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只想隐居的撒哈拉
    推荐

    很神奇 不知道是不是📖的原因还是什么 今天我过得轻松愉快 少了一些烦闷 或许得到了一些启示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王艺丹
    推荐

    情绪奔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痛哭一场。就好像人生路上跌倒了,不要急着爬起来,反正还有那么多路要赶的。情绪就像多年的老友,不要想着去控制ta,“树欲静而风不止”,“既来之则安之”,佛系一点,适当引导。 要做情绪的主人,重要的是要明白“没人会来帮你”。我们只能自己动手修建这座深林中的城堡。扪心自问,你真的愿意醒来吗?因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是你自己要求变得更好,而不是别人认为你需要变更好。有些人认为“躺平”也挺好,没什么问题啊,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推荐

    一本和心理学有关的轻松小故事,书中既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框架,谈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又有些阿德勒的影子,相信人最终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晓语
    推荐

    主要讲述了深陷抑郁的蛤蟆先生在10次心理咨询中,逐渐疗愈和找到生活信心的故事。简单摘录一些书中的心理学知识或建议,希望大家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也能注重心理健康。 1、「低自尊的人」 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 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2、「顺从行为」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3、「自我批判行为」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4、「失眠」 “有一阵我睡得特别不踏实,醒得又很早。为什么会那样呢?” “很难给出确切原因,但那是公认的抑郁症状之一。我认为和你内心的恐惧有关。当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5、「愤怒」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6、「童年经历」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7、「父母」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8、「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9、「理解自己,爱自己,活得真实」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又让人无比激动。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佛系少女🌞
    推荐

    小蛤蟆成长到大蛤蟆的故事 人生是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的过程,身体会变老,心理有时候并不会随着身体的长大而成熟。这个故事中的蛤蟆先生就是这样的,虽是富三代,却一直依赖别人来决策,妥妥的一个巨婴。 蛤蟆先生,看过《柳林风声》应该知道蛤蟆先生的风流往事。玩物丧志,追求刺激,三分钟热度,极度自傲——妥妥的“败家子”。极度的疯狂,往往也伴随着危机。在一次刺激飙车后,蛤蟆先生涉嫌偷车、飙车而锒铛入狱。这件事对蛤蟆先生影响很大。以前的蛤蟆先生过于狂妄自大,现在的蛤蟆现在过于卑微,用现在的话来说,“很丧”。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 幸好蛤蟆先生有一群好友,他们想带他脱离苦海,为此,建议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 本书的故事就此展开,经过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终于“长大成人”。1次、2次的咨询,貌似看不出来什么。但一旦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形成了质变。 心理医生苍鹭在对蛤蟆先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总是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先生说出自己的故事。不定时的问题以及“课后作业”,使蛤蟆先生不得不直面自己不愿触及的童年回忆。 苍鹭医生的心理治疗不单单对蛤蟆先生行之有效,对我们也一样行之有效。 套用小北书友的提炼,本书的心理治疗可以总结如下: 1个前提。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2个思维。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3个状态。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4个坐标。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   反思自己,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儿童模式”或者“挑剔家长模式”,“成人模式“很少开启。有时候像蛤蟆先生一样,三分钟热度——想着做一件事,但是坚持没几天又改变方向。看了这本书,也许是时候要重新审视自己,开启学习模式,转变思维。 愿早日从“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的状态进阶到”你好,我好“的终极目标。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一蓑烟雨
    推荐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高情商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猪追月
    推荐

    总结 可怜的蛤蟆在朋友陪同下浑浑噩噩地见了心理咨询师。他已习惯听从朋友的意见,所以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取悦朋友。而非为自己。 然而心理咨询,需要出于自愿,要与咨询师“合作”。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蛤蟆第一次独自作出了决定:与咨询师合作。 第一次面谈,蛤蟆独自去见心理咨询师。他的情绪体温值低至1-2,并诉说了满腹委屈。而这些委屈是因自己犯了错而被身边朋友嘲笑、羞辱、教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命运悲惨。咨询师把他的行为状态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第二次面谈,蛤蟆已经习惯了咨询常规。咨询师的专注倾听令蛤蟆感动,让他彻底进入心理探索世界中。从而得知了“儿童自我状态”由“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部分组成。 “自然型儿童”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快乐、深情、悲伤、愤怒、恐惧。 “适应型儿童”与““自然型儿童”不同,“适应型儿童”属于后天养成。受其父母影响而养成一些潜意识的习惯及性格。作者用画家调板上的三原色来形容“适应型儿童”的学习调整状态。 第三次面谈,蛤蟆完成了“作业”,回忆着痛苦且孤独的童年。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漠然,都深深激起了他的愤怒。此次面谈,咨询师边聆听边引导。蛤蟆从小对父母的顺从、取悦,使他不可察觉的养成了依赖习惯。从而变成了“适应型儿童,唯有打破依赖才能真正成长。不破不立! 第四次面谈,蛤蟆的情绪温度值已上升到5和6之间。随着更深一步的探讨,蛤蟆发现自己的行为都源于“适应性儿童”。自己的欧气、撒泼、郁闷、厌烦都是愤怒的表现,然而这种“儿童状态”行为带来的影响就是:被嘲笑,被看成失败者。 第五次面谈,蛤蟆怀着糟糕的心情向咨询师诉说了老獾的过分要求。然而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慰藉。反而被咨询师指出他是“潜意识”配合老獾玩了一出“可怜弱小的我(PLOM)”心理游戏。 老獾一直处在“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恰巧蛤蟆处在“适应型儿童状态”,使他潜意识的进入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游戏。他觉得老獾对他就如父亲一样严厉。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老獾的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所以他严厉、愤怒、爱批评别人。但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去哪了? 他的“父母自我状态”是谴责自己!他心里经常谴责自己,评判自己。 第六次面谈,蛤蟆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发现世界充满了活力,花儿蓝天大海都如此美丽,朋友也发现他变得开始懂得聆听了。 他已慢慢的走向“成人自我状态”。而且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独立思考从中学到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都是无意识,潜移默化,不用思考就可以熟练的行事,学不到任何自我认知。 所以我们要去选择,选择最大限度的保持“成人自我状态,选择为自己负责,掌握有主动权,也就是要有自主意识,积极思考,才能不去依附他人,才能一点点去改变自己。没有什么比改变自己更好了。 第七次面谈,蛤蟆叙述着自己不幸的人生故事,父母替他决定攻读了神学,自己被放在了众人期望的高度上,但是却离期望值还相差甚远。他觉得他的过去一直是别人替他“选择”,他很悲哀。 此次谈话是蛤蟆单方面的诉说,而咨询师完全是个倾听者。这让蛤蟆积压在心里已久的抑郁情绪宣泄而出,使得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慰藉。然而他也在回顾过去的人生中以客观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获得领悟。 第八次面谈,蛤蟆已经可以勇敢正确的面对自己过去的人生,他决心改变。所以他要找出一切促使过去人生态度的行为根源。 从咨询师的分析得知,他的行为根源在于小时候选择的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于是他便建构出一个“我不好/你好”的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世界”中的信念和预期,从而活在这个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慢慢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人生坐标有四: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其中一个角色,玩着心理上的人间游戏。 第九次面谈,咨询师带着蛤蟆深入了解了四种人坐标及心理游戏之间的关联。首先是蛤蟆自身的坐标及心理游戏:“我不好/你好”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行为状态处于低自尊,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易悲伤、易抑郁。总是在无形中玩着“我真不幸”“我可怜弱小”“为博取别人的爱而自怜自艾”的心理游戏。处在“我不好/你好”行为状态的人属于“悲伤型儿童自我状态”,其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 而“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的老獾,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上的行为状态。其最极端的行为是谋杀!此行为状态的人经常玩着,“我抓到你了,你这坏家伙”“你总是让我失望”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游戏。 最后在咨询师的“角色”激励下,蛤蟆发泄了心中的怒火,那一瞬间他把咨询师当成了父亲。他惊奇的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从“悲伤及依赖型儿童自我状态”挣脱出来了,积极思考,敢于反抗,敢于表达了。他已逐渐走向“成人自我状态”。 第十次面谈,蛤蟆翻起日志,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悲伤、抑郁的小孩了,现在他已容光焕发,浑身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情绪体温值也高到9。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而他的人生坐标也转变为“我好/你也好”。他的心态已完全转变,新的人生也将因选择了新的坐标而改变。 活在这个宇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人生坐标”同时玩着相对的游戏。你若感觉你的游戏玩“砸”了,很累、很悲伤、很孤独、很无助、没有了方向,那么你就要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人生坐标”选择错了。走错了方向,只会迷路。我们需及时改变方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从“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转变成“成人自我状态”。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是具有正能量的人生行为态度。消极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只能用积极的心态去挤走它。多看书、多交正能量的朋友,积极思考,自我投资。 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你就会幸福。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裘马大风
    推荐

    书犹药也,可以医人! 神作! 读到全书第十二章,蛤蟆向苍鹭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苍鹭轻声自语:“男人里的男孩,男孩里的男人”当我们处于强者包围的环境,会不自觉的进入“儿童模式”,处于弱者包围的环境,又不自觉的进入“父母模式”。这是出于我们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成人模式”。恰恰缺席的“成人模式”是我们自我反思、追寻真谛所必不可少的。 莫向外求,古人诚不欺我!正好在读本书之前,阅读了《当尼采哭泣》,布雷尔获得新生并非因为别人评价和在外流浪(心里催眠中经历)。而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的恐惧是年华老去而没有真正活过,并在“成人模式”中升华了自己。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毕竟人生最大的恐怖就是:到临死之前,发现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ADA
    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听书名像童书,其实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写给成年人的心灵疗愈书。 这个故事里的蛤蟆就是一个热情、时尚、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他看上去似乎是那种和抑郁症绝缘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蛤蟆,如今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里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他经常失眠,懒得打扮,成天窝在自家的沙发上,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身上甚至散发出一股臭味儿。周遭的风景再美好,在他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统统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去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这本书要拯救的,就是披着成年人外衣、内心脆弱迷茫的孩子。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十七
    推荐

    很多人因为环境和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混沌中已经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了。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能帮助重新自我审视,更好地成长生活。 ⒈不能一味地逃避责任,学会三思而后行。 ⒉惯性思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在变化莫测的世界,努力接受并创造意料之外。 ⒊相信自己,不要高估和过分揣测外部的力量,所有的事情结果都取决于本身。 ⒋跳出行动上的策略,不逃避自己的认识。多和自己对话,不断接纳,不断取悦。 ⒌爱自己,变强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有的谄媚与迎合只会让你掉进更黑的深渊。 大多数人都是蛤蟆先生,我也是。 狭隘又博大,傲娇又自卑害怕,别人的偏见,又无法面对千疮百孔的人设。无论你经历什么,现在在何处,将来又如何。 希望你能一一撕下别人给你贴的标签,完完全全地把自己还给自己。 如果此刻的你不快乐,找一面镜子吧,和里面的人对视,然后嘴角微微上扬。 愿你永远真挚热烈,永远炽热善良,永远奔向幸福之所,永远触及心之所向。 ps:可惜这本书只能试读,寥寥的文字就足以让我潸然泪下。人生已过数载,不能留恋过去,从此只争朝夕。 已下单纸质书,期待中!开心。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小水滴
    推荐

    "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生病了的蛤蟆在好朋友了帮助下走进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咨询室,经过10次的咨询最终突破自我完成自我疗愈成长蜕变。这本书不似文题是个简单的童话故事,事实上它代入感很强,跟随蛤蟆整个治愈过程会触碰到我们心灵深处某些平时难以触碰的神经,让我们也重新审视一下那隐藏在光鲜亮丽外表下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内心情绪、内在逻辑梳理其存在的原因。本书讲述了何为"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下对人的意义。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相关的概念。 苍鹭教了蛤蟆很多,对它非常有帮助,但从不是以说教的形式,从没给过它直接的答案,总在引导它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它进入‘成人状态’。它们的咨询合作过程,就是蛤蟆走过的一段重要的心理成长的过程。我觉得蛤蟆这个转变得过程有点太快总觉得又缺点儿什么。不过读后对心理咨询的情节和过程有了简单的了解,佩服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人精神心灵病了相较于身体上疾病更难被发现和治愈,好的心理咨询师更是难遇,从这一点看蛤蟆又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咨询会是什么样呢?对很多人来说,探索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深处就像是要走入一条暗巷——我们知道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剖析直到能够有力量走出泥泞是不容易的,是需要极其漫长艰难的过程的,甚至有人可能终其一生生活在阴霾困苦中不得解脱!有时我们明明拥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更好的未来,但就是需要有人提醒我们一下,钥匙被我们遗忘在哪儿了。但最终能帮助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希望我们都不缺少勇气! ​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
    推荐

    看完有几个月了,每天忙到感觉脑细胞明显不够用,应该多吃点坚果补补脑😛😛😛时间也不够用,又懒,如果可以我想28小时都呆房间里,事儿又多又杂还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人也快玩儿完了,此刻脑细胞耗完了也想不出该怎么写,洗洗睡磕儿吧! 等明年在刷一遍…… 切记手机都别放枕边了,不然脑细胞杀死完了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素年锦时
    推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张爱玲写给她与胡兰成的爱情的。后来被同道人频频引用。 这八个字尽显一种仁爱的开阔,有一种充满温暖的力量。 懂得不容易,所以,慈悲更为难得。 就张爱玲本人来讲,也没有得其精髓。据说她母亲临死之前要求见一面她都没有同意。这样做自然有她的理由,外人没有资格去评判对错。正如她说的,“你如果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张爱玲不是,她母亲也不是。是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都难免会有错误。 世人都说“知易行难”,或许是“知难行易”吧。所谓的知,就是懂得,懂得,就会深深地理解。果真懂得,必然慈悲。因慈悲而选择理解选择原谅——原谅别人,更要原谅自己 ——原谅,就是一种救赎! 玛德琳·恩格尔说:小的时候我们总以为长大意味着坚强,但其实长大只教会我们如何与脆弱和平相处,因为活着,就一定会受伤。 深以为然。 生活中,我也时常有困惑、烦恼、忧虑等等很多负面情绪,有来自于他人(像孩子与父母等方面),有源自自己(渴望做到完美却无法实现,因此内心经常出现矛盾冲突)总之,两者都属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毕竟人的一生只是属于自己的一场修行,与他人无关。渴望能够实现自我“救赎”,最终寻求一份内心真正的宁静平和。鉴于此,我通常对一些灵修方面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较感兴趣。最近偶然看到书友推荐的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最初的感觉是书名“很不正经”,还是带着点好奇心翻开了它,渐渐地,一份“感激”油然而生。 一本书,就像是一扇天窗,打开它会让人豁然开朗。 动物的名称,人类的生活经历,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知识。……读起来形象生动又有趣,却时时让人陷入深刻的思考。 这本童话式的书籍篇幅不是很长,可是需要了解的信息量却很大。花了很长时间读完。并不是中间有间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身不由己地边读边回忆自己从童年时期开始都从父母那里或者说在这个世界上都经历了些什么,思考这些经历对我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我有没有让那些不好的“影响”影响到我的孩子?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多,印象最深的是咨询师苍鹭帮助蛤蟆剖析,造成他的抑郁和讨好型人格的原因,是由于蛤蟆的父母对他要求过高却向来不去接纳他作为儿童应有的天然特质,像”热爱玩耍、天真、充满想象、脆弱、不完美、依赖性强以及不成熟”等属于孩子的自然属性。 而健全的原生家庭应该是: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记得我在另一本书籍中看到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曾这样说过:健康的原生家庭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不会犯错误的父母,而是“足够好的”父母。这些“足够好的”父母会犯错误,会失败,但他们的失误“刚刚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承受的,不会超出我们的身心发展成熟度,因此他们的失误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未愈合的伤口。 同时,健全家庭中的父母也明白,孩子从未主动要求降生,是父母将他们带到世界上来的。因此,父母珍视孩子如同自然的礼物。要明白,孩子的自我价值与生俱来,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来“争取”父母的爱。 可是,有太多父母爱孩子都是有条件的。果真“父母皆祸害”,如果你认为这话偏激,那么很值得恭喜。 如果你像蛤蟆先生一样不小心被父母“无心的伤害”伤害到了,变得抑郁了,那么就记住《无声告白》中的一句话吧: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的结果是终于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与已经过世的父母达成和解,摆脱过去的阴影,实现了自我救赎。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的 ,一个人不仅要学会懂得别人,更要学着对自己慈悲……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落枫
    推荐

    很多悲观情绪的产生其实是自我心理问题,如何找到自我心理问题呢?那么就和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吧。

  •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新版
    骆骆
    推荐

    如果要选一本心理入门书,我推荐它,心理学的宝藏小书。两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对话的形式传达理念,简单易懂! 一系列抑郁患者和咨询师的的对话,透露出很多内心挣扎的人的共性,这本书核心围绕着人的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展开,蛤蟆先生与咨询师的对谈,也是读者自我剖析与和解的过程。与原生家庭责怪论不同,它的要点在于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状态,且有能力判断别人的状态,从而不被自己及对方的情绪牵引控制。结合书的主要观点和自己的感悟,详细但轻松的聊一聊(2800字,慢慢看,不累的) 1⃣【儿童状态】 人的很多基本情感是与生共来的,比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会成为成年后常有的感受。也就是说,当处在这些基本情感中时,就处在「自然型儿童」的状态,你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一样,与年龄无关。 从出生的第一天,这些基本情感就开始运作了(比如婴儿为了食物会尖叫哭泣,看到妈妈会开心的笑),但会有其他因素对孩子的意识施以影响,从而改变他的情感状态。这就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要学习调整基本行为,来应对这种状况。比如愤怒悲伤时父母并没有回应和关爱,而是很严厉,孩子为了获得关爱就会学乖,长期下来就会用乖的外表去和父母相处,而压抑实际的情感和需求。基于父母的权威选择顺从、为了获得认可而取悦等,被影响后的状态叫「适应型儿童」。 拿愤怒来举例,孩子的愤怒会转化成哪些状态?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委屈等,最强的表现是叛逆,最弱的表现是退缩。当你愤怒生气时,最常见的状态是什么? 对照我自己,我的愤怒在弱边区,沉默厌烦冷战,生气的时候很难和对方理直气壮的争吵,更多是自己生闷气。回头看,小时候就这样了,面对比较严厉的父母,不敢释放愤怒,面对兄弟姐妹打闹的僵局,感受不到父母的公正和对自己的关注,长此以往,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遇到矛盾,习惯用沉默冷战来对抗,释放无声的愤怒。 这种状态最大的弊端,在于为自己设定了受害者的角色,类似的事情发生时,会下意识的把自己带入弱者的境地,明明可以争取的时候,继续选择沉默,然后把理由归因于强势的其他人或不可控的外界环境(为什么受伤/可怜/被忽略的总是我)。为什么类似的事情多次上演?因为你和外界共谋了这些事儿。 不要着急反驳,也不要害怕哈。如果你看过《被讨厌的勇气》,应该能理解这个观点。这个共谋不是说主观去参与策划,而是成长状态下的下意识反应,是无意识的主动配合,是被这种模式惯性牵引的结果,自己没有主观感知。可以想想,你身边的哪些事情是重复上演的?不舒服的感受多发生在哪些情景?这些情景在小时候是什么样?有没有哪次自己的行为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的那次发生后,你是什么感觉? 2⃣【 父母状态】 说完了儿童状态,再来看看父母状态。 有没有注意到,你身边有些人和你相处的感觉,很像你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样子。或者说,对方的行为举止很容易让你想起父母,这种人就处在「父母自我状态」里。 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不可避免的会代入父母的三观和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 我们细看下强弱关系下的不同状态。强调下,这里的强势不是指性格或行为,而是关系中的相对强弱。比如:孩子和父母,父母就是强势方;下属和上级,上级就是强势方…… 有的人面对强势的人是儿童状态(对方是父母的角色,自己是孩子),面对弱势的人会变成父母状态(自己成为父母的角色,对方是孩子),这两种都是你强我弱的类型。还有一种,和对方同一战线。面对强势的人是父母状态(对方和自己都是父母的角色),面对弱势的人是儿童状态(对方和自己都是孩子)。 如果把强势的人比作法官,那么弱势的人就是被审判评价的一方。双方都是父母角色时,审判谁呢?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和别人一样讨厌自己,觉得自己有错。所以,这种情况下,你也在审判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很多人在强势的氛围呆久了,习惯了自我批判和惩罚。如何改变?从停止自我批判开始,发自内心的爱自己! 3⃣ 【成人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你表现的既不会像父母,也不会像孩子,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这种状态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比较理性的行事,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父母的声音或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前面两种状态,只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感受情绪、父母的价值观,像惯性一样,几乎不需要去思考,这种状态没法给新的知识和理念留出空间,只会循环往复愈加严重! 自己的近况,工作中很容易生出厌烦、责备、无力的情绪,这就是处于儿童状态。想一想这种情况下,成人状态会做什么? 可能会分析自己的情况,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来源于哪些事情,事情的问题在哪里,自己可以解决哪部分,哪部分需要寻求支持或反馈,问题解决不了,我有哪些选择?再深一步,工作中我想要什么,现在的工作能提供给我什么,缺失了什么,获得的多还是失去的多,是不是有更优的选择,重新选择的风险大不大…… 责备是儿童状态常有的情绪,一切的不快乐皆源于外界。想起近期郑爽的爆炸发言「TMD烦死了」,回想她情绪的飘忽不定,在公众场合厌烦、吼叫、崩溃时,基本就在儿童状态。滋养了郑爽疯狂堕落的,离不开她的原生家庭。从小被军事化管理长期压抑,父母对她成长成名的控制、无底线消费,使她趋于父母的价值观,处在「父母状态」缺乏共情力、无道德感、冷血自私利己。 在儿童状态下是情绪不稳定、脆弱受伤的清纯小花,却因为年少成名、缺爱童年,坎坷走娱乐圈的故事让很多人心生怜爱,掩盖了她不健全的人格。在父母状态是精致利己、唯利是图的商人,全家人打着「郑爽」的招牌卖三无产品,而每次崩溃、每件丑闻都带来了商业价值提升的正向反馈。内外兼施,三观怎能不扭曲。宠物、孩子都是商品,兴之所至,花钱买来,兴致过了,说丢就丢。 她在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切换游离,就是很少处在成人状态,丧失了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 回到本书,三种状态聊完了,这三种状态模式的组合,就会形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接下来分享一个「人生坐标」象限图,这也是我们看世界的底层架构,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第一象限:我好,你也好 第二象限:我好,你不好 第三象限: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四象限:我不好,你好 重点聊聊这两种: ①「我不好,你好」低自尊人格 认为自己很差,别人都比他好,会下意识的玩把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这种就是「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真不幸 :出门堵车我真倒霉,我长得难看,我不会说话 #无论做什么都要爱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我就是很差劲很蠢。 ② 「我好,你不好」 通过攻击谴责别人来验证自己的权威,属于「挑剔型父母状态」 eg:动不动对下属发威训斥、小题大做的上级;贬低伴侣人格、你怎么总是让我失望?的pua 这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一生都在与其为伴。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它,引导它,不被它控制! 最后,分享下书里关于「情商」的观点: 情商不是大众常推崇的能说会道,看人说话会来事儿。而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辨别他人的感受,也就是常说的共情。情商帮助我们完善人格,建立独立性,包括自豪感、才能、与众不同。同时让我们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求同存异,接纳他人。 以上,all~ 自我坦诚需要勇气,但坦诚的自我,面对世界时,也会更有勇气! 谢谢你看完,愿你有爱且勇敢~[爱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