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星球笔记

焦虑星球笔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焦虑星球笔记
    siskin
    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浅显的心理学科普书籍and大型名人心理疾病围观现场。天才与疯子果然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啊……

  • 焦虑星球笔记
    idealist没有理想
    推荐

    内容很繁琐,语言不够简练。前面第一章思维缜密有可读性,后面开始添加越来越多无意义的案例,理论性的总结减少了许多。从一开始边读边做思维导图,到后来已经到了写不下去的地步,毫无重点没有主次。

  • 焦虑星球笔记
    abc
    推荐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每个人都曾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阴暗。 “不用担心”。作者说。这些属于“异常心理”(怪癖),这些“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 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作者不厌其烦地通过王尔德、尼采、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等人的故事故事我们:有怪癖的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一定有怪癖。 通过对完美主义、不洁恐惧、罪恶快感、被害妄想症、多重人格等怪癖的分析,作者告诉我们: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书中最后一段话写的太好了: 我们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展现出来,才会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 成功的光辉固然会带给我们一些幸福的感觉,可在痛苦郁闷的日子中更能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无法言语的苦闷、悲伤、后悔和遗憾,正是这些消极情绪使我们的人生成为真正的人生。 只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像只能吃甜甜的蛋糕一样,总有一天你会受不了。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好有坏的。 说一个人有多幸福,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发生在他身上,而是看他能从坏事中发现多少可取之处。

  • 焦虑星球笔记
    食髓知味.🐈
    推荐

    “我无法长久地热爱某件事物,不是新鲜感退却,而是因为那些事物总想着脱离掌控,处处与我作对,消磨我的耐心。所以,如果想我永远爱你,就请听话。” ​​​(病态的支配欲)

  • 焦虑星球笔记
    半夏
    推荐

    读了十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内容没有深度,文笔有点像中学生写作文

  • 焦虑星球笔记
    晚安章鱼哥
    推荐

    这本书所有的异常心理都离不开童年的教育  所以真的真的真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孩子的童年很重要!!

  • 焦虑星球笔记
    派大星
    推荐

    异常心理中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于正常与异常两者意义上的差别,而在于两者的相连性,即正常人的心理有时会演变为极其异常的状态。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联结异常与正常的中间过渡的这一心理状态,就能理解很多极其异常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产生的,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的异常行为。了解异常心理,不仅会帮助我们了解异常心理的内涵及其应对方式,而且我们还会了解到,使正常心理跨越界限踏入异常领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了在人生中不迷失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我们也要从异常心理中探讨一下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东西。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人的多面性,少用非黑即白的标准去衡量人类这种复杂生物。同时行为举止也要有法律的底线,有阴暗的想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平衡好自己的内在冲动,而任由那些念头转化为可怖的行动。是啊,人也有很多潜在的不完美之处,要用包容客观的态度对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在自己处理自身的不好的冲动时,虽然一些不好的念想只是潜意识,但是其实越抵触,它们越像洪水猛兽一样恐怖,我们要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慢慢解开不好的冲动的根源,才可能慢慢驱散它们。人既需要理性的思辨,也需要本性的冲动。如果过份理性,人就会像机器,缺乏人性,没有创造力,而人类很多伟大的时刻都是从一时冲动中诞生的。如果只遵从本性,那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我们是从理性的思考中,学会了对人生的爱和尊重。其实,在走上社会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不是差等生,反而是那些在校园里一直接受赞誉、没怎么经历过挫折的优等生。当他们发现社会现实的残酷,在面对校园与社会的落差时,往往缺乏对抗逆境的勇气,甚至对社会产生怨恨,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为特征,并且伴随有多种冲动行为。该病患者存在多种不良症状,包括严重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特征、偏执观念或躯体关注等,一般从成年早期开始,而且往往在治疗上不依从,治疗难度较大。

  • 焦虑星球笔记
    推荐

    《怪癖心理学》这本书书如其名,里面叙述了各种异常心理及作者认为的背后之原因,看完以后会发现作者其实好像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信徒,会把各种怪癖的产生归咎于童年的不幸,也列举了诸多名人的实例,着实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知,比如拜伦、王尔德等人,只想惊呼“天哪”! 另外,虽然也有书友觉得把后来人生的不幸和怪癖与母爱的缺失和缺陷挂钩太过绝对,不过也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而已,借鉴借鉴便可,也不用过于较真,毕竟怪癖的形成也可以说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吧。但是平心而论,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的确很有启发意义,也会让读者产生共鸣,甚至深思,这样也就足矣了吧,个人认为。

  • 焦虑星球笔记
    中国人寿-黄晓明-13600344116
    推荐

    说一个人有多幸福,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发生在他身上,而是看他能从坏事中发现多少可取之处。

  • 焦虑星球笔记
    众莱思_万锟老师
    推荐

    由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写的这本书言简意赅,但是书中内容却生动而充实,值得仔细阅读与思索。读后让我理解了许多原不甚理解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怪异的、甚至某些案犯的作案心理及其原由。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知名作家或艺人会自杀?因为他们有“完美主义”情节,当生活不能如其愿获其偿时,即产生病态痛苦从而为自己完成一亇完美的“死亡舞台”。 为什么有妇女会帮助恶夫欺负弱势儿童或他人?是因为有“支配欲”的心态作怪,最深处原因是她不想失去恶友的爱,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了对方牺牲自己。这种人只有受到他人的支配,他们才会有安全感。 为什么有的人会不顾身份地位,不计后果地去为了偷窃而偷窃,为了饮食而饮食?因为这种行为者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伴随极其强烈的心理快感。 为什么许多人会有“恋物癖”,甚至把捡的垃圾堆满房间?因为他们曾有对物质饥渴的经历,可能来源于极度贫困生活,更多是与曾经有过爱的不足及孤立感,以至于通过对某物的执着来补偿自己的这一缺失。 书中还讲述了人的被迫害妄想、人格分裂、自恋、过度敏感、家庭暴力、自我否定、依赖症、固执等等多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怪癖心理。 最后作者提示:异常心理来源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就会进入没有出口的追求自我的封闭电路中,又或是只能通过矛盾性或解离的方式引起自身人格分裂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 焦虑星球笔记
    夜莺
    推荐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周围的每一个人,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如此,并内心慈悲地接纳了各种异常行为,同时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曾经的现有的人格缺陷的缘由和改进的方法,感恩这本书陪着我找到了自我,感恩!未来可期! 虽然书中作者有时以偏概全,翻译也时有小错,但瑕不掩瑜 摘录最后一章共享: 七章讲述了很多异常心理的情况。虽然它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是大家没感觉出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相通的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异常心理,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欲望。 当这些欲望被破坏时,人就会被吞进异常心理的世界当中,就会不断做出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那么,从大部分异常心理中,我们了解到的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又是什么呢? 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是本能地将自己保护起来的欲望以及谋求他人认可和爱的欲望。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就会进入没有出口的追求自我的封闭电路中,又或是只能通过矛盾性或解离的方式引起自身人格分裂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如果这两种最根本的欲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满足,人们就不会陷入异常心理之中。可是没有谁会一直处于这样的顺境当中,那么当这两种欲望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重要的是,不要陷入自我目的化或自我绝对主义的封闭电路中。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切记不要拘泥某种狭隘的价值观或者一种观念。所谓的拘泥就是固执、死心眼。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种固执就无法生存下去的话,那你就错了,相反,这种固执只会使你人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 另一点就是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即便我们一时陷入封闭电路中,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从中脱离出来。哪怕身边只有一个可以谈心的对象,只有一个让我们有安全感的人,只要借助这个人的帮助,我们被逼到绝境的概率也会降到半成以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平时一定要看重与身边朋友的关系。

  • 焦虑星球笔记
    jenny
    推荐

    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被保护、被尊重。生理和心理确实有区别,当我想这样做,但是思维却不允许,会产生冲突。因此不同的心理状态大概可以解释每件事存在的合理性。 只要不是带着读圣经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就不会太失望,书的主题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当下焦虑崇拜的社会生活中,读一读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可以给到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但千万不要过于依赖其中所提到的所有结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多数结论是不惧科学指导性的,只是停留在相关性证明的程度,所以作为心理学初级科普读物还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 焦虑星球笔记
    清濑
    推荐

    不错的。一下是我简单的碎碎念。 1、不要陷入完美主义,之前真有这毛病,说实话也困扰我许久,但现在也是想通了,我更需要不完美的人生,这样才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回忆,人生的意义亦在于此。 2、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二分法思维方式不可取,这也是初中时期一个坏习惯吧,总想着“要么当学渣,要么当学霸,其余的毫无意义”,这种思维如今想来有点病态,也是上了高中后才后知后觉是不好的,人生就是不断“修改”的过程,没有“完美”只有“更好”,直至修改至满意为止,而这个过程无论是“成功”抑或是“失败”,两者兼有的,是个不断更替的过程,其实非黑即白解释的呢。 3、放下一切,过好此刻,对他人包容,对自己包容。 一下,是书摘。 怪癖心理学 冈田尊司 76个笔记 ◆ 序言 你的影子操纵着你 >> 当你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两面性的本性时,两面性的本性也会逐渐淡化,你会逐渐失去想做恶事的心理。 ◆ 1 恐怖的完美主义 >> 完美主义多出现在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的优等生身上。他们在努力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而追求完美所获得的各种成绩更强化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欲望。 ◆ 无法接受妥协与模糊 所以得学会适当妥协和通融,这对大家都好 >> 不懂得妥协和通融,不能适度地接受模糊,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和压力 >> 不懂得妥协和通融,不能适度地接受模糊,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和压力 ◆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完美并不是活着的最终目的,所以不要为了所谓的“完美”而苦恼,认真想想其实没意义。 ◆ 为何在成功的顶峰选择死亡 >> 而三岛的例子也告诉我们,追求完美的人生并不一定是幸福的。 ◆ 扔掉完美主义吧 >> 倒不如说,只有承受得起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幸存。当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依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是真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当自己不得志时,一颗能承受不完美的自己的强大内心,才是你所需要的。 ◆ 沉迷于怪异行为的儿童 >> 人们之所以反复地去做一件事,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快感。 突然想起我小时候也干过这类坏事(当然现在不会这么做了😬)就喜欢把抓到的老鼠放在笼子里,拿棍子往死里戳,为啥要戳呢,因为觉得刺激,看它挣扎的样子我感觉很好玩,有点像喜一的心理状态吧,况且老鼠是有害的所以更放肆了。还有一个就是喜欢戳燕子的窝,也是单纯觉得好玩。😌当然现在是不会了,也会觉得这种行为很病态,这跟家庭无关吧,毕竟我家人待我很好,也是最宠我的那个。🙏(ps.瞬间意识到自己也有罪孽的一面) >> 因为沉溺于某种破坏性行为的人,只有过被人伤害的经历,也只体味过被人阻挠的心情。他们没有被爱护和尊重的记忆。 ◆ 过度饮食症与偷窃癖 >> 为了偷窃而偷窃,为了饮食而饮食,这到底是为什么? >> 答案之一便是这两种行为都伴随着极其强烈的心理快感。 所以我会赶在准备很饿之前把饭给吃了,不然总觉得自己能吃很多,会弄来很多吃的,生怕自己饿着,实际上,根本吃不完,但弄都弄了总不能浪费,于是潜意识里会逼自己吃,再加上有“吃”这个习惯,那更不可能不吃了。个人看法哈哈 >> 要想改善这两种行为,关键是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爱与关心。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这两种行为当作一种精神问题来看待,那么无论你花多少心思,最终都只是徒劳而已。我们要认识到因为有饥饿感才会有贪欲。只是想尽办法阻止这种贪欲行为,无论如何都是没有用的。 ◆ 快乐电流一旦接通便持续循环 >> 在不存在任何其他事物的情况下,追求自我目的化的快感很容易失去自我控制的车闸。 ◆ 颠倒错乱的孩童经历 >> 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没有被爱的价值,所以才企图追求与爱相反的东西,通过努力做别人眼中厌恶的自己,谋求起死回生的逆转。 ◆ 因不被爱而生“恶” >> 在得不到父母或社会的认可时,如果你总是为此而叹息,你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的价值观中,并不断给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在这种时候,比起终日叹息不被认可,不如下定决心做好自己,坦然接受自己不被认可的事实。遵从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没有必要终日叹息,把自我否定转变为一种自我肯定,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逆转。 ◆ 3 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 >> 妒恨心理虽然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正常心理,可是一旦行之过度,便会立刻踏入异常心理 ◆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就像自己认定了的事,再去问别人的看法时,这时的心态只不过是想从别人口中得到更多肯定自己思想的言语,并非真的是想他人征求意见或者看法。 >> 这样的人都是事先把自己遭到轻视这一结论装进脑子里,然后用这个结论去解释身边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自己事先下好结论,认为“所有人都把我当傻瓜看”,然后再用眼前的一切作为根据来解释这一结论。 >> 这样的人都是事先把自己遭到轻视这一结论装进脑子里,然后用这个结论去解释身边的所有事情。也就是说,自己事先下好结论,认为“所有人都把我当傻瓜看”,然后再用眼前的一切作为根据来解释这一结论。 ◆ 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 >>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意义的偶然,一切都是有意义的,都是从无意识当中获得的信息,荣格从自身的体验当中不断发展了这一思想。 ◆ “大家都在离我远去” >> 这名男子在人际关系中极为失败的原因,便是他无法接受对方的做法与自己的期待相悖,不管对方是怎么考虑的,对方都必须时刻按照他的想法去行动。结果便是他只是一味地主张别人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积极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完全疏忽了对方的想法。 ◆ 绝对自我的陷阱 >> 这名男子一直认为,不按社会常规做事是错误的 >> 陷入绝对自我主义陷阱中的人,一直都坚信错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确实是这样,比如我之前很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实习之后大家都只知道工作,不怎么联系了呢?为什么感情都淡了,明明当时一起时那么开心恨不得粘在一起?”“为什么我在备考考研,心理很难受都不过来安慰一下我呢?说好的一起加油一起鼓励呢?都是骗人的吗”“说好的永远不分开呢”类似矫情的言语不时在脑袋里回荡。可是认真的想想,这就是成人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要做的时,经历也有限,也许他们也正在难过我却不知道呢?最后是否还联系是否还在一起,这已经不重要了,曾经一起走过就很好了,起码有那段回忆在,结果貌似已经没那么重要,有个过程就好,勿挂念,勿悲伤。以上,就是一个自我解决的一个过程吧,凡事想通了就好,勿纠结。 >> 比起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吧。” ◆ 为什么无法阻止伴侣虐待孩子 换个用法,比起遵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时刻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更重要。 >> 在萨德屡屡因放荡的行为被以无耻之罪逮捕入狱时,他的妻子不仅帮助他逃出监狱,还把他暂时藏在了自己的房屋中。萨德的妻子竟会原谅他如此倒错的放荡行为,可见对萨德的妻子来说,比起遵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时刻忠于自己的丈夫更为重要。 >> ,比起遵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时刻忠于自己的丈夫更为重要。 ◆ 何谓倔强、矫情? >> 固执己见的自己,是对更低级的本能的自己的自我爱恋。拘泥于固执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是被不成熟的自恋所折磨 ◆ 人有情结,情结也拥有我们 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以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 情结 >> 情结 >> 情结也可以说是一种伴有消极情绪的无意识的强迫观念。 >> 当事人都不能察觉到这一点,一直在无意识中被强迫观念支配。 ◆ 无意识现出原形 >> 但是有时候,情结也会跑到前面来,代替人的主要人格,这种现象被称为人格解离。 ◆ 从自身经历中学习“心病”的荣格 其实,能够为自己而活是一种重生 >> 你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要扪心自问:“自己这样下去可以吗?”要靠自己的意志,为了自己而活,这才是克服心病、恢复正常状态的方法所在。 >> 你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要扪心自问:“自己这样下去可以吗?”要靠自己的意志,为了自己而活,这才是克服心病、恢复正常状态的方法所在。 ◆ 消除强迫观念的方法 是的,真的需要重构 >> 不管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及思考方式,如果无法解开心结,也就不能顺利地改正自己的强迫观念 >> 不管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及思考方式,如果无法解开心结,也就不能顺利地改正自己的强迫观念 ◆ 自恋者过于纯粹的爱情 >> 与理想化的偶像相比,现实中的人的个性太不完美,让人无法忍受。 >> 空气恋爱 ◆ 酒精依赖症的背后 >> 即使能在短时间内使人们避免当前的失败,也会延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恢复。 ◆ 尼采为何一定要杀掉上帝 >> 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地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 ◆ 潜藏在异常心理中的罪恶感 >> 不管是多么痛苦的真相,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解决问题。 ◆ 自我否定的陷阱 >> 一个人如果只是适当消极否定地看待自己,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是这个人的美德或优点。但如果太过否定自我,深信自己没有被爱和生存的价值,最终就会迈进异常心理的领域。 >> 自我否定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自身意识不到,就会左右人的行为,并使人生成某种不可理解的嗜癖或是依赖行为。 ◆ 为何完美主义与自我否定有关 我个人之前蛮完美主义的,但现在更喜欢不完美了,不完美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吧,还有不完美的人生反而更多姿多彩。这让我想起我那空白的三年高中生活,只知道死读书,现在回头想想都只是读书的影子没什么可值得回忆的地方,说实话很可悲,每次与舍友交谈时发现别人的高中时代真的多姿多彩有好有坏,但我更喜欢这种有好有坏。所以现在觉得不完美的人生更值得过,怎么个不完美法我也不知道,多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些回忆吧,不完美又怎样,这不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吗。“活着”不就图个过程嘛,“结果”(指死亡)都全国全世界统一的,所以比起结果过程真的是很重要。 >> 因此追求完美的人生,根本无法真正保护自己 ◆ 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 经历了诸多失败之后才成功的。 ◆ 为了幸福的人生 >> 说一个人有多幸福,不是看有多少多于他人的好事发生在他身上,而是看他能从坏事中发现多少可取之处。 ◆ 结语 异常心理的根源 >> 这种固执只会使你人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少 >> 当人类贪婪地追求享乐的欲望达到极限时,势必会走向绝望的深渊。 >> 为了能在混乱的时代中坚强地生存下去,我们首先能做的难道不是在珍惜与身边人之间的纽带的同时,有一颗能对任何细微的事物都深感幸运的丰富的内心吗? ◆ 点评 学会放下 对啊,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说实话,这些人在说这些话时真的很不负责任,义正言辞地说着耍流氓的话却不自知,我遇到很多,却只能一笑置之他们很懂的很滑稽的样子。 要学会表达,这命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吧 怀旧并不是单方面消极情绪,也可以是积极阳光的情绪和观念。by.大小米 感觉有点像“挖了坑,忘了埋”,看完作者这段话其实蛮形象的吧,但换作是我,与其把自己弄得那么苦恼,还不如遵从本心就好了,别的不要多想,该走错的路一条都不会少🤧 适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不要陷入“绝对自我主义陷阱”,影响身心健康 是的,保持身心健康 及时止损 觉得可贵所以很珍惜 确实是病态,所以现在我都会自我洗脑“为自己努力,不为父母,不为朋友,不为老师,只为自己,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其它的就不要想了,想要的都会有” 对的,换个角度,“过程”可以不完美,“结果”完美就行,或者近似于完美就好了,其实于我,不完美就是完美。也很难做到完美,因为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的那些“完美”,还是有很多问题在的,所以这时还追求所谓的完美貌似太苛刻了,换言之,“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是“更好”罢了。仅个人看法

  • 焦虑星球笔记
    哄哄
    推荐

    >> 那种深陷重度抑郁之中而急于求死的冲动,就跟有些人想要从猛烈的火灾中逃离和从高楼上跳下去的心情一样。他们觉得活着就像是被火焚烧一样,是一种连死亡都无法超越的痛苦。 陷入一种情绪里面难以自拔,就像身在悬魂梯,每一步都是痛苦,不管是身,还是心,都是望不到头的死循环,那是无间炼狱。 >>人们之所以反复地去做一件事,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快感。即使做这些破坏行为的初衷是给他人制造不愉快,破坏之人同样也能从中获得快感。 与其说是沉迷于一些破坏行为,不如说是用这些反常规操作产生的短暂快感,来麻醉自己现实生活中无力改变的现状。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转移,短暂的逃离。心理问题永远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流动的状态。 幼童从学习爬行到直立行走,再到适应社会规则,对于他们来说最早的规则就是家庭环境,这时候给予就特别重要,不要让他们学会“恶”规则,不要让他们以为这个世界是坏横行。最初建立的规则,往往最难以打破。 因为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极端案例,罪犯都有表现出这样的反应,有些很平静有些面带微笑,好像事不关己,又好像自己才是“胜利者”。就像电影《素媛》里面的罪犯冷静到灭绝人性。 >> 犯下无差别杀人罪的罪犯自愿获得死刑时说:“我本来就想要尝试死刑。”他们志在追求那一“至高的瞬间”,试图在恣意的破坏及杀戮中寻找被贬低的人生在最后一刻所发出的光芒。 >> 巴塔耶所认为的“至高的瞬间”,正是指在生与死、美与丑、秩序与破坏等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两面性急促重叠下,破坏将秩序吞噬的那一瞬间。 严格说来,他享受这样的反差,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带给他一种可控的转换感,好像自己的手上捏着转换遥控器。 享受这种掌握他人命运的控制欲,也许才能忍受现实中无人问津的自己。情绪总是会自己找好逃跑的出口。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一直思考,终成为个人独立的逻辑体系。每个人最终都是忠于自己。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意识太过漂浮时,产生的摩擦面就会增大,无限放大意识的同时就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也是世人眼中天才的悲哀。 >> 叔本华在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谈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些梦幻般的“表象”而已,而推动这一“表象”的只能是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意志”。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只是表象,这一切都是由盲目而变化多端的意志激发出来的。你散发出什么就吸引什么,寻寻觅觅的是一种对等关系的交换。 >> 被植入罪恶感的人经常禁止自己去得到幸福,他们还会刻意让自己有一个不幸的人生。这其中隐藏着一种“害怕幸福的心理”。 所以,人喜欢把自己归类,陷入一种情绪,是会去找寻一种特定的状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合理化的梳理,有时候这种梳理可能是一种误区,一条道能走到黑的开端。人性的恶,是慢慢吞噬的过程,你可能本身在某一刻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恶,然后会把自己归属于恶的某一类,然后慢慢的无限释放恶的能量,欲念不加以抑制,正确的合理疏导演变成人神共愤的力,只是时间问题。 找到一个角度正确的看待一些成功和失败,正确的去看待一些差异的存在,更加能接受两者之间的转换,也许转换思想,才能换种活法。对于已经失败的事情,更加要学会调整思维方式,辨证看问题,也许可以更好的减少情绪化,让所有事情都能找到一个角度去看待,而这个角度就是多角度。 不惧怕失败,才是最大的成功。我们既然能摸索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什么不学会广义的看待问题。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所有的规则都是制定者的想象,追本溯源,你又何须去构建一个圈内圈外的严密设防,把自己逼入境内甚至产生自我怀疑,非要让自己按照某个规则内的规律去循环,为适应还去刻意放大自己的某一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首先要学会如何清晰的认识自己。 你做人时间太短,不了解人,其实只是动物。 完 2021.3.18

  • 焦虑星球笔记
    大师兄
    推荐

    作为人类还真是复杂,都是人,但人与人之间却千差万别,读完《怪癖心理学》,我首先想到了阿德罗说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孩子的时候是我们性格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果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但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左右事情的发生,但任由事情的发生,这种造成的结果却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不如了解这种心理现象之后,再对自己进行对症下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