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孔子与论语
    BEYONDLEE
    推荐

    损失厌恶心理:实际上,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 在城市优先股产生账面损失时,姐姐多丽丝不断抱怨她年轻的弟弟,很明显,股价的下跌带给她心理极度的不悦。我们不用过于苛责多丽丝,她所感受到的情绪方面的痛苦,直到今天仍然每天折磨着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它被称为“损失厌恶”。这是阻碍投资者运用巴菲特的方法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难关。 “损失厌恶”在35年前由心理学领域的两位巨人首次提出,一位是我们这章前面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一位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两人是长期的合作者,对于决策制定理论非常有兴趣。 1979年,他们合作写了篇论文,题为“前景理论:风险之下的决策分析”。这篇文章之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术刊物《计量经济学》最常引用的论文。在那之前,由《游戏理论和经济行为》(194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作者——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顿大力推广的“决策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普遍被接受的学说。决策效用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最佳利益,作为选择、制定决策的依据。例如,如果有个游戏具有65%的赢面,35%的输面,一个人根据决策效用理论就会选择参与,因为整体结果为正数。 决策效用理论是质朴的,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这是个完美的决策制定途径。但是,他们两位不能肯定,因为他们多年从事的是心理学研究,而不是经济学。他们花了很多职业生涯,研究人类决策的特别错误,发现人们在衡量盈利和损失时是不同的。决策效用理论中,价值是分配到的最终资产。根据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价值是分配给个人的获利或损失。根据效用理论,他们证明人们并不看重最终财富的数量,看重的是财富的增量部分是盈利还是损失。前景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意识到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实际上,他们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

  • 孔子与论语
    Amber
    推荐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巴菲特的个人经历、教育、购买企业的原则、最成功的的投资案例,从数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诠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读完后对他的生平有大致的了解,能更深的理解他的投资哲学。 感想一: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对巴菲特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3个人:格雷厄姆给予了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情绪以利用市场的波动。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的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 在此基础上,巴菲特总结了自己投资的12准则,包括企业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巴菲特建议,“这并不是圈子多大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定义圈子的问题。” 感想二:最成功的的投资案例 书中介绍了巴菲特最成功的9个投资案例,包括耳熟能详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等。纵观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它们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同之处在于: - 大致都遵循巴菲特的投资准则 - 投资与否与CEO的人选密切相关,只有在巴菲特信任的CEO接手之后,他才会投资 - 能否创造正向的现金流是巴菲特所看重的 不同之处在于: - 并非所有的案例都完全遵循投资准则,在某些案例中巴菲特会做一定程度的让步,而在另一些案例上他会调整自己的准则 可见,世事没有绝对,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想模仿他很难。 感想三:在投资方面的启发 读完全书,对“股神”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不是神,也是一个人,睿智而理性,不断吸取教训改进自己的投资。 3月份巴菲特出手抄底达美航空,1个月后半价卖出。当时觉得他买达美航空我能理解,但是他卖的原因不能理解,他并不缺现金,长远来看,航空业总会涨回来的,卖掉就是把亏损固定下来了,为啥要卖呢?现在能理解了,卖出的原因就只有一个 - 买错了。能如此快的做出判断并且果断止损,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 带给自己的启发是:不要预测股市,不要试图寻找模式,只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钱,不要相信“多元化降低风险”,理性创造价值,注意安全边际。 基于上述的认识,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与其买ETF,不如买它前10重仓的股票?一旦ETF调仓,跟着调仓就行。这避免了自己缺乏个股选股能力的缺陷,也符合书中集中持股的建议?继续思考中。

  • 孔子与论语
    SUZEN-JACK
    推荐

    感觉这本书就是《滚雪球》的简约版吧,如果你之前读过有关巴菲特的作品,会发现里面没啥太新颖的内容。

  • 孔子与论语
    日日佳
    推荐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理念清晰,观点鲜明,过程精彩,结果皆优。 知不易,行更难。唯其不易,世上只有一个巴菲特,事过境迁。虽不能复制,但可以借鉴,愿你我能够做个伟大的投资者,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过上想要的生活。[亲亲][亲亲][亲亲]

  • 孔子与论语
    慢半拍~
    推荐

    今天把这本《巴菲特之道》读完了。书中讲到的巴老投资方法的12准则很实用,从企业,管理,财务三个准则来挑选优秀的企业并长期持有的这样方法是长期正确的投资策略。 读完这本书真正感受到了巴老的思想哲学的伟大之处,投资方法简单易懂,在投资上遇到的很多问题问题这本书里面都有解决,关于仓位控制,分散配置,怎样挑选企业等等问题书中都有提到。初次接触价值投资巴菲特思想的时候感觉这个投资思路很简单,但是真正入到股市体验的时候才感觉到价值投资的难处,人性都是不耐的,股市里到处都是诱惑,能抵制诱惑真的很难。正如巴老所说做好投资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理性,不受市场的干扰,时刻保持理性,耐心持有自己挑选的股票,相信复利。早晚我们会成为富有的人。

  • 孔子与论语
    詹喜山
    推荐

    #读书打卡 速读19/50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 作者:[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在这本书中,一条被反复提及的投资原则就是,买入那些暂时遇到麻烦的优质公司,那些优秀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在股市遇到危机时提供了诱人的价格。停止预测股市走向、经济状况、利率升降或选举结果,不要在以预测为生的人身上浪费金钱。研究公司基本面和财务状况,衡量公司未来的价值所在,买那些你感兴趣的企业。很多人投资就像整夜玩牌却从不看牌的人。 我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这项严密的系统工程也可简称为投资的“十七字方针”。组成这项系统工程的五个环节是: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正如奥运五环一样,缺少任何一环都会在投资上或早或晚出大的问题。 巴菲特首先是格雷厄姆的读者,然后是学生、员工、合作者,最后是同行,格雷厄姆塑造了巴菲特未经训练的心智。 他经常提到两项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他将“不要亏损”的理念分为与安全边际有关的两个部分:①以低于公司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②专注于低市盈率的股票。 费雪相信,投资成功只需做好几件事即可。一是在能力圈内投资。他总结自己早期的错误,是由于“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开始投资于自认为很了解的领域,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是一个我没有相应知识背景的领域”。 巴菲特曾经说:“我的方法15%来自费雪,85%来自格雷厄姆。” 巴菲特不仅规避复杂,他还规避陷入麻烦的企业,甚至规避那些因发展失利而彻底转换方向的企业,经历重大变化的企业会增加犯错的可能。从他的经验看,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这一点巴菲特归功于芒格,是芒格让他懂得了,学习他人的失败教训也具有价值,而不仅仅是学习他人的成功。 这个指标就是“一美元原则”,该原则认为,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巴菲特注意到仅仅专注于优秀的企业——业务简明易懂、运营良好、有心系股东的管理层——并不足以保证成功。 首先,你必须买在合理的价位,然后,公司的表现如预期一样。他指出,如果我们犯错,可能是因为:①我们支付的价格;②管理层;③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第三类的错误估算最为常见。 巴菲特不买高科技公司的原因并不是他不懂这些公司,实际上他很懂,真正的原因是预测这些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非常困难。高科技公司由于行业本身的不断更新,使得其技术所带来的特许经营权的寿命非常短暂。 高频率的换手率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加剧了投机心理,致使整个市场波动恶化。市场当时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 “持有不卖”除了确定超越平均的增长率之外,还有其他两个很重要的益处:它能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税后收益,其中任何一项都极具价值,两个合起来更是好处多多。 巴菲特从中学到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耐心的价值;第二,尽管股价的短期波动对公司价值没什么影响,却会引起投资人巨大的情绪不适。 心理账户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损失。这帮助我们了解了风险承受问题,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风险。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在大多数时间,股票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 他警告,人们必须为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做好准备。他的意思是不仅仅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以备下跌发生时,采取相应的正确行动。 因为情绪比之理性更有力,恐惧和贪婪会推动股价或高于或低于内在价值。巴菲特说,当人们贪婪或畏惧时,他们经常以愚蠢的价格买卖股票。短期而言,人们的情绪对于股价更具影响,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 我们的研究显示,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通常出现在持股三年之后。毫无疑问,由于换手率超过100%,绝大多数人肯定与此无缘。 理性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的意见或行为应该基于理由、知识,而不是情绪反应。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思维清晰、理智、富有逻辑。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会使管理层陷入非理性行动,并置股东利益于不顾,这种力量就是惯性驱使。像旅鼠一样随大流,他们的行为逻辑就是觉得大家都这么干,一定是对的。对于管理层竞争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他们能否独立思考,避免从众效应。

  • 孔子与论语
    福子
    推荐

    投资者和投机客都知道巴菲特,很多人也明白其取得巨大投资成就的一贯做法,但是即使是在鲜活的事实面前人们还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之,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猜测市场涨跌,频繁交易,时刻关注跳变的价格曲线……他们花了大量精力“勤奋刻苦的努力着”却从来没想过自己选择了错误的努力方向,因为他们相信“今时不同往日”自己正在做的才是正确的。方向性选择的影响如此巨大,它能让那些选对方向的人功成名就,也能让选错方向的人穷困潦倒,有趣的是选错的人有时候还异常勤奋,一刻不停的想方设法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却从来不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选择的方向。

  • 孔子与论语
    🌹安妮
    推荐

    ①只有那些坚持为自己理想而做,永不改变初衷而努力的人,终会到达自己的山頂。 ②很多事情都不值的在其之上浪费第二次机会,特别是当它并不稀缺时。假阴性错误的代价小于假阳性错误。 ③道不同,不相为谋。 “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

  • 孔子与论语
    marydai
    推荐

    阅读是因为你相信书中或有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你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改进。。。

  • 孔子与论语
    丁丁
    推荐

    感谢作者,可以让我们这么近距离的学习和接触到巴菲特的投资思维和哲学! 在巴菲特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海量阅读、自律、勤奋、识人的智慧、知行合一!

  • 孔子与论语
    大升
    推荐

    巴菲特和我们玩的不是一个游戏,他试探其他无数方法,最终选择了价值投资而且几乎不看盘,不在乎当时股价而预判企业的内外价值,用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股票,不像我们普通投机者那样心情随着股价涨跌起起伏伏,他以不变应万变对企业的内外价值早就心中有数,稳定的心态高远的格局后来捐钱回报社会,股神的称号当之无愧呀

  • 孔子与论语
    装装子
    推荐

    刚看完《滚雪球》,就接着看了这本,感觉这本像是《滚雪球》的笔记和读后感,里面的内容都是精华的提炼,读完让我对《滚雪球》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书中内容,印象最深的就是心理学部分和投资理念的归纳。我觉得,巴菲特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人,秘诀在于学识和理性。学识帮助他挑选出好企业,理性帮助他长期耐心地持有,而不是跟随股价的波动去做频繁操作。 虽然很多人都在分析巴菲特的投资,讲得也头头是道,感觉把巴菲特的秘密都钻研透了,但大部分人的投资成绩赶不上巴菲特。因为他们没有巴菲特的理性和自信,难以抑制自己的从众心理和短视损失厌恶心理。 我从这本书学到的就是,像我这样的韭菜,还是不要去钻研股票了,因为不管我后天如何努力,缺乏天赋和强烈的欲望,以及懒惰的思考力,是个不可避免的短板。再怎样,散户要胜过专业人士,概率都微乎其微,人家学历都不一样啊😆,所以我们韭菜就安安心心去研究一下基金经理比较好,看哪位经理的投资理念和自己的趋同,就坚定地跟随即可。 专业人做专业事儿,我们主要选对人就好了,然后长期耐心持有,也要不断学习。

  • 孔子与论语
    甘棠
    推荐

    这本介绍巴菲特投资之道的书十分通俗易懂,读起来很畅快。一方面作者写得好,一方面也要归功于译者杨天南。 巴菲特的投资之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首第一,巴菲特认为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投资者会关注公司基本面,而不是股价短期波动。第二,巴菲特认为应该集中投资,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投几只自己了解的公司,而不是分散投很多自己不懂的公司。这要求提高选股能力。第三,关于股票的估值,巴菲特重视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股东盈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关于折现,我理解得不够深刻,还需要看其他书。以一定的折扣买入,留足安全边际。 书中有很多巴菲特投资的经典案例,比如可口可乐,IBM ,喜诗糖果,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近地认识巴菲特。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部分是讲解数学和心理学的两章。数学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概率的计算,凯利公式,在概率大的事上下注。在投资前,我们都应该算算期望值。心理学部分,强调了耐心。慢就是快。时间是好企业的朋友。

  • 孔子与论语
    Timothy
    推荐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自于三位智者: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他们都执着于通过分析企业运营状况来评估未来的市值,低买高卖。差别在于,格雷厄姆倾向于寻找已经被严重低估的“烟蒂”。即便买入后立即破产清算,也能毫无风险的赚上一笔。费雪和芒格倾向于寻找未来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优秀企业。买入后长期持有,通过复利获得巨额回报。巴菲特的风格正是这样转变的。 这本书稍微提到了一些人物故事。整体还是偏方法论,于大原则上已经非常透彻了。前11章直接撕掉。12章是小传,也没必要看,感兴趣可以读《滚雪球》,那本更详细。13到18章可以反复读,直到实操时能完全领悟。19章是巴菲特的战绩和原则总结。以及后面附录都没什么读的必要。 全书要点与思考提炼如下: 格雷厄姆凭《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两部巨著奠定了开山鼻祖地位,这两本书务必另外去读。他的理念要点节选如下: 1、关于投资的定义:“投资是经过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不能满足这两点的就是投机。” 2、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大多有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分红的特征。并且一般都不是市场追捧的热点,长期受市场冷落。 3、格雷厄姆建议以“安全边际”去挑选股票。对于公司未来成长充满信心的投资者如果将股票纳入组合,可以考虑两种情况:①在整个大势低迷期间买入股票;或②即便在大势并不便宜的情况下,购买那些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第一种的难点在于时间点不可能人为控制。它需要投资人使用一套公式去判断市场何时低迷。而这低迷将持续多久也是不确定的。当市场标价公平时,投资者买入也无利可图。等待市场调整,可能令投资者空耗时间精力,最终一无所获。 由此,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将精力放在第二种,寻找那些低估的股票,不用理会大势高低。投资者需要有方法分辨出哪些股票的价格比其内在价值低。运用数量分析勾勒出低估股票的方法,在《证券分析》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 4、金融分析并非一项精确的科学。一些财务的数量指标,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和负债、利润、分红等的确有助于分析。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些不易计算,却对决定公司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两个是管理层的能力和公司的性质。格雷厄姆的问题是:在它们身上应该花多少精力? 巴菲特对这点的总结为: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5、因此,格雷厄姆经常提到两项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他将“不要亏损”的理念分为与安全边际有关的两个部分:①以低于公司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②专注于低市盈率的股票。 但在牛市时,这样的股票少之又少。1976年,格雷厄姆修正了买股票的标准:一个十年的市盈率乘数,股价是前期高点的一半,另外参考净资产价值(我要读完证券分析再回来解释这句话)。 费雪的理念要点节选如下: 1、超级利润有可能从如下方式获得:(1)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2)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一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必须“具有足够市场空间潜力,才能具备多年大规模增长的可能。” 2、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是,公司未来的成长是否依赖新增投资。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长是由大量新增投资所致,那么股本的增大将摊薄现有股东的利益,使其无法分享成长的好处。一家高利润率的公司应具有内生性产生的现金流,这些资金能维持公司的成长,而无需稀释股东的权益。 3、公司是否有忠诚可靠的管理层?管理层能否担得起股东的信托责任,或他们是否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 有个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得出结论,费雪建议,看管理层与股东们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都会经历困难时期。通常,当情况好的时候,管理层会畅所欲言;但当经历艰难时,有些公司会三缄其口,而不是开诚布公地说明遇到的困境。从管理层面对困难的态度,可以得出很多公司未来的表现。 4、注意信息的搜集。尽管人们不愿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因此很多消息完全可以从其对手那里得到印证。 芒格的理念已经与巴菲特完全合二为一了。可以总结为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 一、企业准则: 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巴菲特从不碰他不懂的企业,比如高科技股。因为不知道到底能估出多高价值。如果你懂,那没问题。) 2、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重大的变化很难伴随优秀的回报”。对于现在正在解决难题的企业,经验告诉我们,转机很少发生。一个在合理价格上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3、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巴菲特将经济的世界分为不等的两部分:少数伟大的企业——他称之为特许经营权;多数平庸的企业——多数不值得购买。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①被需要或渴望;②无可替代;③没有管制。“一个伟大企业的定义至少是伟大25~30年。”) 二、管理准则: 4、管理层是否理性?(很多管理层见不得手中有盈余,会想方设法把钱投出去。但整合和管理一家新企业很容易犯错,巨大的代价将由股东支付。 投资者得到现金分红好过企业留存盈利并进行低效率的再投资。 如果没有弄懂分红的真实价值,那么第二个方法——回购股票,也是有效的好方法,虽然在很多方面,它的效果是间接、无形的,不会立竿见影。 同时,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也能创造良好的回报。那些依靠高杠杆负债而产生高回报的企业令人担心。) 5、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报喜不报忧的要慎重) 6、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是否有魄力改善不合理的“传统”、“惯例”、“前任策略”……并非一定要变革,而是要及时做有益变革) 三、财务准则: 7、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很多企业都会保留未分配利润,这将导致每股盈利表面上增大) 8、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股东盈余=净利润+折旧和摊销-资本支出) 9、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10、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每一元未分配利润,应当使得市值至少上涨一元,越高越好。否则,该利润的留存就为使用不当) 四、市场准则: 11、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市值预估=股东盈余/折现率。巴菲特常用美国长期国债利率6.81%作为折现率。这被他视为无风险投资利率。不同时期、地点应当使用不同的折现率计算出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12、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无论一个投资者基于什么估值、什么原则买股票,无论公司成长与否,无论盈利呈现出怎样的波动或平滑,无论相对其当前盈利、账面值而言的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应该买入的是,以现金流贴现方法计算后,更便宜的股票。”只有到了这最后一步,巴菲特才开始看股价。) 本书给出的其他忠告: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 做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 要先具备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1、不要过度自信。判断失误通常发生在人们过度自信时。最难以想象的事情之一是你不会超越平均。2、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人们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3、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所以,最好不要频繁查看股价,最好一年只看一次。前提是你确信做出了正确的投资。

  • 孔子与论语
    沉潜往复
    推荐

    如果你听了巴菲特前天对中国投资的评论,然后看看今天中国的股市,你就知道什么叫滚雪球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