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于一些没有系统思考过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人会有用一些。 看了不少心理学读物,在我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不全面的时候吸收了很多有益的观点,我觉得心理学既治愈又充满力量,很多书中举出来的例子是生活中常见或细微的偏见。某种程度上说,我从中学到了理解,减少了戾气。但我也发现心理学的前身:哲学时时刻刻在作为心理学读物的属性存在着。那些充满温度的观点背后也往往是出于高道德感,所以那些受道德感约束的人,读心理学是可以帮助自己平衡道德感和现实生活的。 而通过阅读一些散文、小说、社会学、管理学读物,我渐渐意识到,仅仅意识到道德修养的存在是不够的,除此之外,生活还有更广泛的规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痛苦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复原力”减轻的是思想负担,缓解焦虑,但距离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解决我们的困境,还需要更多东西。
总体上来说还是推荐的,每个人看书触动点不太一样,像我的话我会觉得复原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人想要做成一番大的事业首先要解决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与自己和解。 第一点,当父母养育你的阶段结束后,就到了你自我养育的阶段,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批判家,一个养育家,人脑天生在批判思维上占有极端主义,所以当批判家站出来对本我指指点点:你是最懒惰的,不值得被爱的,最糟糕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时,一定要及时将养育家的身份植入自己的大脑与之进行对抗,这件事已经发生,自我不该过度批评自我,应当找出原因给予自己安慰下次不再犯错。这样才会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的大脑对负面经历就像是尼龙塔扣,但对美好的回忆却像是用了聚四氟乙烯涂层的不粘锅一般的。 我是天空,其余的一切无外乎都只是天气。不要本末倒置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一个功课,当愤怒等情绪来袭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过激的。 区分喜欢和想要。没有欲望的喜欢是天堂,没有喜欢的欲望则是地狱。佛曰:离苦得乐,当喜欢而不想完全占有时就会成为享受。自由会让人生充满美好体验。 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热爱,想象一下今天已经是生命的终点,那么回首过去,你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高兴的事?所以,早起好开心啊哈哈哈,感觉赚到了好多时间(✪▽✪) 没有一个人在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时避免巨大的失败。所以我的目标虽然很大,但我心态非常平和,我接受失败,就像是我的基金最近跌到我天天韭菜,但我依然心态平和,在我买入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有风险。但我愿意,我当初甚至可能是想买失败,这个钱我拿去买衣服或者吃零食都不如我拿进去亏掉,因为我在拿这笔钱去买我下一次的谨慎,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反过来帮助我。 人脑会死死盯着失败的那几片红灯区域,却忽略大片绿色安全区域,所以在顺镜中得心应手的人并不使我惊讶,在逆境中逆风翻盘的人才会让我肃然起敬。 完全性原谅和解放性原谅对我来讲,不得行。我只会在心里一遍一遍给予扛过这些痛苦的自己安慰与怀抱,但对于施暴者,虽然我明白她们对我的伤害来自她们的愚昧无知和自我挣扎时无处安放的怒火,但我依然只觉得她们可怜可悲但却不值得被原谅,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接下来的人生,我会反复告诉我自己,我们终有一天都会死去,所以停止和任何人的争吵是我要做的新作业,找寻适合自己的土壤,从清晨起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热爱我自己。
最终打不倒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这是一本结合了脑科学研究和正念培训的积极心理学书籍,作者里克·汉森从他多年的临床心理咨询事例,总结出如何让人们拥有可以应对挫折的力量,帮助人们摆脱过去的不快,面对当下,并且建设更好的未来。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训练的,当神经元反复不断地刺激同一个回路时,我们的大脑就像锻炼肌肉一样会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固定回路。 我们的心理资源也是如此,为什么快乐总是转瞬即逝,为什么遇到挫折总是沉溺其中,这些过去的体验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对周遭的反应。 复原力——本书涵盖的中心主题——顾名思义就是让人们有能力去应对挫折、从创伤中恢复,并且能够培养我们真正对深层次的幸福、快乐和爱的感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这股力量从我们的基本需求中衍生出来,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在书里作者里克·汉森就从安全、满足和社交连接这三个方面来讲述我们如何通过辨识内心、建立资源、调整自我和产生联系这四个关键途径,来发展出我们内心的十二种基本内在力量,去培养我们的复原力。 怎么将过去的体验依靠神经的积极可塑性,去转化成可以持久存在的内在力量,去促进它们的发展,进而去影响我们的心智?作者里克·汉森在书里就提出了“HEAL”治疗法,让我们通过自我疗愈,促使过去的这些经验转化成大脑的持久改变。 “HEAL治疗法”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拥有(have)、丰富(enrich)、吸收(absorb)以及关联(link)。 当我们一天的工作生活结束的时候,回忆起今天哪些时刻让我们印象深刻,它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什么,这是第一步从拥有一段体验开始,然后充分去回忆这段体验的各个细节,去丰富它感受它;接下来尝试着去吸收里面对我们来说有益的情绪,可以是愉悦、可以是反思、可以是放松;最后把这些情绪体验记住,每当遇到同样情形的时候,就可以关联起来,刻意的去创造一种美好的体验。 当我们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去重构我们的情绪体验,去培养我们的复原力,我们也就能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内心去获得安全感,进而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实现满足,去主动扩大和他人的连接。 复原力里面的内在力量之一是保持正念,也就是说要时刻察觉当下,只有这一刻我们关注到了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地在尝试了解自己。
愿我们都具备在苦难中痛哭一场的能力,然后擦干眼泪,宽恕,复原,重建,继续前行。
有些是有根据的,不过做起来有点麻烦,有些感觉还是比较像高级心灵鸡汤。有的话说得不够具体。四颗星。心灵没有了复原力,未来简史里的超人也是白搭[吃西瓜] 很巧,读完的第一百本书叫复原力,读完满血复活,再读一百本[壞笑][掩面] 微信读书的评分规则改成这样是想读者尽量极端评分?。。。
阅读此书,感觉到我们所有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利己,但是因为短视很多行为反而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例如:吸烟可能是为了缓解压力,但是长期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聚焦于长期利己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复原力,让我们逐步走向辉煌,如此方能不虚度人生。
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第一遍不是特别能结合自身进行实践,后期将会更加结合自身再看一遍,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复原力》这本书是由里克.汉森、福里斯特.汉森父子俩共同完成的。 本书讲述了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何快速复原的方法。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实操做法,可以说是干货满满,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虽然作家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大同小异,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情况。 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每个人的复原能力。如果复原得快,那么生活就会更容易一些,如果复原得慢,相对困难就会多一些。 书中讲的具体情况都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会遇到的,所以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的语言稍微显得书面化一些,有时,需要反复多读几遍才能够更深的理解。 作者说到单方面美德:只盯着别人的错误,会招致怨恨和僵局。更好的方法是培养我们的单方面美德,专注于个人责任和行为准则,不去理会别人怎么做。这会为你带来“无可指责”的幸福,减少冲突,并增加别人善待你的概率。 复原力的养成,简单的说就是当负面情绪将你包围时,就用“任它在,随它去,让它来”九个字处理,顺其自然,不压制。 就好像大禹治水,不是用堵的方法,而是用疏导。 深入点说是heal治疗法。书中详细的解说了此治疗法怎样疗愈我们,遇到各种挫折时怎样尽快复原。 对于性格比较敏感内向且复原能力较差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指导书。
一个人的复原力如同弹簧一般吧,外力拉伸和压缩之后,撤销外力弹簧恢复原状。那么作为人的我们在被压缩或拉伸的情况下,该如何撤销压力、让自己恢复,这种能力就是复原力。作者把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辨识自己的内心、建立心里资源、调整自己的状态、产生联系四个方面,阐述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拥有复原力。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终归得学会顺其自然。凡事都要一个结果的执著,慢慢变得随意。毕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最好启发就是: 任他来,任他在,任他去。 无能为力的时候有太多,能够让自己心获安宁,就是读到好书。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这段时间自己一直在看一些鸡汤文的书,内心的矛盾纠结,生活的冲突,与内心的冲突,身体健康,亮起红灯。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要宽恕一切,感恩一切,生命真的不是太长,好好的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尽量不要留遗憾!
202146书里面有许多正念的观点,有点心理学基础的人能更容易看些。
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多么不情愿,坏事总会不期而遇;不论你多善良,总难免遭遇恶报。当意想不到的伤害突如其来,把你打懵时,特别是这些伤害来自你最信任的人,自认为最可靠的人,那种感觉遭透了!昨天晚上参加一个重要活动,听到主办方代表致辞时说: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我马上被戳中泪点,特别是看到眼前那个关联的人,便悲从中来,倍感受伤。我对其那么好,为什么一点都不珍惜?为什么还要借力伤害呢?难道私利的诱惑如此之大,可以使一个人丧失基本人性?难以想象,难以接受,泪如泉涌,想放声大哭😭不知用了多大的毅力才克制住,毕竟是别人喜庆的场面,希望没有人发现我的失态😭《复原力》作者汉森是从业四十年的心理学博士,太了解人的各种悲伤😭直插内心深处。最不幸的是:书中描述的一系列案例,感觉那么熟悉,因为有的发生在我身边,有的发生在我身上。作者汉森在多处设问:悲痛欲绝时谁能够拉你一把,使你不至于跌入深渊?答案是:用表面的和谐掩盖真实的矛盾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会不断积累。只有自己能够帮助自己,培养复原力。也可以像为他人伸出援手一样来支持你和帮助你,因为在没有人可以给你关怀的情形下,自我关怀显得更加重要。这个答案看起来很残忍,其实现实就是很残忍的。能伤害你如此之深还会在乎你的感受吗?复原力,是我们面对逆境与挫折时的一种重要能力:我们可以改变回应坏事的方式。汉森博士发现:人的大脑一辈子都会持续学习与改变。他把脑科学、积极心理学与正念冥想结合起来,提炼出收获幸福人生的12种实用工具,从厚植内心资源开始,强化安全感、满足感与连结感,引导读者建立心理韧性。 与此同时,本书还提出了如何在挫折百出的现实中保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从猝不及防的人生变故中迅速恢复,重新出发。 不被逆境打击压垮,不因外人的否定而怀疑和否定自己。
支票在转让的过程中有一种是转让支票出去的人要在支票背后签名(或盖章),称为背书。 《复原力》的作者引用了大量SCI文献证明其观点的权威性,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又是以脑科学理论为基础。 简言之,这是一本以脑科学为背书的心理疗愈指南,兼顾了科学性与实用性。 我原本是想完成微读小队任务,用每页一分钟的速读方法阅读,但到最后越翻越慢,又回过头来再精读了一遍,写得很客观,方法对于我来说也很实用。 前三部分方法论比较统一,具体内容非常套路:首先要接受自己,感受这个状态;然后再拒绝自己的状态,调控情绪,中断过程;最后用新的方法取代旧有的情绪,建立积极的思维连接。 鸡汤,太鸡汤了。说起来简单,听起来也很美好,但是不能消化吸收啊! 这个方法论与脑科学结合之后,实用性大大增强,与《学会如何学习》的第四章“大脑链接以及与外星人同乐”共读之后,更是加深了对这个方法的理解。 首先,我们的行为、情绪是由大脑控制的,神经元接受信号,传递信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只是我们神经元接触到的信号。 其次,我们对于信号做出的反应、产生的情绪,有部分是因为人类本能产生的应激反应;还有部分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从父母、师长、同伴身上习得的。 《复原力》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人类的本能反应划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绿色的“响应地带”,如果你是一匹斑马,响应状态的你,在大草原上悠哉悠哉吃草;另一种则是红色的“应激地带”,这时候斑马群里混入了一匹狮子,斑马们开始四散奔逃。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在“响应”与“应激”之间自由切换,也可以借助工具,让我们处于“应激状态”时,反应不要那么大,毕竟我们需要面对的不是狮子,而是老板/父母/老师/伴侣/子女/不良的品行。 他给出了三种工具:安全/满足/与他人连接。 扯回上面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在我们遭遇刺激,进入应激状态时,可以联想让我们感到安全、满足的事件,回忆与他人相处的美好感受,从而摆脱应激状态,进入绿色响应模式。 这可行吗? 当然可行! 如果我们认可:我们的行为、我们大脑的连接是后天习得的,那么,我们的行为自然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发生改变。 《学会如何学习》告诉我们,每当我们睡觉的时候,神经突触上的一些小斑点就会消失,这代表着一些连接被我们的大脑像扫垃圾一样清除出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忘记十年前的朋友、十个月前的前任、十天前让我们不开心的事。 所以如果我们抗拒那些应激模式的自发联想,比如原本看到这道数学题,就想到自己做不出,要去翻答案;现在,努力强迫自己不翻答案自己做,感觉痛苦就想想自己暗恋的女神夸自己真聪明的样子,那么久而久之,看到数学题就会想到女神可爱的笑颜,而不是数学老师那张板正的老脸。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刻意练习,因为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刚刚建立的联系,是非常薄弱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努力去训练自己,数学老师就会打败可爱的女神。 《复原力》的第二部分则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工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结合第一部分的方法论,来让我们变得更好。 既然是工具,就是人各有异。有人觉得斧子好使,有人觉得板砖好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对自己能起到帮助就很不错了。 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部分,这部分介绍了人际交往。作者提到,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情,就是与他人接触。这句话实在是戳到了本社交恐惧症的痛点上。 但是如果不主动开始,那么就会被动接受,将支配权交给别人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做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定。 如果感觉焦虑紧张,那么第一部分的方法论又可以派上用场。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本书,谢谢作者的分享!他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方法和理念,也给予了许多友善可亲的建议。 但是如何建立新的大脑联想、训练自己、改变习惯、找到自己的安全区、勇敢面对挑战、勇敢面对挑衅的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等等等等,并不是看了书就能立刻学会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继续努力呀! 如果觉得读了一本书就可以一步登天,那么这个对于书籍与学习的联想,应该赶紧斩断,然后去建立新的联想回路哟~
一本非常实用的积极心理学加神经科学的书籍,不少人把它当成鸡汤类读物,确实误解了作者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儿时家庭带来的创伤,学业或者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障碍或者遇到重大挫折…我们都会出现莫名的无力感,这本书通过神经科学和大脑运作模式分析,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学习如何调节大脑的激励机制才是提升复原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实践对自己和他人的真切关怀,宽恕自己,正念加感恩,就能重获心灵的自由,内在力量也能呈现爆发式增长。值得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