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确,由于思想,让我们创造了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囊括了种种成为时代的主宰,但也由于思想,导致信息的过剩,物质的过剩,从而造就娱乐至死的现象,于是才有了尼尔·波兹曼中肯客观的分析。 以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来验证印刷机时代下的统治思想是严谨的,理性的,丰富的,有逻辑命题的,哪怕它们是建立在口头语言上,也彰显出语言作为没有美感的文字符号所带来的意义,它让我们因语言结构的差异及理解的不同,重新定义了当下时代的世界观,方法论,使得我们如饥似渴的阅读,以此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无时无刻随时随地进行思考,但由于电视时代的崛起则导致印刷媒介逐渐式微,电视的娱乐性、碎片化替代了思考与逻辑,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被附庸,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也日渐习惯于这种方式,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我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越来越便捷,我们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不能专注于当下完整的阅读一本书,反而更关注八卦娱乐,这就是所谓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这也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奶头乐理论】。 就说这两天ZS王炸的瓜,对事件本身不做任何评价,但网友看热闹愤难消的热情究竟能持续多久?背后真正的黑色产业链否能彻底断绝?国家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否在问题暴露后第一时间实施起来?【 娱乐本身也没有过错,正如有些精神病学家指出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筑起自己的空中楼阁,但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毕竟我们在客观理性分析世界关注事件的同时,也要具有一个发展思辨的头脑。想起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在反思娱乐腐蚀了我们的思维,是不是同时应该反思推动时代脊梁柱的年轻一代究竟在关注什么?也许是我偏激了,我应该多看看B站《后浪》类似的短片,仍旧愿意相信这个社会没有我想的这般溃于蚁穴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一切都有贴价格标签,而我们就在用人生刷卡,我们输出什么,就赋予人生什么,毕竟我们的眼光决定了我们能看到的事物,我们面对的挑战不是天气的变化,而是气候的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从质疑【奶头乐理论】开始,虽然我也很忙忙叨叨无比平庸,但我仍旧愿意在自己的角落里继续往上爬,找到一处向上的光,足以证明自己没白来。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我们如今处在消费和娱乐全方位沉浸的时代之中,人们获得各种“快乐”仿佛远离了忧愁。“买买买”让我们满足,各种电视节目让我们感受全民娱乐。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美好,如同我们透过电视屏幕,无法知道每个喜剧明星所在没有伴奏音乐的现场是如何尴尬和痛苦。我们把政治搬到电视上,把知识搬到电视上,这一切由于收视率的影响无可避免地偏向关注度而不是它们本身。 我们知道媒介可以传递文化,却不知道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却也受到来自媒介的再创造。由于电视,手机媒体的存在,一切带有了娱乐化。 电视媒体的传播由于需要关注度和持久度,不能设置非零基础的内容,于是如果在电视上传播教育一定是零基础的,并且没有连贯性,确保每次看到的新观众可以快速入门而不切换其他频道或者关闭电视。这就导致了教育的娱乐化,我们并不能从中真正受益。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多样化,却没有想过如何通过教育控制互联网。作者认为只能寄渺茫希望于学校。 我们不可能通过拒绝使用电视实现什么成果,只能通过对互联网的结构重塑让它发挥作用。 我们如果需要娱乐可以寄托电视,如果需要学习还是要回归书籍。我们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被工具归类限制。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也许是危言耸听,给我们的时代提个醒也很有必要。但我认为,要使得一个物种(且处于金字塔尖)渐进式地灭绝,必然有多种不可逆的因素。或者也可以说,顶级物种的灭绝不可能是渐进式的。[骷髅][惊恐] 想到物理学上的哲学意义:宇宙的存在本无目的也无意义,人类的种种思辨也无非是游戏而已。[捂脸]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才是人间失格的真实图景!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读书感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惯于用图像代替文字,或用图文相配代替单纯的文字表述,的确减轻了阅读和信息处理的负担,却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之美在于运用在于雕琢,文字之力在于锤炼在于思考,而越来越多的泛图片化的信息却日益少见具力量和深度的文字,娱乐至死并非虚言妄之,的确有待警醒!
娱乐至死 初看这书名还以为是在解说一种生活的态度,然本书讲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向人们展示方式的改变及由其所带来的社会现象,警示这些社会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日常所带来的影响。 有点像电影《007明日帝国》讲述的故事,传媒公司将撑控世界。作者更是断说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而随着一次次的技术迭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旧交替的变化,又像是《美国众神》所讲述的新神与旧神争夺地位的一场场战役。 我们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知识或是了解事情,当摄影技术出现时,图片信息的潮流取代了文字的传播地位,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就行,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所以获取信息开始变得碎片化,感官娱乐开始替代细致的思考。 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有些甚至还经过了专家和编辑的检查。这样文字就会更加理性,阅读也需要人们进行精妙的思考及抽象的想象。 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的内容也已经不再与增长知识或是了解事情所相关,瞬间的快乐和安慰疗法,更能够有效地被受众所接受。标题党,精准的精神对焦,美轮美奂的感官体验,轮番轰炸。受众流量才是王道,因为只要有足够的受众得到娱乐,其就会产生神性。 最后作者提出了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呼吁理性思考的回归,以及对文化精神枯萎的担忧。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赫胥黎式的——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今天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就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上演着。人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