎最要实现了。然而在那一刻没有人料到新朝的崩溃来得那么迅猛,仅仅十几年后几乎没有多少悬念便轰然消散。是所选的人不行?还是儒家的理想国本就是个离现实太远的幻像? 这本书文笔流畅,各种复杂的线索梳理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ALE_海
    推荐

    弥补了本人这段历史的空白,同时解决了一个疑惑。为什么秦汉时期感觉这么混乱?是因为那时候皇权还不够集中,再一个大家都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过来的,经历过多个国家同时存在的时期。此外本书还穿插了一个主线,就是儒家经学在皇权方面的作用,还提及了在后面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是作者比较在意的一个点。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贺福贵
    推荐

    原始儒家的礼治追求,含有空想性和非理性的因素,而王莽变法,就是早期儒家空想性和非理性因素极端膨胀的结果。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在者
    推荐

    看完后百味杂陈,理想主义总是被现实撕碎,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正史正论,比演义有味道,比学术研究有灵动,值得一赞👍

  •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Shuangchi
    推荐

    用了差不多两周,在睡前读完了这本书——前面讲依附皇权二百年的外戚制度如何借儒学兴起掀翻了承平日久的王朝;后面讲新政权如何在意识形态变革的阴影下,面对内政和地缘的双重挑战迅速崩溃。作者看来,新莽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解决深层问题未果,动摇了执政基础;二是政法手段严苛,使得秦时代的内政困局重现;三是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外交政策,引发的地缘矛盾加剧了内政危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