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02:“在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信息环境,一个住满陌生人的拥挤的社区,一个破碎而断裂的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思想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有跨越时间的力量。虽然作者面对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电视媒体,但是把电视变成手机、微信、抖音也完全成立。碎片化和娱乐化的信息,虽然令人愉快,却不知不觉偷走我们的时间,伤害了我们的大脑。思辨性思维的养成,要经过阐述、讨论、说理、辩驳,经多重观点的冲撞,在痛苦的过程中发展养成。而碎片化的电视微信,信息看似内容丰富,但是缺乏知识的前期积累基础,为了阅读量尽量减少读者的困惑,信息都要以简单易懂的形式出现,所以很难让人形成系统性的观点。信息的碎片化,语言的无聊琐碎性,都是娱乐化信息的代表,独立的精神与个性在潜移默化中被抹杀。
《娱乐至死》这本书结构简单直接,以时间为序,以美国社会印刷机统治“阐释时代”开始,经过电报、报纸、摄影术等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出现电视,社会在不断向泛娱乐化转变。作者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向娱乐附庸趋势发展的影响,并阐述了背后的危机! 本书所展现的问题主要是社会过度娱乐化而导致的信息泛滥和大部分无法控制自己想要娱乐欲望的人。古代是知识的稀缺才显得书籍的珍贵,而现在是知识的泛滥反而让人们更迷茫了!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很多无用的知识,例如一辈子都不会出国的人学十几年英语有什么意义!有用的知识才是知识,没用的知识只能是垃圾!浪费的不仅仅是是时间和金钱,还有很多额外的机会成本。正如柯勒律治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大量无用信息泛滥的深刻诠释。另一方面展现的是人们对娱乐所拥有的无尽欲望。现代社会拥有太多的诱惑,有时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陷入其中了!网络虚拟游戏的泛滥加上人们自控力的缺失,深处其中人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当真正认识到错误时已为时过晚了!正如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代网络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大多是短暂内心的满足和无尽的空虚!现实向着西塞罗所说相反的方向前进,“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例如我发现周围很多小孩为了王者荣耀而竭力改变着自己。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于娱乐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导致整个社会在向泛娱乐化转变,明星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并不否认明星在电影电视剧中给人民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精神慰籍,但他们的地位不应过度拔高!因为他们的一生对整个人类社会并没有太大的益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才是人类前进的引路人,才是值得我们真心追随的引领者。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书中提到的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担心其实早已存在,人类从古至今争斗从未停止,奴役从未消失。改变的只是争斗的形式从直接血腥变成绅士暗地交锋,从混乱无序变成和平稳定演进。在每一段稳定的时代社会总是在向有利于少数精英组织的方向发展,而到达某种界限再被群众的力量推翻重建周而复始。而书中娱乐的力量便是区分普罗大众和精英的最好催化剂,连自己欲望都控制不了的人是没资格成为种族的精英!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娱乐只是我们放松的方式,媒介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教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文学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变化,重新看待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文中提到从来没有哪一种媒介能如此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感观刺激的寻求,并且不需它不需你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满足,正如格布纳所说:“电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人不会关掉电视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直接从电视得到某种信息,我们也会通过其他人得到它。”这使得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一种娱乐。在电视的时代,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你想引起关注,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具备娱乐性,在电视的时代,最不受欢迎的就是那些面无表情、身体僵硬地宣讲自己理论的人。新的游戏规则是——你须先娱乐大众,才能获得自己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最后作者引用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表达的思想告诉我们,由于电视,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理性看待娱乐,保持清醒,不要让自己被这个长着一副无辜脸的时代裹挟
1932年出版的《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曾担心,人们将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他指出,如今的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他担心,赫胥黎的预言可能会成为现实,即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文|Sinopec淡然 作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书中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科技在发展,人类在不断地进步,吸取更多的知识,让认知的高度不断地攀升,现在恐怕再也没有人对一张照片深信不疑了吧。 许多原以为眼见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也未必在网络上。也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有意义、有结论,每一颗树所能构成一大片树荫,而社会却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有情怀的照片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状态又在表达着一种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即能映衬出整个社会中的现实一小角,现实也许比照片上反映的更加残酷。 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也可以说照片记录着感受的方式,并不同于语言,唯有经过大脑组合以后,语言才会有意义。 本书作者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很有意思的诠释了”躲猫猫“。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要想抓住人们的眼球,更多的是“谈资”,实际上却不是对我们有益的,有指导性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了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儿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其乐无穷。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个“秀”个性的时代,你不必需要太优秀的,只要敢想,脑洞大开的想,无论你如何“秀”,只要任何一个公众感兴趣的,诸如,新闻、教育、情感、科学等等,“秀”对了大众的胃口,有一群的拥趸着——俗称的粉丝,你就可能会有巨大的流量。 其实是人们太过无聊,期待更多的不入常规的事儿。 在这样的时代,任何领域的“正儿八经”,都会被“嘲笑”的可能,“表演”似乎成了唯一的表达工具。 当“秀”已然成为时尚潮流,“观众”和“演员”也就不再淳朴和敬业,肆无忌惮的玩世不恭,也就如火如荼的兴隆昌盛起来,我们沉醉在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 其实,娱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一切事物都娱乐化。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众生和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所谓的网络“文化”诸如,小视频、真人秀、某某手,已经将不同的阶层人们的“秀”,融入了当前社会文化当中。 我们已经注意不到网络在黑暗中、在手中,轻轻摇曳着淡蓝色的荧屏光,一方面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由网络建立起来的“躲猫猫”的世界,在我们的眼里已经不再陌生,而人类正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另一方面我们网络上的运营,全部仰仗互相网的时代,节省了更多、更大的成本。让我们的就业更为便利,由原来的“朝九晚五”式职业,到如今更倾向于自主支配时间的职业。 未来人人都是电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销售者,极力推销着代表自己的特性小品牌。 “生命”质量取代“生存“质量,将会成为第一追求,有品质地生活,而不是活着。以前我们用命换钱,今后我们用钱换命。 作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的观点很鲜明,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带来人们认知的改变(口语、印刷术、传真机、电视)。 也将会直接导致,我们的阅读,知识,理解都变得碎片化,缺少必要的深层次的阅读与理解,关于对媒介的全面认知亟需要提高。 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正在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和认知,碎片化的信息链接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的判断,浸润着应有的反思似乎还不自知。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N多的例子,试图证明一点: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在当前的文化和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培养科学的媒介批判意识,用清醒的头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努力形成理性的思考力,在浮躁喧嚣世界洞悉事物表象,而不是因为各种媒体的手段不断发展,让人们不自知中丧失了思考能力。 事实上,作为文化是不断传承持续发展的,是先进的文化不断取代腐朽文化的。 当然,本书作者最后也给出了建议的解决方法,就是赫胥黎提出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要有自省之心! ——End—— (2019.11.08.#书评# 。本文与个人的公众号同步发送。)
当今是一个电视多媒体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如果过分依赖于它你就被他控制了。合理利用,享用它是最好的的方式。有时间多读书吧!
关于极限、频率、媒介与内容——《娱乐至死》有感 1、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极限,色盲看到的时间跟正常人不一样,因为视网膜接受和合成光频率不一样;近视眼和远视眼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蚂蚁会有低尺度视野,飞虫有高尺度全息空间。 2、媒介是区分不同频率的介质,不同频率也造成不同的极限,不同极限产生了不同内容; 3、见识、思维方式,信念(区分了相信和不相信两个频段)都是介质,不同介质有不同的频率;接受德内容也不一样; 4、我只会看到我想看到的,听到我想听到的;其实不是我故意不想看到,不想听到,我确实看不到,极限所致。有时候,后来我又看到了,又听到了,又相信了,或许是因为“确实真香”。 5、想到这里,有些谚语我也不那么难理解了,比如,各花入和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生活充斥着信息碎片,于是人们的思考也变得零碎断续。当每个人对过去24小时里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却记不住过去600年里人类经历了什么时,看似先进发达的信息社会就成为了禁锢人们长远思索的缰绳。 印刷时代里的人们虽然只能通过文字和口语和世界交流,但他们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有获取知识的热情。 而现在的情形是,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介去了解未知,但我们却沉浸在娱乐中驻足不前。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你可以说它有些落后,但你不能否认其中所描述的情境在今天没有发生。 正如波兹曼所言,人们没有被乔治奥威尔的真理部所控制反倒主动囚禁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 看着所有的热点事件最后都以段子收尾,所有的严肃都能被抖个机灵,文人墨客的长篇大论不敌某明星的140字微博,沉重的种种到头来都能被表情包的形式奚落,担忧的种种都在一阵“哈哈哈”中黯然退场,我不禁对主宰这个社会的文化意识产生怀疑,我们是不是正走在一条“娱乐至死”的道路上呢? 本书里提到一种教育模式,即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来传递知识,这种方法固然能提高学习兴趣,但最终的目的却变成了娱乐。教人想起《诗词大会》等节目,当媒体千方百计唤起公众学习的兴趣时,这到底是教育的改革还是知识对娱乐时代的妥协? 赫胥黎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我想,当一种文化能被滑稽二字囊括时,便是其精神消亡的时刻。
“娱乐至死”而不是“娱乐致死”说明娱乐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正在被信息娱乐化所操纵的我们。尽管作者在某些论点上的立场,我不太敢苟同,或暂且表示我目前无法理解。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事实证明,赫胥黎担心的现在正在上演。首先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作者结合了随着印刷术的没落,电视业的蒸蒸日上,公众话语权与媒介(电视)的联系愈发密切了。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图片,看到人的形象,这使得外貌都成为了我们判断新闻真实性,宗教说服力,商业发展等的依据。甚至美国在总统竞选上(政治),外貌都成了重要标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在这个时代,电视延伸到了网络,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逐步丧失了理性。信息多得如沙砾,如何才能从中淘出珍珠?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并且冲浪的速度让我们难辨真假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无法持续追踪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在我们还未来得及打开我们的大脑时,又有铺天盖地的“新闻”。 网红的诞生,广告的无声化,鸡汤的冗杂。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多少人浮躁不安渴求一夜成名,多少人在看到广告画面后以为自己购买就能像眼睛看到的一样,又有多少人听多了鸡汤在清醒中沉沦。在背后,努力多年的人无法出人头地,贷款借呗也要买买买,日日堕落还自我安慰。碎片化的信息夺走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往往在哈哈大笑中消耗了我们的精力,而过后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的反思。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趋势无穷地发展下去,我们的未来将无法想象,到最后我们将会为我们热爱的东西而死,成为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将成为压死我们最后的稻草。希望我们做娱乐的主人,而不是让娱乐来控制我们,希望我们在理性之余适当娱乐,而不是在娱乐之后偶尔理性。
温水煮青蛙。娱乐不至死,脑死了才最可怕!现代社会就是洗脑社会。
波兹曼在奥威尔和郝胥黎的观点中反思人类创造的文明该何去何从。他用赫胥黎的观点告诉我们,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言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着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也就在劫难逃了。 作者在比较印刷术跟电视对文化话语的影响时,我只想说,像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也是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而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足以堪担大任了。学校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解题的方法技巧和死的知识点概念,它并没有教会我们该如何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对世界认知的思考能力。 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如今的教育与娱乐没有了边界,我想指出的一点是,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或暗示过,只有当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实! 我们想获得知识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个人的兴趣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想要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绝非易事,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啊。 西塞罗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这句话非常值得深思 因此我把它译成了俄文: Цицерон сказал, что цель образования - освободить учащихся от порабощения реальности, а в наши дни молодые люди стремятся сделать обратное - изменить себя, чтобы приспособиться к реальности. 托马斯·卡莱尔也说过:“过去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一片灰色的混沌。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鲜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在。 剩下一些想法我要写进日记本了 此书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