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到底在追求肉体的愉悦还是精神的愉悦,至死不能明白
从铅字书籍,声音广播,再图像音乐,人类的注意力被持续分散了,而且需要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少,就像现在现在刷一天的网络短视频你甚至不用一丁点思考。作者用很长的篇幅论证了电视给文化和生活造成的冲击,看的我瑟瑟发抖,因为我们正在其中。娱乐式的教学是不是自欺欺人?我知道有意义的事情都不会容易。我们躲过了奥威尔式恐怖强权,却躲不过赫胥黎式的糖衣炮弹。面对娱乐的时代,如果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手机和互联网将会让我们无处可逃。
整本书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 媒介是蒙在我们眼前的第二层纱—— 先天认识形式加工物自体,媒介又加工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的世界,这才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禁止套娃}。 “今日新闻”是技术性的想象之物、是一种媒体行为,作者的这一论述与赫拉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家、法律等都是编造出的故事”。我们和世界对话直接对话的途径已经被切断了。我们把自己包裹在自己创造出的媒介所创造出的语言里不断地和自己对话,媒介传达出来的信息及媒介本身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我们不是生活在大自然里,我们生活在我们为了理解这个世界而创造出的文化里。 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 在印刷术时代,当时的人们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 印刷术控制话语性质,它要求人具有论证和反论证、要求和反要求、相关文本的批评和对对手措辞进行百般挑剔的能力。如果一个句子不能起到陈述事实、表达请求、提出问题、明确主张或作出解释的作用,那它就毫无意义。 而电报的出现,摧毁了信息的原有定义,大量的无营养信息被传播,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在电报出现之前信息因为有实际的价值而被传播,电报出现之后商业的收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原因),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信息变得越来越浅显。 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人们淹没在爆炸的信息里,在伪语境上花费大量时间,结合现实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差。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电报所创造出的认识论形成了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人们更崇拜娱乐,而不是思想。智力的定义变成了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没有了连续性和语境,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个体。我们不是拒绝记忆,我们也没有认为历史不值得记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如果记忆不仅仅是怀旧,那么语境就应该成为记忆的基本条件——理论、洞察力、比喻——某种可以组织和明辨事实的东西。” 但以电视为中心的方法论也并非一无是处—— 它虽的确明显地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但情感力量不容忽视。 占据社会主流的思想工具必然会达到某种平衡,如达不到平衡也不会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工具。 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媒介意识,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学校在培养人们的媒介意识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从广义上来说,“媒介”是我们认识世界且与之建立联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从人类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到照片诞生,到短视频横行,人类的认知手段不断更迭创新,知识面也(似乎)越来越广泛,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却在逐步退化,那是因为人类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遭到破坏,我们更关注的只是一个笼统的结果,而不是内在的诱因及其发展过程。 今天,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类的一切活动(体育,商业,政🕊治,教育,宗教)趋于娱乐化,所谓的严肃与理性,逻辑与秩序被丢到世界的角落兀自消弭,公众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真理与谎言早已失去了感知与判断的能力。 在波兹曼的文字里,奥威尔的“老大哥”变成了各种大大小小长方形的发光体,“新话”以各种没有连贯性的段落出现,“真理部”与“思想警🕊察”对于麻木且对历史丧失兴趣的民众而言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唯有赫胥黎的“索麻”以眼花缭乱的姿态支撑着思想的空壳,又任其日渐腐朽。 但值得庆幸的是,铅字文化并没有被娱乐文化完全取代,使得我们还拥有回归理性的途经,只是看你我如何选择罢了。
本书的两个核心观点: 1,我们的思想被媒介控制着,人类大脑群体性退化,思考的力量日式渐微。 2,一切都被娱乐化,娱乐成为意识形态,文化会在娱乐中消逝。 也许有点耸人听闻,但也值得警醒。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在信息泛滥的海洋里,多一分思考,就多一份笃定。混乱中抛出自己的锚,让自己稳住。 面对零散、破碎、娱乐化的信息,思考比流量更有生命力,从媒体提供的有限信息和文字中思考甄别,不要被10万+和热搜绑架。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里提出的问题很深刻。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我意识,不自觉地放弃了思想意识的主动性,成为时代的盲从者。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不求进取,丧失了斗志,无所事事,懒懒散散,让那些无关痛痒的无用无聊信息消磨时光消磨自己,活得空虚了,就像天降雨水一样,放任自流。不必思考,不必行动,心甘情愿的被活得轻松了,被活得自在了!就像圈养的鸡鸭,就像池塘里的鱼虾…… 人们迷失了!
媒介即信息。手机这个媒介偏好于简单的,感受性的,娱乐性的文化。拿微信读书小圈子来说,最近出现了一群发自拍,找对象的人。没有说不能发自拍,找对象。这种现象就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因为媒介不是严肃性的,人们是来娱乐的,在手机上传播的严肃性的文化,过一段时间就会向娱乐性转变。 拿网课和纪录片来说,设置了弹幕功能,但是思考是连贯性的,除非视上课为娱乐,那么就没必要设置弹幕功能。也许也有人能在开弹幕的情况下专心致志的听课,并且发现启发性的点。但是我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没用的信息,不能带来任何思考。 狄更斯的一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确实面前无所不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了解某件事情触手可及。 我们又一无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我们丧失了连贯性,深度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大量信息但是不能带来实际行动。 有的人迷失在表面的娱乐中。有的人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学习,所以说,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媒介有偏好性,手机电脑绝对是最好的工具,关键在于怎么利用它。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意识到它们带来的影响。那么就会被媒介的偏好性带偏:关注感官的刺激,接触海量信息,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愣是不知道作者用这么多专业术语究竟要说什么,枯燥到差一点就看不下去,奈何遇到我这种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到后面一点刚开始理解作者前边内容说的含义。 人们都喜欢新鲜事物,但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判别能力,思考能力日渐衰弱,也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网络恶性事件发生,但却不能说明我们止步不前,技术不前进了,只是越要这样越要保持对内容的清醒认知,努力让自己保持思维上的前进性是重要的。最后引用本书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早期邓超是一个不苟言笑的演员,站在聚光灯下甚至谈得上拘谨二字。 现在的邓超是个在任何镜头前都能谈笑风生的明星,风趣幽默不怯场,成了大众情人。 人们记住了会开玩笑的撒贝宁,记住了逗比孙红雷,记住了搞怪沙溢,而对那些在镜头前说不出得体笑话的人选择遗忘,所以很多明星对搞怪、搞笑方向趋之若鹜,甚至自己本来并不是那样的性格。 我们追求的是刺激,像战狼2一样的热血沸腾,我们追求的是开心,像泰囧一样的捧腹大笑。所以更多的好莱坞大片模式和喜剧模式的作品卖座,而二十二这样平淡的电影没多少人会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 平心而论,如果可以选择,我也愿意走进影院看一部可以捧着爆米花哈哈大笑的泡沫剧,而不是沉甸甸的历史和人性。 人们对小鲜肉的追捧导致了帅男靓女霸屏,演员阵容“强大”质量却差强人意的电影电视越来越多。反过来人们又怪罪导演和演员的不走心,用垃圾作品糊弄观众。 观众没有错,媒介没有错,制作人也没有错。人们选择喜欢娱乐,别人就选择制造娱乐。被薛之谦刷屏的时候,群众不是吃瓜吃的津津有味吗?新浪不是赚钱赚到手抽筋吗? 作者告诉我们,媒介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但正是人们对视角的选择才使得这种影响不断壮大的。娱乐至死是因为,电视电影这种媒介传播特性,但更多的原因是,人们选择了娱乐。 人们选择了娱乐,反过来又受娱乐之害。
这本书理性的讨论了媒介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者主要论述负面影响;最后落脚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之于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真正让我意识到了娱乐至死这个问题,大有启发。作者旁征博引,理性分析,真不愧为一本影响巨大的经典著作。 《娱乐至死》这本书论述的核心并不是批评娱乐,不是否定科技手段,更不是倡导我们对抗娱乐,而更多的是讨论媒介形态的娱乐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像电视这样的媒介形态是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和意识——这种媒介以一种片段式手段呈现内容,而且充斥着各种娱乐化内容,实质上会割裂了人们的理性思维体系,瓦解了印刷机时代所塑造的理性与秩序,例如作者严厉批评了在新闻、教育、政治和宗教等严肃公共领域的娱乐化倾向,因为这使得一些人或组织通过媒介形式控制了社会话语权,而大多数人对此浑然不知甚至是乐此不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者最后归根结底,也就是呼吁我们应该要重视和审视每一种媒介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而最有效的办法,离不开我们的学校教育。 这本书确实是有些年代了,但在如今的泛娱乐时代,依然大有可取之处的。其实,不只是媒介发展,每一种科技发展,多多少少都会影响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我们离不开娱乐,离不开媒介,更离不开科技,我们要怎么样?理性思考。
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去理解娱乐我们的东西永远只不过是我们不自觉的选择。在得到感官刺激的同时,逃脱不了思想的肤浅、系统思考的缺失。作者在他的时代提出电视对人们辩论、读书、生活习惯、政治观点和选举等的取代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可能越来越严重,只不过要把电视换成电脑、智能手机…。 感恩作者在1985提出的关于新媒介(技术进步)带给人类负面的影响。作者一本正经的把对新媒介副作用洞察力这个观点,通过一本书论述,也许这就是值得阅读的答案之一。 技术进步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善恶、利弊之分,不过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罢了。摄影代替了文字、电视取代书籍大量占领人们的时间,自然也影响个人观点、知识、经验的积累等等。这也许是应该本书可读的原因之一。 最后作者提供了一个观点给读者思考: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作者没有否定电视本身的娱乐功能,但是反对任何严肃的事情,如新闻、政治、教育,通过电视这种媒介后都会变成娱乐,而失去了它们本来引人深思、记忆的方面。不管怎样,处在信息时代的人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被娱乐和所谓的那些满天飞的信息裹挟。现在仍在坚持读书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有一部分处于印刷术统治的时代吧,应当比大众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在当时写出这样一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性和警示性的,但是观点有余论述不足,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 P.S.开学后才读完这么一本薄薄的书,还是在小组ddl的压迫下完成(虽然本来按照读书速度也差不多吧),惭愧了。
【读书打卡】《娱乐至死》,没细读,没看完,我想,深深地理解一下标题“娱乐至死”就够了! 作者从奥威尔《1984》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引发了关于娱乐的思考。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不再需要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愿意读书,也不再有人费心思考,人们沉溺在汪洋如海的娱乐信息中,真理被淹没在层出不穷的无聊八卦中,文化不再庄重、严肃,而是成为充满感官刺激、充满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是的,娱乐至死,就像预言,网络时代,这一幕正在上演,我们热爱的东西正在像温水煮青蛙般夺走我们的时间毁掉我们的思考[裂开] 哈哈等你发现娱乐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时间和选择~[捂脸]
是啊!我们很多泛娱乐化,占用大众很多宝贵时间,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和思维被带跑偏。 所以,远离会影响我们思维的载体,比如网络平台,还有娱乐节目,刷剧,看视频很快时间就逝去了。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以前我想着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然后发现娱乐把所有时间碎片化。 信息方便快捷,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想要的信息,但同时每个人也会收到更大量的,和自己不相关,消磨自己的信息。 套用《双城记》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写在最后的话(转载自书友): 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探讨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沉溺在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中,不可自拔,这不仅会让我们丧失严肃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造成人类文化的消亡。 第一,媒介是怎么把我们一步步带向娱乐的? 1.什么是“娱乐至死”?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感,将会埋葬人类文化。 2.“娱乐至死”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在印刷机时代,人们把看书当作是有仪式感的事,要洗手、点灯、正襟危坐。总之,阅读是严肃的。而且铅字的有序排版,也会锻炼人对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这帮人们形成了严肃、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随着电报和摄影的出现,碎片化信息打破了这种理性社会。 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信息-行动比”。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人们采取某种行动。但电报的出现却打破了“信息-行动比”的平衡。它使得信息能够穿透空间障碍,传递得更快、更广了,但也与你无关了。人们失去了社会活动的参与感,信息开始使公共话语变得无聊又无能。 电报在形式上又是碎片化的。这个特性却把人们的注意力弄得七零八碎。电报式的信息不需要、也容不得人们去思考和理解,信息背后究竟有哪些背景知识和言外之意。 在电报发明的同时,摄影技术也进步了,它同样有碎片化、与自己无关的特点,而且它还给这种碎片化信息赋予了视觉享受。 当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既无法让他们有逻辑地思考,又不能对他们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类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就只有它的愉悦感和娱乐功能了。而这一娱乐性又在之后的电视时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