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知识付费绝非一种形态,但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周濂这本《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可为典范。虽然它肯定卖的不会太好,事实上据我所知经济效益也实属一般。但这是我们需要得。 门槛永远是流量时代的敌人,好内容需要一定的自律和耐心,需要认真的读者——即使写给西方哲学史零基础的读者。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能够讲出一些自己的独特体会,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与个性。这是一本写给哲学零基础读者的普及读物。我把自己看成思想的导游,尝试告诉读者哪片风景值得驻足观赏,哪座森林暗藏杀机,何处有浅滩,何处是激流。我试图向读者展示思考的痕迹和脉络,但绝不代替读者做出最终的判断,因为归根结底,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免费的,只是我们会忘记。律师医生甚至修车开锁都是收费的。 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群的进化,人类永远欲求不满并缓慢进步,漫画和搞笑不再能满足的时候,相对复杂的内容才呈现写给未来的样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经典,现在我愿意把这本书与之并列。 哲学早已经不是经验主义和玄幻神道如智慧般若那样的稚嫩,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已经无法进入哲学的门径,在康德黑格尔维根斯坦面前,思考本身都需要资格,经过训练和票友爱好者,区别不是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而是光明与瞎了的区别。 我看康德黑格尔的时候相当于瞎了,脑子瞎了,眼镜没瞎,每一个字都认识,极少的时候才知道这两位大拿可能在说什么的万一。 好在中国文化早就教化我们抱残守缺,不完美不完全懂得不碍事,到哪儿是哪儿,凡所理解了解一知半解,都是精进。 你会发现原来《黑客帝国》的思想火花早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就已出现,你会发现诺齐克的“钵中之脑”与电影《盗梦空间》有着类似的结构,而刘慈欣在《三体》中描绘的黑暗森林法则,霍布斯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讨论过了。 通过这门课,你会发现:原来,孙俪和邓超主演的《幸福像花儿一样》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找到源头;原来,哥白尼当年论证日心说的时候,其中一个理由是,太阳比地球高贵,因此,静止不动的应该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原来,知识分子与意见领袖的区分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原来,大学(school)的古希腊文原意是“度过闲暇的地方”,但是这里的闲暇绝不意味着空洞、空虚、无所事事,恰恰相反,对古希腊人来说,能够“占用闲暇时间”的一定是某类特定的事情,这就是言谈,尤其是指学术性的讨论、辩论和演讲,而school的本质就是自由——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 日本学者内田树的说法: 对于一个论点,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对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一个人应该能够讲述出自己形成这个判断的经过。只有面对这样的人,我们才可能和他进行谈判、交涉。无法与之交涉的人,并不是因为对自己的意见十分确信而“不愿做出让步”,而是因为不能讲述出自己意见的形成过程而“不愿做出让步”。 这是讨论的有效前提和方式,也是检验我们自己的有效方式。
说实话对于本书的评分非常纠结,很想给个一般(下面会说下理由),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给个“好看”会更好些,“好看”的理由是: 1,为我们梳理了西方哲学史的大概脉络和西方先哲们的重要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对西哲史有个初步的了解。 2,作者的文笔很好,不愧是中文系毕业的,文学功底深厚。 想给个“一般”的理由其实和上面两点相关: 1,有点太概括了,该深入讲的地方没有深入,看的正起劲突然转移话题了。而且有挺多内容解释的还是不够浅显易懂。 2,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偏多,在讲先哲思想的时候有太多个人的观点,影响了对先哲思想的理解。
一本不可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这本书通过短短100节哲学课简单的为读者梳理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相比一般哲学史类书籍而言,本书着重探讨了笛卡尔(近代哲学)之前哲学家的思想。其中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解析尤为精彩。 作者在评价苏格拉底之死时,曾这样谈到:“在民主政治中,最可能赢得民意的不是德才兼备之士而是巧舌如簧的民意扇动者,这些人最擅长拨弄听众的情绪。”当时的雅典社会崇尚精通各种辩论术的诡辩家,其中尤以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和芝诺最为著名。 苏格拉底提倡的“无知之知”和“对话法”正是为了回应这群诡辩家。对于当时那个时代而言,“语言的败坏象征着人心的败坏,语言秩序的颠覆意味着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颠覆。” 作者在谈到为什么《理想国》被称为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时曾如此谈到:“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想要过上良善生活,就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1.要根据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内在信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2.要有质疑和拷问那些信念的自由。 而这两个条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都不具备。”我们很难想象现代社会会按照《理想国》中培养哲学王的方式培养领导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也都有质疑社会信念的自由,而这无疑是与《理想国》中的核心思想相违背的。 书的后半部分简明扼要的讲述了诸如: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罗尔斯等人的哲学思想,其中内容便不再赘述。 我想说的是,从笛卡尔开始,哲学研究开始演变为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方面是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首的经验主义哲学家(重归纳法);而另一方面则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为首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重演绎法)。双方关于“天赋观念”是否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过程互有来回,可谓十分精彩,而双方的争执直到康德的出现才算告一段落。书中在谈到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区别时,提到了培根的一个有趣比喻,培根曾说道“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但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结网。”这个比喻无疑是充满幽默却又十分贴切的。 作者在书中始终强调维特根斯坦那句著名的忠告:“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又有什么用呢?”同时,作者还提出“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绝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对于事物发展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以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对于哲学思想而言,我们则更要辩证的去看待、剖析和理解其中精髓。
遇见《打开》实属偶然,因见到朋友在组建《打开》共读小组,怀着对哲学的好奇,虽然当时已经同时在看两三本书,还是毅然报名加入到共读小组中。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有共读小组,要不这么艰辛的哲学书,怕我自己是无法坚持看完的。 打开这本书,在周濂老师的带领下,沿时间轴,做一次思想的旅行,就从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开始。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先哲们的思想蜂蛹着映入眼帘、应接不暇,还未待我细细品味,又迎来了中世纪哲学的三大主题,以及接踵而至的近代哲学大咖们,对于我这个哲学小白来说,绝对是思想的饕餮盛宴。只是读到后面,前面讲的已经基本都不记得了,就像诗里描写的一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剩下的只有一些读书时的感触,与书友们分享。 最初的感触就是,哲学家们都是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人。这一路阅读下来被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困扰着。忽然发现自己平时看问题过于简单,事物原有很多层面,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于是敬畏、缄默、静静读书。繁多思想涌入引起的混沌、沉默成为读这本书大部分时间的主旋律。 “责任心、使命感”是我对哲学家们的又一个很深刻的印象,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成长历程孕育出不同的哲学家,他们本着对时代、对迷惘疑惑,对不幸事件的反思,勇敢找寻其背后的原因,从理性的角度去破解困局,因而哲学家不仅是善于提出问题的人,也是勇于解决问题的人。这种勇敢不亚于战场上的厮杀,战场上通常都有战友并肩作战,而哲学家往往要独自一人面对未知的路。 如果说之前的阅读处在混沌状态,那尼采的到来将这片混沌冲击成了支离破碎。理性是之前哲学家构筑思想的基础,而尼采认为理性束缚了人性,抑制了生命力;道德是很多哲学家讨论的主题,而尼采主张超越善恶,用非道德的眼光看世界。更是提出了上帝已死,超人诞生,如先知般给人类指出一条未来之路。 在此危难时刻,维特根斯坦横空出世,将我们拉回到现实。他指出“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项活动。哲学的成果不是‘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并指出“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他将高大上的哲学超级概念拉回到现实的“粗糙地表”上,认为哲学思考必须要和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发生关联。从而才能还原它们最亲切和最本真的面目。 经过五个月,跟随周濂老师与共读伙伴们一起完成了《打开》的思想之旅。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们才可能鸟瞰全貌,看清差异和联系,实现面相的转换。” 而这正是《打开》这本导读书带给我们的。虽然阅读后还有很多迷惘,但他为我们开启了阅读哲学书籍的大门,相信《打开》只是一个开始。
这个时代的病症太多,唯有哲学可以拯救。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意为爱智慧,因此哲学也被称为爱智之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亚里士多德)这也意味着哲学作为爱智慧之学,从来不会妄自尊大地认为占有了智慧,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哲学家只是一个以温和而理性的方式热爱智慧的人,而且也必定是一个无比谦卑的人,但这不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渺小,生有涯而学无涯,一旦有人狂妄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样的人要么是先知,要么就是最无知。 简单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一个学问,主要是探寻宇宙和万物的本原和普遍的法则,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 而本真意义上,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不论你学问多少,缘何谋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彻悟,你就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悠闲漫游了。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不是公共事业,而是属于私人灵魂的事情。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人生产生某些根本性的疑问时,他就会求诸哲学。 因此,当你对这个世界仍有许多疑问并决心要不断地探寻答案之时,当你深知自己的无知并决心要不断地学习之时,当你开始凝视你的灵魂并决心发掘自身的智慧之时,哲学之门便向你敞开了。 哲学有什么用? 为什么会问“有什么用”?在这个利欲熏天的时代,人人急功近利、浮躁之至。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以利衡量某一事物,其特别推崇那种当下便可生出利益的事物。因此,有些人在问这个问题之时,早已认定哲学无用,而这种发问其实也满含嘲讽之意。 对此我想说,哲学看似无用,其实有无用之大用。 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更光辉更灿烂的生命,在于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自我,在于把希望、自由、幸福都带到人生里来,在于给予生命做人的勇气、信念和智慧。 海涅曾说:“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哲学可以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往往是世界改变的开端,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既然哲学可以改变世界,那么自然也能改变人生。但哲学并不会直接改变你的人生,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它会拓宽你的视野,它会培养你的格局,它会磨练你的性情,它会高贵你的灵魂,它会丰富你的世界,它会帮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人的一生或许充满了偶然,也或许都是必然,但无论如何其都不足以成为人放弃思考的借口,当人开始思考,其生活就已然在慢慢改变。 哲学的慰藉。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人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受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哲学不会带来物质的利益,但哲学可以给人的精神以慰藉,哲学使人成为人。人生而受难,久难而终,哲学带给人精神上的依靠,使人在这世间坚毅不倒,于危难前镇静自若,使凡人之躯也若那神明一般庄严肃穆、熠熠生辉。 哲学的乐趣。西方有句谚语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意思是说,烘面包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人生,而增加甜味的蜂蜜则是哲学思考。因此,哲学可以润色我们的人生,使生活里习以为常的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的事物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给我们增添许多的乐趣。总的来说,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不学哲学照样可以生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每当听到类似的反驳,我就会想起约翰·密尔问过的那个问题:你到底是愿意做一头终日快乐的猪,还是一个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我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哪怕做猪,快乐就好!但是我很怀疑人这一辈子真的能够像猪一样生活,很有可能,人生的本质就是想要做猪而不能的一段旅程。因为迟早有那么一天,你会像苏格拉底那样开始发问: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德性?因为人不可避免地要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什么?因为我们是这个星球上唯一有理性的动物,因为我们是那个忍不住会要追问“为什么”的存在者。 为什么要学哲学? 事实上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共通之处,但我仍愿将其单拎出来作出说明,因为学习哲学最重要的目的正在于此: 黑格尔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有教养的人喜欢进行抽象地思维,反倒是没有教养的人最喜欢抽象地思维。 什么叫做“抽象地思维”?就是以偏概全的思维,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通俗来说就是“幼稚地思维”。而这种“幼稚地思维”我们在生活中无处不见,特别是在一切网络公共平台上,人们常常以某人所做出的某一个行为来断定其全貌如何,这种断定不仅是毫无可信度,更是增大人们之间误解的来源! 例如:鹿晗是曼联的粉丝?他一定在炒作!什么,你居然喜欢日本文化,你这个精日分子!崔永元揭露阴阳合同,嗯,他是正义的化身。凡此种种判断,都是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可悲的是,多数人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反而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目光如炬,一针见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仅仅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去静态地、片面地总结概括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恰恰是没有教养的体现,是黑格尔所反对的抽象思维。 对错好坏,这些评价当然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的字典里只有对错好坏这几个字,如果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尺度只有这几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是在抽象地思维,就是在幼稚地思维。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我们学习哲学首先地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不要片面地、简单地看待问题或是评判他人,而是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复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但在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的同时还要守住最基本的价值立场,不堕落成相对主义者。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 如何学习哲学? 学习哲学一定要阅读哲学原著,并且不是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在阅读中我们必须是跟随作者而主动地思考,不要被动地接受,不能像读小说一般只是很快的浏览以求了解大概意思,因为在阅读哲学时常发生的事就是“明明这些文字你都认识,但是连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你就不知所云了”,这很正常,所以阅读哲学一定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边读一边记一边思考,阅读本书也是一样,要慢慢地跟随作者畅游,深刻体会伟大哲人所言之深意,尽情享受其对你的原有思维与认知的一次次地冲击与破坏。 关于阅读哲学原著,罗素说过这样一段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hypothetical sympathy),直到知道在他的理论中有哪些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当此时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个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长期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会妨碍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尊崇会妨害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有两件事必须牢记于心: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么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没有人在任何一个主题上达到过完全和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达了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曾经看起来似乎是真的。通过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可以立刻扩展我们的思想领域;并且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珍爱的许多偏见,对于有着不同心灵气质的另一个时代来说,会显得何等愚蠢。 罗素的这段表述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避免获得一些廉价的成就感,避免太过珍爱自己的偏见。 另外,前面说过哲学是属于私人灵魂的事情,旁人是无法教会你的,只能自己去摸索。康德本人曾经说过,哲学是不可教的,唯一可教的就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在具体的哲学思考过程中,只有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是可以确定无疑的。所以方法论上的启发性,才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哲学体系带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因为哲学不可教,而学习哲学本身就有一定的门槛,所以许多人本来对哲学有一定的兴趣,但被其折磨之后不免怀疑自己智商是否有问题,于是便敬而远之。其实,哲学的学习过程就像学数学,你不可能让一个十以内加减法都没学会的孩子去做高考试题,哲学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你直接去读康德、黑格尔那必然是读不懂的,那只是自我折磨,这也就是读哲学史的必要性, 学习哲学你必须从头开始,从古希腊哲学开始! 哲理名言 哲学家们说的名言意味深长,令人闻之不免若有所思。在此摘录了139条哲人语录与大家分享,时常的阅读与背诵定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变自己、感悟人生、理解世界。 泰勒斯: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 宇宙的起源是水;一切都充满神明。 阿那克西曼德: 在“时间”的评估安排下,万物因为相互的不义行为,而轮流受罚,得到报应。 毕达哥拉斯: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不论是在别人面前或者自己单独一人,都不要做一点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赫拉克利特: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巴门尼德: 存在者存在着,不存在者不存在。 芝诺: 运动的东西既不在它所在的地方运动,也不在它所不在的地方运动。 德谟克利特: 不爱任何人的人,据我看是也不能为任何人所爱的。 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的。 人类感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身体健康,也不是财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思诚直,智慧丰硕。 苏格拉底: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胜过做快乐的猪。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我非智者,爱智而已。 柏拉图: 聪明人说话,是因为有些话要说;蠢人说话,则是因为要说些话。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哲学起源于惊讶。 与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 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喜爱孤独者,非神即兽。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幸福在于理性的观想(theoria)。 哲学是彰显人性的卓越之最愉快的活动。 塞涅卡: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伊壁鸠鲁: 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皮罗(皮浪): 人应该保持继续研究的心态,对一切事物不下判断,保持沉默,以此获致心境安宁。 普罗提诺: 眼睛如果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就看不见美。 奥古斯丁: 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坏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对敌人的仇恨,仇恨之心在我们内心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我们打击敌人而给敌人造成的伤害。 安瑟尔谟(安瑟姆): 我为了理解而相信(唯有信仰才能理解)。 托马斯·阿奎那: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在于对真理的沉思。 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 司格特: 每个人的良心就是为他引航的最好向导。 罪恶之心使人变得虚弱。 高尚的人无论走向何处,身边总有一个坚强的捍卫者,那就是良心。 在懦夫和犹豫不决者眼里,任何事情看上去都是不会成功的。 奥卡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库萨的尼古拉: 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清楚,他的学问就越大。 培根: 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自由。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霍布斯: 幸福是一个不断渴望的过程,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达到前者就开辟了通向后者的道路。 享有反对他人的自由时,也必须愿意让他人反对他。 笛卡尔: 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的“怀疑本身”。 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不要去追求或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尽力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帕斯卡: 人是可以思考的芦苇。 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 心有它的的理由,但非理性所能理解。 信念就是去肯定一个尚未被证明的说法。 斯宾诺莎: 最大的骄傲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我们对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 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莱布尼兹: 这世界是一切可能有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呢? 人的主动性来自清晰的知觉,被动性则来自含混的知觉。 洛克: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对于任何不信上帝的人,任何契约都是无效的。 人心如白板。 贝克莱: 谁若整天说世界无好人,你可以断定他本人就是个歹徒。 存在即是被感知。 休谟: 一切权力,最后必以群众的意志为依归。 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而来。 习俗是人类生活的伟大引导者。 唯有破除宗教理性化的迷妄,方可还出真正信仰的本来面目。 人生由习惯与信念所决定。 卢梭: 一物本身没有意义,你必须赋予它意义;而价值也透过你所选择的意义而彰显出来。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伏尔泰: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生命在于运动。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人所知者,只是现象,而非本体(物自体、物自身、自在之物),所以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费希特: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种哲学,正因为他就是这种人。 教育的本质即是道德心。 黑格尔: 人类从历史所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他们没有从历史学到任何教训。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能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失败。 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叔本华: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就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人生如钟摆,来回摆动于痛苦与倦怠之间。 生命的本质是生存的意志。 马克思: 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 经验证明,能够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性是人自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制造出来的。 克尔凯郭尔: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 尼采: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种错误。 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精神三变:一变为骆驼,再变为狮子,三变为婴儿。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谁要学习飞翔,必须先学习站立、奔跑、跳跃和舞蹈:人无法从飞翔中学会飞翔! 詹姆士: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培养人格,人格影响命运。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你在看到好人时,可以辨认出来。 胡塞尔: 意义乃是一种心灵的意向。 罗素: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有经验而有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的人生正则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维特根斯坦: 能说的,就能说得清晰明了;不能说的,就该三缄其口。 人类生活的核心是思考。 哲学即是语言治疗。 雅斯贝尔斯: 哲学不是旁观者的沉思默想,而是生命的内在的探求过程。 海德格尔: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人,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思想伟大者必犯大错,而思想渺小者,同样会犯大错。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萨特: 他人即地狱。我不关心上帝,我只关心人。 存在先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