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的【打开】—— 说实话,教授和学习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是一个冒险。作为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凡夫俗子,我和你一样,有太多现实的困惑和烦恼,柴米油盐酱醋茶,找工作、看医生、养孩子,房价居高不下,股市涨涨跌跌,所有这些困惑和烦恼都是如此的沉甸甸与实打实,因此,一定会有读者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来做这样一场思想的探险呢?哲学,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有理性的生物,我们哪怕拥有了物质上的一切,也还会感觉空虚和不满足,我们总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会忍不住地反思生活的意义,追问死后的世界,会仰望头顶的星空,内察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样的时刻也许不多见,但是每当它出现的时候,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照亮,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坚持把这样一本书啃完了,了解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脉络。周老师的讲述很清晰,很简洁,我对哲学的排斥,恐惧因周老师的娓娓道来而荡然无存!有时候读起来愉悦,通透;有时候,读起来晦涩难懂,直打瞌睡;有时候振聋发聩,有时候匪夷所思,有时候拍案叫绝!有时候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哲学家无疑是最睿智,最冷静,最清醒,最前瞻之人,他们划破时代的迷茫,站在高山之巅,走在时代的最前面,徜徉在思想的自由之海中,人类群星闪耀时!这该是读此书最享受的地方! 看一本好书,是与作者的约定,是与好朋友的密会,是享用精神的大餐。美好!充实!超脱!感觉美美哒。。看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滋养。 推荐本书,常识性的获取一些基本知识。
真有些不好意思,这本书是微读赠送的,我没有付钱,所以在这里再次谢谢了!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但我基本是听的,到后几节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以后再读吧,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看来拥有未必就是好事。 作者的教学功力深厚,不只旁征博引,又能借物喻理,诲人不倦!特别喜欢他用自己可爱的女儿演义,我过去总觉得我老婆只是在意如何把网购的服装穿得不象淘宝货,儿子仅仅为酷炫的游戏装备不称手而发愁,实在是言不及义。"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我实在也未见得比他们高明。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哲学书,作者把公元前至公元后出现过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一做了概述。对于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人可以先从这本书读起,了解各个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研读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哲学的方法。 什么是哲学(philosophy) 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为目的。哲学除了能够给人生带来慰藉,还能给人生带来乐趣。书中介绍了很多大牌哲学家,摘录一些他们的思想: 伯奈特的古希腊哲学史家在讲述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为哲学家的人)的时候,写过一段文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们是神的所有物,神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 赫拉克利特的基本思想: 1.万物瞬息万变。2.所有的变化都是以宇宙的思想为宗旨。3.宇宙的思想以对比的形式呈现。4.通过比较显现出宇宙思想的真理。 俄狄浦斯王: 所谓“运气”指的是任意性与偶然性。不论宇宙的发展是预先决定的,还是混乱无序地展开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包括我们的幸福——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 所有的人天性就有骄傲和僭越的倾向,僭越就是“寻找理性的生活设计来减少命运的力量,以及尽最大可能得免于运气的影响”。 自以为最有智慧实际上不以真理为目的而以输赢为目的;最智慧的人——自知其无知,对智慧抱有谦卑甚至是敬畏的心态。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去探讨“善与恶,德性与恶行的问题,”,就是去考察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关照我们的灵魂”。一个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与善毫无关系。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人生问题。因为“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意味着活得高尚、正直”。人之一生是否有福,关键要看他的品格,如果是大大方方、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就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话,年纪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老年人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随着体力的衰竭,欲望也随之消减,由此灵魂反而获得了自由。凡人关心的是温饱和物质,享受和刺激,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何必要好好生活,积德行善呢,既然我在世上要彻底死亡?既然不存在灵魂的不朽,那事情很简单,无非就是苟延残喘,别的可以一概不管,哪怕什么洪水猛兽。如果这样,那我为何不可以去杀人、去抢劫、去偷盗,或者不去杀人,而直接靠别人来养活,只管填饱自己的肚皮呢?要知道我一死就万事皆休了! 胡适先生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苏格拉底: 那些最优秀的人不会为了名和利去做统治者,他们并不“乐意”去当统治者,而是“不得不”去当统治者,理由是如果他们不去管人,就会被比他坏的人管,这对他们是“最大的惩罚”。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明知故犯、情绪失控犯下的恶性大多数人会认为那完全是因为“意志薄弱”和“不能自制”。这不是因为你忍不住,而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那是罪恶的,你的错误在于缺乏知识,没有看见真正的善。是真正的、最严重的无知。 要努力让我们的灵魂过上有德性的生活。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德性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幸福是对于一生的总结,它是一个盖棺定论的东西,不到人生最后一刻,不能妄言幸福。 莱布尼茨会: 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你是悲惨的还是幸运的,都是有理由的,只是我们自身很难洞悉这个理由。我们是凡人,我们只要求凡人的幸福,我们只在意凡人的痛苦。有时候恶是善的必要条件。运用时间、空间和因果性可以完全理解这个世界。 卢梭: 是怎样一长串的罪恶在伴随着这种人心莫测啊!再也没有诚恳的友情,再也没有真诚的尊敬,再也没有深厚的信心了!怀疑、猜忌、恐惧、冷酷、戒备、仇恨与背叛永远会隐藏在礼仪那种虚伪一致的面孔下边,隐藏在被我们夸耀为我们时代文明之依据的那种文雅的背后。虚荣心和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两个根源。当人们发现,“只有与其他人相比较,(我)才能断定自己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就会发展出各种“魔鬼般的恶习”,比如嫉妒成性、忘恩负义、幸灾乐祸,等等。妒忌就是忍着痛苦去看到别人幸福的一种倾向。当妒忌心爆发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密切关注着被妒忌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你简直是为了被妒忌者而活着,那个人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境地。有时候这种情绪是如此的病态,以至于妒忌者会把他人不经意的言行,解读成对自己人格的轻视和羞辱。这种想象中的蓄意羞辱,恰恰证明了嫉妒者一直在担心自己有理由被羞辱。
2020年9月8日星期二祝福晚安 💤西方哲学课 我应该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就读圣经,所以就会思考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类似于这样很哲学的问题。 我知道我是从上帝那里来,也会往上帝那里去。在这短暂的一生里面,我要好好活出荣耀上帝的生命。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领导找我谈信仰,他们其实很尊重我的信仰,只是希望单纯的我不要被某些打着基督教名义的组织给欺骗了!但我还是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是邪教,什么不是邪教的!所以我会好好追求我的上帝! 我所有的学习,所有知识的装备,都是为了未来某一天能被上帝使用,所以为得努力,好好加油吧!祝福晚安啦! 以下分享与哲学有关的干货,值得收藏背诵! 〔古罗马〕霍诺留斯:往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就是哲学的一切。《书简》 〔古罗马〕爱比克泰德: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控制自己好恶的学问。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著作残篇》 〔古希腊〕伊壁鸠鲁:青年人和老年人都应该研究哲学,老年人通过回忆过去的愉快,仍然可以在好的事情上是年轻的,而青年人由于对将来无所畏惧,也可以同时既年轻又年老。《致美诺寇的信》 〔古希腊〕柏拉图:哲学是最高雅的音乐。《斐多篇》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我们也想不出哪门学问比哲学更可贵。因为最神圣的学问也是最可贵的,而从两个方面看,只有哲学才最神圣。《形而上学》 哲学的智慧显然是结合直觉的理性而研究性质上最高的事物所得的科学知识。《伦理学》 哲学应当被称为真理的知识。《形而上学》 〔古罗马〕奥古斯丁:爱好智慧在希腊语中意指哲学。《忏悔录》 〔英〕霍布斯 哲学是人的自然理性,它在被创造物中间匆忙地上下飞翔,从而给它们的秩序、原因和结果带来一个真实的报告。《论物体》 “哲学”是关于结果或现象的知识。《论物体》 哲学的目的或目标,就在于我们可以利用先前认识的结果来为我们谋利益。《论物体》 〔英〕培根:哲学是科学的伟大的母亲。《科学推进论》 〔德〕恩斯特·卡西尔: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是什么》 〔英〕柯林武德:哲学从来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总是它与它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它涉及对象正如它涉及思想是一样之多。《历史的观念》 〔荷〕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理智改进论》 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诺瓦利斯,引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德〕谢林: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精神漂泊归记》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魂的羞耻。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需要面前无法律。 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我是我所是。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在事物的本性中,所以它反映的事物是歪曲的畸形的。 13.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真实是所有人的口号,却是极个别人的目标。 谁若总说世界无好人,你可以断定他本就是个歹徒。 14.休谟 恨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 理性是且只应当是激情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没有理由相信依次出现的事物间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18世纪) 15.伏尔泰 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 16.孟德斯鸠 一般人赞许的往往是平庸人。对于平庸人,人们很乐于济助;对于有才智的人,人们以有所剥夺为快。后者成为忌妒的对象,人们对他毫不原谅;可是为了前者利益,人们不惜一切给以支援,他受人们虚荣心的拥护。 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 一个有才智的人,一般地说是很难与人相处的,他选择的人是很少的。 17.卢梭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德意志古典哲学 18.康德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律。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19.黑格尔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20.叔本华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21.尼采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我是”的 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22.克尔凯郭尔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正因为人类比动物优秀,换言之人类自我,是精神,才做得到绝望,不懂得绝望的人不会有希望。 悖论是思想家的激情之源,而且没有悖论的思想家就像一个没有情感的恋人:微不足道的平庸……一切思想的最高悖论是尽力发现思想不能够思考的事情。 别人咒骂这个时代为罪恶的时代,我说这是无情的时代。没有一点热情,人们的思想薄得象花边一般弱,时代正象花边女工,可怜得令人不忍正视。 我总是在迈出绝望的一步时,就很快耗尽了那一点点我在辛勤的智力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快乐和信心。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1900年之后及美国哲学家 23.罗素 人生而无知,但还不是愚蠢,教育才把他们变蠢。 乞丐并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嫉妒收入更高的乞丐。 我永远不会为信仰而死,因为我的信仰可能是错的。 据说人是一种理性动物。穷我自己一生,我都在寻找这观点的证据。 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得相信点什么。如果这种信仰没有什么好的依据,糟糕的依据也能对付。 24.海德格尔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向死才能而生。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25.萨特 他人即地狱。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是一堆无用的激情。 26.维特根斯坦 不要玩弄另一个内心深处的东西。 不可言说之事,必将无言以对。 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 27.福柯 话语即权力。 忧郁症患者喜欢独处,躲避人群;这些使他们更沉溺于他们谵妄的对象或屈从于支配他们的感情,与此同时他们似乎对其他一切都无动于衷。 以支持或反对的名义来解释推理、真理、或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28.弗洛伊德 生物性即命运。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称为博爱的宗教,对于那些不属于它的人们,也一定是冷酷无情的。 29.罗兰·巴特 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次幻觉。 就嫉妒而言,我痛苦了四回:因为我嫉妒;因为我怪自己嫉妒;因为我担心我的嫉妒伤害另一个人;因为我任凭自己落入俗套。我痛苦,是因为被排斥,因为自己咄咄逼人、疯狂、粗俗。 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个身体,并对其中的数百个产生欲望,但我真正爱上的只有一个。 30.杜威 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没有那个年龄该有的知识,就有那个年龄该有的一切痛苦。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 31.梭罗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无论两条腿如何努力,也无法让两颗心的距离更加接近。 32.加缪 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 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 人们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某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论点为依据,用一个中译概念固定Being的单一意义,而不了解其他哲学家和哲学派别对Being的意义的规定,也不了解现代西方哲学关于Being意义的多样性及其联系的复杂性的讨论。以下用六个例证,说明对Being的片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解的广泛性。 01“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点击查看源网页 这句话出自巴门尼德残篇之三:togarautonoeinestintekaieinai(For the same thing is there both to be thought of and to be).这句话过去被译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被当做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最早命题。这里的关键词组estinti(itis)被译为“存在”。 但实际上,它的直接意义是“所是的”,这一句的意思是:“所思的与所是的是一回事。”其中,“所是的”指系词“是”所能连接的一切判断,“所想的”指思想内容。巴门尼德在这里不过宣称了“思想内容与判断是同一”的道理。他认为,这是知道系词用法普遍性的人都懂得的自明真理。正是依赖这样一个“共同的、我将再三强调的出发点”(残篇之五),他后来关于“是者”的论证才具有某种逻辑必然性。 过去把“是”理解为“存在”,巴门尼德的思想被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且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似乎他主张想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似乎这一论断没有任何理由。他的思想变成了武断的、荒谬的唯心主义。这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漫画式的解释。 02 “人是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 点击查看源网页 这句话出自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的152a转述和普罗泰戈拉的话,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的英译本译作:“Man is the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ose which are, that they are, and of those which arenot, that they are not.”由于“是”动词(to be)以及动名词复数(those which are)都被译为“存在”,于是,那句话被翻译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翻译造成了一个误解,使人觉得普罗泰戈拉在这里宣扬一个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命题:人决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麦克道尔在他的译本的注释中说,在后一部分“‘是’动词的不完全形式出现了四次”。其意义是:“我知道x是(或不是)f”,“x是(或不是)f,全靠我来衡量。”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是,人是认识的主体,只有人才能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道理。 从以后苏格拉底的反驳来看,苏格拉底并不反对“人是尺度”说,他只是否认普罗泰戈拉的感觉主义,因为后者所说的“尺度”,只是感觉而已。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尺度,相对主义的知识标准必然会取消人类知识。苏格拉底的潜台词是:只有理智才能成为人类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03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 据《圣经》,摩西问上帝耶和华的名字,上帝说:I am who am,(《出埃及记》,3:14)。中文《圣经》和合本把这句话译为“我是永有自有的”;天主教本则译为“我是自有者”,并在注释中说:“亦可译做‘我是永存者,’或‘我是使万物生存者’”。这些翻译以“有”或“存在”的译法为依据,用后来的哲学观念代替了原文的意义。 《旧约》是以当时的希伯莱的日常语言写成。耶和华(Jehovah)的希伯莱文的发音是Yahweb,即“雅威”,指YHWH,即“我是”的意思。耶和华说“I am whoam”,不过是说他的名字就是耶和华,并无哲学上深奥的意义。直到后来,基督教早期教父根据希腊哲学的Being的范畴,根据这句话把上帝理解为最高的Being,其意义是最高的本体。 现有的中文《圣经》的翻译把上帝理解为“有”或“存在”,而掩盖了其中的“本体”的意义。希腊文关于本体的概念有两个:hypostasis和 ousia。早期教父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示上帝的本体,产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最后才达成了“三位一体”(three personsand one substance)共识,即用hypostasis表示上帝的位格,用ousia表示上帝的本体。如果不知道上帝的“所是”与希腊本体论之间的联系,就不能看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的来历和根据。 04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第一原则是Cogito,ergo sum(Ithink ,therefore, I am)。这句话中的“是”(sum/am)的意义指实体的本质,这就是“我思”(Cogito)。就是说,“自我”的本质在于思想属性。现在人们习惯把笛卡尔的第一原则说成是“我思故我在”,这容易产生解,以为笛卡尔通过“我思”肯定我的存在。 实际上,笛卡尔的问题不是:我有什么样的存在,而是:我有什么样的本质。“我思”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本质。按照笛卡尔主义,人的存在是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人的身体和其他事物一样,都以“广延”(参考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中在谈及其以及更早时关于“空间”的叙述)为本质,只有“我思”才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本质。 “我思”也把人与上帝区别开来。“我思故我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个命题和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基本信条“我是我所是”的根本对立。比较这两个命题,可以看成它们句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是,“我”(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从上帝自身来认识上帝;而 “我思故我是”的意思却是,“我”(个人)以“我思”为根据,“我思”不但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正是由于这两个命题的明显反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产生了修辞上的效应,成为与经院哲学划清了界限的新哲学的第一原则。 05 “存在等于被感知” 贝克莱说:“esseistpercipi”(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所是的就是被感知的。他的理由是:任何事物都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道事物是什么。他的理由依赖对事物“是什么”的判断与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感性质的集合”)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没有把外物存在归结为感觉的意思。 但是,现在人们习惯把这一命题说成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把它当做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即使是在西方,贝克莱也被人解释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才是真实存在的“发疯的钢琴”,他的学说被说成是只要用脚踢一下石头,或者举起一只手就可被轻易打倒的谬论。 实际上,巴克莱并没有否定感觉以外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明确地说,他和大家一样承认在个人的心灵以外,有山水河海和动植物,以及其他人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独立于任何心灵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实体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对它们性质的知觉也是上帝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他的感觉主义和精神实在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06 “Being的全部意义为‘是’” 这是最近兴起的一种主张,不但希腊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为“是”,全部西方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Being的意义也为“是”。按照这种“从古到今,一‘是’到底”的理解,“本体论”应被译为“是论”,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思与是的关系问题”。甚至海德格尔所说的Sein也为“是”,Ontologische Differenz为“是论的区分,这是关于“是”与“是者”(Seiendes)的区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Being的意义暂且不论,海德格尔始终从“存在”(Existenz)入手来分析Sein的意义,他再三说明了Sein的首要的、基本的意义是存在的道理。并且,海德格尔明确地反对把Sein的意义归结为系词“是”。他认为,人们在使用逻辑判断之前已经对存在的意义有了在先的理解。他说:“对‘是’(ist)的解释,不管它在语言中被表达的自身意思,还是词最终指示的意思,都导致我们了解到属于存在性分析的问题的语境”。又说:“对于浮浅的命题与判断理论所曲解的作为系词的‘是’,我们要规定它的存在论的(Ontologische)意义。” 另外,海德格尔在专门讨论判断理论的著作《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联系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对系词“是”的意义做了批判性的分析,把它在判断中的联系和表述作用归结为存在性的意义。按照他的解释,“A是B”中的“是”不仅仅起着联系事物A及其规定性B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指示做判断的“此在”与A和B的关系。如果把Sein译做“是”,不仅没有突出Sein与“存在”的联系,而且违反了海德格尔对从系词“是”引申出Sein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做法的批判。
个人观点,还是推荐一下赵林教授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可能更靠谱一些。
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不知不觉听完的,很亲切的深入浅出,富有趣味,兼具时代感,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喜歡書中維特根斯坦的一句話,他說:「哲學病的典型特徵就是偏食症。」 所以,你要不想患上哲學病,就需要不斷地轉換你的視角,用各種例子在不同語境下來滋養你的思想,最終形成更為豐富、立體的思維。
这是一本从去年11月初就开启到今年3月底结束的与书友一起完成共读的哲学书,全程历时五个多月,除了最后一段时日发起的小跑冲刺,其它每天也就保持一章平缓慢悠的节奏步伐,但于己却已算是一次毫不轻松的思想“马拉松”长跑。如果要问在这漫漫长跑中有什么可喜可贺的成绩,只能说经常气喘吁吁、也总爱掉队、时不时在云里雾里的我最大的收获或许莫过于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所采摘到哲学家们的一些深邃智慧的思想硕果和以及偶尔与书友分享探讨产生的些许思维碰撞吧,兴许在某个瞬间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还建设着这门课呢,想来这也是周老师所期望的一道风景线(另外不得不说单纯打卡的行动也是一种无形暗示的力量监督啊) “作为这场思想的导游,我将带领你们一起去领略西方哲学的风景,给你们介绍每一处景观的历史背景和妙处所在,解析各种哲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和细微之处。与此同时,我希望所有的读者学会用眼睛去观赏风景,你可以反驳我说哪些风景不好,为什么不好,我们共同探讨、相互辩驳,最后达成一种可深可浅的相互理解。这个课程适合任何一个对世界和自我仍然保持好奇心的人来学习,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充满好奇的心灵和勤于思考的大脑。” 虽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但读这本书,我觉得必须得有安于一隅、甚至孤注一掷、奋战开来的耐心、决心和勇气,毕竟有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某种曲高和寡的孤独,当然也有的时候你也可能会与某位哲学家的思想产生共鸣,迸射出与古人之间穿越时空对话的喜悦默契,进而由衷感到无法抑制的雀跃。这满满当当浩如烟海的100堂丰富哲学课,已经记不清里面抛出了多少个问题,它让我想起了曾经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真正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像是一缕青烟,它让你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缓缓升腾起来,然后去用一双慧眼看看藏在身边那些“习焉而不察、日用而不知”的人与事与物。 “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呢?” 先不说这些问题到底多难回答,但似乎每一个都值得让你停下脚步,也足以让你流连、沉顿、迷思。就好比最初的源头之问:何为“最真实的存在”,还有好些关于人生的经典之问“你到底愿意做一头终日快乐的猪还是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你是更赞同苏格拉底的“未经考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还是休谟的“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哲学姿态,你是认为“只有知识才能带来幸福”还是更相信“保持某种无知是一种福分”?在讲卢梭一节时候的提问:“为什么我们出生的时候乃是原创,而到了死的时候却成了拷贝”?还有尼采的那句扣心终极之问:“一个人应该如何成其所是?”...在各种问题海洋里,其实很多都是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甚至你可能会留下更多不解和疑惑,可那又怎样呢,这才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有些人也许会因此感到困惑,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多么的不解渴啊!但是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才是最有意味和最让人着迷的问题 ”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知道,哲学在最初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而近现代哲学与古代已经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 “但是我想稍作解释的是,在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是一体的,哲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哲学。比方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古代哲学家,他们就像近代以来的物理学家一样关心行星理论,因为他们试图给世界提供一个统一的整体解释,所以就必然会把自然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对整体世界的统一解释。” 还知道了数学也可以和宗教结合在一起,它的开创者是毕达哥拉斯。以及了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各种庞杂繁冗的复杂关系。 “就像罗素所说的那样,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基督教的兴起于这种认知方式可以说不无关系,比如耶稣的著名弟子保罗就说过类似的话:“可见的都是短暂的,而不可见的都是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城邦)动物,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既不自足,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完满的善”,只有在城邦中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才有可能实现人之为人的功能与本性。亚里士多德深入研究了古希腊158个城邦的制度,按照“统治人数”和“统治的目的到底是公益还是私利”这两个标准把它们区分为六类政体,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好地贯彻了中道原则与实践智慧,从而得出只有坚持法治原则的混合政体才是“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优政体”。 还刷新了一些认知,譬如哲学也可以是个动词,主要在于它意味不在于掌握真理而是寻找真理,哲学里一个细微的用词变换就能改变整个语境(比如平等和同一,正义与公正) “哲学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寻找真理。同理,我们这堂课也不是在传授哲学的知识,而是吁请所有的读者一起来进行哲学的思考:你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这堂课,更要积极地参与并且建设这堂课”。 “人和人之间毫无疑问是不同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是不平等的,我显然不如姚明强壮高大,我也不如爱因斯坦聪明智慧,但是在一个最重要的意义上,我跟他们是平等的,我们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共识,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主张道德人格的平等不等于主张平均主义,不等于抹除一切差别,恰恰相反,主张平等的另一面是要追求一种“合理的、正当的不平等”。 我也逐渐领会“自由”一词的复杂妙义,知道了围绕它产生的纷争比共识更多。同时我也更加领会到希腊精神的妙处,就像关于哲学为什么产生的原因,其中一点便是有充足的闲暇去思索、人生、死亡这样的终极问题。一度反思着生活在这个快节奏被大量信息充斥包围的现代功利化社会的我们,到底有多少闲暇时日能去一边脚踏实地,一边专注好奇地仰望星空?还比如独立思考、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才能做到鸟瞰全貌,又比如比起哲学中的质疑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会知道何时停止质疑,适可而止。我也更加坚定明白,哲学并非高不可攀的神思妙学,它其实就是源于日常却不易被察觉的....另外我还惊奇地发现了哲学家好些都是金句大王,这也是让我足够钦佩他们的地方。他们好像洞察了整个人生般,能够一语道破天机,实乃神仙造化般奇妙。印象很深刻的有那个像谜一样迷住我的赫拉克利特,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变之不变,“驴爱草料,不爱黄金”的忠于内心,“疾病之余健康、饥饿之于饱足”的辩证;“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整个认人生都催人泪下”的塞涅卡,“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的亚里士多德,“我们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卢梭,还有那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两条箴言:“认识你自己”、“凡是勿过度”,如此言简意赅,却也如此意味无穷....整个课堂上,周老师一直强调,“理解本身就是最大的馈赠”,不得不承认周老师也是个理解我们的好“厨子”,一路上他都在试图把这道规模庞大的饕餮盛宴做得大众化又营养可口(列举大量实际生活的例子,包括他女儿小布谷也经常被他拿来当小白鼠哈哈),让我们饱尝滋味各色的哲学思想,有的浓郁香甜,吃完意犹未尽,有的苦涩干燥,让你会消化不良,有的酸辣并存,让你饱尝“舌尖”的口感,有的是似曾相识的菜品,有的却像是闻所未闻的新鲜花样....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在最初阅读之前设立的目标,现在看来好像还是过于宏大和理想化了,好些也并没有如期完成,但就像人生之旅一样,世间生活百态,去认真感受去品尝去体会就是了,偶尔能踮起脚看到追逐时的一缕光便足矣,还追求其它什么呢。
可以作为兴趣入门去读,理想国讲的很不错(*๓´╰╯`๓)♡。终极问题,走出洞穴的人再回到洞穴如何生存? 还是慢慢去读原著,会更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
我对哲学的了解是不系统的,古希腊那批哲学家略有了解,跳过洛克、休谟中世纪哲学家,直接到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古希腊哲学家与希腊神话有很密切的关联,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书非常吸引人,中间的一大段空白,这次算是补齐了,虽然谈不上有了清晰的脉络,但我知道西方哲学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维特根斯坦的了。
感谢周濂老师带领我们穿过那些重重迷雾,与这些哲学大师进行对话。 超好的一本西方哲学史入门读物,不仅开启我哲学的大门,同时也开拓自己的视野。 无知是固执的根源,我们人生可能就是一个消除无知的过程吧~快乐的猪和痛苦的人,我会坚定走向痛苦的人,只因为,我是人…
对于想以此书做哲学入门的同学请绕道,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让你啥也看不明白。 三分之二篇幅都在关注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很多哲学家的核心思想都讲不清楚或者干脆跳过,引文更是谬论百出,误人子弟。 别打开了,关上吧。
太闲散了,半天说不到重点,再次推荐赵林教授那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对比之下你就知道什么叫吊打
作者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带领我们这些好奇的门外汉推开这扇神秘的大门。文笔轻松幽默,原来哲学还可以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