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设计

微服务设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微服务设计
    Deng
    推荐

    也许生活让人有些麻木,面对身边随处可见的事务都越来越茫然,或许这本书还能唤起自己的一些记忆!非常喜欢书里面的这句话: 城市的味道不在于高楼,在于城市街面上、公共场合中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

  • 微服务设计
    人间小太阳
    推荐

    感觉挺好的。感觉郑老师挺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但价格的涨跌最终会反映到资本的多少。这样,资本越多就越能便捷地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样,我们还怎么能保证社会的公平,甚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呢?

  • 微服务设计
    水木年华
    推荐

    郑也夫先生带着我们看到众生百态。更让我惊奇的是,他还带出了那么多的好学生,比如其中的一个学生写了《中县干部》这样一篇好论文。

  • 微服务设计
    Fred
    推荐

    简明扼要对城市社会学的介绍,同时用大量事例进行解释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城市社会学社会史的发展和理论学派的介绍很清晰。但只是上课的讲稿,多是事例缺乏引证,有些论据部分有有失偏颇,只适合简单阅读。

  • 微服务设计
    Lemontree
    推荐

    郑也夫给人大和北大的研究生带过这门《城市社会学》选修课,读时有一种重返课堂的充实感,羡慕人大、北大的学生。同时他与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是有些对立的,见仁见智。郑也夫老师的观点我更倾向于认同。

  • 微服务设计
    拂晓东夕
    推荐

    城市或乡村,我们都有一个可生存的空间。对这个居住的环境又有多少了解了。 作者说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经济的约束,而不是法规的约束。 不同的发展模式吸引着不同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为这所城市更好的服务,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我来杭州这座城市,因为它对应届毕业生有一大笔补贴,这也是我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 大城市生存压力大,动力也旺盛,周围的人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也会转化成一股积极的能量。 有人的地方能够接触更多新的事物,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还是喜欢人多的地方,即使城市的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乡村中的情感与相识度,与不同的人都接触就会成长 城市的味道不在于高楼,在于城市街面上、公共场合中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 闲暇时间我会去图书馆,去看电影,去茶馆听会儿相声……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大学问,对个人来说就是每个狭小个体的生活

  • 微服务设计
    好同志
    推荐

    原想看些关于城市化的书籍,结果误看了郑先生的书,才对社会学有了一个丁点的概念。有长见识了。但不一定推荐大家去看,因为大家不一定有这个需求,也不一定有这个兴趣,更不可能有先生的胆识,虽然做不到还是要说的。自然大家也不一定做到 。作为一门学问,可以了解一下。

  • 微服务设计
    见习法士ch
    推荐

    一、 总体评价 豆瓣评分:8.0/10 个人评分:5.5/10 二十年前的书了。课堂讲稿整理,过分口语化。内容很广但深度严重不足,整体逻辑略显混乱。读到最后也没有明白城市社会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东西的,有什么成果。不少数据已过时。可以看得出作者参考了很多书目,知识面广,但受限于年代和表达,收获不大。不过不可否认,由于我读书少,仍有不少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二、 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 1.为什么要研究城市 城市化是不可阻挡的。农业的生产结构决定了农村养活不了太多人。农村研究将会边缘化,因为农村生活本身被边缘化。 2.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写道,人类始终在游动和定居两个生存方式之间摇摆。 定居这一方式的产生,有物质动机和非物质动机。物质动机:熟悉地形,觅食、择偶方便。非物质动机:祖先的陵墓,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是普遍的。 这一非物质动机最终发展成为宗教形式,是城市起源因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有学者指出治水是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这势必要调动更多人参与,形成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这一观点的缺陷是,并非所有民族都在大河旁发展。普遍性不足。 农人和牧人的关系是认识城市起源的角度之一。农人采集,牧人狩猎。狩猎的风险很大,但是一个团体都把体力最好的成员推到这一行业上,因为狩猎可以发展一只战斗队伍,在部落冲突时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文明的建立,农人从采集发展成种植,牧人没处打猎,就保卫农人,发展成管理者、统治者。最早的王就是从猎人中产生的。城市的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王权。 为什么?从逻辑上说,农业文明中随着效率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慢慢会出现别的行业,从而构成了交换。交换越来越多,这儿的人就生活得更好。因为有很多的人给你提供服务,你可以买到很多的商品,享受很多服务。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每个人都是农夫,则社会上很难产生一拨人,他们的消费能力格外大,这就不存在多余的花销。 历史很快走进阶级分化,即使生产水平没有太大提高,但是人们占有的权力、财富不均匀了。这一批“王”的阶层就要享受其他服务,需要其他行业来提供,古代城镇的雏形就出现了。要想刺激一种消费,要想促进一种生产,完全的均等是不行的。历史是在这种不均等中起步的。 有观点认为,中西城市形态差别很大,中国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大,西方城市的市场意义更大。从上面可以看出,并非如此。中西方城市最早都是由王权促进的,西方城市是后来才改变的。 3.西方城市的复兴 东罗马帝国末期,北方蛮族入侵将欧洲原有的文明涤荡,大批城市成为废墟。商人阶层推动了西方城市的复兴。 随着经济好转,人们的需求开始旺盛,商人阶层应运而生。由于蛮族入侵造成秩序混乱,商人们且逐渐结成“商队”,以减小长途跋涉的风险。 这些商人往往住在一个老城的外围,因为内堡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安定因素。之后由于居住越发频繁,就又在外面砌了一道围墙,称为“外堡”。此后,内堡贵族衰落,外堡商人越来越有钱,逐渐把内堡吞并。 从这时起,商人逐渐组成“行会”,约定在受到外部压迫时共同对抗,同时规定了每个行会的干活数量,以减少同行间相互竞争。随着工商活动的发展,行会首领一定程度上担任行政长官的角色,行会也开始选择自己的法官,制定独立的法律。 韦伯定义一个城镇包括五大因素:城堡、市场、法庭和部分独立的法律、民间社团、一定程度的政治自治。他说中世纪晚期的城市是最完整的社会。 行会最终的覆灭是因为其阻碍了经济发展,因为它规定每个作坊只能卖一定数量的商品。随着秩序的恢复,人们的关注重心从风险转向利润,就不甘受到行会的限制。 4.中国明、清城市 与欧洲中世纪城市相比,中国明清城市有所不同。 欧洲中世纪,人们从农村往城市移动是个体行为,而中国则是集体行为。这个差别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法律、不同的社会制约所决定的。欧洲农奴的流动是非法的,只能逃亡,不可能大规模迁移,中国社会中人员流动是自由的。 流动的集体性,让中国城镇民间社团的“同乡”色彩浓重。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城里碰运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作为代表被选去的,在城里往往会得到同乡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仅出于道德,更是一种投资。这是一种集体策略选择。 欧洲早期城市是权力真空的,而中国城市保存着既有的政权。这意味着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对当地的秩序需要服从,不产生行会那样具有行政职能的角色。 5.古典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 介绍了西方社会学的三个主要奠基人:马克思、杜尔凯姆、韦伯。 马克思关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冲突,这一冲突基本发生在城市中。 杜尔凯姆学说的最核心概念是无机团结和有机团结。无机团结指一个团体因为内部的“同质性”而获得认同与团结,有机团结指从互补中获得依存与凝聚,如社会分工。 韦伯除了城镇五因素外,还提出了“匿名”概念,即城市中邻里之间的相识相较农村极大减弱。 重点介绍了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的城市生态学,这一学派相比理论,更重视经验。帕克的理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竞争、冲突、适应、同化。移民们来到了一个城镇,处处有竞争,而后可能更激烈,发生冲突,然后大家就比较适应了,移民们获得了同化。 6. 城市地理学、城市历史学 城市地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塔勒认为,人口集中可以影响商品的销售总量,主要考虑的是交通成本。他还指出商品的销售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下限是保本的销售距离,上限是不赔本的最远距离,主要考虑运输成本。赢利就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地带。 上限和下限排列组合构成四种情形,下限小、上限也小的商品基本上是在最低级的商业摊点销售;下限大、上限也大的商品只有大城市的商业中心才能经营。 他还与勒施共同提出商品销售范围的六边形理论。假设每一个商家覆盖的范围是一个标准的圆,那么圆与圆之间将留下很多空隙没有被利用。而商家是不甘心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就会有新的商家出来填补,直到全部地面都被覆盖,全部销售潜力都被挖掘完,这时最可能出现的是正六边形。 城市历史学家施坚雅在六边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六级市场。市场越大,行商约少,坐商约多。在不适合坐商的地区发展成了“集市”,定期交易,通过时间跳跃来弥补空间问题。集市需要协调,某个级别的集镇与比它高一级的集镇一定要在日期上错开。 施坚雅认为,市场结构确定的商业共同体对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集市的商业活动把周围人的距离拉近后,就有了商业之外的其他社会活动。造成这一类群体的趋同。 7. 城市社会学的流派 流派主要有决定论、成分论、子文化论。 决定论认为,城市生活当中的大规模的、高密度的人口决定了城市生活的特征,决定了城市人的人格。环境空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成分论认为,城市生活的特征由城市人口中的人员成分决定,而非人口规模或密度。此外,他们还强调小圈子、小群体,认为每个人要切实地生活在一个小圈子当中,从这个视角去注视人。 子文化理论融合了这两个理论。既认为小群体很重要,也认为规模大小绝非无关轻重,正是因为规模而产生子文化。有共同爱好的群体的形成依赖城市规模。 8. 其他 本书还讨论了诸如城市化、农民工、户籍制、城市交通、“轿车文明”、住房、城市垃圾、水危机等,引用了不少数据但很多已经过时,还是看一些年代更近的书吧。

  • 微服务设计
    魔法少女小🔥 焰
    推荐

    仿佛看着人在眼前般娓娓道来,第二次读课本读得这么开心,上一次这么开心也是郑老的书哈哈哈哈哈哈,小老头儿肯定很好玩就是说。

  • 微服务设计
    远光
    推荐

    这本书很有趣,对于想要了解整个社会构成和运转规律的我来说,它的目录和研究方向都很吸引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的出版时间和数据都太旧了。首次出版是2001年,虽然几经修订补充,但还是不够的。中国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书中看到的和我们现在实际生活的其实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社会了。

  • 微服务设计
    小灵通用户136cz****414
    推荐

    看郑也夫老师的书,有种郭德纲在你耳边调侃这四九城的故事,边看边感叹“这么多年北京变化可真大啊,明明都是第三版了,可数据早就跟不上趟了。”郑老师,还在逛胡同吗?快来更新吧!!

  • 微服务设计
    聂宏程
    推荐

    容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是大多数在外工作的人的特点。城市环境与农村的不同,导致文化价值的差异。要融入城市生活,得去了解城市的特点,塑造思维,融入城市文化。 四个关键词子文化,自治,城市人格,公共资源。 子文化是我们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结合工作,兴趣,融入一个个小圈子,找到自己的标签和归属感。 自治,党员深入基层管理是一种办法,但解决民众的问题,还需要自治办法,让民众特别是弱者能够团结起来,才能保证基本权力,真正解决问题。 城市人格,城市人冷漠,偏见,孤独等,大多是城市环境造成,与农村人并无道德高低之分。 公共资源:匮乏。 全书概要:城市的起因(商业,政治),城市特点和优势(规模,人口密度,专业化,效率,成本),城市人的性格和心理,城市化(类型,利益分配),城市化核心社会问题(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资源等)

  • 微服务设计
    Sui
    推荐

    文字浅显易懂,这也是社会学的一大特色,门槛低,但也不容易做出成绩来,人云亦云的观点没有必要再说出来。这就是这本书优秀的原因。 反思当下社会的弊端,文中说了多个不合理的现象,或深或浅都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文中有些观点过于吹毛求疵,在局部环境里或许能勉强达到,但放在这个大中国的环境里又是该怎么做了?文中并没有说出来。 我认为的社会学,研究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状,对以后的生活有预防,有警示作用。一点幼稚的见解,等成熟后再来补充。 社会学,是一门大学问。

  • 微服务设计
    江覆
    推荐

    跟着作者的思路,从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产生之缘由寻迹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变迁,乃至思考中国的城市为什么会呈现出如今的面貌,与其它国家相比,走了怎样不同的道路。 说是讲城市,其实也是在回溯和反思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基础上的现代化,更关乎一个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对待其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按照本书大部分内容,或许这可以归根结底为一个城市管理和国民生活的问题。比如,这些年的经济是发展了,城市越来越发达,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但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的吗?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人们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吗?城市的发展是兼顾经济与人文的吗?…… 如果用作者举的农民工的例子来回答,我们会发现,所谓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只是有一大批“位卑言轻”的人在背后作扛起十字教堂穹顶的人而已。而这只是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之一。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历史因素,但根据作者的观点,可能政治因素占了大头。所以每看到作者指出城市管理的一些弊病,就很期望我们的改革能够更多地将公平与民生纳入考量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城市的问题,还应该包括对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反思、对目前国内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反思以及对历史与当代割裂的反思。 总之,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应该得到更人性化,更有温度以及结构更公平的发展。而这大概也是社会学关怀的旨在。

  • 微服务设计
    小菜一大碟
    推荐

    人改变城,城塑造人。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关注人与城。研究内容五花八门∶城市的起源、发展、社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自齐美儿、帕克这对儿师生后,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郑的讲课文稿通俗易懂,读起来很舒服。相较于郑老师的其它书,此书可当是科普入门。数据、内容虽有些陈旧,但无碍于逻辑和思路。考虑到授课对象,能够把城市社会学交代得如此清楚,绝非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闲来无事,可读。 阅读建议∶80%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