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孔子与论语
    小辣椒
    推荐

    在大多数时间,股票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感恩作者!感恩巴菲特[玫瑰]

  • 孔子与论语
    靳岳峰
    推荐

    《巴菲特之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最多遍的投资类书籍,甚至可以说是我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著作……书中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巴菲特的思想和他过人的智慧!我也给身边很多的朋友去阅读这本《巴菲特之道》,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让任何一个对投资没有理解的小白,走进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的世界……通过简单易懂的价值投资理念,让自己可以慢慢的变富! 书中介绍的巴菲特的12个投资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到我们根本看不懂的企业,让我们远离风险,可以从容的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投资!

  • 孔子与论语
    船斌Champion
    推荐

    本书通过回顾巴菲特投资风格的形成过程,分析巴菲特六十年间的投资经典案例,把巴菲特的选股方法解码为4大类12条投资准则。被公认为总结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最好的书。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中展现的选人标准、情绪管理和思维方法,适用范围远远超出投资领域。 彼得·林奇曾说:“本书包含了一个成功投资家的思考与哲学,它提到的方法值得任何财务等级的人践行。” 本书认为,普通人使用巴菲特的方法,即便不会成为亿万富翁,也一定会提升自己的长期投资水平,成为更好的投资者。 巴菲特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资观 巴菲特的投资观深受三个人的影响:格雷厄姆、费雪、芒格。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书时的老师,也是证券分析行业的开山祖师,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他写了两本书,《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其中《证券分析》这本书被称为“投资者的圣经”。巴菲特看到这两本书的时候,还不到20岁。他顿悟投资的真谛,投身格雷厄姆门下,系统学习价值投资理论。 价值投资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二是打折买股票;三是如何看待市场波动。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年轻时的巴菲特跟大部分股民一样,认为股票不过就是一张有价格的交易纸片,但遇到格雷厄姆之后,他开始认识到,股票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公司。不论是买入100%还是10%,还是买入一股,代表的都是公司相应的份额。因为交易者们把眼睛过多地放在了股价的涨跌中,而忘记了股票的本来意义。 用打折的价格买股票。格雷厄姆有这么一句投资名言:一是不要亏损,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买价格比价值低得多的股票,买的时候就先保证把钱赚了。一家公司有一个大概的真实价值,这取决于公司的资产、利润、分红、未来前景等等。如果股价大大低于这个真实价值,那投资者买入之后,就会比较安全;就算看错了,也能留有余地,更不容易亏损。 如何看待股市波动。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寓言角色,叫做市场先生。市场先生每天都会来投资者门口,给股票报个价格。可他情绪不是很稳定,有时乐观,有时悲观,所以报价时高时低。可股票代表的企业,真实价值并不会大起大落,天天在变。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始终保持理性,无视或者利用市场先生带来的机会。 凭借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的这三点要诀,巴菲特早期的投资生涯非常顺利,操盘的私募基金也发展得非常快。但是随着资金的增长,他也发现了格雷厄姆方法的问题,就是重价格不重质量。买来的公司常常是经营困难、前景堪忧,必须要自己去想办法给搞破产了,才能清算企业资产,把钱收回来。 这时候,巴菲特的投资风格逐渐转向了第二个人——菲利普·费雪。费雪跟格雷厄姆一样,也是个价值投资者。但两人在选股方面风格完全不一样。格雷厄姆强调企业的便宜程度,而费雪更侧重企业的成长性,更愿意用好的价格买好公司和成长股。打个比方,格雷厄姆是用五毛钱去买现在值一块钱的东西。而费雪则是花一块钱,去买一个未来几年值十块钱的东西。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未来更值钱的公司,费雪强调两点:一是买好公司,二是选择好的管理层。为此,费雪和格雷厄姆的企业研究方法也不太一样。格雷厄姆更倾向于定量地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他甚至说投资者不应该去见公司高管,以免被影响。可费雪就更喜欢做定性研究,他主张投资者要去调研、观察企业的经营管理。费雪特别看重一个企业的竞争壁垒,也就是后来巴菲特说的企业“护城河”。 巴菲特很早就接触并认同了费雪的理论,但真正让他摆脱原有的惯性思维,转变投资风格的,是第三个人——查理·芒格。他对巴菲特来说,既是搭档也是导师。 芒格对巴菲特的主要影响有两个:一是为好品质买单,从格雷厄姆的便宜货思想转向费雪的好公司思想;二是多元思维模型,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芒格心里,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在芒格的推动下,巴菲特走出了格雷厄姆理论框架的束缚。1971年,芒格说服巴菲特买入了喜诗糖果,出价是净资产的2.5倍。要是以前,净资产1倍的价格,巴菲特都不愿意出,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第一次为品质买单。喜诗糖果后来成为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他至今还保有这家公司。 1978年,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合并,两人正式成为搭档,并合力打造出全球最庞大的投资帝国。每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两位老爷子都会端坐台上,连续几个小时回答股东们的各种问题,也成为投资界一年一度的奇观。 现在我们了解的芒格不仅是巴菲特的搭档,还是一位拥有多元思维智慧的大思想家。芒格在很多知识领域均有涉猎,包括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等等,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投资决策和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巴菲特是怎么选股票的? 巴菲特虽然绰号“股神”,但其实他并不炒股,而是投资公司。巴菲特认为,买下整个企业和买下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其实是一回事。所以,巴菲特就说,他进行投资决策时,分析的是企业,而不去分析市场、宏观经济和股票。 本书把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归纳为十二条准则,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是企业准则,也就是生意好不好。 二是管理准则,也就是高管好不好。 三是财务准则,也就是回报好不好。 四是市场准则,也就是股价好不好。 通过巴菲特持有的公司,来看他们“对应的准则”是什么。 生意好不好? 巴菲特喜欢的公司,有三点要求:一是生意模式简单,一看就懂,二是经营历史持续稳定,三是长期前景清晰可见。他还专门提出了一个词“护城河”。“护城河”是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抵御其他入侵者。护城河越宽,可持续性就越强,巴菲特就越喜欢。 本书中列举了巴菲特的9个经典投资案例,比如可口可乐、亨氏、富国银行、美国运通等等。这些公司在全世界都是大名鼎鼎。 而且,这些公司,基本上都跟老百姓的生活相关,都是长期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都有几十年的财务数据可以查看,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很清晰。巴菲特生平最爱喝的就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也是他最出名的投资案例。过去一百年它在卖糖浆饮料,未来一百年大概率还是在卖饮料,全世界的人依然还在喝,公司的利润率依然会非常高。这样的生意,是看得懂的好生意。 高管好不好?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喜欢买那种傻子都能经营的生意,原话是“划的是什么船,要比怎样划船更重要”。那是不是说,管理人员就不重要了呢?并不是这样的。就算是傻子都能经营的生意,也经不起败家子的折腾。纵观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没有好的管理层,再好的生意他也绝对不买。 巴菲特认为,最好的管理层应该站在公司主人的角度去行为和思考,最大化股东的利益。具体来说,巴菲特对管理层提出了三个要求:理性、坦诚和独立思考。 理性就是能高效配置资源,坦诚就是不仅能报喜也能报忧、承认错误和失败,独立思考就是能不从众、不跟风。前两点都好理解,第三点——独立思考,恰恰是大部分公司高管稀缺的品质。大多数的公司管理层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还有双闲不住的手,而且喜欢模仿同行业的做法。别人投资新项目,他也马上要跟进;别人进军海外,他也进军海外;别人本季度增长了20%,他就不敢说自己增速低于19%。从众心理根源于人性,别人怎么做,你不跟着做,就会感觉很奇怪很尴尬。但是一名好的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跟风。 拿可口可乐举例。这家百年老店一直是一门好生意,但为什么巴菲特早不买晚不买,偏偏在1988年才买呢?他说,这时吸引他的是可口可乐领导层的变化。 整个20世纪70年代,可口可乐麻烦不断,惹上了一大堆官司,而且经营水平急剧下滑,利润率不断下降,公司股价涨幅严重落后于标普500指数。为什么呢?就是领导不行啊。当时的董事长保罗·奥斯汀独断专行,为了营业额保持增长,盲目扩张,买入了大量不相关也不赚钱的业务,其中包括一个不赚钱的酒厂,还投资了水利项目和养虾场。 1980年,可口可乐更换了领导层,公司董事长和总裁都换了人。变化是巨大的。新任管理层一上台,就卖掉了前任领导发展的不相关的产业,回归公司的核心业务:也就是卖糖浆饮料。同时,他们开始削减成本,明确了全公司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盈利能力。 那如何判断管理层到底做得好不好呢?巴菲特提供了一些小窍门:可以翻这家公司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仔细阅读管理层所说的未来策略,对照现实看看有没有说到做到。除此之外,就是去查看财务数据。 回报好不好? 财务数据是评判好公司的第三个要素,财务数据主要看公司赚不赚钱。巴菲特关注的数据,不是公司的净利润,而是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每销售一块钱的产品或者每投入一块钱资本,分别能赚多少钱回来。这两个指标才真实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再看公司赚了钱是不是回报给投资者了。巴菲特创造了一个指标,可以迅速测试出公司的吸引力。这个指标叫做“一美元原则”,就是指利润中,每留在公司内部的一块钱,至少应该创造一块钱的市场价值。公司管理层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赚了钱怎么分。不管是给员工加工资,还是用于研发投资,没有发给股东的那部分利润,留在公司是要增值的,否则就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 拿可口可乐举例,1980年更换了管理层,可口可乐的税前利润率低到了12.9%。而到了1988年,也就是巴菲特买入的这一年,利润率已经升到了创纪录的19%。同时期内,可口可乐的市值增长的速度接近20%。也就是说,公司每留存的一块钱,都产生了五块钱的市场价值。可口可乐这次换帅的效果立竿见影,而巴菲特此时决定买入,就是认准了它的好回报。 好生意、好管理、好回报,这样的三好公司,已经是投资者的梦中情人了,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掏过多的钱。 巴菲特的第四条准则——股价好不好? 要想打折买,先得确定这家企业值多少钱。跟投资商铺、做小生意是一个道理,你希望每年收益多少,多少年翻本,就能反推回来该投多少钱。而对于一个企业,考虑的问题就要更多:它能活多久,每年要投入多少、净赚多少,主要业务会不会发生变化,同时期有没有更好的投资品、别的投资品收益怎么样,等等。巴菲特强调,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计算到小数点后几位都没有用,重要的是你能看懂这家公司,能大致估算出它的长期回报。 根据本书作者的计算,巴菲特投资的时候,可口可乐的市值约150亿美元,而它的真实价值在200亿到480亿之间,以最保守的估计,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股票,也只是用了七折的价格。在另一个案例里,巴菲特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更是以低得离谱的两折价格买的。可口可乐10年涨了10倍,华盛顿邮报20年涨了36倍,算上红利,平均年化收益都超过了20%,成了巴菲特投资案例中的经典。 巴菲特选择公司的“四好”标准:好生意,好高管,好回报和好价格,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巴菲特在投资交易时,奉行哪些思维方式 巴菲特的选股方法其实并不神秘,挑一个好公司,要有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管理层,好的财务数据,还要有比较好的价格时再买入持有。在投资中,知识上的储备只回答了买什么,心理上的准备才决定了怎么做。 巴菲特在投资交易中最重要的三种思维方式:能力圈思维、概率思维和逆向思维。 第一是能力圈思维。能力圈,就是指能力范围。巴菲特一直在强调,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换句话说,提高成功率,就是做低难度的事情,别跳出圈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在投资领域,大部分人总是喜欢去追逐新鲜的概念、潮流。每个阶段,市场上总有不同的热门股,短期涨幅也特别大。而巴菲特几乎从来不关注热门股。别人关注的是未来什么会变化,巴菲特则关注的是什么不会变。 众所周知,巴菲特很少购买科技公司,经常有人因此质疑巴菲特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其实巴菲特有他的道理:科技行业变化太快,巨头的竞争优势可能瞬间瓦解,对他来说,这就是没有“护城河”。虽然互联网、高科技的个别公司回报惊人,但整体上失败的概率、挑选的难度都大得多。相比之下,巴菲特更喜欢买糖水、巧克力这种百年不变产品的公司。 而近年来,巴菲特也投资了几家类似IBM、苹果这样有科技属性的公司,但其实巴菲特在买入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它们长期不变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而本书提供的9个案例中,IBM是唯一回报不太理想的,巴菲特也在2018年清仓这只股票,并且在多个场合亲口认错。这恰恰反证,即使股神走出能力圈,也会失败。 第二是概率思维。也就是抓好机会下重注。 本质上说,投资者做的就是一个概率学谜题。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大仓库,仓库里各种不同的力量合力作用,形成了股价的变化。投资者就是要判断各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最终做出投资决策。 与概率对应的,还有个赔率,就是赌博公司根据事情发生的概率,给出的回报比例。一般来说,赔率都是比较符合现实世界中事情发生的概率的,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太合理的赔率。比如赛马,一匹有1/2概率夺冠的马,赔率却是1赔10,也就是赢了可以赚10倍。 而股市也类似,投资人要赚大钱,就必须具有这种概率思维:也就是寻找错误定价,轻易不下注,但一旦有绝佳机会就要下重注。因为你看得懂、能把握的绝佳机会并不多,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机会,借用巴菲特的比喻就是,本来该用大盆接钱,就别去用一个小勺子。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都耳熟能详,意思是要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在流行分散投资策略的华尔街,很多基金经理会频繁买卖大量不同的股票,一个基金持仓股票可能有成百上千只,每只股票的占比最多只有几个百分点。 巴菲特的观点与这个恰恰相反,他说:“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策略,问题在于,你可能买了很多自己根本搞不懂的东西,大大提高了你犯错的机会。而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显得非常异类,他宁愿持有少数优质公司的股票,也不持有大把一般公司的股票。 1988年到1989年,巴菲特共用了10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占比超过了他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而在2018年,巴菲特控制的资金多达近2000亿美元,而其中三分之二,都集中在五只股票上。对于一个这么庞大的投资帝国来说,这种集中度是难以想象的。而事实也证明巴菲特策略的正确性,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财富,都是从为数不多的十几笔投资上获得的。 第三点是逆向思维。巴菲特最著名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大多数人都会有从众心理,股市里更是这样,追涨杀跌,这恰恰是大众亏钱的原因。 巴菲特非常善于逆向投资,但仅仅与众不同是不够的。你必须懂得别人为什么是错的,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还必须有强大的内心,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来临。 比如面对股票跌了怎么办?大多数股民不能忍受股价下跌带来的痛苦,中国股市里把卖出亏损的股票叫“割肉”,就特别形象。而在华尔街,大多数交易高手也会有“止损”策略,就是亏损达到多大比例之后就必须卖出,防止进一步的亏损。但是巴菲特却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一点也不害怕股价下跌,相反,股价下跌对他来说是好事,因为带来了买入的机会。巴菲特的字典里也从来没有“止损”两个字,他不需要股价来证明自己是不是正确。 他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几乎所有人都试图用最快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而巴菲特却在等待,等待好机会,等待好公司给他带来巨大的回报。耐心等待很痛苦,立即行动、立即得到结果才是符合人性的。但巴菲特正是怀着长期主义,抵御贪婪和恐惧,成为了游戏的胜利者。根据统计,时间拉得越长,股票收益跟公司的经营水平、盈利水平越一致。可以说,与众不同的超长期投资,就是巴菲特之道。 能力圈思维、概率思维、逆向思维,不仅在投资领域非常重要,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今创业要在自己爱好并擅长的领域去开发项目,这就是能力圈思维;有了好的市场机遇,就要全力准备做好每个细节,这是概率思维;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挫折和不顺心,别人都不看好时,又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用长期的眼光去做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这又需要逆向思维。

  • 孔子与论语
    庚子L
    推荐

    据说传说听说A股和美股级别不太一样。看这本书了解了一下美股。美股似乎确实和传说中的一样更具系统性,可做调查看报告。巴菲特甚至提出做不好股票的人可以找基金公司做,这样更保险,也不丢脸。做过基金的朋友们最近都在网上骂人hhhhhh。。。也听说过巴菲特进军国内股票最后输了,可以看出大环境对投资而言也很重要。 但是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巴菲特的投资心理我觉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保持理性。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这两点都极其重要。

  • 孔子与论语
    柴米
    推荐

    继《巴菲特传》后,又一鼓作气的看完《巴菲特之道》,终于对传说中的股神有所了解。在传记中,看到一个平凡小孩如何成长、成才、成功,除了心血澎湃,发奋图强的鸡汤效应外,心中还树立了一杆标尺,作为对照检查、反省进步。在《巴菲特之道》中,学习9个真实案例,参照12个企业准则,领悟投资心理学,可以说对我的投资理财是意义非凡的,一套专属的分析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如同大海中看到灯塔,黑夜中发现北极星。          一、股海茫茫,识别投资与投机         股票市场中,价格涨跌起伏,有人投资价值,有人投机消息。客观来说,投资或是投机,无论正确与否,仅方式不同而已,目的均是为了盈利。本书中对投资和投机进行了多种论述,综合述之,投资是经过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它的择股标准是公司的成长空间和盈利能力,它的持股时间是长期的;投机是根据个人主观判断或他人分析,看好市场趋势,利用股票的短时波动来赚取差价的行为,它的择股标准是股票短时波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与企业本身没有重大关系,往往与市场中某些特殊事件或行为相联系,它的持股期是短期的。         二、十字路口,发现内心所往        站在投资和投机的十字路口上,向左是以企业价值为标准的投资,向右是以趋势为根据的投机。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没有恒定的标准,需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性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你每天可以花大部分时间研究股票和浏览市场中的各类信息,没有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而是在赚取快钱中乐此不疲,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么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投机者。否则,我的答案是成为一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近几个月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价值投资的如下特点:(1)由于择股标准是公司的成长空间和盈利能力,所以本金安全性会相对较高;(2)投资相比投机更加轻松。整个过程中,你只需集中一段时间研究出符合自己标准的好企业,然后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并持有,最后在价格达到自己预期目标后卖出即可,没有必要时刻关注股市行情;(3)可持续性相对更好。随着投资时间的不断累积,投资者积累的财务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将日益增加,随之你的择股准确性将更高,从而不断提高你的盈利水平。          三、企业评估,形成专属的分析体系        如果说选择价值投资解决了路线问题,那么企业评估就如同交通工具的选取。路线确定了,如何到达盈利这个目的地,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多,哪一款工具更适合自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固化。这里,我结合书中所述和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如下模式,仅供参考:(1)养成关注财经新闻的习惯,重点关注全球重大新闻,特别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报告》等重大会议文件,分析出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如今年的“一带一路”和人工智能等);(2)选定行业后,你需要在整个行业中挑选出具有良好财务状况和杰出管理层的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指标是近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现金流等,注重行业内的横向比较和自身的纵向比较。整个分析过程涉及大量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需要投资者注重学习和积累,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详细展开。(3)分析到此,我们已经选定企业,剩下的是买入时机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公司估值,具体估值方法很多,这里列举书中的两种:一是企业价值=股东盈余/政府长期国债利率,其中股东盈余=净利润+折旧和摊销-资本支出。这种估值方法主要使用于处于垄断地位,长期现金流良好的企业。比如公司产品每年提价N%,那么计算公式为企业价值=股东盈余/(政府长期国债利率-N%);二是两段法计算公司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建议现金流基数选为当年的股东盈余,即自由现金流,选择不同组合的增长率和折现率进行多次估值,以方便确定公司价值的大致范围。由于此方法使用广泛,上网搜索一下即可明白,所以此处不再赘述。(4)当我们完成估值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公司市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即可。         一书一世界,在本书中我领略了股神一路走来的风光与感悟。虽然前人的来路不能预示我们的去路,但却可以给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标尺。相信大家经过反复学习实践,终会形成一套适用自身的投资分析体系,最终实现自己财务自由的理想。 (习惯看完书写点什么,仅个人拙见,请多包涵,不喜勿喷,谢啦)

  • 孔子与论语
    李鹏彬
    推荐

    借着一年一度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机缘,阅读众人褒贬不一的此书。实际上,如果你将其分为上下篇,上篇序言对巴菲特本人及其思想进行多角度介绍,下篇正文通过案例对其理论进行剖析解读,大概就可以理解为何本书在欧美畅销多版。意外惊喜是,书中详尽介绍了盖比保险公司兴衰史,并对保险和再保险对巴菲特投资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分析那些国内簇拥者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无法成为巴菲特,但至少可以了解他为何成功以及我们如何精进,现将书中精彩片段摘录如下: 1、开篇就给那些巴菲特迷泼了冷水:对于“青春资本”多于“现金资本”的年轻人而言,不必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股市上。 如其中一篇序中所言,我必须发挥自己的适当优势,我不像我父亲那样有识人方面的精明,也不具备巴菲特那样的天分。 2、介绍巴菲特成功背后,特意强调阅读对其不可磨灭的影响:阅读是因为你相信书中或有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你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改进。读书,多读、兼听、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人生阅读的真意义。 3、介绍投资理念转变背后的逻辑:那些管理投资的经理人担心,大胆的行为会令自己被老板或客户炒鱿鱼。因此,他们宁可平庸地去做那些谨慎的、没有争议的事。我敢肯定,早年沃伦将对冲基金模式(合伙制)转变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模式时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 4、聊起巴菲特这个人:就人品而言,反馈相当一致。首先,沃伦是个非常有内涵的人。他热爱事业,与人和睦相处,阅读无数的年报、季报和大量的报纸杂志。作为一个投资者,他具有自律、耐心、灵活、勇气、自信、决断的品质。他总在寻找风险可控的投资。此外,他精于概率,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我相信这种能力源自简单数学计算的内在热爱、桥牌游戏的积极参与,以及在保险和再保险领域长期的高风险产品的承销经验。当向下损失的风险有限,而向上的收益可观时,他是乐意承受这样的风险的。他列出曾经的失败和错误,并愿意认错。他喜欢自嘲,但对于伙伴们却不吝赞美之词。 5、谈及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策略:“十七字方针”,五个环节。即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6、谈及保险领域对其投资布局的意义:它们通常总是很好的投资工具。保单持有人支付保费,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保险公司用这些现金进行投资,直至有客户出险提出索赔。由于索赔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对象是具有流动性的证券——主要是短期固定收益证券、长期债券和股票。这样,巴菲特购买的不仅仅是两家健康的公司,而且是管理投资的工具。 7、第一次对于格雷厄姆理论的重大突破:格雷厄姆的理论认为只能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这是巴菲特思想转变的开始,他感谢查理将他引领到了新的方向。查理后来评价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为品质买单。”16十年之后,有人出价1.25亿美元想买喜诗糖果——5倍于1972年的买入价。巴菲特拒绝了。 8、什么造就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格雷厄姆给予了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情绪以利用市场的波动。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的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当我们了解了巴菲特思想是这三个人的智慧的结合之后,对于他很多投资上看似令人迷惑的做法自然就有了答案。 9、管理者特别是创业者最容易犯的误区:大多数管理者无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欲望。这种多动症在商业活动中,经常以收购作为宣泄出口。他们不停地与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比较销售额、利润、管理层薪酬计划,这也导致公司的多动症。他们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就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 10、巴菲特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性格,当他谈到性格时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

  • 孔子与论语
    人宜
    推荐

    《巴菲特之道》(一) 巴菲特觉得人一辈子只要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巴菲特在生活上可能是“白痴”,家务事情完全依赖他的妻子,平时“喝喝可乐,吃个汉堡”就很满足。但他却是一代“股神”,在87岁高龄时仍然每天跳着踢踏舞,高高兴兴地去经营他的伯克.希尔公司,而且经营得非常出色;他也是众多基金经理崇拜的偶像;他是世人皆知的“股神”;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小时候的巴菲特就对“股票投资”充满好奇心,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和学习所有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书籍。在他读遍了父亲收藏的书籍后,他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在书本的海洋里求知若渴地阅读。成年工作以后,巴菲特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都是独自一人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书房中静静地度过的。他每天会按时起床,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财经新闻、财报和书籍。时光荏苒,岁月静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巴菲特就在书海中度过了他的人生。他的阅读数量和阅读种类让他的合伙人芒格都打心眼里佩服。 我从巴菲特身上读到“专注”和“学习”两个词语。“股神巴菲特”的称号是通过一辈子“专注”加“学习”得来的。不过即便是“股神”,他的生活也极其简朴,每天的股市要是下跌,他就吃3.8美元的汉堡;若股市上涨,他就吃4.2美元的汉堡。 他把他的大部分财富都捐献给了慈善基金,却在87岁高龄时依然选择工作、学习。 也许美股与中国股票市场是不同的,推崇“价值投资”也许会死得很惨,但股神巴菲特“高度专注”和“终生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 孔子与论语
    知足
    推荐

    最近读了杨天南翻译的《巴菲特之道》,重温了巴菲特的一些思想。说来挺有意思,最开始了解股票就是读了关于巴菲特的书,自己入市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现在回过头来再读,原来就是这么回事。 一句话概括巴菲特的套路——低估值成长股。看看伯克希尔的重仓股——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IBM,基本上也就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了。他的投资框架其实蛮容易理解的,现概括如下: 1. 业务要简单易懂,长期前景要好。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的预测现金流。 2. 管理层优秀,对股东坦诚,以创造股东价值为己任。 3. 财务上利润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 4. 买入时要有安全边际。 我个人认为,买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很容易,但和他一样挣钱却很难。就像许许多多的人买过可口可乐的股票,但最终十年挣十倍的人却极少。这个差异其实反映了股票投资获利的几个重要的条件:低价买入,长期持有。当然,持有的前提是企业很优秀。 大部分散户都亏钱,因为克制不了自己的内心,“市场先生”每天都在报价,浮盈浮亏中,自己的心乱了。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无法打败市场,因为业绩每年、甚至每半年都得考核,没法做到长期持有。 要做巴菲特,很难,即使每个人都知道他为什么赚钱。因为他的胜利建立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之上,性格、技能、教育背景、合作伙伴。寻常人能够做到其中一两点就已经很厉害了。

  • 孔子与论语
    科技链产业链
    推荐

    一些基本的道理,相似相通。 情绪管理+ 基准安全边际 + 组合优质股价值。 *基于价值预测,守住安全边际,以锚定相对靠谱的收益空间。 *事上练,练出独立思考习惯,以从别人的非理性情绪中,大概率地,赚取相对收益。

  • 孔子与论语
    shannon
    推荐

    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的智慧和专注以及他特有的精神都是我们潜移默化学习的部分。名人的影响力和名不虚传的做事态度更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 孔子与论语
    简七
    推荐

    相比起巴菲特自己写的的《滚雪球》,本书可谓是了解股神巴菲特的入门之书。 世界上有无数的成功投资达人、专家,为什么巴菲特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人们往往对他无比崇拜,又总是无法真正的学到他的智慧。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巴菲特的无比简单的投资哲学。大道至简,胜利在开战之前已然确定。而要达成这样简单的致胜逻辑,需要的是沉稳的心态、专业的理解、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及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功夫都在诗外。 我们很难成为另一个巴菲特,但我们可以学会理解他、走近他、懂得他,将他的投资智慧融入我们自己的投资体系与人生道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不要试图成为巴菲特,成为最好的自己。

  • 孔子与论语
    AA马书芳13086831658
    推荐

    财经作家罗恩·切尔诺夫说:“金融体系是整个社会价值的反映。”

  • 孔子与论语
    🌸萌
    推荐

    很认真的看完一本书🤩🤩🤩 上帝说:聪明的人眼睛里都有光,你相信吗?

  • 孔子与论语
    30²¹
    推荐

    毋庸置疑,巴菲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无愧于“股神”的盛誉。他的伟大从何而来?在本书作者看来,这其中只需要看两个简单的变量:相对跑赢大盘和持续时间。 巴菲特管理资金的时间横跨65年之久,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是1956~1969年管理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时代;二是管理时间更久的伯克希尔时代。 1.早期合伙企业阶段 巴菲特年仅25岁时,仅投入100美元开创了合伙企业。1956~1969年,巴菲特的合伙企业年回报率达到29.5%,比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在合伙企业成立之初,投入的每10000美元,在1969年结束之时,扣除管理费之后,成长为150270美元。同期,如果投到道琼斯指数上,只成长为15260美元。在上述期间,道琼斯指数有五年回报为负数,但巴菲特从没在任何一年亏损过,而且每一年都击败指数。 2.伯克希尔-哈撒韦阶段 1965~2012年,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到114214美元,年回报率达到19.70%。相应地,标普500指数(包括分红在内)年回报率为9.4%。在这48年里标普500指数有11年亏损纪录,几乎占到1/5的年头,伯克希尔仅有两年为负。 如此惊人的投资神话,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进行了总结分析,读完后我们可以得知,“巴菲特之道”最核心的几点其实就是: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投资应该是分析企业而不是分析股票走势) ●留足安全边际(购买的股价尽可能更多的低于企业价值) ●集中投资(把鸡蛋相对集中地放在精挑细选的优质篮子里) ●长期持有(耐心、时间、理性) 一、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时要以企业分析师的眼光,而不是市场分析师的眼光,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的眼光,更不是股票分析师的眼光。这意味着,巴菲特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他选择企业有12条准则。 企业准则:企业是否简单易懂?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购买到? 1.企业简单易懂 巴菲特了解旗下所有企业的营收、成本、现金流、劳资关系、价格弹性,以及资本配置的需求,他只选择在他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企业。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这并不是圈子多大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定义圈子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盖克保险公司、大都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通用动力公司、美国运通、IBM、亨氏食品,这九大企业的业务模式都很清晰明确。 2.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巴菲特不仅规避复杂,他还规避陷入麻烦的企业,经历重大变化的企业会增加犯错的可能。最好的回报来自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巴菲特几乎不关注热门股,如果一家企业展示了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年复一年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推测其持续成功就是合理的。一个合理价格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3.企业具备良好的长期前景 巴菲特把企业分为两类:少数伟大的企业和多数平庸的企业。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特点:被需要或渴望;无可替代;没有管制。 这种公司具有价格弹性,它令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的资本回报。这些伟大的企业都有“护城河”,就是竞争优势。普通企业只能在价格上竞争,最佳方式是成为低成本供给者。这类企业能健康赚钱的唯一时机是供给短缺的时期,但这一因素极难预测。 4.管理层的重要性 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这将决定股东的价值。公司在成熟阶段会产生额外的现金。如果这些现金保留在企业内部能产生高于平均的资产回报率,高于资金的成本,这是符合逻辑的。如果保留的现金投资于那些低于平均回报的项目,则是非理性的。通常,那些不断投资于低回报项目的管理层认为这是暂时的,他们相信凭管理就能令企业增加盈利,股东们往往任其发展。 有时候管理层为了保持增长会通过并购其他公司购买增长。这时风险会更大。巴菲特认为,如果资金不能投资于超越平均回报率的项目,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分给股东。具体做法有两种:分红或者回购股票。在巴菲特投资的上述9家企业中几乎都出现过回购股票的现象。 5.管理层坦诚对待股东 巴菲特认为管理层需要报告数据,无论是会计报表之内还是之外的,这些数据要回答三个问题: 公司的大致估值? 公司有多大可能性达到未来目标? 鉴于过去的表现,管理层干的如何? 巴菲特称赞那些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巴菲特相信,坦率的品质会令管理层至少与股东一样受益。“在公众场合误导他人的CEO,私底下也会误导自己。” 6.摆脱惯性 当惯性来临时,理性经常枯萎。惯性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拒绝改变当前的方向; (2)闲不住,仅仅为了填满时间,通过新项目或并购消化手中的现金; (3)满足领导者的愿望,无论其多么愚蠢,下属都会准备好可行性报告; (4)同行的行为引起没头脑的模仿。 无力抗拒惯性驱使,常常是因为公司股东不愿意接受基本面变化的事实。很多人宁愿购买新的公司,也不愿直面现有的问题。 巴菲特曾经在课堂上展示了37个失败的投资银行,各自都具有很多优势,但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他人的盲目模仿。 巴菲特识别管理层的小窍门:回顾过去几年的年报,尤其是管理层发表过的对未来的策略。然后比照今天的结果,看看实现了多少?过去的策略和现在的策略有何不同?他们的思想如何变化? 管理层很重要,但再好的管理层也无法挽救一个“制造马鞭的企业”,所以企业财务准则更加重要。 7.重视净资产回报率 分析师们常常以每股盈利来衡量一个公司的表现。但巴菲特认为每股盈利是一个过滤嘴,因为公司会留存上一年度的公司部分盈余,这样每股盈利自然就增加了。衡量公司年度表现,巴菲特倾向于净资产回报率,就是盈利除以股东权益。股东权益以成本计算,而不是市值。其次还要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因为这不是正常状况。 同时,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也能创造良好的回报。那些依靠高杠杆负债而产生高回报的企业令人担心。 8.股东盈余 相对于现金流,巴菲特更喜欢使用股东盈余——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巴菲特承认,股东盈余这项指标无法提供精确的数字。计算未来的资本支出经常只能预估,他引用凯恩斯的名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9.利润率 提高利润里最佳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因此,巴菲特很喜欢那些节俭的经理人。巴菲特自己也是节俭的楷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法务部门,也没有公关部门或者投资者关系部,没有MBA员工组成的收购兼并策略规划部门,税后成本不到营运利润的1%,是同等规模公司的1/10。 10.一美元原则 巴菲特创造了一个指标,不仅可以迅速测试出公司的吸引力,而且能衡量公司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成果。这个指标就是“一美元原则”: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如果市值的提升超过留存的数字,就更好了。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股市里挑选出优秀的企业。 11.确定企业价值 一些人喜欢用简单的方法确定公司的价值:低市盈率、低市净率和高分红率。但巴菲特相信“一个公司的价值决定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利率上的折现。”这样你只要确定两个变量:现金流和合适的贴现率。巴菲特只使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作为贴现率。例如,华盛顿邮报1973年的股东盈余是1040万美元,国债利率是6.81%,公司的价值就是1040万除以6.81%,是1.5亿美元。 12.低价买入 如果巴菲特算出股价仅仅略微高于内在价值,他是不会买的。因为公司只要未来经营出现波动就会导致亏损。反之,如果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安全边际足够大,风险就小很多。巴菲特运用安全边际理论,以低价买到杰出的公司,然后,当市场纠正其错误回归正常时,伯克希尔就将获利。 巴菲特投资10.23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买入期间可口可乐的估值平均151亿美元左右,巴菲特计算的估值是207亿美元,或381亿美元,或483亿美元。(根据不同的增长预期)巴菲特的安全边际从保守的27%到乐观的70%。 二、安全边际:购买性价比高的股票 在上面第12条准则“低价买入”中已经提到了安全边际,事实上安全边际的概念是由巴菲特的1号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就是说尽量选择股价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较大鸿沟的股票,这就相当于建了一条护城河,就算大火烧过来,也不至于动到核心资本。 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在整个大势低迷期间买入股票(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熊市,或类似的市场调整期); 2.即便在大势并不便宜的情况下,购买那些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第一种情况操作难度较大,因为市场何时昂贵,何时便宜,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这些很难预测,并且当市场标价公平时,投资者买入也是无利可图。 所以主推第二种情况,寻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不用理会股市高低。如此一来,关键就是要分辨出哪些股票的价格比其内在价值低。如何确定内在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内在价值是“取决于事实的价值”,这些事实包括公司资产、利润、分红、未来的盈利能力,这让他推导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内在价值=未来预期利润X合适的资本化系数,由于这个系数受到公司利润的稳定性、资产、分红政策和财务健康状况的影响,且未来的因素(诸如销售额、价格、成本)难以预测,使得这个乘数难以确定。 尽管如此,格雷厄姆相信在三种情况下,安全边际理论仍然能够成功运用: (1)稳定的证券类型,例如债券和优先股; (2)在进行比较的分析中; (3)那些价格与内在价值差距巨大的股票。 内在价值是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它不同于市场的报价。最初,内在价值被认为就是公司的账面值,或者是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净值。然而,分析人员发现公司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净资产,还有这些资产所产生的利润的价值。格雷厄姆提出,确定一个公司的精确的内在价值并不重要,一个相对于市场价格的大致估值,已经足够测量安全边际。金融分析并非一项精确的科学,一些财务的数量指标,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和负债、利润、分红等也有助于判断公司价值。 三、集中投资:集中力量干大事 相对于多元化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巴菲特更钟爱集中投资策略,他认为多元化是无知的保护伞,适用于那些没有知识、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人。 巴菲特指出,分析企业其实没那么难,并非是高智商的人才能玩的游戏,只需要用到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只要想做,任何人都可以。分散投资虽然可以减少风险,但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回报。如果长期持有几家精挑细选的伟大企业,看上去虽然增加了个股波动的风险,但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些风险已经被平滑掉了,只要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崩溃,只要企业的价值还没有坍塌,就不必去理会股市的波动。记住,时间是很好的朋友,好企业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会让你得到巨大的回报。 四、长期持有:选定企业之后,就用足够的耐心、理性、自律去陪伴它 在大多数时间,股价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投资者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避开市场先生释放出来的情绪旋风,以免做出愚蠢的决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熟悉行为金融学。 1.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投资人不仅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其合力对于市场也有巨大影响。 2.过度反应偏差 行为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 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投资者往往关注最新发生的信息,并从中进行推断。最新的盈利报告往往在他们心中是未来盈利的一个信号。然后,由于他们相信别人不知道这些信息,于是基于这些肤浅的推理迅速做出决策。 建议:投资股票,然后不要打开信封。即,不要查看股票行情,无论用电脑、手机,还是其他设备。 3.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也就是说,亏损带来的痛苦比盈利带来的喜悦更强烈,这往往使得投资者变得十分保守,不敢承担风险而错失更大的回报。 4.心理账户 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损失。这帮助我们了解了风险承受问题,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风险。 5.短视损失厌恶 频繁地看价格走势,容易在大起大伏中影响情绪,甚至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投资者运用巴菲特方法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障碍。“那么多长时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 6.旅鼠效应(从众效应) 随大流的旅鼠们肯定很糟糕,做一只孤独的旅鼠可能不是坏事情。 掌握以上行为金融学的内容,你就要去扬长避短,然后,用你的耐心、自律、理性去拥抱你应得得回报吧! 五、小结 读了《巴菲特之道》后,并非就要按照他的方法去买股票,毕竟,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巴菲特之道是否完全适用于国内市场,如今依然争议不断,但他的投资哲学在人生很多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不要试图通过这本书使自己像巴菲特,要通过它去学习巴菲特。你不可能成为巴菲特,如果你打算尝试,你将会备受痛苦。通过这本书去懂得巴菲特,将他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投资体系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成功。只有将书中的智慧贯彻到你自己的体系中,它们才是有用的,而不是削足适履,扭曲自己硬塞入别人的窠臼里。总之,无论你如何阅读,或如何努力,你都不可能成为巴菲特,你必须成为你自己。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再怎么学我们也成不了他,但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更好的自己。撇开投资不说,我们若能学习他不断进化的精神,他的耐心、自律、理性,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也已经受益无穷。

  • 孔子与论语
    一蓑烟雨
    推荐

    在这本书中,一条被反复提及的投资原则就是,买入那些暂时遇到麻烦的优质公司,那些优秀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在股市遇到危机时提供了诱人的价格。停止预测股市走向、经济状况、利率升降或选举结果,不要在以预测为生的人身上浪费金钱。研究公司基本面和财务状况,衡量公司未来的价值所在,买那些你感兴趣的企业。很多人投资就像整夜玩牌却从不看牌的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