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田震宇
    推荐

    哲学并不深奥,深奥的是宇宙,和你我的心。 哲学的确起源于深奥的思考,源于古希腊人对万事万物的思考,所以哲学起初就是宇宙学,就是万物理论。 但他们起初只能以涂鸦的方式,描摹整个宇宙。 他们把宇宙画成水,画成火,画成神,画成数字,画成概念。 他们画人,他们用粗略的线条画出人的轮廓,画上眼睛,画上耳朵,画上嘴巴,画上脑子,画出人与人手牵着手,画出理想中的社会与国家,画出正确和错误,画出正义和邪恶。 曾有人阻止过这些涂鸦,整整一千年。但他们阻止涂鸦的方式,却是自己以上帝的名义和自己的笔,继续涂鸦。 可涂鸦终究只是涂鸦。 人们质疑了涂鸦本身,他们怀疑人类的路子错了,用笔和自己拙劣的画技,根本没有办法描摹宇宙和人的丰富,也无法探求宇宙和人的奥秘。 无知就是无知本身,最无知之处,莫过于野心肆意磅礴。 哲人们小心翼翼地反思着自己,他们不再依赖笔,他们开始建模,用木头,用石材,用框架,也不再依赖手,他们用光,用色,用风,用声,用自然本身描绘自然。 他们也画人,起初他们忠实地画人,后来他们随意地给人填上五颜六色,然后删减到几种颜色,然后再擦掉这些颜色变成素描,然后删掉五官又变回轮廓,变成线,变成点,最后变成一张白纸。 他们不再画人,他们留下一张张白纸,他们自己画自己,自己用行为和选择,决定自己的形状和色彩。 直到他们把自己变成未经曝光的底板,装在摄像机后头,每次镜头开启,就会有光影进来,让纷繁复杂的宇宙,在自己原本空白的心里留下它应有的样子;然后他们自己小心翼翼地观赏,小心翼翼地开合镜头,再小心翼翼地拼接删除,让自己变成自己应有的样子。 深奥的宇宙和深奥的心灵,就在这一方小小的摄像机里合二为一。 哲学就是哲学史本身,哲学史是人类史的投影,人类史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扩展,所以哲学必定会凝结在每个人身上。 就像我们,白天一片光明时关心永恒,在夜晚一片漆黑时关心死亡。 所以当你仰看天空日月星辰感觉到畏惧的时候,当你俯察大地山河湖海感觉到惊诧的时候,当你平视众生飞禽走兽感觉到激越的时候,当你照见自己生老病死感觉到悲凉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发问,何为空间,何为时间,何为物质,何为精神,何为生命,何为欲望,何为我,我又欲何为。你就摸到了哲学的命门。 感谢周老师浅易而诚恳的解读。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ann2
    推荐

    所有已成型的哲理,都是过去式,都是别人曾经的思想火花。作为读书的人,解忧作者的火花,升华自己的生命。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推荐

    相比于这本书读起来的获得,更该记录的是打开了我这颗好奇的心,哲学一直让我觉得很烧脑,望而却步,但是这本打开,很好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作者说的进行了一场冒险之旅,虽然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也没记住,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被深深的吸引着,没读懂没关系,好像从哪里读起来都可以接的上,最后悔的是读到最后才发现有喜马拉雅音频课,所以又准备去听一遍。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暖阳
    推荐

    遇见一本书,亦如遇见一个人,慢慢成为朋友。接近尾声,知道要离别,不自觉的放慢翻的速度 心里踏实、意犹未尽而又莫名的空落~ 周濂的西哲课 有料且有趣 把枯燥的哲思揉进哲人的一言一行中,大概就是这样 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哲学。一路走来,上帝没有了 绝对真理也没有了,至高至善的人生意义也相对模糊了,只剩下在人山人海的虚无里努力思考着“人如何成其所是”…… 读的过程不由沉浸其中,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审视自己的意识、行为法度,心理学从不会告诉人们万试万灵的解忧方法,哲学却往往能提供通向丛林之外的上万种通透;当我们苦苦求答案而不得时,它会让你明白许多许多事,事情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也是目的~ 如果让我给哲学备个注脚,我想:《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最为恰当吧~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君莫笑ヾ
    推荐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中说:“人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受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王建国
    推荐

    哲学比做你要出门推开的那扇门或者你要眺望窗外时掀开的那扇窗,当你要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类,理解智慧,理解理解本身时,哲学这个幽灵一定就在你的三尺之上。周老师的哲学100堂课也试图让你从门或者窗户看清楚你想看到的,看到不仅仅通过眼睛,而是你的理解,你会发现理解是快乐的。理解万岁!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Shirley 🌻
    推荐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学者男神周濂,为你开启一趟2500年的西方哲学探险之旅。本书为你呈现的——100篇有趣、有料,不高冷、不轻佻的精彩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态度、有营养,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本越读越精神的哲学入门书。苏格拉底为什么拒绝众人的苦苦哀求,拒绝越狱,勇于赴死?《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周濂在喜马拉雅FM平台开设的“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课程,这些课程讲稿形成了《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一书。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孙中巍
    推荐

    信用周老师的话来作为读完这本书的体会吧:体会到来自于理解的快乐,这是哲学能够带给我们的最大馈赠。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hb
    推荐

    一个人无可避免负面情绪时,哲学真是可以慰藉人心的。100堂哲学课听得是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听完后百味交织,一声叹息。总结起来:课是听不厌的,书是读不完的,理是辩不尽的,人找不着北的。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小我退去了,看到了哲人们如是说: (苏格拉底)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泰勒斯)万物的本原是水。 (毕达哥拉斯)万物的本原是数。 (罗素)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洛克)人的理解可以说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官能。 (卢梭)人性是无法逆转的。人一旦离开了纯真和平等的时代,就永远不会再回到那个时代。 (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康德)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人天生求理解。 (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一切善的根源来自口腹之乐,就是智慧和文化也与此相关。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休谟)最生动的思想仍然比不上最迟钝的感觉。理性是而且也只能是激情的奴隶。 (莱布尼茨)这世界不会好了,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是所有可能世界里最好的。 (霍布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海德格尔)运伟大之思者,行伟大之迷途。 (柏拉图)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罗尔斯)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尼采)一个人如何成其所是。 (维特根斯坦)让一切如其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这趟哲学之旅作者希望读者打开固有的思维,既定的视野,看清人物和物物差异,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因理解就是最大的馈赠,而我还要加上慰藉这个词。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王攀
    推荐

    真的是一本适合入门但又不夸张的好的哲学(史)书,周濂老师和陈嘉映老师都是非常有趣的人呐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Qiu
    推荐

    (之前的书评莫名其妙找不到了,重贴一遍) 和十多位书友共读了五个月,终于读完了此书。这种强迫自己慢读的体验还不错。在放慢阅读的同时,横向并碎片化地翻阅了其他几本哲学简史类书籍。这种对比式阅读也是第一次尝试,觉得可以加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周濂希望读者能从此书中收获到三件事: 打开既定的思维模式,看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不同的观点。谈谈我的体会: 1. 关于打开。学习哲学的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哲学的精神就是怀疑,反思和批判。“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整部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 忘了在哪里看到,虽然对哲学的学习始于哲学史,但哲学的精髓不仅在于某些经典的思想结论本身,更在于到达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所以,学习哲学家们的思考方式比记住他们的哲学思想更为重要。了解某个哲学家的生活背景,他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理论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既然要打开思维,就要避免只读那些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哲学观点,也要阅读并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思维逻辑。 2.关于看清。哲学里讨论的都是很宏大且抽象的概念,比如存在,本质和自由等等。老实说,这样一本普及性的读物还不能帮助我厘清所有哲学概念。就我目前的理解,哲学的晦涩难懂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语言的使用有关。且不说有的哲学家喜欢自己发明一些新的词汇来凸显自己哲学的原创性,很多词语光是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有些细微的含义就已经丢失了。另外,即便两个哲学家使用同一个词,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作者或译者那里也会有差异的。如此种种,都造成了对哲学理解的困难。这个时候,用例子和思想实验来说明解释概念就变得很重要。书中的不少例子,包括周濂自己举的,都很有意思。 3.关于理解。对于哲学观点的理解,我觉得我也只是刚刚入了门。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对他们的思想,只能说大致了解,但还有些懵懵懂懂,完全没办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之前读过一本哲学书,把哲学史的脉络概括为理性的崛起和衰落。在读打开的时候,通过书友又了解到另外一种新的划分方法。【以下为摘录:根据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哲学史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1)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之前,哲学核心问题是“世界究竟是什么?”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本体论”。(2)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哲学核心问题变为了“人是怎么认知世界的?”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认知论”。(3)从康德之后,核心问题变为“人应该做什么?”从这以后,慢慢的,本体论的问题都交给科学(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统科学)去逼近。近来认知论的问题随着信息论、脑神经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逐步交由科学去探索。剩下的哲学问题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导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东西嘛,所以也可以称为“道德哲学”。而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崛起后,他们定义哲学的最终任务,就只剩下将语言的含义和逻辑整理清楚了。在他们看来,“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只是因为这句话含义不清,逻辑混乱。】 总结下来,打开这本书确实帮助我打开了的思维。但是就看清和理解这两个目标来说,只实现了很小一部分。正如周濂所说,“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所以呢,准备继续调动我的脑细胞去啃一点哲学原著啦。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王仙客
    推荐

    在看理想APP上第一次听到时就被吸引了,读书稿更是不亏。阅读体验之所以这么良好一方面是因为此书作为一本哲学科普书,论述清晰、语言平实又生动有趣,打开界面十分友好。另一方面作为被抛在这个世界上的此在,我们太需要哲学带给我们的理解的安慰了。前一段时间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很火,但我想其实穷人、不自由的人更需要哲学和文学。因为艰难枯燥的生活会更加直面地逼我们对存在发问。哲学也许不能给我们答案,甚至并非意在安慰,但对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希望,更好的世界和个人走在成其所是路上的希望。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世欣
    推荐

    我在看理想听了这本书。作为一个业余哲学爱好者,本书形成的庞大书单,在我从魁北克到多伦多这几年里,基本都通读了一遍。 从小到大,我有几次阅读的密集区,除了当学生,其他都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生活。我跟很多移民朋友聊过这事,是的,我所在的国家政治稳定,福利丰富,平时没有人找你麻烦。这个,在我回国几次后被证实,我一回国就要现原形。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田超
    推荐

    看完之后对西方哲学有稍许的了解,周老师讲解的已经非常通俗简单,虽然大部分还是看不懂,但是对哲学的兴趣比以前更强了,适合作为西方哲学的入门级书籍。各位哲学家脑洞确实很大,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思考的深度广度给人很大的启发,能领略一二就是幸事。读哲学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或许能活的更明白一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