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好久,做了很多笔记,部分内容消化得吃力,继续加油,不要放弃!
作者帮我解读了一些没有能力看完的哲学书,不少观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性,带给我一些哲学方面的思考,值得我慢慢地学习!
酣畅淋漓地读完了,颇有收获,一直想入哲学的坑,现在终于得以机会站在门口,探了探身子,如今觉得兴趣更甚了。此时不入,更待何时?
这是一本真心不错的西方哲学思想史读本。周先生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语带幽默,夹叙夹议,使读者在西方哲学思想史这个游泳池里划啦了一遍。虽然这个池的深浅宽长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有些“设备”的设置也不太明就理,但“锻炼”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布谷”时不时的出现,让内容增加了许多画面感和温暖的色调,给我们感到了“虚伪”的温暖😀。 非常好,五星推荐![玫瑰]
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哲学发展脉络的入门书,在时间流线上选取了各个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及其代表性的哲学观点,初步领略了西方哲学2500年的风景,是一本非常适合哲学小白的入门书,于我,也是一次哲学启蒙,虽然那扇哲学的大门才刚刚打开,但从门缝里投射出的光芒让我看到了思考的力量。康德说:“哲学是不可教的,唯一可教的就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理解是上天给予我们的馈赠。
国内讲西方哲学的,接触过的同时觉得讲的比较好的有四个人:赵敦华、邓晓芒、张汝伦和周濂。 个人认为赵敦华讲的最“准”,邓晓芒讲的最“妙”,张汝伦讲的最“透”,周濂讲的最“通”。 如果说赵敦华的作品让人茅塞顿开,邓晓芒则是让人拍案叫绝。张汝伦的作品是横扫千军,那么周濂的作品则让人意犹未尽。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用“木偶自杀”的事件,来讨论木偶自杀的决定是自己作出的还是被操纵的,由此引申出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实在太巧妙了!这种小故事和小问题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以前经常有人让我推荐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我想来想去推荐的永远都是《苏菲的世界》。看完周濂老师的这本《100堂课》,我觉得终于可以推荐身边朋友一本新的哲学入门读物了!
>> 哲学无用之大用 想起做核磁时,问前面刚做好的美女什么感觉,我说没做过有点害怕,她说别怕,就是耳朵噪音比较大。当我躺上床,医生叮嘱不要动,那一刻真的很紧张。戴好耳机🎧,身子一半进入仪器,我就闭目数数,1,2,3…脑子里一下子想到马可·奥勒留说的话: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受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 关键是“安之若泰”四个字给了我很大安慰,一下放松,心情变好,耳机里噪音竟也可以当音乐享受,数到4百时,终于做完。 读书有用,读哲学真的是无用之大用,能解忧,很奇妙,哈哈。 >> 据说在广场上,雅典人的标准步姿大概是这样的:双手背在背后,漫不经心地溜达,一会儿向东走两步,凑到人前去侃一阵,一会儿再朝西走两步,和另外几个人再辩论上两句。这种梦游式的走路方式常常酝酿着哲学沉思的胚芽。 >> 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 很好的一本书,虽然绕脑,还有读不懂的地方,但很喜欢,很受益,特别最后2章,写得太好。五星推荐。
哲学,是一个动词,也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哲学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打开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在一个“变”是唯一的“不变”,信息量无比庞大芜杂的知识焦虑时代,哲学是知识折旧率最低的学问之一,是我们人生长路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杀器。(阅读时间:2021年1月7日-12日;自评:8.0;推荐指数:★★★★★)
花了许多天细细读完的一本,一路遗珠,我便一路捡拾,同时像起子打开瓶盖般引发了我的思考: 1、哲学专业视野——哲学专业的人写哲学,优点是明显的,比如清晰的系统性(知道来处、脉络、流变与得失)、领域的前瞻性(将来会怎么走)、及哲学本身的自我评估性(古今对照,反而关照出每个学派的得失、对学科推动的贡献分量等)但是换个角度看缺点,哲学人也很难从根本上完全跳出哲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依赖于概念设计以及概念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递进式延伸)哲学研究往往最缺少的就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可设计的实验检验和论证(使理论与实际互为印证)所以霍金发出的忧思似乎也有理:“哲学如今赶不上科学了!”作者虽有不服,但其实自己也承认:古希腊时期包括近代,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科学家,比如德谟克利特,康德、笛卡尔,但是如今,哲学家缺少科学素养,而科学家也缺少哲学素养,是为最大憾事。 2、哲学、科学、宗教——由感想一我又顺逻辑想到了感想二,古代哲学家甚至不止是哲学与科学素养一体,更有甚者(苏格拉底)甚至是哲学、科学、宗教三位一体!(比如,苏格拉底曾经以反复辩论追问的方式诱使一个没多少数学基础的人自行推导出毕达哥拉斯定律,以验证他本人观念“一切未知其实隐藏于人的已知中”;另,苏格拉底时常忽然进入类似佛家的“禅定”状态,等他醒过来后往往立刻有精彩的信息从口中流出,极具开示性)我读到这一段,忽然感叹这大概是人类已经丢失了的一种重要能力,一种能切身体会到挣脱人眼所限的三维时空,而进入到更高维次的时空之中,以获取人类平时无法获得的更高阶的信息和知识之能力。这里说这个不是想提倡迷信,而只是方法论上的提示:如果人类只能以人所掌握的现有知识为研究手段,那早晚势必会跌入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法则,即人一方面拼命想搞清楚“人”是什么?另一方面因知识有限又永远搞不清“人”究竟是什么。康德所说的“为理性划界”我以为至今仍有极大纠正作用。 3、冥想或是禅定——易中天说过一句话挺好,说“宗教本质都是跟超自然体验相关的一切知识和行为体系”,超自然就是超出人已经掌握的物理学原理。我预想人类未来有一天会出现这样一种科学家,同时兼具哲学、科学和宗教素养,他(她)们的学习和研究模式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不只是看书本做实验,而且能时常进入“大定”。关于大定,佛学知识学者与真修实证者认识又完全不同的。前者只是把看到听到的佛学概念和文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思辨、搞形式逻辑的文字游戏;而后者,则是要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实现色(肉身物质)空(性空、宇宙大道)意(人随时随地的意识念头)三合一,三位一体,以实现释伽牟尼那样的“无时无刻不在定中”,吃饭,穿衣、睡觉皆是修行。那时候的哲学是何面貌?恐怕无法“说”。 4、哲学、伦理和政治——哲学判断其实是事实判断(只有逻辑无好恶)政治学和伦理学判断实际都是价值判断(有好坏善恶之别)我理解作者为何要把哲学对伦理和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也写入此书,因为这可算哲学在人间的唯一实证互动,虽然这种验证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偶发因素。但这么写必然契合人性,最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和阅读乐趣,都是很棒的尝试。 最后,想引用哲学家陈嘉映解释哲学是什么的一段话:说哲学就是要搞清楚两个问题,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超乎一切又统领一切的最高的实在?如果有,那它究竟是什么?也许每个爱知求真的书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吧……
“如果一种使权力服从其目的的合乎理性的正义社会不能实现,而人民又往往不遵从道德,如果犬儒主义和自我中心已变得不可救药,我们便会和康德一样发问:人类在这地球上的生存,还有什么价值?”结束语很感动,免费上了24个小时的哲学课,感谢微读和周老师的馈赠,理解和思考的快乐让时光的流逝变得美好。
我觉得吧,读哲学,是需要足够的耐心、理解力、以及记忆力的。 谢谢周濂,为我们友好地打开了哲学的视界。仰望这片星空,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颗大哲的思想和言语都噼里啪啦熠熠生辉。但是脖子仰得太久,缺氧、混淆、困惑、健忘……也在所难免。 所以哲学,它引领你理解与思考,很美妙;也带给你痛苦与折磨,很烦恼。都体会一下没问题的,只是别陷进去了,别陷得太深,想不明白就让它过去,别庸人自扰。 结束前想分享一下尼采。他并非我最喜欢的哲人,我更喜欢维特根斯坦、斯宾诺莎、康德之类的一点。但尼采这个花絮挺有意思: 他在疯之前的自传叫《瞧,这个人》。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基督人,他的标题借用的却是《圣经》里别人指认耶稣的一句话来指认自己。更有意思的是他书里的每章目录:“我为什么这样有智慧?”“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书?”……哈哈,是不是应该再多加一条:“我为什么这样自负又自恋?” 这本自传写完不久,尼采就在某天突然热泪盈眶的奔向一匹正被主人虐待的马,抱住它大喊:“我的兄弟!”至此,人们终于断定,那个天才的尼采疯了。 哲学是会让人疯狂的,所以我愈发觉得德尔菲神庙上的三条箴言真的很好: 认识你自己。 凡事勿过度。 生存与毁灭就在一瞬间。
哲学使人通透 ——我读《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活了那么多年,我终于明白,有些人一辈子稀里糊涂,有些人活得不清不楚,有些人活得通透,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哲学,听着就高大上。但是,如果哲学只是高大上,那也太让许多人生畏了。《打开》这本书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算是通往高深哲学的一架梯子吧。 做人要老实。说实话,《打开》虽然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我基本上没有看懂。哲人还是那些哲人,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我都没怎么懂。就比如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我还看过,只是大致了解到柏拉图想让哲人王来当统治者,那么他是能治理好城邦的。 说到这,你也许会说,那你这书不是白读了!不,书不会白读。读《打开》,我自认为是有收获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懂得了哲学要当动词来理解。 这书让我开了眼界。人类漫长的历史原来有那么多聪明的脑袋。 第二个收获是,周老师说哲学要指导你的生活,这个我很有共鸣。周老师在讲高深的哲学时喜欢拿他自己还有他的女儿布谷的生活来举例子,这让我对哲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大道至简,能够深入浅出讲知识的老师是好老师。《打开》有100讲,内容太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两讲,讲的是正义。 周老师同样从生活实例出发,讲了三个人的故事,说他们仨都有通过高考考入大学的权利,看上去公平正义,实则不然。因为大山里的那女孩从出身到眼界都决定了她不可能走出大山。 我自己是从乡下进城的,这其中的难很难与外人道。真正吃过苦的人是不轻易言苦的。我也当老师,我教过乡下的孩子,现在教城里的孩子,一比较很容易发现:他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不夸张的说,一开始城里的孩子就把乡下孩子甩出了好几条街。这是生活的真实。在现代社会,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学习不善于学习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 哲学是一个动词,周老师说如果你读了本书你更爱思考了那他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我觉得我读完《打开》以后,我的思维开阔了些,也体会到了思考之乐,这也是收获吧。 至于说,看完《打开》之后,你有没有去读哲学家原典的冲动?我的回答是:没有。原典太烧脑了,世俗的事情千头万绪,我现在没有精力去读原典。 那么,退休之后呢?有可能会去读吧。毕竟,哲学使人通透,我信。 字真于鹭岛 2021.3.30晨
1- 公元2022了 若我们的眼睛 仍只是看见包裹皮囊的“名牌” 却看不见他人的基本身存需要 也看不见大自然其他物种 的基本生存需要, 这物质世界千万年的“累积” 意义何在? 2- 公元2022了 若我们的耳朵 仍只是听见岗位挂名的“称谓” 却听不见他人无力地呼喊 这物理世界千万年的“攀岩” 意义何在? 3- 公元2022了 若我们的鼻子 仍只是嗅到被贴标签的“噱头” 却闻不到他人背负的苦涩 这脑力世界千万年的“排名” 意义何在? 4- 公元2022了 若我们的舌尖儿 仍只是品尝扣在姓氏上的“光环” 却品不出他人承载的酸楚, 这心力世界千万年的“逐鹿” 意义何在? 5- 公元2022了 若我们的意识 仍只是羡慕攀缘 追逐个体“五蕴”快感 而逃避贪嗔痴之苦 执迷不悟之难 这神力世界千万年的“臣服” 意义何在? 💡
由《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接触周濂的哲学书。在微读里花最长的时间读完了这本通俗易懂的《100 堂西方哲学课》。想用最短的文字来总结读此书的感受:首先,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其目的是要恢复我们好奇的本性,拓展我们的人生广度,增加我们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基于这个目的下的每一堂哲学课都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应当如何生活。其次,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生动易懂的案例表达了学习哲学应有的态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特别摘录了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的一段话:“人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受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 最后,读此书另一大收获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许多值得认真阅读的经典书籍: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尼采《悲剧的诞生》,柏拉图《伊壁鸠鲁篇》,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福柯《精神病与人格》,维特根斯坦传《逻辑哲学论》。
不错[强]风趣幽默生动好读,比我大学时的哲学老师讲的强多了,虽然这100堂课不是面面俱到是有所侧重的,但还是收获不小。哲学的终极奥义不是让读者去学习、背诵宗师、大师们的名言警句,而是让读者学会向他们一样思考,不是“学会哲学”而是“学会哲学的思考”。就如周老师所言,哲学做什么用?哲学就是爱智慧。是用来思考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因为这是人生在世的根本大事”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恢复好奇的本性,拓展你的人生广度,增加你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 书里一再提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想说考察好像有点不容易理解,应该是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吧。苏格拉底他老人家是想表达:生活,不是通过世俗的物质方式去度过,而是要透过理性,审视人的生命的终极需求,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哲学角度有点高,也不是所有人每天都会去思考生命的终极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人生,的确需要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