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甜*
    推荐

    尼尔·波兹曼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和《技术垄断》就看完了。 在《技术垄断》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发展史和技术垄断文化的危害,警惕我们不要向技术投降,人类本身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文化不能向技术投降”! 同时,相较于其他两本,《技术垄断》在批判时更加辩证更加深刻,而不是极端性片面性的批判。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江河海
    推荐

    “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和《娱乐至死》观念一脉相承,作者对媒介技术依然保持批判的视角。那个时代的学者对未来有一种“谨防成为《美丽新世界》”的担忧——对技术的无限推崇可能会导致机械化,人性也将失去灵活性和自由的创造性。 站在2022年来看,还真有一些工作被“数据”捆绑,引发人的“内卷”。 另外,关于技术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如果说人类文化是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升华积累,作者警惕的就是先进的技术会“覆盖”积累的文化经验,从而使人们“遗忘”文化。这个倒是可以辩证看待。但是这点让我想起阿西莫夫《银河帝国》里,帝国时代的教授已经不会使用“远古地球母星时期”人类的一些知识工具。就像进入算法智能时代,很少有人还会使用算盘。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安德月
    推荐

    尼尔波兹曼的这部著作对当代十分有警醒意味,技术因其超人的性能和可操控性,成为世界争先恐后创造和利用的东西,然而一经放大的欲望所钳制,它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将使之前获得的利益顷刻覆灭,技术垄断时代下,唯有化身爱心斗士与技术危险奋起抵抗,唤起道德和素质,重新绘画人性底线,才不至于沦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技术的刀下鬼。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飞鸟
    推荐

    语义简约,但读来越深便越显晦涩。虽然这是我读波兹曼的第三本书,但读起来与《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价值与影响。 作者从技术出发,但又不完全反对技术的价值。作者强调的是技术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重大影响和长效影响,并从其中进行总结与分析。作者从九十年代展开预想,对现代社会进行展望,不可预测性和前瞻性是作者对新技术的看法。 很值得一读。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维港木渎
    推荐

    本书的阅读过程如同缝上一条拉链,不像消遣类的书,每一句话都不是独立的,单独一句话拎出来都是片面的。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艰辛,但又拉着你一气呵成。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关于信息控制与传播学的书。和作者赖以成名的《娱乐至死》一样,作者解释了大众传媒的机制,本质上这是一门媒介学。书名更像是隐喻而非现象。推荐搭配另一本《表象与本质》一起服用,从类比和范畴的角度理解本书。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vivian
    推荐

    东拉西扯的驳斥,为反对而反对,看了100多页都没有数字,满篇呓语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半支烟
    推荐

    如果你听说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那么不如直接看这本《技术垄断》。在这本书中波兹曼的看法更加透彻、更加具有预见性。相比《娱乐至死》对于电视媒介的批评,《技术垄断》的角度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好的表达了文化向技术低头这个核心主旨。 虽然波兹曼的一些观点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担忧也促使了后来人对于技术发展的谨慎态度。 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提这种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前几年诞生的基因编辑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只顾技术的发展,却忽视了技术存在的风险。如果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下去,我们人类这般列车很快就会冲向深渊。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Monroe🦌
    推荐

    这是波兹曼媒介批判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相较于《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本《技术垄断》的思想更加深入,更加辩证。他认为《共产党宣言》里的马克思主义是看待技术与社会的良好视角。(又种草了一本书) 这位“麦克卢汉的不听话的孩子”对技术持一如既往的悲观态度,但他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该书无处不体现了波兹曼的人文关怀,时刻提醒人们要警惕把技术奉为新的上帝,要关注现世存有。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Dazzling light
    推荐

    作为尼尔波兹曼的媒介三部曲,技术垄断从生活的视角切入,鞭辟入里的分析了那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毫无察觉但却并不合理的诸多惯习。技术对于人们生活带来的究竟是自由与解放,亦或是一种新的统治与霸权,审慎的使用技术,至少,别那么轻易的向它投降。“不要温和地走进那段良夜”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赵一凡
    推荐

    这本书非常值得仔细阅读! 关于科学拜物教,已经到了必须批判的地步了,之前的马克思韦伯、海德格尔都予以了重点关注,波斯曼更是以专著的方式给予了抨击。有时候提出一个真问题要比构建一个体系来的更重要,本书就是一个例证。 窃以为,人类能够达到今日在地球上的地位,基因进化的运气成分固然重要和不可或缺,源于模因、文化的演化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价值观的团体,基于自身禀赋、信仰和认识论,做出了不同的宏观或个别的叙事,多角度叙事的激荡、交融、演化、迭代造就了今天的人类社会。然而自笛卡尔以降,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逐渐把理性、科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哲学大师逐渐的将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身客体化,寻找类似数学、物理学的人类科学发展的真理之路,所有的事物、疑难、选择都是也必须量化,进而比较后做出抉择。尼采说的上帝已死,大师们再造了一个全知全能和公正的上帝——科学。至此,价值观的诸神之战不再被允许存在,科学成了最后的判准。 科学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可证伪的方法论,是有其施用范围的,然而一旦越界,进入人类社会领域,就有其局限性了。这就是自证预言、反身性、辉格史观……波斯曼在这本书里对技术垄断的剖析就是在承认其作用前提下指出它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很钦佩。 最喜欢本书的最后一章,波斯曼坦承自己对于技术垄断没有完备的解决之道,但他诉诸于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从人类的历史、宗教的历史、技术的历史去拷问问题的滥觞所在,去除确然结论的面纱,重归提出问题、形成观点、多角度叙事的模因进化之路。 我不太喜欢读经典,因为我总是感觉新书是站在经典之上的,演化的更完善的。看来这种思维也是有误的,近期打算通读波斯曼的三部曲,选对作者也是去芜存菁的好方法[呲牙]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云起
    推荐

    这本书不太厚,作者的论述方式却不太好读,特别是前五章,特别劝退,需要全程调用逻辑思维,每个字都懂,可是经常读了好几页停下来想不起来刚刚读了些什么。差点就放下了,咬咬牙,秉承着第一遍读不明白也要硬着头皮读完,再读第二遍就能懂,到了第六章开始豁然开朗,作者一步一步的推论,到最后一章到达高潮,是惊艳的。如果你也同样读不下去,也请至少翻开最后一章读一读。 原是一个科学教的坚实拥趸,这本书是一种警醒。 当知识的发散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审视、质疑和筛选,就像随身携带一个齐全的工具箱,碰到钉子拿锤子,碰到螺丝拿螺丝刀,而不再是一根棍子走天下。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朱建国
    推荐

    失控的技术增长毁灭人类至关重要的源头,它造就的文化将是没有道德根基的文化,它将瓦解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关系,于是人生价值将不复存在。总而言之,技术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风入松,
    推荐

    无论技术是否利用新近的科学研究,它总是道德哲学的分支,而不是科学的分支。 ——保罗·古德曼《新革新运动》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绿荷写夏
    推荐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童年的消逝》和著名的《娱乐至死》。尼尔.波斯曼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他本人给媒介环境学的定义是:“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往的信息及信息系统。具体为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等。”在这三部曲中,波斯曼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作为麦克卢汉的后继者,波斯曼并不完全赞同麦克卢汉的技术媒介观。麦克卢汉更乐观的认为人类技术和文化发展将和谐共存,但波斯曼认为文化绝不能向技术投降,更痛批“娱乐至死”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 这位相对保守的学者紧盯技术加害于人的可能性,并断言:“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他批评盲目的技术崇拜,捍卫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 本书中,他对技术垄断下的定义是:“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这就是技术垄断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技术垄断论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技术垄断的现实威胁和危害是: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会沦为信息的奴隶,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在技术垄断文化的时代里,人类征服自然,咄咄逼人、迷信科学与技术、缺乏思辨精神、大胆斩断传统、充满冒险精神……“信息过剩、信息无意义、信息失去控制机制……个人的心灵宁静和社会生活的宗旨会普遍崩溃而失去防卫。”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语),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非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好比语言的结构和侧重点,语言这种工具会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不同的描述方式都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新技术会改变我们的“知识”观念和“真理”观念,改变思维习惯,一种文化对世界的感觉就是这种思维习惯赋予的。新旧技术的竞争,是为争夺时间、注意力、金钱和威望,也为技术代表的世界观夺取主导地位而进行的斗争。但他认为“被技术垄断的文化”是没有道德根基的文化,将瓦解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也会不复存在,总之,技术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他独创性的将人类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进而,人类的文化也被他分为这三个类型。他不主张技术决定论,而是揭示技术垄断对人类文化的危害。他还反对把社会研究说成社会“科学”,反对把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硬塞进智商测量、民意测验等社会研究领域,反对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研究变成所谓的社会“科学”。他主张媒介环境的完美平衡:语言环境、感知环境、媒介环境、多重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平衡。 本书重点描述技术何时、如何、为何成为特别危险的敌人。 在“工具使用文化”的阶段(17世纪前皆为此阶段),技术并不被认为是独立自主的,它受到社会体制或宗教的管束,富有创造性,也有较高生产力。 在“技术统治文化”的阶段(18世纪末开始),工具在思想世界里扮演核心角色。一切要给工具发展让路,但工具还未被整合到文化里面,但它们试图取代文化。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为技术统治论奠定基础,但他们本人却是工具使用文化时代的人。十九世纪诞生了深刻的信念,相信发明的成功要遵循以下原理:客观、效率、专长、标准化、计量和进步。 “技术垄断时代”的过渡标志是亨利.福特的帝国兴起的时刻,或者说是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这个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凡是阻碍技术革新的东西都不那么值得保存。旧世界的每一种信念、习惯或传统,都可以用技术手段来替代。我们的文化正在用信息自我消耗,而且许多人还不知道如何驾驭这个过程。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信息海洋中,难以为普通人获取。信息失去效用之后就成了混乱之源,而非秩序之源。信息泛滥还冲毁了学校、家庭、政党、宗教和国家依靠的理论基础。 技术垄断是一种文化状态,也是一种心态,它是对技术的神化。它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所以,和传统信仰相关的大量文化成分必然会迅速消解。他分别痛陈技术垄断的严重后果:医疗技术垄断、计算机技术垄断、隐形技术垄断、唯科学主义和传统符号的流失。关于医疗技术垄断:第一,技术在医疗实践中并不是中性的因素:医生不仅使用技术,而且被技术利用;第二,技术产生对人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还产生广泛的社会系统来贯彻其强制性要求;第三,技术重新界定医生的身份,使医生的注意力重新定向,对医生看待病人和疾病的观点进行重构。关于计算机技术垄断:技术垄断放大了人作为机器和机器作为人的比方,而且到了超越理性的程度,唯有人类能够观照全局,看到事物涉及的心理、情感和道德层面,可惜我们让这个得天独厚的能力贬值了,我们相信机械运算的威力,用机械的威力取代了我们观照全局的能力。技术垄断论还助长麻木,使人看不到在获取新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的技能。 隐形的技术中包括语言、数字及统计学、民意测验等,作者的观点并不是排斥统计技术和数字的应用,重要的是知道这些数字如何产生,有何用处。但生活在技术垄断里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多半意识不到技术的源头和结果。 关于唯科学主义,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研究的最大区别之一是:科学发现东西,社会研究不发现东西,而是重新发现人们过去知道、现在需要重述的东西。“社会科学”里的大多数理论都不在科学的范围之内,社会研究者用的是抽象的社会事实,靠理性、逻辑和论辩来推进说理。这一点,也许是因为他写本书的当时,社会科学研究还未达到如今的程度,无论议题的深度还是广度,而学科的交叉也没有当代的这种融合与相互促进的局面。他甚至认为心理学不是科学,认为研究人的行为并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虽然在当代,心理学是不是纯自然科学依然有很多争议,但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人类行为何以发生何以变化何以异常,性格何以不同,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和放电程度、不同神经递质的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菌群的变化等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或大或小的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技术垄断力量使文化虚弱,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符号的耗竭和叙事的流失。“技术垄断乘虚而入,其重点是无极限的增长、无责任的权利和无代价的技术。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核心。它强调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 他追溯技术和人类文化的消长。他提出了四条人文主义原则,以指导媒介研究和传播研究,即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对“理性思维的发展/民主进程的发展/使人获取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提高道德感和向善能力”有所贡献?他也承认“在如何生活的问题上,谁也不是专家。” 本书给我个人的观感是波斯曼先生相对保守,目前的社会状态并非完全像作者的悲观预想那样发展,但本书和作者的观点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他前瞻性的预测到技术的垄断会使技术服务于有限的资本,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其影响和引导,比如如今的消费主义。 他给出了许多建议,核心的一点是建议我们“钦慕技术独创,但不认为技术代表了人类成就的最高形式。”“绝不能够把技术当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来接受”,还有很中肯的观点“科学是人类想象力的训练,科学和技术截然不同,科学有多种哲学。” 所以要记得汲取历史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有素的语言技能、补充广博的人文和宗教知识。在生活和技术的漩涡中,学会肯定技术和科学的作用与效果,也捍卫亲手实践与体验生命带来的独特感受,学会快乐畅游科技带来的虚拟现实,也要能在真实世界里享受磨难又快乐的人生。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冯朋伟
    推荐

    今日读完。 同意作者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做区分。自然科学是客观的过程,在条件可控时过程可以重现。社会科学应叫人文学科,它是对主体的人或人类的存在所做的解说。 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解构了过去的宗教信仰,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技术的奴隶。但不必悲观。 人类完全可以在新的技术高度,重构人类的信仰和意义。人类也可通过普及教育和学习,使自己成为技术的主人并获得新的自由。 技术有副作用。作为发达国家要注意克服技术的副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不管怎么样先把所有高超技术学过来并创新趋前。 作者对学生的教育和要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他把《共产党宣言》与其它宗教经典并重,我同意作者的说法人类社会需要比较宗教学。 以前人们想往天堂、极乐世界,现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建设人间乐园。只是在这人间乐园,物质的追求总有限度,精神文化的追求可以无限度。 作者的《童年的消逝》也读过,作者另一本《娱乐至死》虽未读过,但也可以想见其内容,即在现今电视、网络文化中人们精神的沉沦。作者看到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割裂,并为之担忧悲观,说明作者希望传统和现代之间贯通,即人类不仅需要强大的现代物质文明,也需要古今中外文理贯通的强大的现代精神文明。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