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甜甜
    推荐

    本书仔细梳理了人体的各方各面,以人体的各个功能系统为框架,仔细研析了人体结构和功能,按照身体的不同系统,分别认真地讲解了人类至今所了解的关于身体的事实与谜题,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历史沿革涉及到的重要人物及发现,集合了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大量事实,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感知世界及认识世界。揭秘人体科学,方知活着就是奇迹。 《人体简史》是比尔   布莱森"十七年磨一剑"的科普巨著,将人体奥秘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如同“干货"加上"酱料“[微笑],有时甜得让你轻松一笑[可爱],有时酸爽得让你招架不住,忍俊不禁[捂脸]。人体是个奇妙的组合,本书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打开对人体认知之门。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边了解外界,一边认识自己。作者通过大量的笔墨及有趣的文字及严谨的数字,带领我们了解人体鲜为人知的奥秘并不是简单的科普,而是呼吁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认真真地平平安安地健健康康地过完此生。 《人体简史》是身处“沙漠"时需要的书,"沙漠"缺水,此书挺"解渴“。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刁不遇
    推荐

    我们在和这个世界不停的做着妥协,而身体却悄悄的对你默默抵抗,然后蠢蠢欲动,继而揭竿而起 可笑的是,即使是小规模,零星的起义,也好像是一次次偷袭,我们竟然不知道身体的有些器官具体在哪里 这本书就告诉你,谁特么是你身体里的陈胜,吴广,谁特么又是王莽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养生之道
    推荐

    一个是从受精卵到死亡的简史,一个是从开始直立行走,到至今仍在演化的简史。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穿插了很多有趣、有料和有用的花絮。人是万物之灵,但人体还有数不清的生理缺陷,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阅读游走
    推荐

    六星!太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范式科学,言辞客观,幽默满满,在温情的人文氛围下还洋溢着令人不反感的调侃或是轻度自虐。作者做过英国排名前十的杜伦大学校长,是名符其实的最聪明跨界作家。 作者的文风在畅销书中独树一帜。科学下的轻松自如阅读体验。文字易懂,但收获丝毫不弱于,甚至超越大部头的科普书籍。认识身体,无论您以前了解了多少,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或必须阅读的好书。 599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James Lou
    推荐

    此书让我增长了不少关于人体方面的知识。人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研究它无穷尽也。自然淘汰是最好的人类生存方式,否则世界资源枯竭,人类社会不和谐。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赵祥亦
    推荐

    免疫系统不仅仅对付细菌,它还必须对毒素、药物、癌症、外来物体,甚至对你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出响应。比方说,要是你压力过大或者疲惫不堪,就更容易受感染。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小橋流水
    推荐

    人體是世界上最精密、最完美的“高級機器”,沒有任何一個生物體能像人體構造得那麽奇妙。以至於到目前為止,人體器官的產生、運作、相互協調直至最後的衰竭的整個過程,還沒有一個科學、合理和令人信服的解釋。既然如此,那麽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身體,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使得生活更健康,更能合理延長壽命,就不是某些學者的“心靈雞湯”所能完全定義得了!建議多向古代先賢學習一些自然生態養生經驗,以最接近自然隨性的方式為好。對待生活的態度,既不左也不右,中性泰然。比如,辦事既不急躁冒進,也不消極怠工;飲食既不生猛鹹辣,也不清湯寡水;鍛鍊既不過度過量,也不靜如處子。別人的經驗不可能完全適用自己。必須慢慢地摸索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這是本人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如不贊同,請略過。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UFO
    推荐

    你的每一个细胞中包含着1米多长的DNA,如果你把体内所有的DNA搓成一根细细的线,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远。想一想这件事吧,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了。从字面意义来看,你就是宇宙。 每一天都更新自己,每一天都爱自己,每一天都别放弃。 活着的时候不也挺好的,是吗?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高煜
    推荐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 人体赋予我们生命,对生命未来不确定性赋予我们意义。我们想知道未来就是为了改变未来,然而确定的永远是不完美的、不知足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不确定的未来才是最完美的未来。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阿齐²⁰²²
    推荐

    一直以为我们的身体要是称斤论两的话,就值是一堆碳水化合物的价钱。看过本书之后了解到我们的身体是造物主的神作,价格那是相当昂贵的,堪比游戏里的神器,每个组件都那么精致神奇。同时也知道了那些窥觊这件神器想占为己有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对这件神器的维护和认知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医务人员。当然最后用一句概括的话就是“合理饮食,经常锻炼,终有一死”。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好久不见
    推荐

    感谢作者!一本有趣易懂的科普读物介绍了我们必须去花时间认识的物质——自己的身体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金穂儿
    推荐

    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让你了解人体,认识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健康生活。还想听一遍。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Smiles 淡然
    推荐

    生命是个奇迹 《人体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以科学的方法阐述了人体的奥炒与奇迹,通过读本书“认识”了自己,"洞悉“了自己的组成部分,人乃是由一堆脂肪、肌肉、血液等堆积而成,大脑是最高指挥官,毎时毎刻毎秒指挥全身的协调“运动”机制。本书很有趣,值得一读~ 分享本书里的81个想法~ ◆ 献言 病毒想侵占人体需要经过白细胞·T细胞·免疫细胞的防御。细菌的入侵不仅需要面对人体细胞的对抗,还需要与人体上的常驻菌群做斗争,这些都成功并非易事! ◆ 第一章 制造一个人要花多少钱 >> 硒能制成两种重要的酶[3],高血压、关节炎、贫血、某些癌症都与缺少硒有关,甚至还可能使精子数量减少。因此,为体内加入一些硒(坚果、全麦面包和鱼类中的硒很丰富)是个好主意,但要是摄入过多,你的肝脏会受到无可挽回的毒害[4]。跟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一样,找平衡是一桩微妙的活计。 >> 倘若把你拆解开来,你无比巨大。把你的肺摊开,能覆盖一座网球场,肺里的呼吸道能从伦敦延伸到莫斯科。把你所有血管的长度加起来[7],可绕地球两圈半。意义最深远的部分是你的DNA。你的每一个细胞中包含着1米多长的DNA,如果你把体内所有的DNA搓成[8]一根细细的线,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远。想一想这件事吧,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了。从字面意义来看,你就是宇宙。 >> 类生命的奇迹不在于我们生而具备一些弱点,而在于我们没有被弱点湮没 ◆ 第二章 皮肤:人体最大的器官 >> 美丽只是肤浅表面,丑陋却深入骨髓。 >> 在我们的性感带和其他高度敏感的区域最为丰富:指尖、嘴唇、舌头、阴蒂、阴茎等。它们的名字来自德国解剖学家乔治·迈斯纳(Georg Meissner) >> 女性手指的触觉敏感性远远高于男性[8],但这可能只是因为她们的手比较小,有着更为密集的传感器网络。触摸最有趣的一点是,大脑并不光是告诉你某样东西感觉起来如何,还告诉你它应该是什么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爱人的爱抚感觉很好,但陌生人做同样的抚摸,就会感觉毛骨悚然。这也是为什么人很难给自己挠痒痒的原因。 >> 无论我们属于什么种族,所有人都拥有相同数量的黑色素细胞,只不过,不同人种生成的黑色素多少有着不同。黑色素往往会对阳光做出长斑的反应[12],这就带来了雀斑。 >> 我们每个人一生会长出大约8米的头发[32],但由于所有的毛发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脱落,所以,没有任何一根头发能长过1米。 >> 所有指纹都独一无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一种假设。没有人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没有谁的指纹跟你的一模一样。我们只能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找到两组精确匹配的指纹。 >> 让你的脚散发出熏人气味的是外泌汗液,更确切地说,是脚上的汗液细菌分解的化学物质。汗水本身没有气味,产生气味靠的是细菌。促成汗味的两种化学物质[44]——异戊酸和甲二醇——都来自跟某些奶酪相同的细菌作用,这就是脚丫子闻起来常跟奶酪差不多的原因。 >> 抗菌皂的问题在于[48],它们不光可以杀死皮肤上的坏细菌,也会杀死好细菌,洗手液也一样。2 >> 最令人发狂的一种瘙痒形式[51]是幻痒,它通常伴随截肢出现,可怜的患者在根本没法抓挠到的部位(因为该部位已经被截去)产生持续的痒感。 >> 阉割是一种公认的治疗秃头的方法。 ◆ 第三章 微生物:你和地球都是属于微生物的 >> 你是数万万亿微小生物的家园,它们为你带来了数量惊人的好处。它们分解你无法利用的食物,为你提供大约10%的卡路里,并在此过程中提取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2、B12和叶酸。 >> 从基因上看,你体内大约有2万种你自己的基因,但兴许还有多达2000万种细菌基因,故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大约有99%是细菌,不到1%的“你”。 >> 有必要记住,所有这些微生物在其历史和遗传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13]。它们的唯一共同点就是渺小。对于所有这些微生物而言,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界:你是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一笔庞大财富,你有着方便投入的机动性,外加打喷嚏、抚摸动物、洗澡洗得还不够真正频繁等对它们大有助益的习惯。 >> 大多数时候,病毒像尘埃一样毫无生气,但倘若将它们放入活细胞里,它们会骤然变为生动的存在,像任何活物一样疯狂地繁殖 >> 大多数病毒只感染细菌细胞,对我们毫无影响。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病毒有数十万种[17],但已知只有586种会感染哺乳动物,其中263种能影响人类。 >> 原生生物是指除了明显不是植物、动物或真菌之外的任何东西,这一门类专为各种与其他生命形式不相吻合的生命形式所保留。 >> 简而言之,我们身边有着种类繁多、数量惊人的微生物,而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无论好坏,我们都几乎毫无了解。 >> 抗生素就跟手榴弹一样,爆炸起来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好的微生物还是坏的微生物,它们一视同仁地消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好微生物可能再也无法还原,让我们付出永久性的代价。 >> 按照牛津大学安娜·梅钦博士(Anna Machin)的说法,当你和另一个人接吻时,其实也是在对其组织相容性基因做采样,这些基因参与免疫反应。虽然在那一刻,这件事在你脑海里可能并不占首要地位,但从本质上看,你也是在从免疫学的角度测试对方是否属于好配偶。 ◆ 第四章 大脑:你的大脑80%都是水 >> 最辛苦运转模式下的大脑,效率往往最低。他发现,大脑最高效的工作方式[5],是快速解决任务,接着就进入待机模式。 >> 我们智力的来源,就在于突触复杂的纠缠,而非之前所认为的神经元数量。 >> 海马体是铸就记忆的核心(seahorse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人的“seahorse”海马,因为两者有着外形上的相似之处)。杏仁核(希腊语里“杏”的意思)专门处理强烈而紧张的情绪,如恐惧、愤怒、焦虑,各种各样的恐惧症。杏仁核遭到破坏的人[12],是真真正正的无所畏惧,他们往往还无法识别他人的恐惧。我们睡着的时候,杏仁核变得特别活泼,因此说不定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梦境常常令人不安。噩梦兴许只是[13]杏仁核在给自己减负。 >> 大脑做了一件真正非同凡响的事情:它不断地预测世界在1/5秒后的样子,并告诉我们,这就是“当下”。这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样子,我们看到的是片刻之后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还不存在的世界里。 >> 记忆存储是特质性的,而且杂乱得几近奇怪。思维将每一段记忆分解成不同组成部分(名字、面孔、位置、背景、摸起来是什么感觉、是活的还是死的),再将这些部分发送到不同的地方,等以后需要的时候再重新组装起来。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18]或记忆,可以让散布在整个大脑的数百万神经元点火启动。此外,出于完全未知的原因,这些记忆碎片[19]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移动,从皮层的这一部分迁徙到那一部分。这就难怪我们会弄混细节了。 >> 记忆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你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那种:首都城市的名字、你的出生日期、如何拼写“眼科医生”,以及你知道的其他各种事实。程序性记忆描述了你懂得也理解但又无法轻易地用语言表达的事情:怎样游泳、驾驶汽车、剥橙子皮、识别颜色。 >> 大脑还容易受到内部风暴的影响。中风和癫痫是人类特有的弱点。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绝不会出现中风,就算会出现中风的哺乳动物,发作也是极为罕见的。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对人类而言,它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 ◆ 第五章 头:没有头人能活多久 >> 必须注意,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有相当一部分实际出自你的想象。 >> 为了保护我们免受真正巨大噪声的伤害,我们有一种称为声反射(acoustic reflex)的能力,每当感知到了强烈的声音,肌肉就猛拉镫骨,使之远离耳蜗,中断回路,并在之后维持这种状态若干秒,这也是为什么爆炸常使人短暂耳聋的原因。 >> 关于人类的嗅觉,一个有趣又特别奇怪的地方是,在人的五种基本感知中,只有它不经下丘脑介导。出于未知的原因,每当我们闻到某种味道,信息会直接传递到嗅觉皮层,嗅觉皮层又靠近塑造记忆的海马体。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气味能强烈唤起记忆[45]。 ◆ 第六章 嘴:人是最容易被噎死的动物 >> 欲长寿者须节食。”——本杰明·富兰克林 >> 嘴巴是个危险的地方。我们比其他任何哺乳动物都更容易因窒息哽噎而死亡。事实上,我们生来就容易窒息哽噎,这显然是人活一辈子的一个奇怪特点——不管你气管里有没有硬币。 >> 吞咽的时候,食物并不是因为重力而落入胃部的,而是被肌肉的压缩挤下去的。这就是为什么哪怕你头朝下,也能吃吃喝喝 >> 我们把空气和食物朝同一条隧道里送,这在哺乳动物当中独此一家。只有一个叫作“会厌”的小结构,相当于喉咙的活盖门,帮我们阻挡着灾难。呼吸时,会厌打开,吞咽时,会厌闭合,食物朝一个方向送,空气朝另一个方向送,但这套机制偶尔也会出错,有时甚至导致可怕的结果。 >> 哽噎窒息危机最著名的解决途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 海姆立克急救法要求施救者从背后抱住哽噎者,对其肚脐上方连续大力推进,好把阻塞物逼出来,就像对瓶身施加压力,把瓶塞给挤出来一样。 >> 我们睡觉时产生的唾液很少[11],这就是为什么微生物会大量滋生,让你在醒来感到嘴巴脏兮兮的。这也是为什么睡前刷牙是个好主意——可以减少你睡觉时的细菌数量。 >> 据报道,辣椒素对普通人大有帮助,可降低血压,对抗炎症,减少癌症易感性。 >> 人的疼痛检测器不光存在于口腔当中,也存在于眼睛、肛门和阴道里,这就是为什么辛辣食物会在那些地方引发不适。 ◆ 第七章 心脏和血液:你分不分手和心脏可没有半点关系 >> 在心脏泵出的所有血液里[5],大脑需要15%,但实际上,最大的血液量输送给了肾脏,占20%。血液绕你身体一周的旅程,大约要用50秒完成。奇怪的是,穿过心脏腔室的血液对心脏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为心脏提供营养的氧气经冠状动脉到达,跟氧气抵达其他器官的方式完全一样。 >>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完全停止泵动,通常是因为电信号失效。一旦心脏停止泵动,大脑就缺氧,进而迅速失去意识,除非快速得到治疗,否则马上就会死。 >> 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保证你能避免心脏问题,只能改善概率。 ◆ 第八章 化学部门:三个月还你一个新的肝 >> 胰岛素是一种小蛋白质,对维持体内血糖的微妙平衡至关重要。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我们需要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每个分子只能持续5~15分钟,因此,人体对它有着不间断的补给需求。 >> 1型糖尿病是身体完全停止产生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效果变差,一来是因为生成数量下降,二来是因为胰岛素所作用的细胞没有做出正常的响应。这叫作胰岛素抗性。1型糖尿病多为遗传,2型通常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 >> 瘦素不是内分泌腺产生的,而是脂肪细胞所产生。这是一个最惊人的发现。没有人曾想过,除了专属的腺体,激素也能在别的部位产生。事实上,我们现在知道,激素遍布人体:胃里、肺里、肾里、胰腺里、大脑里、骨骼里,到处都是。 >> 任何一种激素所负责的监管工作,其范围都可能广得让人眼花缭乱 >> 肝脏最奇妙的特点,大概是它的再生能力。你可以切除2/3的肝脏,短短几个星期,它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 脾脏跟你的拳头大小差不多,重量为半磅(220克),位于胸部左侧相对较高的位置。它肩负着重要的工作:监测循环血液细胞的状态,分派白血球以对抗感染。它还辅助免疫系统,充当血液的蓄水池,以便在急需的时候,有更多的血液可以供给肌肉 >> 膀胱很像气球,因为它的设计目的就是随着填充膨胀起来。 >> 随着年龄的增加,膀胱会失去弹性[16],无法一如既往地膨胀,这是老年人随时随地都在找厕所的部分原因。 >> 膀胱、胆囊和肾脏有一个共同的不幸特征,那就是容易形成结石。结石是钙和盐变成的硬球。 ◆ 第九章 解剖和骨骼:三块肌肉造就人类文明 >> 骨骼生成的骨钙素不仅的确是一种激素,而且似乎参与了全身范围内大量的监管活动,从帮忙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男性生育能力,到影响我们的情绪,保持记忆有序运作。除此之外,它还有助于解释长久以来的一个谜:经常运动为什么有助于避免阿尔茨海默病[7]。因为运动可以强化骨骼,而强健的骨骼可以产生更多的骨钙素。 >> 肌腱和韧带是结缔组织。肌腱将肌肉与骨骼连接起来,韧带将骨骼跟骨骼连接起来。肌腱有弹性,韧带弹性较差。肌腱基本上是肌肉的延伸。人们常说的“筋”,其实就是肌腱。 >> 脚必须同时发挥三种作用:减震器、平台和推进器官。 >> 由于软骨没有血液滋养,保养软骨的最好办法,就是四处活动,好让软骨沐浴在自己的滑液里。而最糟糕的做法是给它附加太多额外的体重。 >> 体基础设施中最棘手的部分是臀部。臀部磨损是因为它们必须做两件互不兼容的事情:它们必须为下肢提供活动性,同时又必须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对股骨圆头和圆头所插入的臀窝的软骨施加了很大的摩擦压力。于是,两者不再流畅地旋转,而是开始痛苦地碾磨,就像是臼钵里的杵一样。 >> 从中年后期开始,我们骨骼密度以每年约1%的速度减少,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和骨折几乎成了一对不幸的同义词。 >> 臀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麻烦。75岁以上臀部骨折的患者,40%丧失了自我照料的能力。对许多人来说,这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0%的人在30天内死亡,近30%在12个月内死亡。 ◆ 第十章 为什么只有人选择了直立行走 >> 每天锻炼不应少于两小时,无关天气。如果身体虚弱,心灵就不会强壮。 >> 经常散步可将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降低[5]31%。2012年,有人分析了65.5万人次,发现40岁之后每天只活动11分钟,就可延长1.8年的预期寿命。每天活动一小时或更长时间[6],可将预期寿命提高4.2年。 >> 超重是指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5~30之间,而肥胖是指超过30的任何状态。BMI是人身高(米)的平方与体重(公斤)之比。 >> 至少(真的只是最低限度),你应该站起来多走动走动。根据一项研究,久坐(每天坐六小时或更长时间)会使男性的死亡率增加近20%,对女性而言,死亡率几乎增加了两倍(久坐对女性更危险的原因还不清楚)。经常坐着的人[22]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患致命心脏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令人惊讶也叫人担忧的是,你其余时间里做了多少运动似乎并不重要——只要你一个晚上[23]都坐在电视跟前,就可能会抵消积极活动一整天所带来的一切益处 >> 可以肯定的是,至多几十年后,你就要永远闭上眼睛,彻底不再动弹。所以,趁着还能活动,利用运动获得健康和快乐,应该不是个坏主意。 ◆ 第十二章 免疫:发炎是免疫系统战斗后的痕迹 >> 免疫系统的核心是五类不同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 接受透析治疗的人平均能多活8年[14],但接受移植手术后,平均可多活23年。 ◆ 第十四章 食物:熟食给了人类更大的大脑和更多的时间 >> 今天我们只剩下六种半连续的B族维生素:B1、B2、B3、B5、B6和B12。 >> 铁对红细胞健康至关重要。缺铁会导致贫血,但过多则会导致中毒。 >> 奇怪的是,不管是摄入铁过多还是过少,会导致同样的症状——嗜睡 >> 现代水果比20世纪50年代初少含50%的铁、12%的钙、15%的维生素A。事实证明,现代农业实践着眼于高产量和长得快,牺牲了品质。 >> 光是因为你经常锻炼、多吃沙拉,并不意味着你给自己买了更好的终身寿险。只不过,你所奉行的生活方式,有更大概率延长寿命 ◆ 第十六章 睡眠:为什么你睡觉不会从床上掉下来 >> 科学家们发现,我们不光在大脑中有生物钟,全身各处都有生物钟——胰腺、肝脏、心脏、肾脏、脂肪组织、肌肉等所有地方——这些器官按自己的时间表运作,规定什么时候释放激素,器官什么时候最繁忙或者最轻松。 ◆ 第十九章 神经与疼痛:大脑感觉到的疼,才是真的疼 >> 人类神经有个奇怪的地方:周边神经系统里的神经要是受到损坏,可以愈合并再生,而大脑和脊髓中更为关键的神经则不能。如果你割伤了手指,神经会重新长出来,但要是你的脊髓受了伤,你就没那么走运了 ◆ 第二十章 疾病:致命性弱、传播性强的病毒才是最成功的病毒 >> 我们生来配备着狩猎采集者的身体,却过着沙发土豆般的宅人生活。如果我们想要健康,就得在进食和运动方面更像我们的祖先一些。这倒不是说,我们必须吃地里挖出来的根茎,去捕猎野生角马。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少吃加工食品和含糖食品,进食的分量少一些,多做锻炼。如果没能做到,我们就会患上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这些疾病正成批成批地夺走我们的生命。事实上,一如利伯曼所说,医疗保健能有效地治疗错配疾病,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了,因为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让病因扎下了根”。利伯曼非常坦率地说,“你最有可能死于[29]错配疾病”,他更坦率地指出,他相信,如果我们生活得更理智些,70%害死我们的疾病都可轻易避免。 ◆ 第二十一章 癌症:你每天都有5次得癌症的机会 >> 癌症就是你自己的身体竭尽全力要杀死你,它是未经许可的自杀。 >> 癌细胞是自私的。正常而言,人体细胞完成任务后,就接受其他细胞的指令,为了身体的健康而死亡。肿瘤细胞不这么做,它们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扩散。 >> 癌症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的细胞不能变异,我们就永远不会得癌症,但我们也无法演变。我们将永远一个样。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尽管演变有时对个体来说很艰难,但总体来说,它对物种有益。 ◆ 第二十二章 医疗:“过度治疗”才是健康的最大杀手 >> 关于当今世界的预期寿命,有两件事可以说得很自信。其一是,富裕真的大有帮助。如果你人届中年,特别富裕,来自几乎任何高收入国家,那么,你差不多准能活到80多岁。一个其他方面跟你完全一样只是比你穷的人(跟你锻炼一样多,睡得一样多,饮食跟你同样健康,只是银行存款比你少),可能比你早死10~15年。对同等生活方式来说,这是很大的不同,只是没人说得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第二十三章 衰老和死亡:选择生活方式,就是选择死亡方式 >> 三项独立的研究表明,如果癌症患者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周接受[32]的不是化疗而是姑息护理,实际上能多活几天,少受些苦。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晨涵
    推荐

    20211215已读完,读完你就知道有多少悖论是我们的无知造成的,人类的身体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李大林
    推荐

    自认对医学和生理学稍有所知,本来没想读这本书的。打开后发现颇有些妙趣横生。而且作者很用心,虽然属于科普性质,仍然有很多有深度的知识和思考。 个别陈述稍有不确,但瑕不掩瑜,不论是对普通读者还是有专业背景的书友,应该都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