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涤生
    推荐

    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你身体那些日用而不知的器官,它们如何工作致病。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胡明 HHH
    推荐

    充满趣味性的一本科普书,通读一遍加深了对自身身体的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经过千年演变,科技的突飞猛进,不断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但对于人体自身这副皮囊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我们这副身躯经过30亿年的演变,变成无比神奇,微妙的有机体,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分工明确,亲密无间,构成完整的生命体。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会一直繁衍下去,随时光不断演变发展,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会在某一天寻到答案吗,想想多么神奇。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SUZEN-JACK
    推荐

    人体在12岁时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虽然这个时期人的身材、体力和智力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在这个年龄死亡的可能性最小。再早一些,我们是幼儿和小孩子,身体较脆弱;再迟一些,我们就要经历生命力和抵抗力逐步衰退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起初难以觉察,但最终会急转直下,不管我们怎样精心照料我们自己,不管社会和医生怎样对我们进行精心照顾,我们也无法再活下去了。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衰退叫做衰老。人类发现的最不愉快的一个事实是:人必然会衰老。既使我们能避开战争、意外的事故和各种疾病,我们最终也会“老死”;衰老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相差甚微,我们最可能死亡的年龄在65至80岁之间,有些人会死得早一些,少数人寿命会长一些 -- 活到八十几岁或九十几岁,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不管我们多么幸运,多么健壮,我们所希望的长寿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Nancy
    推荐

    书的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三条线索:演化、探索和引导。在演化这条线索中,作者论述了人类身体各个部分的演化过程,并解释了这些演化带来的好处和劣势;在探索这条线索中,贯穿了人类对自己身体漫长的探索,列举了大量重要人物和它们的重大发现;在引导这条线索中,结合了人类的身体机能和现在的生活方式,给出了关于健康生活的大量建议。值得一看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老王
    推荐

    讲得明白的科普读本,对人体的物理属性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用直白的解释讲给读者听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Simon
    推荐

    较为系统且全面的对我们人类的身体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除了介绍每个部位的结构和功效,还介绍了每个部位发生病变后历代科学家和医学家的不断研究终于发现的治疗方案,当然,目前为止还是有很多的疾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的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如果换算成组成它们的元素恐怕只值几千块,但是仅仅几千块又根本无法代表它的价值:我们身体的器官大大小小都刚刚好的藏身于目前最适合的身高体型当中,恰到好处的占据着各自的位置,发挥着各自的功效。神奇的大脑是我们的控制中心,可以主观的控制我们的身体做出各种反应,看似简单的骨架和肌肉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种高难度动作而不至于伤到自己,我们的心肝脾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运转着,不知疲倦,大多数都要运转80年。当然还有几千亿个与我们共生的细菌,难以想象我们竟然是由一个单细胞的生物进化而来,大自然到底在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我们的身体难道真的不是经过更加智能的生物制造的吗?几百年来,科学家和医学家无论出于什么初心,最终经过大部分人辛勤的实验和探索我们终于对我们的身体有了大致的认知,也知道了其中的构造,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事情无法解释,已知的也像冰山一角。当我们完全掌握了身体的奥秘,我们是否真的能够突破生命的极限,亦或者将自己和人工智能进行结合,走一条全新的无机生命之路?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乔乔
    推荐

    科普写作也是一门艺术。读了这本书,会对人类很多生理和生命特征有清晰的认知。我们的身体30亿岁了!我的灵魂还是少年,哈哈哈…作者旁征博引的众多故事让生物学解释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同时,各种冷知识,如果是按分类做个整体安排,对局部相同性进行再归纳,合理运用比喻、想象来表达,会更好一些…我们的生命就是奇迹啊,认知生命,了解自己,均衡合理饮食,坚持经常锻炼,健康快乐生活…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Redeeming
    推荐

    本书英文原版的标题其实就是简单的《人体》(The Body)。中文版显然是为了蹭作者前作《万物简史》的热度,而非得加上“简史”两字,不仅画蛇添足,更是有了误导之嫌。因为本书对于人体知识的介绍并非从一个进化的历史角度展开的。除了进化,作者还对围绕人体的生物学、基因学、医学等内容作了融合性的普及,而且突出的是一个“目前我们知道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的”现实角度。这是出版机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对内容作出的伤害了。 事实上,包罗万象的综合性也正是这本人体科普读物的最大特点和价值所在。毕竟,对于人体进化历史的介绍,之前已经有了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教授和物销书作家丹尼尔•利伯曼所著的经典《人体的故事》了(本书也作了大量的引用),短期内后来者很难超越。也正是这个综合性,让读过《人体的故事》的读者有了打开这本书的理由,并且在读完后也会有收获感。 当然,太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也意味着本书在很多地方都只能合糊带过而无法充份地展开,这对相关知识储备相对有限的读者来讲是种挑战。所以,易读性欠缺可能是本书最大的缺点,不过书中许多秩史趣事还是挺简单明了且吸引人的。 读完本书也勾起了我对衰老这一话题的兴趣,后续会去搜索并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lisa
    推荐

    我们的身体亿万万个细胞分工协作不差,一丝一毫才能让人正常的活着,为了让我们健康的活着,那细胞真的是死而无憾,我们生活的方式决定我们死去的方式,虽然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这个终点有的痛苦,有的无奈,有的疼痛,怎么活决定了我们到这个终点的距离是近是远,是疼痛还是无恙?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潘自达
    推荐

    本来想通过《人体简史》认识真实的自己,但是发现作者比尔·布莱森不仅仅只是在阐述了人体的奥妙与奇迹,他还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做科学精神和英雄本色。成千上万像阿尔伯特·沙茨这样基本上未获歌颂的无名英雄,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我们更了解人体自身,并由此打好现代医学的基础,抵御自然侵袭的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强大。 放眼全球最近的100年,各地的人均寿命都显著提高,19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4岁;到1949年之前也只有35岁左右,今天中国人平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80岁。而在全球的死亡主要原因记录上靠前的死因为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已经取代过去的传染病。历史学家和学者们多多少少达成了一项普遍的共识:进入20世纪之后,医学出现了转机,并随着这100年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好。 人们提出了许多理由,来解释这样的进步是怎样实现的。 首先是“病原体”的发现,本书第三章给我们揭示了在人体和地球都是属于微生物的,20世纪医学上的第一个成就就是“病原体”的发现。19世纪已经发现了细菌。但是除了细菌以外,其他的病原体,比如说,黄热病、疟疾、血吸虫、丝虫病、黑热病、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都是在20世纪才发现的。后来又发现了更小的病原体———病毒。一直到1997年,美国科学家托斯森还因发现“朊病毒”而获得诺贝尔奖。病原体的发现对医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知道了就是那些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疾病,想办法把它们杀死,病就好了。 (二)接下来就是寻找能杀死这些病原体的药物。这就是科学的态度,并不故弄玄虚,化学药物也是在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化学药品是用来治疗梅毒606,接着就是治疗链球菌感染磺胺类药物。本书第三章主要介绍青霉素的发现,1943年青霉素正式用于临床。那时候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青霉素的应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后来沙茨发明的链霉素拯救了大量肺结核病病人。 还有维生素的发现,人们发现在实验中给老鼠非常充足的糖、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把人们当时认为重要的物质都给它,但老鼠还是活不了。后来发现,还必须要有一些东西来维持它们的生命。因此叫做维生素。首先是维生素B1的发现,缺少维生素B1,人就会得脚气病。这种脚气病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脚气”,即脚癣,而是心脏的病变。后来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其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D、A、K等,这些维生素对维持人类的健康都有很大作用。 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的出现,对传染病产生了显而易见的重大影响,但随着20世纪的发展,其他药物也大量涌入市场。到1950年,半数的处方药物是过去10年中发明或发现的。 (三)激素的发现 激素是首先在肠道里被发现的。肠道有一种物质能够引起胰液的分泌,使胰腺细胞活跃起来,所以叫激素。后来又发现了很多激素,比较重要的是胰岛素的发现。1921年,加拿大的一个叫班廷(F.G.Banting)的年轻医生对糖尿病发生了兴趣。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中的激素有关,作者在第八章里把他们的实验形容为“构思有误、执行有误、阐释有误”,但短短几个星期,竟然就开始生成纯胰岛素了。从而证明胰脏的提取物的确有降低血糖和尿糖的作用。1922年,班廷把从狗的胰脏提取出来的化合物给一个得了糖尿病的小男孩注射,那个小男孩当时已经是皮包骨头,很快就要死了,结果,注射了这种化合物以后,小孩不久就恢复了健康,这是现代医学带来的最接近死而复生的事情。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人员克里普(J. B. Collip)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胰岛素提取方法,很快,胰岛素的产量足以拯救世界各地的患者了。“胰岛素的发现,”诺贝尔奖得主梅达沃说,“或许可以评为现代医学的第一个伟大胜利。”班廷也因此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奖。 (四)诊断技术的发展 诊断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早是X射线,然后是X射线与计算机结合起来,现在还有导管术。目前最先进的是正电子扫描,人脑哪一块区域在活动它都可以反映出来。 (五)外科手术的进展 本书证明过去做过无数的外科手术今天我们看来多么愚蠢,例如沃尔特·弗里曼的脑白质切除术。20世纪中期,他在全美各地为数千名患者进行了这项外科手术。用一把冰锥,从病人的眼窝扎入大脑。照片中无人佩戴口罩和手套、身着手术服。今天外科手术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进步,除了20世纪初发明了血管缝合技术外,相信是无数的愚蠢手术的成果,一直到1975年,肾脏移植手术的医生才获诺贝尔奖。显微外科也发展得非常快。我们国家于1963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了断手再植手术。1986年,我国又完成了双手十个手指离断的再植手术。现在还能把一个人的胳膊给另一个人移植上去。目前,我们国家的县医院都可以做断手、断指再植,这种手术已经非常普及了。还有一个就是器官移植。以前觉得器官移植是不可思议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角膜移植成功,其他器官移植仍都不行,一直到1954年,美国的一个医生首先在一对孪生兄弟的肾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1961年完成了第一例的肝脏移植,后来又完成了肺、胰腺的移植,1967年首例心脏移植获得成功。现在,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而且已经分化出来一门“移植外科”。一个人老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器官都是老的,而是有些器官老了,那么换一个,他又可以活很多年。如是你心脏有病了,换一个心脏就好了。现在开刀,也不用整个地剖开了。只需剖开一点点,插几条管子进去,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恢复起来也很快。 (六)免疫学 20世纪免疫学的发展,首先是疫苗。虽然在18世纪就有了牛痘,但疫苗技术的重大发展都是在20世纪。1921年,美国大约有20万白喉病例;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这一数字降至区区3例。在大致同一时期,百日咳和麻疹感染病例从每年约110万例降至仅1500例。在疫苗接种出现之前,美国每年有2万人身患小儿麻痹症。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数字降至每年7人。根据英国诺贝尔奖得主马克斯·佩鲁茨的说法,疫苗在20世纪挽救的生命比抗生素更多。而今天的辉瑞、Moderna的新冠疫苗是基因疫苗,这更是巨大的进步。 (七)神经科学 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神经科学。在第四章里作者说:毫无疑问,大脑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所有的高级过程——思考、视觉、听觉等——都发生在大脑皮层最靠外的4毫米厚的表面。第一个绘制出该区域的人是德国神经病学家科比尼安·布罗德曼(Korbinian Brodmann, 1868—1918)。布罗德曼是现代神经科学家中最杰出者之一,却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位人物。1909年,在柏林的一家研究所工作期间,他煞费苦心地识别出了大脑皮层的47个不同区域,自此以后,这些区域就叫布罗德曼区。 在20世纪神经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从神经元的发现,到神经元电的活动,从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释放,到它的细胞的电位变化等,科学家在这一些方面的重要工作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八)人类基因组计划 本书没有系统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 ,但我认为这才是《人体简史》的最新篇章,我补充如下。 1:进程 1990年,美国决定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用30亿美元的投入和1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先是根据现在已有的遗传信息在染色体的定位建立遗传图,然后建立物理图,最后把全部的图测定出来。到1998年,遗传图谱、物理图谱都超额完成,但是DNA序列测定工作用了一半的时间却只完成了大概1%。所以当时美国主持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担心在2005年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后来由于PE公司研制的测序仪将测序速度大大加快,加上其他方法上的创新,使测序工作进程大大加快。1999年9月9日塞莱拉公司宣布已经完成了果蝇DNA全部序列的测定,并开始人类DNA测序。到10月20日,在大概大约40天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12亿个碱基对的测试。到2000年4月6日,30亿碱基对全部测试完毕,然后进行组装。2000年6月6日人类基因组与塞莱拉公司同时宣布基本完成人类染色体DNA测序。又经过半年工作,2001年2月中旬他们又分别在Nature与Science上发表文章,公开结果。经最后测算,人类染色体上的碱基对为29.1亿对,特别有意思的是经计算认定,人类的基因大概只有3万个左右,与原来根据蛋白质数量推算的10万个基因相差很远。人类所有的基因仅比线虫与果蝇多一倍,人类具有而老鼠没有的基因仅300个左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第17、19与22号染色体上基因密集,以第19号染色体尤为丰富;而第4、8、13号及x、y染色体上则基因较少。实际上在染色体的29.1亿个碱基对中仅1.0%~1.5%直接编码蛋白质,而98%以上为非基因DNA,在基因组序列中存在大片的“荒漠区”,有300多万个长片断重复序列。染色体中约有210万个单个碱基对部位可随个体而有所不同(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正是由于这些不同造成了个体间的差别。染色体碱基对序列在个体间的差别不超过0.1%。这种差别大于人种间的差别。 上述结果来之不易,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对了解人类遗传奥秘还只能说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目前人类染色体碱基对中约有9%的序列尚不能保证正确;基因的确切数目尚不能最后肯定,更没有全部得到克隆,对已克隆的基因也只有一半左右了解它们的功能;对基因数少于蛋白质数的事实尚不能解释,是一个基因在转录、剪切、翻译过程中可合成多种蛋白质呢,还是由于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蛋白呢?或许还有别的机制,目前还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人体内真正发挥生理功能的是蛋白质,而对人类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工作还刚开始。所谓蛋白质组学,就是要研究清楚人类体内存在的全部蛋白质的种类,它们的结构,它们的结构—功能关系,以及各种蛋白质的相互关系。相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言,蛋白质组学的意义更大,但难度也更大。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认为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待于方法学上根本性的突破。 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应用价值 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什么意义呢?且不说它对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就让我们来看看目前能够看到的几方面具体应用价值。 首先是基因诊断。最直接的是对遗传疾病的诊断。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单基因遗传疾病有6000多种,抽取羊水细胞,甚至从母体血中都可获得胎儿细胞,检查这些细胞的该基因是否有缺陷就能确定胎儿是否从亲体获得遗传性疾病,如是,则可立即终止妊娠。当前更先进的方法是进行体外受精,然后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基因检查,选取正常的早期胚胎植入母体妊娠。通过对病原体DNA的检查,可以使传染病的检出率、检出速度大大提高。例如对结核杆菌感染的诊断,以前要靠痰、粪便或血液培养,耗时两周以上,现在用DCR方法扩增结核杆菌DNA,不仅敏感性大大提高,而且在一小时内就能得出结果。基因检查对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有帮助。例如美国前总统杰佛逊,曾因出现血尿,在膀胱内发现新生物,但经组织活检,诊断为良性息肉,遂做姑息治疗而愈。但是几年后发现膀胱癌,终因治疗无效而死。到那时再拿出当年的标本进行癌基因检查,发现当年的膀胱息肉组织中P53基因(一种抑癌基因)就有突变。如在当年就能做此检查,肯定会据此做根治手术,就可避免以后膀胱癌的发生。目前基因诊断已扩大到疾病易感性基因的检查。有些基因改变本身并不致病,但有这些基因改变的个体容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得某种疾病,例如现在发现染色体上的BCR1基因如发生突变的女性易患乳腺癌。据此可筛选出乳腺癌易感人群,加强预防。现在已发现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基因。 第二方面的应用是基因治疗。可针对疾病发生的各个关键环节导入相应基因。例如辉瑞、Moderna的新冠疫苗就是基因疫苗,还有在外周血管阻塞病人,导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就可使局部血管增生,形成侧枝循环来恢复血供。这在国外已有病例成功,我们的工作已进入临床试验Ⅱ期,不久也可用于临床,并有可能将此基因导入心肌坏死部位来帮助心肌梗塞恢复心脏功能。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现在也已有不少临床试验,将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导入体内,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使肿瘤得到抑制。我们在实验室中证明,在破坏胰岛而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导入胰岛素前体基因,可使大鼠血糖持续显著下降。将瘦素基因导入遗传性肥胖患者,则见到肥胖完全消失。 第三方面的应用是基因预防。除上述检出易感基因外,还可将病原体的非致病部分基因导入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该病原体的抗体,即是基因疫苗。目前关于艾滋病与肝炎基因疫苗的研究已取得相当进展,不久的将来可望广泛用于人群。 第四方面的应用是帮助用药个体化的实施。同一种药物用于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人,有人有效,有人无效;有人副作用大,有人副作用小。这是由病人的基因差异造成的。服用同样剂量药物,不同病人的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肝脏中负责药物代谢的P450基因类型不同造成的。目前科学家们正努力寻找决定上述差异的基因差别,特别是单核苷酸多态性,当这一问题获得解决时,医师就能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征来选择药物及药物剂量,即真正做到用药个体化。 当然,20世纪西方医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发展呢?归根结底是中医还在考虑传承问题时,现代科学的发展被西医利用上了,在20世纪的前夕,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舍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这些发现不久就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波尔量子理论的建立,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如此发达的医疗技术,不可能有后来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更是科学技术与医学的融合。从来没人怀疑过,这些伟大的进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其余的还有卫生和饮食条件改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甚至还有交通便捷改善了食物的流通分配的结果。 中医没有构筑这样的科学体系,本书给我们展现很多的发现并不全是某个人的功劳,例如我们现在知道阿尔茨海默病始于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累积。但是阿尔茨海默医生最早发现德特夫人大脑中充满了大量遭到破坏的细胞。他的同事1910年首次将之称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问题是,阿尔茨海默从德特夫人大脑里提取的组织样本保留下来,经过现代技术做了重新研究,结果发现,她是受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基因突变所折磨。看起来,她所患上的病,有可能根本不是阿尔茨海默病,而是另一种名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遗传疾病。这就是科学,可以纠错!从人体器官及功能特点分支出各个医学分科,各人学好研究好自己的分科,利用新科技每个人各自努力突破。这就是科学,可以发展可以传承!而中医就算不是玄学,难道一个中医可以理解透这么多经典包医百病吗?望闻问切可以完全知道病根吗?我相信有,但毕竟这样的神医也是凤毛麟角。看看广东省中医院的挂号费就知道了。即使现在中医攻击西医的点,所谓预防疾病上,西医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可参考下功能医学。 本书最后一章是可以看三遍的,这就是人生!选择什么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走向死亡的方式。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freemrx
    推荐

    看到了很多很多推荐,才下定决心读,本来以为是纯粹学术的书籍,没想到读起来颇为有趣。 首先是框架很清晰,人体每个部分作者都了然于胸,做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所用词汇语句都通俗易懂,所举例子都生动活波,很有西式幽默。 其次在于作为一本知识类书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传递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人体知识,也纠正了很多误区,让我们知道人体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妙的作品,我们应该为幸运拥有而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看完这本书,会更加爱自己,不管是灵魂带给我们想象思考的空间,还是肉体支撑我们存在于这个美丽世界。有时候要感叹我的身体多么渴望能够存活下去,它一直那么保护着我,关爱着我。 以前我听过一句话,我的灵魂在肉体里苦苦挣扎。之前我深感认同,确实身体时常禁锢着我,理想世界总是那么遥远,只有我的思想属于我自己。但是,其实这并不是身体本身犯错,它能演化到这里,已经费劲千辛万苦,医疗技术发展到现在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受尽痛苦与折磨,最后才能拥抱死亡。我们的时代只发展到了这里,我们已经站在了无数人牺牲与实验之上,能做的唯一没有责怪这个选项。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推荐

    就算再重新演化一万次,人类再次出现的机率也很小。(忘记在哪里摘录得了,找到了一定要标出出处,看来及时做好记录太重要了)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点在于,以为是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人现有的生理结构和行为,可是实际上关于这方面不多(但能够理解,人太复杂了)。 虽然我期待的方面不多,但是介绍了身体各个部分,大脑,内脏器官,皮肤很多知识医学,生物学当面的。亮点在于用数据说话,用很多科学小故事介绍许多现在人们熟知概念由来的小历史,比如青霉素,阿尔兹海默症,癌症化疗治疗的由来等等,内容丰富,很幽默,对于有些问题作者也有和专业人士的会面。 文中出现三四处错误,我纠错报告了,就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后续。总的来说获得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付出的时间成本,快乐的读完了这本书,在开学的第一周。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柒柒撒玛
    推荐

    之前看过作者写的几部游记,特色是毒舌加吐槽,所以刚知道这个作者写了一部科普书的时候,我是没兴趣看的。后来因为被安利了太多次,终于决定翻开看看,嗯,真香! 作者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所以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内容更是扎实得没话说,从文后那长长长长的一大串出处就能看出来。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新呀,原版是19年出版的,所以内容很靠谱,知识点很新鲜,满满的重点需要划啊! 美中不足的只是电子版的问题,每章的注释在章节最后,超链接又点不过去,只能手动翻,有一点点麻烦。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漠梦杨history
    推荐

    1.总的来说,根据皇家化学学会的计算,构建一个人需要59种元素。其中6种——碳、氧、氢、氮、钙和磷——占了我们身体的99.1%,其余的大部分元素都有点出人意料。 2.在我们体内发现的59种元素里,有24种传统上被称为“基本元素”,因为我们没了它们真的不行。其余的则好坏参半:有些显然是有益的;有些兴许有益,但我们说不准是哪些方面有益;其他的既不有害也不有益,只是搭了个便车;只有极少的几种是彻底的坏家伙。 3.跟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一样,找平衡是一桩微妙的活计。 4.你每天眨眼14,000次——相当于你在清醒的一天里闭着眼长达14分钟。 5.把你所有血管的长度加起来,可绕地球两圈半。 6.DNA以非凡的保真度传递信息。它每复制10亿个字母只产生一个错误。 7.人体内大多数有用的东西都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能加速化学变化,它们叫作酶;另一些蛋白质传递化学信息,叫作激素;还有一些蛋白质攻击病原体,叫作抗体。在所有蛋白质里,最大的叫作肌联蛋白,它有助于控制肌肉弹性。 8.想想你往喉咙里塞了多少垃圾,想想在发光的屏幕前,你以近乎植物人的状态虚掷了多少时光。然而,身体却以某种神奇的方式照料着我们,从我们塞进肚里的各种食物里提取营养,让我们紧密地维持团结,长达数十年。我们用乱七八糟的生活方式来自杀,还真得花上不少时日。 9.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由37.2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宇宙,它们多多少少都能随时随地、完美和谐地运作。 10.人类生命的奇迹不在于我们生而具备一些弱点,而在于我们没有被弱点湮没。 11.与身体的其他部位不同,手掌不会因为体力消耗或热量过高而出汗,只有压力才能让它出汗。测谎检验就会测量情绪性出汗。 12.大脑做了一件真正非同凡响的事情:它不断地预测世界在1/5秒后的样子,并告诉我们,这就是“当下”。这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样子,我们看到的是片刻之后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还不存在的世界里。 13.一个真正的、自发的微笑,涉及每只眼睛里眼轮匝肌的收缩,而我们对这些肌肉 2020年最后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书中有很多奇妙的知识点,绝对是以前不曾听说过的,读来新奇。可这又是我们自己身体里发生的事,对外探索世界有无穷的奇妙,而对内自己内心也是奇妙的世界,但身体内部也存在无穷无尽的奥秘。懂一点点知识,就多一些分辨能力,有些骗局是多么白痴,可依然太多人奉为神明,不踏上书本这一级台阶就很难看清。

  • 数字图像处理与Python实现
    昵称小小lee
    推荐

    一本非常有趣的人体百科全书。事实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人体的认知仍所知甚少,而所知的这些皆来自一代代医生及科学家的曲折探索。 作者比尔·布莱森一定是一个可爱又幽默的小老头。[偷笑]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