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东走西顾
    推荐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累… 但我读到的作者的观点应该是,在技术的垄断下,许多东西都失去了其意义,变成了没有语境的独立存在,波兹曼作为一个教育学家最后的倡导要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不要被技术控制,要了解其意义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大爷
    推荐

    现在对道德 艺术 思想 人文这些的发展 在一定的程度能算是开倒车。不过 不能简单的甩锅科技技术 使用者比较是人。孩子不专心念书 不关电视的事。统计学 大数据不完美是事实 不过人类享受的好处多咯。我觉得没啥投降 就人类自己的问题而已 甩锅比较容易呗。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Happyrain
    推荐

    当媒介称为人类的延伸时,也意味着人类感官的麻痹与截肢。 随着web3.0时代的来临,社会化媒体正在不断支配用户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宝贵的生命在短视频、社交、游戏中殆尽,在享受短暂愉悦之后,剩下的都是自身思辨能力、文字编辑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的牺牲。当信息传播门槛不断降低,从高维媒介向低维媒介的转换,编码与解码的要求也越来越低,这也为低俗、肤浅、泛娱乐化内容流瀑式传播打开了通道,“娱乐至死”的时代下什么还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 信息爆炸带来花边新闻、明星八卦、恶俗内容、谣言流言泛滥,处于后真相时代中的我们还能信任什么?当新闻媒体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底线不断降低,技术垄断下的新闻业要从哪里找寻缺失的人文关怀和专业主义?补充性媒介的缺失,媒体公信力受损,让更有价值的信息仍处于探照灯之外的黑暗中,隐私问题让每个人无处躲从,每个人都在隐私悖论中忐忑不安,我们要如何找寻自我的意义? 算法的精准分析与推送,数据背后绘画出精准用户画像,我们的喜好与习惯都被细致拿捏,我们越来越陷入自我喜好的怪圈,被包裹进信息的茧房,我们在不断内卷。信息的泛滥解决不了生活的焦虑,网状结构下的实时互通也让我们的幸福观被重塑,新的一代在惶恐与负重下前行,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存在。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张洁
    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垄断的世界里,技术进步可以改善生活、解决问题这种想法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技术已经不再为文化服务而是统治了文化,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技术降伏并变成了技术的繁殖机器。 本书最后提出通过教育手段冲破技术垄断这一愿景,我感觉过于理想主义了,简直是充满了无力感啊。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钢铁雄心
    推荐

    不要向技术投降,不要臣服于技术垄断,让技术为文化服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萌芽状态推动社会生产,到今天强有力统治力,我们似乎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技术的时代,但是不是什么都应用技术标准去衡量?本书从多个方面分析给予否定,技术是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不能消弭人类文化中的影响,例如道德,法律,宗教,社会规则,,这些,其实是人类文明之所以延续的标志,他们的发展,不是要消灭技术型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多了更多人性,更和谐平稳,更符合人类期待的发展。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崔泡泡
    推荐

    尼尔波兹曼作为一名长期的“技术黑”,道出了工具嵌入意识形态偏向后,瓦解道德信仰、人文哲学以及人类文化的全过程。小到反复吐槽民意测试和标准化形式,大到千叮咛万嘱咐大家要警惕唯科学主义。尼尔波兹曼的子弹还击中了官僚主义、医疗机器技术、符号意义的要害,的确不乏金句和真理,在90年代初能够有这般洞见,也是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从尼尔波兹曼关于技术批判的三部曲之最晚的一本,反而没有《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那样掷地有声,一些关于技术垄断带来的危害,像是忽略了宏观多面背景下的窃窃私语。最大的问题是翻译得太烂了,不如看原文来得干脆。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刘涛
    推荐

    至此看完波斯曼媒体批判三部曲,自己觉得这本书挺不错的,技术黑波斯曼的观点挺能引发对技术的思考。《娱乐至死》也不错,《童年的消逝》感觉不怎么样,其观点在《娱乐至死》中进一步扩展,看《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就够了。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朱容正
    推荐

    《娱乐至死》三部曲之一。本书讨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单向度性问题;是马尔库塞那一路,但可读性更强。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 吴呀无药药🤗
    推荐

    在研究生课堂上,就听到老师说到一些课程专家对于技术的态度,越来越觉得对于技术的审慎态度的重要性,尤其是人文学科,盲目在自然学科影响下介入统计、测量等量化的评价方式,还是具有一定危险的。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Feynmanist
    推荐

    读的英文版本。一开始以为只是关于技术,但读到最后发现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探讨。当新技术入侵人类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人如何在汹涌的技术浪潮站定,而不是被盲目冲走?当人与机器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人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读这本书,一方面是知道了更多的历史细节。Neil Postman在书里援引了很多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中学课堂上的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被描述为当时的勇士,勇于用科学挑战教会权威。但他们阐述自己的发现都是十分谨慎的,他们认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本质上还是宗教探索,是在发现上帝写下的谜底。伽利略认为triangles, quadrangles, circles, spheres, cones, pyramid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figures是God’s alphabet. 笛卡尔的 law of the immutability of motion,也是从immutability of god推演而来。 但更重要的,是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已知的历史和现在。传统视角中我们用工具对历史进行阶段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Neil Postman根据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划分——tool-using cultures, technocracies, technopolies. 他从information的视角分析social institutions如何实施information control,新技术如何带来信息过载让传统的information control失效,更新的技术如何控制新技术带来的信息过载(但不过是扬汤止沸)。在这个框架下理解学校,家庭,政党,宗教……都是具有information control功能的机构。比如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告诉社会一个受教育的人应该经受怎样的训练,不应该学习怎样的知识(一般学校里不会教占星术),比如家庭中的成年人向孩子过滤不合适的信息。技术到来冲破传统的防守,人们又用新的技术实行控制,甚至用新技术转移人类社会中的本质问题(社会不公不是开发技术就可以解决的)。官僚体系广义上就是管理信息的新设计,它规定一项决策的做出,只和A,B,C信息有关。专家是另一种发明,人们通过专家寻求过滤后的,提纯后的信息甚至现成解决方案,以至于在高度技术化的社会,我们在每个领域都能看见专家——教你升职加薪,教你谈恋爱,教你生育,教你过好一生…… 随着人们从tool-sing cultures进入technopolies,技术一开始只是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工具,后来开始贬低不能被技术同化的信仰系统。慢慢地不是人类定义技术,而是技术定义人类。不能被量化的东西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人们宁可相信性格测试也不愿意相信相处间形成的印象。人们向电脑看齐,追求更加高效,更加理性。 最后Neil Postman开出药方。个人要be a loving resistance fighter。不忘人类的美好价值,不要不加审视让技术入侵,铭记技术进步不等同于社会进步。社会要做的,是提供完善人性的教育,而不是培养技能的服务于技术社会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真正学习哲学,历史,艺术,语言学……感知古今中外,登高望远,才不会被任意裹挟。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二两
    推荐

    从工具理性或者说价值理性的视角来看,我并认同波斯曼关于文化和技术之间存在垄断关系。难道技术中不含有文化吗?即使是指向信息技术的技术内涵亦不能完全与文化撇清干系w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Shirley吖
    推荐

    书的主题很宏大,但后面的论述乏味且异常啰嗦,篇章起码可以缩减三分之二。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警告人们时刻警惕技术,不要被技术所控制,限制了人性的一面。技术的浪潮裹挟着人们迈进新时代,我们享受了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主动退让了思考和决断的权利。当人性失去了光辉,人就活成了机器,就像感染新冠病毒死去的60万美国人,他们成了冷冰冰机器上跳动的一个数字,仿佛灾难从未降临过这个国家,人们的血泪与哭声已经无法穿透技术组成的墙。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张珺的私人凤六
    推荐

    技术怎能战胜文化呢…这本书看了両三天看完。没《娱乐至死》让人感觉愉快,可能我比十年前水平高了。但有一点确认:尼尔.波斯曼进步不太大。或者2021年看环境媒介过时了。一般般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Salen Wang
    推荐

    对技术的批判总是要限制于具体的技术语境中,当我们希望将其运用于当下,也须比较技术语境的巨大的,微妙的差异。运用而非挪用,是面对所有技术讨论的正确做法。

  • 深入理解Android(卷I)
    渝漂邕上
    推荐

    初认识媒介环境学派的时候对其寄予厚望,真的希望该学派能发展出更为“抽象”的媒介理论,而不是局限于具象媒介的功能与不足,虽然他们没有再向前一步,单从英尼斯始的各个学者的研究都令人耳目一新,致敬这批学者,致敬波斯曼!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