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错觉

知识的错觉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知识的错觉
    小7
    推荐

    作者的学识太扎实了,这种学术态度让人敬畏。第二章读的时候我心一直是皱着的,要依靠时不时深呼吸一下才能平复心情。这才是倾听共情的感受吧。看自杀、贫穷和政治那几章促使我思考整合了很多零散的认识,感谢有这样的书。

  • 知识的错觉
    余小红
    推荐

    “最好的抑郁医生是抑郁患者,适量抗生素对抑郁患者有益,抑郁会放大性格,一些人能够忍受的症状会毁掉另一个……”本书不仅对抑郁患者和抑郁帮助者,有太多可操作性建议;更对正视精神疾病与生活的并存,有建设性的启发。

  • 知识的错觉
    N多松鼠
    推荐

    最终还是只能靠自救,又很难自救。感觉一旦被附身,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是意识灵魂的替换。可能无法战胜,只好学会接纳共处。

  • 知识的错觉
    Regulus🍋
    推荐

    很厚实,可以看做是关于抑郁的百科全书,不仅仅是丰富的例证和作者坦然的自我剖析,还谈到从古希腊到现在关于抑郁的认识演变。 抑郁就像是缠绕在树上的藤蔓,吸取你的活力,让你无法从事情中获得愉悦感。因为奇怪的小事就悲从中来,打不开电视,吃不到一份食物,不成比例的情绪席卷大脑,给思绪蒙上了一层灰雾,最后自己只剩下疲惫,厌倦,自我厌弃。 社会上如果能出现毫不避讳的,关于脆弱,失败,无能为力等负面情绪的讨论空间与接纳环境,那患者得到救赎的可能性会大点吧。得了感冒,也会被别人说你病恹恹的好严重,但是即使拿着抑郁的诊断书,还是会被人指责,你还不够坚强。 让我惊奇的点是,现在治疗抑郁的有效方法居然是电痉挛,美帝还真是直接,不过我们同样的手段是用来戒网瘾…

  • 知识的错觉
    周赞涛
    推荐

    这本书一定不是给抑郁症患者看的,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是目前来讲每一页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抑郁”,这太让人觉得沉重且无法直视了……

  • 知识的错觉
    向日葵小姐🌻
    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抑郁的辞典,里面有围绕着抑郁全方位的介绍。同时作者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使书里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同时也要注意翻译的问题。

  • 知识的错觉
    胡萝卜加油
    推荐

    抑郁是一场最孤独的战斗。 我有焦虑症,十几年前出现过抑郁的症状,10岁之前用刀片自残过,到现在为止还认为痛苦可以缓解压力。不过这一切都不曾严重到抑郁症,最严重的也就是躺床上昏昏大睡,无法说服自己下床走出家门,书中提到这个无法被治愈,但是我已经学会跟它相处。 读这本书是一本发现之旅,我很欢心能体会作者的经历,希望它对你也会有帮助

  • 知识的错觉
    que sera sera
    推荐

    他说写作是一种社会责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相信了,所以五星。

  • 知识的错觉
    ZeaLot
    推荐

    谈到抑郁,我们会最先想到什么?在网络上你看到一个人留下在工作生活中的无助、苦闷、绝望时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现如今这样一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一种曾经我们不了解,现在其实也不太了解的疾病被人们所知晓—抑郁症. 究竟什么是抑郁症呢?抑郁也是一种情绪,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呢?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是怎样的呢?自杀与抑郁症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本《正午之魔》给了我部分的解答。此书的作者就是一名抑郁症的患者,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患上抑郁这种飘忽不定的感受,这是一种孤独的疾病,消极的感受与无助的绝望交织在一块儿:世间的一切都不能让你获得快乐,无法任何事情中获得愉悦,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失去了爱与接受爱的能力,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失去了信任与感动的能力,甚至失去了悲痛的能力,这样的经历让我触目惊心,但作者并没有被抑郁症吞噬,他寻求帮助,积极进行药物与物理治疗,他很幸运,在医生、药物和强大的意志之下,他蹒跚地挣脱了抑郁的泥沼,找回了曾经的生活,虽然偶有反复,但生活也算步入了正轨。他随后采访了大量的抑郁症患者,想了解这种难缠的精神疾病的方方面面,因为作者不是医学的相关人士,所以他援引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来让我们能尽量看清这种疾病的全貌。 但是抑郁症还是依然让人摸不到头脑,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抑郁?诸多的因素都会引起抑郁症:基因,脑部创伤,不断攀升的抑郁发病率是现代性的结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技术发展带来混乱,人与人之间越发疏离,传统家庭结构崩溃,孤独感侵袭着特定的人群,宗教、道德、政治、社会等等所有似曾为生活带来意义和方向的信仰体系也都衰微——所有这一切都是毁灭性的冲击。 这里有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但是因外部原因治病的因素却因人而异,甚至一些好事情的发生也会引起抑郁。 同时,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罹患抑郁,几岁的孩子,年迈的老人,可以说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病,并且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此书的数据来自2002年,现在的数字应该会高的多,童年被性侵,虐待或者严重的心理冲击同样会导致抑郁,比较让人难受的一点是:老年的抑郁患者似乎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自杀是人们都会联想到的一个词,但是,与普遍的认识不同,自杀不是抑郁的心智最后的依凭。自杀也不是精神腐坏的最后一刻。新近出院的人,自杀率其实要比住院病人高,这不只是因为出院后脱离了医院的限制。自杀是心智对自己的反叛,是一种双重幻灭,这种复杂性是完全抑郁的心智无法理解的。自杀是将自我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故意之举。抑郁的柔弱难以想象自杀,要有自我认知的能力,才能毁灭认知的对象。无论那个冲动有多少误导性,至少还是个冲动。如果无可避免的自杀算不上什么慰藉,它至少还是个执着的想法,是在放错地方的勇气和招致不幸的力量下做出的行动,完全的软弱和怯懦可没有这种能力。 人们可能就是觉得老年人的自杀比之青年人较不足惜。绝望到了死亡的程度,无论影响的是谁,都极具毁灭性。毫无疑问,每活一天,死亡都更近一点;但如果说每活一天,一个人的自我毁灭就更可接受,这样的主题变奏就太过诡异了。我们倾向于认为老年人的自杀是理性的,但事实上,这常是精神疾患未获治疗的结果。不仅如此,老年人一般而言对死亡有着丰富的理解,青年人自杀是为了逃避生活,寻求不同的体验,而老年人则倾向于将死亡看作一种终极状态。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这个人群中,未遂的自杀远少于年轻人。老年人会用特别致命的方法自杀,而且较任何其他人群而言,都更少提前流露意图。离婚或鳏居的老年男性是自杀率最高的人群。他们很少寻求针对抑郁的专业帮助,通常会把自己的负面感受当作是对生命不断消逝的真实反映。 谈到抑郁的治疗,人们都会想到影视剧中让人难受的精神病院,一把一把的药片,巨大的副作用,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的药品以及一些方法,例如电痉挛疗法(电击),但是也不是说这些药品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这又体现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同时,社会也对这种疾病有一种偏见,患者都对自己的病情讳莫如深,一直深压在内心的深处。同时普通人也不能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患有抑郁症:一个患者如何形容自己的抑郁,其他人都不会真正相信,除非他们看到你、跟你谈话时你看起来极度抑郁。 另外,患者主动寻求帮助之后,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因不能获利,制药公司对新药的研究也不感兴趣,昂贵的治疗费用也让人打消了治疗的念头,这是美国的情况,相比国内,这种情况应该会更严重。 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任何改善的希望,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笼罩在这让人厌恶的疾病上的阴沉雾霭一定会被驱散,像正午的日光,穿透恶魔般的黑暗。

  • 知识的错觉
    覃寒
    推荐

    承认自己抑郁没什么大不了的,成年人需要在崩溃中自愈,在困难中前进。

  • 知识的错觉
    梦醒而林栖
    推荐

    昨天和书友们交流时提到这本书,于是乎重温一下,想起之前没有写书评的习惯,遂补上,也算是对这两年来心理状态的改变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这本书是在20年12月开启的,当时状态很差,系统不知道怎么就给我推送了这本书,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叭。刚读我就泪流不止,后来我就把这本书设为私密阅读,当时还是很害怕有认识的人知道那时的现状。 直至21年5月,我看了心理医生,确诊为中度到重度抑郁,开了药。后来因副作用太大停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阴霾。 21年12月,我找了心理咨询师,第二次咨询结束后,她跟我说,我的抑郁症还没有完全走出来,可以通过运动使自己好转。我反驳我还有抑郁状态,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已经和5月那段时间有了很大的转变,或许现在只是更为感性,所以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而现在看来,重温那时看的这本书,当时发表评论178条,而大多数都是认同其对抑郁状态的描述。 「的确」「经历过才会懂」「完全正确  太难熬了」「T^T」等是我最常见的评论。 /抑郁在我身上生长时,就像这藤蔓征服老橡树——这东西整个地裹缠上来,吸走我生命的活力,它丑陋,却比我更鲜活。它有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地让我窒息,排挤掉我的生命。在我重性抑郁最糟糕的阶段,我知道有些情绪并不属于我自己,而属于抑郁,正如橡树顶端枝条上的叶子,其实属于藤蔓。当我试图仔细想清楚这一点时,却感到心受到了禁闭,无一处可以伸展。我知道日出日落仍如寻常,却难沐浴一丝阳光。一种远比我强大的力量压迫着我,令我不断沦陷:起初我动不了自己的脚踝,接着无法控制膝盖,然后腰也绷紧扭伤,继而是肩膀缴械投降,最后我竟只能像一个胎儿般蜷缩,被这抑郁耗尽、压垮,而它甚至都不需要占有我。它的蔓须威胁着要粉碎我的心智、勇气和胃口,碾断我的骨骼,曝干我的身体。它就这样拿我大快朵颐,直到再无残躯将它喂养。 在书中获取治愈的力量——理解认同之后  接下来就是从书中找寻振作的勇气和自救的方式,虽然我的评论也不外乎—— 「好 不沉浸」「坚持不放弃 就一下下」「不断认识自己 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我要坚强」等等  不断鼓励自己。 /走出抑郁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厌恶抑郁,别让自己慢慢习惯它。要把那些侵蚀心智的可怕想法挡在外面。 我慢慢学会思考  用理性的力量去塑造自己 「所以重建的世界 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你需要放下它,需要明白世界会被重新创造,也许再也不是你之前知道的样子。 并与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联系 「常怀感恩之心」「真的很孤独吧」「坚强得另人心疼」「这个故事着实另人难过」「“你是病了才会这样的”  想起这句话 感觉好暖呐」 给她的病一个称呼,是她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称呼、可以形容的东西就可以控制:“抑郁”一词把洛莉的抑郁从她这个人中分离了出来。如果她能把自己身上所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都归为一个疾病的方方面面,而把好品质都留给“真正的”洛莉,那她就更容易喜欢这个真正的洛莉,也更容易让这个真洛莉去对抗困扰她的问题。明白了抑郁的概念,令她在社会意义上掌握了有力的语言工具,可以把一个更好的自我区隔出来,并为之赋能,而这样的自我正是蒙受抑郁之人所渴望的。 当时的我看完这本书还是收获良多的,我不再孤独,因为我知道世上还有许多人也同样深陷泥淖,我们虽然不在彼此身边,但却感同身受。直至今日,我依旧为之动容。 而接下来是现在的我想说的,能走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我没有停止探索,也没有放弃找寻,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仍然渴望着光,真的很棒,为自己鼓个掌! 而现在我也更加相信「快乐,就现在」的力量,立足当下,带着快乐出发,倾听内心的声音,追寻自己的天命,我一定能找寻到,我始终相信。 现实不能将我打倒,因为我相信这句话「从不现实  永远真实」,我不信命,我信我自己。

  • 知识的错觉
    槿若云曦
    推荐

    如果不认识恶 就不可能体味到善 如果不了解抑郁 就不可能体会精神奔溃 其实我们都应该 用正常的观念去面对它 用“幽默”的手 将“发神经”的人 拉出“正午之魔” 尤其是陷入困境之中时 要寻求帮助 要让自己精神强大

  • 知识的错觉
    C
    推荐

    可以说是关于抑郁讲得最全面的一本书,有主观描述部分,也有客观陈述部分,总体十分厚重。但是在抑郁被越来越被妖魔化的现今,需要有这样的书来破除偏见。作者在自己本身长期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下来写了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是令人钦佩。 正如作者所说:“读者如果仔细阅读本书,可以学会如何变得抑郁: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什么行为。然而,每个人的挣扎都有其个体性,都无可取代。”

  • 知识的错觉
    Chiefbird
    推荐

    关于抑郁的书我知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果只读一本,我建议你读读这本。

  • 知识的错觉
    nnnn
    推荐

    确实是脱敏治疗。回想心理状态最不好的时期,即使经常被突发的恐惧和焦虑击中,一年会有一两次崩溃,每天早上从恐慌中醒来,非常忙碌疲惫但是总是彻夜难眠,总是伴随着肌肉酸痛与头痛,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但是却坚信自己不会抑郁,对自己的状态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反而是在平和的阶段,开始思维反刍,才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也很难与其他人结构化的讨论抑郁问题,正如书名“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人们皆自顾不暇,都不愿承担披露可能带来的伤害。阅读这本书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带给我的是如同与有同样经历的人交换彼此的故事带来的的那种亲密感,时常感同身受,例如因纽特人的社群生活,“一张义务之网把他们彼此相连,为爱斯基摩人建起了一座自愿进入的监狱。”不得不佩服作者精确的表达,流畅的文笔以及极具情绪张力的遣词造句。第七章“自杀”对自杀以及死亡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放弃生命中的一切外物,但不能放弃我的困惑。”我紧紧跟随作者的文字,在抑郁发作的间歇重塑自我,仿佛以如此理智清醒状态回到了最糟糕的时期。这本书确是这半年来唯一能让我“比预计早两小时”起床的书,感谢作者的文字带给我的慰籍。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