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陈俊
    推荐

    在审视这个世界时局外人可能会给予客观的评价,可能也会歪曲局外人所表达的那些客观事实。最终人们都是向死而生,只是这个生的过程需要不断迸发热情,为他人,为民族,为社会,为全人类而奋斗终身。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葳蕤
    推荐

    不屑一顾的清醒 加谬二十六岁时完成了他的成名之作《局外人》。这一作品笔触的独特感,带给读者一种很异样的阅读体验。 一、小说篇幅较短,主要围绕主人公默尔索在养老院去世的母亲葬礼一事和后来的监狱生活及审判。 1.葬礼。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请假,借来丧事臂章和领带,去八十公里以外的养老院办理丧事。但默尔索并不感到悲痛甚至一丝难过。母子一起生活时,沉默无言,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费用请人照顾她,便送去了养老院。默尔索在一间厅堂里给母亲守夜,不知道母亲岁数,没有让人开棺去看一眼母亲。期间喝了牛奶咖啡,和门房一起抽了烟。第二天送葬后,便回到阿尔及尔。没有哭过,别人看上去比他更悲伤。回去后,次日去游泳,和前同事玛丽好上了。一起看费尔男德的电影,拥吻,欢愉。 2.犯罪和审判。默尔索和一个皮条客雷蒙成了朋友,雷蒙有一个不忠的姘妇,后来打了她,这个阿拉伯女人的兄弟与雷蒙结了仇。一次雷蒙邀请默尔索去海边的朋友那里游泳,期间偶然杀了那个阿拉伯男人。审判时,所有人指责他在母亲葬礼期间的所做所为。所有人眼里他因此该死而不是因为杀人。律师代替了他,替他辩护,不让他发言,最后喊出“他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最终判为斩首。监狱里神父要他忏悔,他不胜其烦,他不信上帝。 二、法律审判与道德审判 有一部著名的老片,十二怒汉。一个讲述庭审结束后,十二个陪审员评议原告少年是否杀父的故事。起初十一个人认定少年杀父,方达所扮演的角色,最终扭转局面,全部认定少年无罪。每个人都有不同与别人的背景,性格,道德和情感。他们所作出的裁决不仅受外界的影响,更带有其个人色彩。当然这部影片是围绕着陪审团制度展开的,最终并没有讲明少年是否真的杀父。最初保持理性且能坚持的人很少。理性缺席时,任何判决都可能成为道德判决。而《局外人》这部小说中,无需证据,默尔索的确杀了人。但对法庭上默尔索的审判更是一种道德上的审判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审判。 书中有一个庭审前的场景,在法庭上“大家都在见面问好,打招呼,进行交谈,就像在俱乐部有幸碰见同一个圈子里的熟人那样兴高采烈。我也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受,觉得我这个人纯系多余,有点像个冒失闯入的家伙。”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一种局外人的感受。这一案件中,仿佛审判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与主人公无关。 默尔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读罢会觉得他是一个对一切疏离且感到漠然的人。我们甚至不能简单的用人性的善与恶进行判断。他只是一个人,不同于大众的人。他所秉持的思想理念和精神道德游离于普世的社会法则之外。母亲去世了,所有人都应该感到悲痛欲绝,他没有,大众在道德上判他死刑。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面,他过着本分的甚至显得平庸的小职员生活。放弃去巴黎,认为人无法改变生活,但并不厌烦自己的生活,永远保持真诚,冷静。他不信上帝,他信的是“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甫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所确定的命运,他们所尊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他懂吗?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他渴望生,但坦然面对死,他说自己是幸福的。 三、加谬的哲学 默尔索的世界里,生活的本质无疑是荒诞的,他不再对生活对世界有所期待,甚至对自己也没有任何期待,所有的意义和一切都只是活着本身。加谬完成《局外人》不久,又写下了著名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该书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加谬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诸神惩罚西西弗斯,命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巨石一次又一次滚落。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里写道,如何摧毁一个人,那就让他每天搬运一堆沙子从一侧搬运到另一侧。徒劳无功,没有希望,如此惩罚才是最可怕的惩罚。但当巨石滚落,西西弗斯再一次下山时,他意识到走向的是没有尽头的苦海,但他依然走下去,坚强得足以超越自己的命运。 人的生活就像是被诸神放逐的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跌落,然后下山再推这一永不停歇但却劳而无功的景像。人关照自身,思考命运时,命运显得荒诞,充满悲剧。人生而必死、劳而无功,现实世界对人来说只是匆匆而过的异乡。上帝死了,没有彼岸的天堂可以期待。但我们仍该意识到,我们的行动本身即是我们的命运。就像那巨石,成了他个人世界的组成部分。 即使荒诞,加缪仍旧写道 “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韩泽林
    推荐

    阅读《异乡人》作者:[法]加缪,译者:张一乔。同时阅读《局外人》译者:柳鸣九。 应该是一种有趣的比较……谁知道呢。 法律文学经典著作,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小说,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经典,(又名《局外人》)《瘟疫》《堕落》等。 在看作品之前就已经灌输了大段专家、学者、批评家的各种评论了,包括译者的这篇“《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可谓洋洋洒洒、面面俱到了。 小说吗,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好坏而言,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看到结尾处才真正感到了来自作者文字的力量。 两个译者的翻译水平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局外人》比《异乡人》多了个译者的解读,对作者与作品有些他独到的见解。 而《异乡人》有“美国版 作者序”和“加缪年表”,这个也是很有用的。 作者是这样解读这个作品的:“将《异乡人》解读为一个毫无英勇之处的人,甘愿为真理而死的故事,虽不中亦不远矣。”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雪松
    推荐

    【77/365】墨尔索看完此书后说:“就这样,没什么好说的。”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死不是事,什么都无所谓。对亲情,母亲的离世无所谓,生活照常进行,或许还有些抱怨耽误他的时间。对爱情,结不结婚都可以,像是说这是女友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对生命,既然死了,多打几枪也没关系。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可最后连自己的生死也这么淡然,不知应该评价他心胸开阔还是说是个瓜娃子。假如他能打起精神辩论一番,也不至于落个最坏的下场,当然,如果他能辩论的话也就不是默尔索了。 法律与媒体,先下定论再找证据,事情不重要,有热点就行。所谓的判决似乎都是法官和律师的表演,寻找印证他是坏人的蛛丝马迹,聊他的过去印证他的罪恶而不是案情本身的动机。当给一个人贴上标签后,不管什么事都会给它对号入座(建议不要先看本书的前面写的序,剧透的太厉害了,影响阅读)。在少有新闻的日子里,记者听闻这么有趣的事自然蜂拥而至。对于他的律师,也有替他辩论过几句好话,最后却给了谎言的保证,我不知道是不是个圈套。这个局外人就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在表演。 看过的书总是想把它朝着自己印证的方向去思考,这是个人的局限性吧!昨天看的书《幸福的勇气》,某些印象使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没有勇气的年轻人,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使我看到了他对人生的不留恋,消极的人生观,或者只是等待死亡的到来而已。又或者是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吗?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
    推荐

    因作业而来,在此顺便梳理总结一下: 全书荒诞来源有三:一为世俗观念强加于世人道德观念的荒诞;二为世人站在世俗构建的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批判,而在批评过程中所有人都被“固化”,唯一超脱世俗之外冷眼旁观的主角却成为他们眼中的“异类”;三为当事人却被置身于外的司法程序上的荒诞。 上部写主角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这个世界,以参加母亲大葬礼为叙事主线,通过与不同人物的对话及接触体现主角“局外人”的立思想及立场。以“开枪”为界,下部主角通过“开枪”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打破了局外人旁观世界时所产生的平衡,由“局外人”正式“入局”。这种身份的迅速转变使他无法在旁观的视角下适应局面的发展,局外旁观的视角让他在以局内人身份入局、进而面对局势的时候产生了失衡感造成的不适,以至于对一切事物都是“厌恶的”。 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人应该通过“反抗”来否认、蔑视存在的“荒诞性”,人应该通过“反抗”来行使“有限的自由”,无视“荒诞”,着眼于现世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这与萨特的“强调行动”形成对比,同为反抗,加缪的反抗带了几分漠视与旁观的意味,颇有些以“无为”塑造“有为”的意思。(这个问题留着以后继续研究) 主题分析:以主人公的行为荒诞和世界的荒诞来肯定现世世界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越宗教的轮回(默尔索在监狱中回想起昔日光景,产生了现世幸福才是唯一幸福的来源) 艺术特色:零度视角、色彩及通感手法的运用(分析切入点,避开大众思考方向,以偏出奇)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李淑君
    推荐

    早上上班的公交上,恰好看到喜欢的公众号“一天一本书”做了一期关爱伤心打工人的《社畜你好,我是来渡你的》,在第二本书的位置推荐了加缪这本《局外人》。然后想起了之前阅读中,除了令我丧丧的异己感和酣畅淋漓的灵魂不屈之外,还有的默尔索那股子我爱的、我认同的态度分明。 先摘抄下窗户朝哪编辑部在本公众号文章原创的文字: “加缪为打工人提供的显然不是一次画饼充饥的体验,而是以极荒谬的视角呈现出另一种方向的生存方式。抽离、理性、自我。你可以在荒谬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社会准则凝视着你,顺着人生的通常痕迹前行的人们接受职场的规训,成为切割式准则下所需要的人,这种规训为打工人打造了一座用金钱拧出来的囚笼,即打工人们痛苦的根源。 显然,你不会在《局外人》里获得一丝一毫《人间草木》中那样治愈系的平静,你需得把被焦虑与哀愁塞满了的大脑清理一番,接下来,你可以借着这本书张开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机会:你寄居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对着怎样的规则和同伴。你必须得知道,你的世界里,哪些部分值得你去热爱、去憎恨、去开怀大笑、去嚎啕而哭,哪些部分只需要你换上理性冷静的心肠,权且步履不停地走下去,仅此而已。” 可能是柳鸣九的翻译更偏向冷静、漠然,也可能初读本书的我被默尔索本人及本书文风所带的异己感、荒诞所吸引,我还是觉得下面这些文字,还得是柳鸣九翻译的这版《局外人》带给我的。 世事纷繁复杂,成为社畜后更是见惯了蝇营狗苟。如果仍以一种新生儿的好奇打量这全部,那么可能很快夭折。所以你看默尔索,其实无知无觉中自己很多时候很像默尔索。 默尔索无力吗?他没有说过,但我们能读出来他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比如是否结婚;当然还有加缪这里写的都比较极端的,比如母亲的死亡、自己的死刑。 对,就是这种似眼瞎看不见的无所谓。还不是满不在乎和不以为意,因为满不在乎和不以为意总还透着那股子“轻蔑”。默尔索没有,他只是看不见;或者他看见了,一扫而过,没有任何波澜。 有些事或人无足轻重,注意它干嘛?多看一眼,反而碍了眼。比如走在路上你踩了一坨屎,难不成还专门驻足研究是什么物种留下的排泄物吗?你肯定不会。所以,有些事有些人,恶心就恶心了,难不成还反复反刍吗? 默尔索还很会敷衍,很高级的敷衍,比如: 像往常那样,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当我开始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时,不要欣喜,没有推进一步,是离咱俩分道扬镳不远了。 我读的时候一直很惊诧默尔索无缘由、无根基的荒诞和异己感,但是读到默尔索这句内心独白,有些恐慌:啊?我为什么也有同感?是我一直没有察觉到自己的荒诞吗? 荒诞就荒诞吧,我必须承认,这办法很好,最快地结束话题和关系,而且彼此都很开心。嗯,更适合社畜。 我太喜欢公众号文章里的最后这句话:“你必须得知道,你的世界里,哪些部分值得你去热爱、去憎恨、去开怀大笑、去嚎啕而哭,哪些部分只需要你换上理性冷静的心肠,权且步履不停地走下去,仅此而已。” 选择性眼瞎耳聋是个好症状,苟且中有太多需要眼瞎耳聋的时候,若是这时候还选择耳聪目明,我都能听到身体里那片净土被核废水倾倒、漫灌的声音。 在那个不经常被光顾的叫做底线的地方,你得理性冷静,他们既然踩了高压线,你不电电他们,他们能长记性?电一下,再让他们取得面子上的完胜又何妨,我们里子住的灵魂安好就行了。 发现是在对牛弹琴时,别弹了就。牛太强大想要食人?那最好还得学默尔索:“我只企盼行刑那天能聚集许多观众,以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我最后一程。” 往高级了说,默尔索是孤胆英雄啊。接地气点说,嗯,这伙计又臭又硬。所以,招我喜欢啊,啧啧。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做个疯子🔊
    推荐

    每一个人都是他者人生的局外人,没有感同身受,没有推己及人。在事不关己面前,都可以冷漠之至。默尔索固然冷漠,而法庭上的人真的关心过这个人的命运么。每一言一语都可以左右他人的生命,却可以说的坦然又武断。 再看默尔索…我不认为他真的那么冷漠和清新。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他不会为自己辩解。因为除了太阳照不到缘由。每一次他的情绪表达都与天气和太阳有关。母亲下葬的路上、杀人的那一刹那。是否在默尔索的深层意识里,将母亲的离去转化为了当时天气和场景的记忆、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感知,甚至没有意识到。但当相似场景出现的时候,他像个失去妈妈的孩子,尽情的闹,导致“没有缘由”的杀人。但这些都是我的猜测,谁都不是他,谁都无法真的明白。 在最后一章,所有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冷漠、杀人、生死。而是作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与价值。既然早晚都会离开,那存在的意义如何理解。这是从对人性的讨伐,转换为对人存于世上的意义的探索。 冷漠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底层的悲凉。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日行
    推荐

    重九阳极阴生,千了百了何时。春华秋实有序,漂泊聚散无常。朝朝暮暮已逝,滴滴点点难忆。逝者任然如斯,浮萍照|旧飘零。 我魂何处可归,尽头真存香丘?飘转去留随风,悲欢离合难定。空空空假假假,若梦无理可寻。苦也人生实苦,大梦醒悟思归。但了却尘世债, 青烟一缕魂散。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小帅晗
    推荐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加缪在荒谬与苦难的范畴之外,引入了阳光。每每翻起《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就会想到吴老师的观点,“阳光”,这一被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经典文本无数次赞美歌吟过的意象,从未有像在加缪这里更令人感动。在加缪的人生哲学中,“阳光”已经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甚至它也并不象征着人世间的温暖这一伦理属性,而具有了一种存在论的意义。苦难与阳光,正是这个世界鲜明对峙的两个正面与反面的范畴。我们大都会断然地选择阳光。这似乎并不需要犹疑。然而令人怅惘的是,加缪却拒绝选择。或许在他看来,苦难与阳光绝不是截然被划分在此岸与彼岸的两个绝不相容的世界。在绝望中仍勇敢地坚持真理与正义,一种纯粹的爱与激情成为了永恒。 在这个时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应生活在历史中或违背历史剑拔弩张,为的是重新经受考验并且夺得他已经拥有的东西:他田地里微薄的收成,对这块土地的短暂的爱情;在一个人终于诞生的时刻,必须留下时代和它青春的狂怒。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月照山河
    推荐

    果麦的那一个版本将译者柳鸣九先生的序文《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收录在了结尾,而本书是放在开头。个人认为这个序言是一个很好的导读,但又有些过于正式而充满主旋律的色彩,若在没有读书前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许反倒不利于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还是在阅读完全书后再看比较好。 下面是我在本书另一版本下的书评: 局外人,是人间过客,尘世观察者。永远是无所谓的态度,冷眼旁观,哪怕是自己正在经历的事。他们的眼睛就像摄像机,内心独白就像旁白,仿佛天生的纪录片导演,以抽离的状态记录自己的生活。他们感觉牵动行动,直觉胜过思考,内耗与自我压抑,哪怕内心翻江倒海对外也是冷酷无情。无意义感和虚无感,闷在胸口,无处发泄,才会偶尔从荒诞的行为中流露出来。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白衣风华
    推荐

    (有剧透情节,慎入)           在重罪法庭最后一轮审理途中,我就想停下来写读后感了,因为情绪和想法都到位了。一方面为司法的不公(甚至可以说是司法的邪恶),一方面为默尔索难过,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写就,上部主要写了母亲的葬礼、和玛丽的交往以及雷蒙的结交、度假、偶然失手杀人;下部主要是审判、监狱生活和心理意识过程、被判死刑后的心理以及神甫的想让默尔索皈依上帝洗刷罪孽。           在加缪的笔下,他塑造了一个很独异的小职员,这个小职员少言寡语、感情内敛甚至淡漠,或者说极不善于表达情感,在母亲死后,连眼泪都没有流,甚至都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这个小职员纯粹、幼稚、做事随心所欲,从不考虑后果,从他贸然接受雷蒙的友谊可见一斑——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雷蒙的品性、也不管外人对雷蒙的评价,他只是觉得”朋友,做不做都无所谓“,然后就做了;这个小职员随遇而安、胸无大志、安于现状,老板准备派他去巴黎委以重任他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这种事情可有可无“,觉得”生活怎么样都差不多“,甚至在玛丽问他愿不愿意跟她结婚的时候,他也回答说”结不结婚都行“;这个小职员也是幼稚的、没有主见、做事不考虑后果的,雷蒙把枪给他,他心里想”我既可以不开枪,也可以开枪“,正是这种随心所欲的心理,他最后还是开抢了。          就是这么一个兢兢业业、性格温和、老实善良、单纯讷言、安分守己、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的小职员,成为了邪恶的司法和人心下的牺牲品。阿拉伯人把刀子亮出来了,默尔索开枪了,事情就这么简单。按照常人的理解,司法部门定要追究探寻他杀人的理由,是预谋故意杀人还是防卫过当杀人,才决定是从轻量刑还是从重惩罚。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问他为什么开枪,也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是蓄意报复谋杀还是过失杀人,他们只关心为什么杀人后仍然开了死枪,他们更关心他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似乎要从他过去的种种行为和别人的评判当中来断定他杀人的根源和动机。        而不幸的是,他恰是一个表面异于常人的人,刚好在母亲逝世后表现出了一种淡漠或者说冷漠,所以他“没有看母亲最后一眼“、”没有流泪“、”守灵时喝了一杯咖啡牛奶、抽了一根烟、睡了觉“这种平常之事都成为了他道德的污点,成为了宣判他死刑的重要罪证。                更不幸的是,在媒体和记者的大肆渲染中,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道德上的魔鬼、罪无可恕、罪大恶极,甚至比弑父的罪恶还更不可饶恕;        更更不幸的是,他遇上了被媒体影响、先入为主的法庭张和检察官,一心想置默尔索于死地,所以只是根据他以前的种种作为,便恶意揣度他是如何如何地恶意、蓄意谋杀,认为一切都是有预谋的,而且杀人后为了确认完美解决,还补了四枪。讽刺的是,在所有证人中,养老院长、门房这两个人的证词都是对默尔索不利的,但这两人却是几乎没有打过交道的陌生人。也就是说,在法官和检察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下,或者说邪恶的诉求下,他们需要这样的证词,所以他们完全相信两个陌生人对默尔索的片面、恶意指控;而当赛莱塞特、玛丽、马松、沙拉玛诺、雷蒙这些朋友、邻居作证的时候,哪怕所有人都告诉法庭默尔索是一个男子汉、老实、正义无辜的好人时,却没有人听,或者被检察官歪曲地解读和辩驳,甚至把证人叉出去。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基于法庭司法人员邪恶、阴暗的心理。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我害怕鬼,可是鬼从来没有伤害过我;我不害怕人,可人却把我伤得遍体鳞伤”。        而最不幸的是,身为当事人的默尔索在法庭上却成了一个局外人,而正是这种极具荒诞性的现状彻底断送了他生的希望。他只能置身事外,做一个实为当事人的观众,眼睁睁看着法庭上发生的一切,却不能插嘴辩驳,因为他的辩护律师让他最好不要发言。所以哪怕最后宣判死刑,他也冷眼旁观着,似乎被判死刑的那个人不是他,而是别的什么人。以至于最后法官问默尔索是不是有话要说,默尔索也只是思索了一下,说了两个字:“没有”,于是结局就这样注定了。         这样的审判,实在令人愤懑和震撼,比之维尔福冤枉唐戴斯还离谱,毕竟读者还可以给维尔福找一个理由,那就是他需要保护父亲、保住自己的前程。而《局外人》的司法人员,确实毫无理由、极其荒谬、冷血、处心积虑地要置一个罪不至死人于死地,让人无限感叹。          而对狱中意识的描写,也很让人感慨。起初刚入狱的时候,默尔索还有自由的意识,渴望自由,甚至向往以往那种枯燥庸碌的生活,这无疑是很痛苦和崩溃的;但仅仅几个月后,这种痛苦和不适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囚徒意识,他习惯于什么都不做,习惯了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纹理细节,就靠这种种回忆打发在狱中枯燥无聊痛苦的日子,甚至把它当成一件愉悦的事。也许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里面说的,痛苦也是一种享受,可如果不是实在无奈,谁愿意把这种痛苦当作享受?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Eumenides
    推荐

    "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山东大汗
    推荐

    意识流的,荒诞笔法。对于世界,失去希望。或生或死,已无所谓。态度坦然,无动于衷。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leslie
    推荐

    1 进入小说的第二部分 默尔索入狱后 对人生大问题的所谓的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 是非常现实的,不仅仅和加缪自己 本身的生活现实部分相互吻合 甚至和我们所有的超越了时代 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地域的所有的平常人 ——他们的真实生活都是能够相吻合的 平常人所能够经历的这些大事件 其实都在小说《局外人》中的第一部分展现了 在第一部分里有多么现实 第二部分里可能就有多么荒诞 因为小说行进到整个第二部分 默尔索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 如果说在第一部分里 默尔索与周围人相处甚欢,没有冲突 尽管他不大愿意夸大和周围人的感情 一旦被投入监狱 他和其他所有人的相处就变成了一种对峙 他站在一面,所有人都站在另一面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里 其实这种对峙就开始了 先是和律师的对峙 我们要注意,这是默尔索的律师 加缪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道理 那就是律师与罪犯也许不是一边的 是律师让默尔索重新思考了妈妈的问题 律师提醒他说 诉讼官已经知道了默尔索 在妈妈下葬的那天表现得麻木不仁 因为他没有哭,而且不要见妈妈最后一面 默尔索就说毫无疑问,他很爱妈妈 但是这不说明任何问题 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说到这里,律师就立刻打断了默尔索 因为他判断这样的话会对默尔索不利 与其说对默尔索不利 还不如说这会对律师为默尔索的辩护不利 后来默尔索又说 “我能够肯定的说,我更希望妈妈不死” 但就在这个时候 默尔索的律师仍然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 他对默尔索说“这还不够”,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所有的真话其实对于在 这个世界生存可能都是不够的 而到小说的第二部分的第四章里 默尔索几乎已经退场 成为小说的一个叙事者 律师完全和法庭的其他部分站在一起 成了默尔索的对立面 在整个的小说结构里 从人物到叙事者的转换就这么完成了 这个时候的默尔索 只是静静地看着人世间的表演 在法庭上律师开口言说 默尔索作为一个隐身的叙事者 他判断律师的才华远远不如检察官 尽管律师在整个辩护过程当中 是以“我”来代称进行陈述的 又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很虚拟的一致 因为默尔索是一个非常清醒 非常理性也非常尖锐的人 尽管他不说,但是他很快就 指出了律师的一个存在的实质: 他说当律师替他辩护的时候 他认为律师还是在 “排斥我,把我化为乌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取代了我 而在检察官滔滔不绝之后 律师也在滔滔不绝地辩护 但是他们只是从事情的两个方向说着同样的话 在默尔索看来 律师的语汇和检察官的语汇奇怪地相似 比如说律师这样说: “我是个正经人,一个正派的职员,不知疲倦,忠于雇主,受到大家的爱戴,同情他人的痛苦,若论儿子,我是典范,我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供养母亲”等等。 他说的“我”都是在代指默尔索 正因为这样,所以漏洞百出 再加上一个置之度外的“我” 再加上那些愚蠢的证人 检察官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证明 真实的“我”是律师所陈述的“我”的反面 所以,在律师和检察官的通力合作下 “我”就这样如同一张纸 正反两面都被打上了红叉 飘到了中心舞台之外 法庭上只留下了一个“我不了解的” 在“为别人提供唇枪舌战的依据”的默尔索 默尔索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离这一切都很远 2 在整个第二部分 另外一个与默尔索对峙的 具体对方就是预审推事(诉讼官) 预审推事很有意思, 在开始的时候他曾经坚持要找默尔索 他对默尔索的兴趣在于拯救他 要把他拉到上帝的身边 要把他拉到所谓的正义的那一边 要让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恶 拯救是人类的一种英雄主义假想 千万不要嘲笑预审推事 因为我们所有人,融入生活体系的人 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这样的念头 男人想通过政治,通过权力 通过信仰来拯救他人于水火之中 而女人想通过最终连自己都不能够 相信的爱情,来拯救心爱的男人 但是默尔索当然也没有掉下陷阱 因为他见到高挂在空中的太阳的时候 他已经下定决心绝不戴上任何面具 这使得预审推事感到非常愤怒 他问默尔索: “你难道要使我的生活失去意义吗?” 这是他的真话,也非常悲哀 因为我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说服他人 对峙的高潮是在小说快到终结的时候 默尔索和神父的对峙 默尔索三次拒绝神父的指导 但是到了最后 神父还是“不顾我的拒绝来了” 而在小说的最后部分 他思考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有了答案 所以在这个时候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要坚持说真话 他非常明确地告诉神父,他不信上帝 而且这个时候因为生命行将终结 默尔索再也不沉默了 这也应该说是加缪的一个安排 加缪的高潮是在小说行将结束的时候 ——随着默尔索连珠炮似的 揪住神父的高声叫骂 这个高潮就来到了 一旦开口说话的默尔索 要比神父显得雄辩得多 他说 “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 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 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 我是确有把握的。 而他所说的事情恰恰是我所不感兴趣的” 3 在将近一章的篇幅里 默尔索都在和神父交战 神父试图说明上帝的正义的存在 但是默尔索则大声叫骂 他揪住神父长袍的领子 把内心深处的话—— 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 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 因为默尔索知道 神父的确信还不如一根女人的头发来得真切 之所以人和人会发生关系 是因为我们总是以为他人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 我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 所以我们才会想方设法施展各种手段 爱、说服、威胁、战争、同情、怜悯 这一切目的都是想要 让他人与自己走向一致和统一 走向别人,或者让别人走向自己 走向别人,可以帮助我们 卸掉所有的道德重负,这是爱的实质 而让别人走向自己 就可以成就我们所谓的虚假的英雄梦想 而默尔索的所有思考都是具体的 和小说的口语化相一致的是 除了在对峙当中,显示出的和预审推事 和神父以及和律师的一个具体得对峙以外 当他一个人在监狱里的时候 他思考的人生大问题 也都是在具体的事件上所思考的 并没有一个事先的教义去规定他出发的原点 比如说,杀了人进了监狱里 默尔索有一段描写特别动人 这也是在整个小说当中非常打动人的一个地方 因为在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你会发现谁说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人? 其实默尔索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 他对生命真正的本质 实际上有着我们所不能够及的敏感的把握 默尔索在监狱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 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 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 我会等待着鸟儿飞过,或白云相会, 就像我在这里等待着我的律师的奇特的领带, 或者就像我在另一个世界里, 耐心等到星期六拥抱玛丽的肉体一样。 何况认真想想,我并不是在一棵枯树干里, 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 4 人生对于默尔索来说 在监狱里和外面没有太大的差别 一切都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唯一的差别在于女人和香烟 就像监狱看守对默尔索说的那样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的差别” 默尔索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思辨能力 他对看守的话表示同意 他说“不错,不然的话,惩罚什么呢?” 而且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在枯树干里 因为在监狱里他找到了一个捷克人的故事 于是和这个故事一起睡觉、回忆、吃饭 成了他消磨时间的一个方法 从这一点中,可以明显 看到加缪和其他作者的不同 比如说和躺在床上 思考时间问题的普鲁斯特一样 其实加缪让默尔索 在监狱里思考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时间的问题 但是不充满所谓的学术名词 对于加缪来说,对于默尔索来说 这是活生生的,而时间的习惯之处就在于 没有重复就没有所谓的时间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对记忆的学术探索 一个直觉性感受就是: 没有事件你就无法感觉到时间的存在 这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个对时间的想法 当然开始的时候 正因为他在监狱里缺乏事件 所以他要想办法创造各种事件 捷克人的这个故事就是作为一个事件来到他监狱生活里的 这个故事唯一和其他事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这个事件作为监狱里出现的一个事件 可以为主人公默尔索提供思考 要知道默尔索可是一个读过大学的人 这点和加缪一样 虽然是在阿尔及利亚读的大学,但是也读过 无论如何他会觉得 时间在这片这片周而复始的行动当中连成了一片 这个时候加缪让默尔索充满诗意地说 “日子过起来很长很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天” 5 监狱里的场景当中,插入捷克人的故事 首先是作为一个事件来到他的监狱生活当中 但是真正到捷克人凄惨的生存笑话的时候 捷克人这个故事本身带给默尔索的思考 绝不仅限于事件本身带给他的对时间的思考 我们还会发现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爱情,但是这是一个从生存背面切入而讲述的故事 故事说—— 一个人离开捷克克的农村,外出谋生25年之后,他发了财带着老婆和一个孩子回来了,他的母亲和他的妹妹在家乡开了个旅店,为了让她们吃一惊,他把老婆,孩子放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到了他母亲的旅店里,他进去的时候母亲没有认出他来,他想开个玩笑,竟然租了个房间并亮出他的钱来。夜里他母亲和他妹妹用大锤把他打死,偷了他的钱,把尸体扔进河里。第二天早晨,他妻子来了,无意中说出旅客的姓名,母亲上吊,妹妹投了井,这就是关于捷克人的故事。 我们不都说爱是人性吗 可以看到没有语言所维持的假象 (因为旅客没有告知母亲自己的姓名) 爱是多么容易得到消解 有趣的是,这就是加缪 在写作《局外人》之前的几年 在报纸上读过的一个真实的报道 加缪非常擅长举重若轻地运用真实事件 包括《局外人》的最后 默尔索说,自己被执行死刑的时候 希望别人都来观看 也是不露痕迹地插入了 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唯一的关于父亲的记忆 因为加缪一岁的时候 父亲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家里人很少提及父亲 因为他的母亲不识字 但有人告诉过他 父亲有一次去看行刑 一早爬了起来,看完之后就吐了 所以加缪后来是坚持无条件地反对死刑 这段非虚构也被插入了 小说第二部分的第五章里, 几乎没有任何改动。他说: “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讲的关于我父亲的一段往事。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关于这个人我所知道的全部确切的事可能就是妈妈告诉我的那些事。有一天他去看处决一名杀人凶手,他一想到去看杀人就感到不舒服,但是他还是去了,回来后呕吐了一早上” 加缪就这么原封不动地插入了小说当中 所以默尔索的所有思索 我们可以看到都是 要有一个真实的事件作为基础的 他的所有思索 都没有一个现成的哲学体系为出发 我们没有办法去追踪到他的哲学体系 而只是讲对生命最本质的一个思考 这个本质的思考 和你我的思考其实并没有差别 差别也许只在于 加缪让他的默尔索思考了,而我们不思考 同样的,还有一个非常喜剧的 表现在第二部分也出现了 在法庭上他说 “巨大的电扇依旧搅动着大厅里浑浊的空气。陪审员手里五颜六色的小扇子都朝着一个方向摇动。” 这句话很好玩 他很快地就让整个诉讼场面一下子就明朗起来 陪审员在巨大的电扇 和五颜六色的小扇子之间摇摆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 在所谓的统一和个体差异之间所做的摇摆 但是关键在于五颜六色的小扇子 它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摇动的 这个时候,尽管陪审员各自的背景都不同 他们都是一群和这个事件毫无关系的人 对整个的事件,对默尔索完全没有理解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非常奇怪地 形成了一个一致的整体 全部都拥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 尤其在看待他人的时候 而这个整体就将默尔索彻底地踢了出去 实际上只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 他就有理由被判处死刑 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一点 6 而以死亡开始的悲剧事件 在这里就彻底转化为了一个喜剧的风格 和捷克人插入的冷笑话其实有点相似 在喜剧的风格 我们看到在一个宣判死刑的沉重场面里 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印象的 是陪审员们自在闲适的态度 五颜六色的小扇子朝着同一个方向摇动 而且巨大的电扇搅动着大厅里浑浊的空气 为什么他们如此闲适? 因为早在宣判以前 他们就已经判处了默尔索死刑 这使得沉重的整个的审讯的场面 变得像是一场闹剧。 一场默尔索已经将自己置之度外 彻底完成第二个荒诞分裂的一个闹剧 而且这个场面不知道为什么 总是让我想起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场面 ——他当初也是被280票赞成221票反对这样一个结果送上了不归路的 当然苏格拉底一直说他 是为了以身证明民主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在整个所谓的民主,所谓一致的体系 并不见得直接导向永恒的公正 而我们看似作为某种象征的陪审制度 所说的也不过是“五颜六色的小扇子朝着一个方向摇动”这样的一个笑话 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 《局外人》并不是一部关于道德的小说 他要说的既不是杀人 也不是在母亲死以后没有哭 而是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 就有一个被判死刑的危险 所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人的小说 我们也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加缪谈到小说写作的立场 会讲到激情,讲到爱 那是因为他所有的这一切都是 基于活生生的一个人所能够经历的真实事件 加缪的一部哲学随笔叫做《西西弗斯神话》 《局外人》也确实是应当和 《西西弗斯神话》放在一起看的 西西弗斯是一个半人半神 或者说他更具有人的一面 西西弗斯会受到诸神的惩罚 是因为他透露了宙斯的秘密 他竟然敢对诸神耍小聪明,嘲弄诸神 虽然在一个非宗教的世界里 诸神不体现为一种超乎人之上的 宗教意义或神的意义的存在 可能更体现为与默尔索对峙的另外一方 默尔索竟敢嘲弄已作为秩序存在下来的 社会的整体存在 能够不受到这个世界里 已经继承了道德体系的束缚 如果他胆敢如此行为 必然也要受到和他对峙的整体一方的惩罚 西西弗斯受到了什么惩罚 其实他的惩罚也非常荒诞 ——就是要用一生重复一个毫无意义的动作——推巨石上山 同时因为重心引力的作用 石头到了山顶以后就会自动滚落 于是他要不断重复推石上山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说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要朝死亡走去 其实所有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都是重复 而人类所受到的 所谓人类命运的惩罚可能也是在这里 比如说我们所有人 都不可避免地要向死亡走去 但是同时又要承担生的重量 默尔索也是同样如此 7 那么《西西弗斯神话》当中 惩罚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见到 加缪对于英雄的重新定义 结果是他接受了这个惩罚 西西弗斯接受了诸神惩罚 而默尔索也接受了这个惩罚 西西弗斯永远在平静地推着巨石走向山顶 哪怕他知道巨石是要滚落的 默尔索正是因为对生的巨大热爱 在死亡即将来临的前一刻 爆发出了对生的巨大的一个热爱 他是怀着对生的一个巨大的热爱 去平静地接受死亡的结果的 这和也是我在开始所说的 为什么当我们读到加缪的时候 人类一切都还是有希望的 因为西西弗斯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 西西弗斯如何看待自己所接受的惩罚 加缪说他是幸福的 因而在《局外人》的结尾处 出现了这样一段话,默尔索说: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这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西西弗斯的神话》最后一段, 也是这样一段结尾性的语言: “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颗粒,这黑油油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换句话说, 默尔索可能就是西西弗斯的小说版本 在任何一个教育之外的 对于生和死的人生最大问题的探索 也体现在默尔索的身上 8 关于《局外人》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我觉得应该用加缪自己的话来结尾是最好的 加缪为《局外人》的美国版 写了一篇非常长的序言 也非常清楚地表达了 他对默尔索的一个判断—— “默尔索不是一个边缘人,他只是一个一无所有,赤裸裸的人,钟情于不会留下阴影的太阳,他远非麻木不仁,有一种深层的激情让他充满活力,因为这激情是一种长久的,基于绝对和真实之上的激情,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真实,存在和感受的真实。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真实,任何关于自我的征服都是不可能的。” 加缪继续说—— “因而我们再读这本《局外人》的时候就不会弄错了,这是一个为真实而死的人的故事,尽管他没有一点英雄态度”。 因而加缪一直反对读者 把默尔索看成一个边缘人 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想一想,默尔索究竟为什么不参与这个游戏?也许我们能够得到这个人物的更加明确的概念” 答案很简单——他拒绝撒谎 这也是《局外人》当中 默尔索身上最核心的部分所在 加缪说,他通过默尔索告诉我们 撒谎不仅仅是指说实际不存在的东西 也包括并且尤其如此,说的超出实际存在 如果有关人的灵魂 那么就是说的,超出实际感受 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 大多数人都同意了这样的做法 为了简化生活 每一天我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但是默尔索和我们大多数人 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反 他不愿意简化生活 他怎么样就怎么说 他拒绝为自己的情感戴上种种的面具 这个时候社会立刻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比如说按照习惯的表达 问他是否为自己的罪行感到遗憾 他回答说与其说感到遗憾 他更觉得厌烦 而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就送了他的命 因而加缪为默尔索做了一个总结说 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 一个人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 他就会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而小说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死刑 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参与游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他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的“局外人” 他在流浪,在边缘,在私人生活之镇上 独自一人,只听从身体的需要 当然这里身体的需要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听从真实的需要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Mr.孙
    推荐

    压抑、猝不及防、荒诞是我阅读了这本书想到的关键词。没读过的朋友,读一读吧,用几个小时的时间陪主人公再活一次,或者再死一次........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