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孤山梅雨
    推荐

    波伏娃的“第二性“应该是女性身份如何形成于生理、历史、神话、社会、家庭与两性关系漫长变迁中的最客观全面之剖析著作。本书不是对几千年来男权社会中的女人被动地位这一基本事实的反抗咆哮,或对任何直男癌才子对女性看法的反戈一击与矫枉过正,而是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和审视女人在各方面较之男人在所处环境中的不同和为何有此差别。书中探讨了女人值得骄傲的种种特质与弱点,展现了一幅女人如何在仍然是男权社会的现代文明环境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她的分析阐述无论是前半部分关于历史神话中女人身份地位演变的旁征博引,还是后半部分详细精彩推演女人一生自我实践的方方面面情形,科学理性的分析与经验例子之提供双管齐下,既有思想和哲学意义上的高度,也不乏女性身份在社会学背景下的角色透视。更重要的是,作者书中各章节所有的理论与实践事例都围绕在“第二性“这个女人历史上扮演的性别身份之论证,之利弊荣辱回顾,并随时穿插提供了一些女人怎样在第二性的被动势态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获益或主动权之对策/建议。波伏娃的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在性关系中,异性恋中的女人只有在被动被爱中才更有机会获得比较完美的性爱快感,因为大部分男人在两性关系中都趋向居于征服者的阳刚强势角色,而女人天性中的性快乐在作为受体一方时表达得最淋漓尽致。此书也对诸如女同性恋、独身、和独立女性身份做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对女人与男人同样入木三分的了解与性别身份之犀利刻画,文采流畅幽默,逻辑性强,思想敏锐,如此种种的学术性文学性兼有的一部女性历史之大全,令人肃然起敬!最后,波伏娃近半个多世纪前的开创性女性论著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意义。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风之子
    推荐

    《第二性》独立,自由,平等,永恒的主题。学术性,思想性非常有深度的作品。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顾莹
    推荐

    看完波伏娃的第二性,感觉很压抑。 或许是因为她说的是事实,身为女性,我们总是本能地逃避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但是男性不这样吗?凯撒大帝不是也说过,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女人是天生的。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承担着繁衍后代,照顾后代的责任,这和大自然里其他雌性物种的特征是一样的。虽然从生物学的角度说,有单性繁殖,有雌雄同体,但是人是高等动物,和这些物种没有可比性。人类进化成这样,女性被赋予区别于男性的生理特征,首先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次,女人又是后天养成的。即使在今天,女性取得经济独立后,在道德、社会、心理状况中并没有达到与男人一模一样的处境。更何况,在世界很多地方,女性远远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还在继续被歧视被奴役。不能因为克利欧佩特拉、武则天做了女皇,就证明2000年或者1000年前男女就平等了。个例不能说明问题。没有量的个例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依旧以社会地位判断一个男人,以家庭幸福判断一个女人,一个独身女人或者没有子女的女人事业再成功,很少有人认为她是幸福的。女性依旧是第二性。 第三,女性的问题来自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一直唐顿庄园里那位老妇人说,作为女人,当然可以自相矛盾。其实这种矛盾来自于女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女性的自然属性是向内的,要求她们以繁衍后代为第一职责,这是人类延续的基础。人类的婴儿期相比较于其它物种是非常漫长的,养育几个孩子,照顾一个家庭,就会耗尽女性的一生。女性的社会属性是要求她们向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觉醒,女性要求平等的经济、社会、政治的权利,确实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获得了这种权利。但同时,女性的自然属性并没有改变,因此女性依旧生活在矛盾之中。 波伏娃的一生是一个个例,没有结婚,没有生育,没有承担女性作为自然人的责任。但是正因为如此,她的思想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具有了普遍性。她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男性社会约定俗成的思想,这是她的价值所在。 不建议年轻的女孩子读这本书,只有有了一定生活阅历后,才能对女性身份,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有自己的判断。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陈先森
    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这是研究女性的经典作品,横跨多个学科,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哲学。洞见纷呈,有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的论述从宗教命题(亚当是夏娃的一根肋骨所造)开始,以“独立的女人”作为终章。这个安排,当然是经过了作者深思熟虑的,并且很符合这本书的目标,解释女性的历史地位,目前状态和未来应该存在的状态,赋予女性以独立的地位。         怎么说呢,从感情上讲,其实我个人不大赞同 “第二性”这个命题。但是在客观现实里,女性的确处于被动的时候较男性为多。不说别的,比如说怀孕生孩子,从怀到生和哺育长大,女性都是很被动的。而男人很超然,他主要是负责授精。一如波伏娃的比喻,女人如器皿,如花盆,男人种下种子,剩下的事都是花盆的,都是女人的。在这个现实里,女性的被动迫使她不得不提前成熟。开玩笑的讲,女人一旦生下孩子,其心智的成熟瞬间可以做作为老公的男人他妈。这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客观的现实迫使女性不得不忍辱负重,不得不提前成熟。        我们从人格出发,当然没有第二性或者第一性之说。因为男女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但是人格的平等不意味着男女在客观现实中的平等,因为人格是比较抽象的存在,它首先是一种精神性。而在客观表现上,男女实际上仍然是不平等的。女性承担了过多的家庭义务,生殖和哺育的责任。而在社会的职业分配中,女性更多的时候处于辅助地位。如果她想改变这种现实,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在某种意义上抹杀了她作为母亲或者合格母亲的机会,使她不得不像一个男人一样去存在。         然而我们毕竟已经远离了蒙昧时代,度过了新文明起点的近代和大发展的现代。在当今,女性的地位问题,或者说摆脱第二性的问题,正在得到空前的改善。人格的平等,政治权利的平等,自由的选择权利的平等,都使男人和女人的两性权利越来越趋向于一致,平行。         当然,权利和精神心理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足够的改善,然而女性生理本身的被动,是很难得到完全克服的。月经期心理和生理的不稳定,生产和哺育期的问题,都是客观和无法克服的难题。这就构成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被动依然有限的存在着。在可见的未来,可能还是难以得到完全的改善。         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第二性的说法,并不独女性独享,男性也是第二性。其理由如下:首先,在上帝的造人过程里,上帝自身才是唯一的第一性,男女都只是第二性而已。其次,由于夏娃是从亚当的身体中分离出来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赋予了男性“母体”的女性身份。即是说,亚当“怀孕”,“生”出了夏娃,亚当也是“女性”。如果夏娃是以后繁衍人类的母性第二性,那么亚当也是夏娃之前的第一个“第二性”。第三,如果上帝是第一性是成立的,那么作为第一个第二性的亚当和永恒第二性的夏娃共享第二性的身份。因为亚当和夏娃,他们是雌雄同体的。换言之,每一个女性的体内都潜藏着可能男也可能母的卵子,每一个男性体内都潜藏着可能男也可能母的精子。         亚当和夏娃,男性和女性,都是第二性。因为在他们的身体中,都潜伏着双性的因子。惟上帝是唯一的第一性。这很符合宗教的传说,以及是精神教义。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则两性平等是必须的选择,必然的结果。而这一点,已经与宗教无关了。 2019-5-3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k
    推荐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ononok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969262/ 郑克鲁这个译本貌似是最广为人知的,而且豆瓣评分奇高(目前9.2分)。然而我却读得苦不堪言,一直疯狂怀疑自己。痛苦在于打开评论,目之所见没有几个人指出翻译有问题,有一个吐槽的还被围攻了,看得我满头问号,因为一般只要是译作,豆瓣前排评论里面一定有吐槽翻译的。痛苦还在于这本书如此重要,引用概率如此之高,我却读得囫囵吞枣,以致经常昧着良心引用二手文献。 直到有一天,我找了个英文版(Vintage,1989),才觉如释重负,痛感沉冤得雪。我不能忍受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坑爹。必须说明我也做过翻译,本身反感那些不管是不是自己阅读能力问题惯性甩锅给翻译的懒汉读者。但是这本书现在的情况竟然似乎是皇帝的新衣说不得,我只能秉笔直言。必须公开吐槽还在于这些翻译问题太典型了。以下只是第一章开头没多久,论述进入稍微哲学一点的水域的时候郑译者给你人为制造的理解旋涡。此类错误在全书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果能拿法语原版来质证当然更好,但我觉得英文版本也足以挑破问题了。 黑体字是我个人试译。不一定完美。谨作对照。 先来一个全局观。各位可以先看看整段下来什么感觉。 截图拼图好辛苦 这段作者是要探讨为什么有两性区分。但是看着这些句子,尤其划线的几处,你能理解这个意思?再看英语版: 而且英文版到这里分段了,陶铁柱版到这里也分段了 1. 逻辑搞反(双重否定变否定),简单名词复杂化 如果黑格尔力图从逻辑上建立性别论,那么他就不忠实于自己的理性迷狂说。 Hegel, however, would have been untrue to his passion for rationalism had he failed to attempt a logical explanation. 英文句子逻辑多么清楚,翻译成“如果黑格尔不尝试给出一个逻辑上的解释,他就不忠实于自己对理性的热情”就完了呗。首先句子逻辑搞反了,人家意思是“如果不搞出个理论解释就对不起他对理性的热情”不是吗!“性别论”是哪来的,有必要添加这个宾语?“passion for rationalism”两个简单的名词也要复杂化,“理性迷狂说”?黑格尔提出过什么“理性迷狂说”?是讲“人若太理性会迷狂”的一个假说吗? 2. 丢掉重要句子成分,从句掰得稀碎之后拼不起来 据他看来,性别代表一种中介,通过它,主体作为类属,具体地得到实现。 Sexualtity in his view represents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the subject attains a concrete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kind (genre). 这是紧跟例1后面的一句。“具体地得到实现”是什么鬼啊,句子主干变成了“主体得到实现”?“the subject attains a concrete sense”主谓宾那么明显,怎么就把宾语丢了呢?而且从句也不用掰的这么稀碎吧,尤其考虑到这书受众的阅读水平也不会太低,“性别在他看来是媒介,主体通过它获得对某一特定类别(类型)的确切归属感”,不是很明白吗。 这两个例子也够清楚了。承受力比较强的朋友可以再往下看几个例子。 紧接着的另一大段: 再来一段 3. (姑且称为)另起炉灶,任意发挥 个体和物种通过个体对物种的超越,在它们的真实性中得到实现,没有第三项也可以在生殖者与孩子的简单关系中进行,因为繁殖可以是无性的。 The projection or transcendence of the individual towards the species, in which both individual and species are fulfilled, could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the intervention of a third element in the simple relation of progenitor to offspring; that is to say, reproduction could be asexual. 槽多无口……首先又乱丢东西,projection怎么就不见了?然后要命的,句子结构又分析错了,主语被偷换(both individual and species→transcendence)。“在它们的真实性中”?天外飞仙,不知道哪来的。“生殖者”跟“孩子”画风也太不一致了……在个体对物种的投射或超越当中二者都得到实现,这种投射或超越可以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在祖代到后代的简单关系中完成,即繁殖可以是无性的。是不是好多了? 4. 丢掉重要内容,括号内补充变成独立句子成分 或者,这两者的关系可以是两个同类的关系,差异在于同类个体的特殊性,就像在雌雄同体生物中常见的那样。 Or, if there were to be two progenitors, they could be similar (as happens in hermaphroditic species) and differentiated only as particular individuals of a single type. 这是紧跟例3后面的一句。看到这句话,中文读者一定开始努力思考:“两者”是指什么呢,要么是上一句中的“个体”和“物种”,要么是“祖代”和“后代”,然后发现怎么看怎么困惑。结果一看英文,原来另有新的主语!是“两个祖代”!这也太坑爹了吧,为什么“there could be two progenitors”这个重要内容就这样毫不顾惜没有任何理由地拿掉了啊!另外“就像在雌雄同体生物中常见的那样”原文中明明是放在括号里的,为什么自作主张变成独立成分? 或者,如果有两个祖代,他们可以是类似的(就像雌雄同体生物中会发生的那样),区别仅在于他们是同类当中两个不同的个体。 5. 逻辑搞反(又是双重否定变否定),私自删减,私自添加 在《感知现象学》里,梅洛—庞蒂指出,人的存在迫使我们修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概念。他说:“存在没有偶然的属性,没有能有助赋予它形式的内容,它不接受自身具有纯粹事实,因为它是运动,事实通过这运动得以承受。” Merleau-Ponty notes in the 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ipetion that human existence requires us to revise our ideas of necessity and contingence. 'Existence,' he says, 'has no casual, fortuitous qualities, no content that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its aspects; it does not admit the notion of sheer fact, for it is only through existence that the facts are manifested.' 梅洛庞蒂明明说的是“no content that does not contribute to…”,“没有无助于啥啥啥的内容”啊喂!“casual”去哪了?哪来的“自身”,哪来的“运动”?……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人的存在要求我们修正我们对于必要性和偶然性的想法。“存在,”他说,“没有漫不经心的偶然的属性,没有无助形成其外观的内容;它不承认纯粹事实的观点,因为事实只有通过存在才得以显示。” 6. (只能说)不学无术,乱用大词 他的命运的本质特点之一,是他的暂时生命之运动,在他之后和在他之前创造出过去和将来的无限性,物种的延续于是就关系到个体的局限;因此,可以将繁殖现象看做建立在本体论之上。 One of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his career is that the progress of his life through time creates behind him and before him the infinite past and future, and it would seem, then, that the perpetuation of the species is the correlative of his individual limitation. Thus we can regard the phenomenon of reproduction as founded in the very nature of being. 又来了,郑老师您怎么就这么爱“运动”?“本体论”,好家伙,ontology跟nature of being混为一谈了,“本体论”跟“存在的本质”是一回事吗?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您不查证通行译法坚持自创《感知现象学》就算了,“本体论”这玩意儿也敢乱用?……他的生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他的生命在时间中的进展,在他之前和之后创造了无限的过去和未来,因而看起来就像,物种的延续性和他的个体有限性相互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繁殖现象建立在存在的本质之中。 好了。虽然还有无数例子。但我累了。就这样吧。总之,基本上你在这个版本中一切读不明白一头雾水的,在英文版本中都清晰明了一气呵成。的确,英语相较法语版本可能简化,英语就是简单嘛。但不管怎样好歹语法逻辑类似,构词法也相通,句子意思和味道都能保留。 毫不怀疑郑克鲁先生的译本直接译自法语,法语语法和用词可能就是晦涩,翻译过程可能充满艰辛,但是这不是自暴自弃不负责任的理由啊!译者完全可以搞一本英语的在手边帮助自己理解啊。搞不定法语就不要硬搞,聪明方法有的是。 总之,建议读英文版,不能读法文版就读英文版。除非为了研究一个翻译究竟都能犯下哪些滔天过错,不要读这个版本。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赵祥亦
    推荐

    在幻想中寻找具体行为的关键是错误的,因为幻想是作为幻想被创造和被拥有的,其幻想不具备对现实的行为中有明确式的作用,来作为现实的可能性,创造幻想,则是结合自身思考而言的,不具备可行性。 所谓思考则是大脑,以现在已知的事,知识,物质或者人等等,会通过这些作为思考的基础,在对面对事物来进行思考,造成虽然同为思考,但结果皆不同,因为认知的不同,导致思考出的结果的多样性。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山魂水魄
    推荐

    《第二性》应该还有后续,但讲真,还真不敢再进入。因为其中几乎都是女性的血和泪,是屈辱,是诅咒,是无力的抗争。再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概念,互相对立的观点,让读者开卷皱眉,掩卷懵圈。 还好,毕竞从中了解到西方所谓文明伪善的一个侧面,没有对比,就没有是非。可以明明白白地,干干净净地重新整理思绪,去勇敢地崇是斥非。 坦白地说,很敬佩作者,书中的所有论据需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去搜罗,去梳理,也揉进作者阅历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所悟,在讨论性别平等的平台上凸显领舞作用。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Zikir
    推荐

    此书用了34时39分阅完,但并无深刻感悟,不过也略作片语。作为女性来至此世,此书能够启蒙女性努力去建构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让其对两性之间及第二性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思考。在时间与生活的交叠下,女性不断加深对女性所面临的现实的自我认知,并使理性驱动感性向着美好方向前进。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今后可带着自己的有意观察去时常翻阅。智慧建立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之上,而哲学与心理学亦或宗教、文学不外乎是传递人类所积攒的经验让活着的人了解人性的冰山一角。很多问题不囤于个人的角度,而是不加情绪的客观的思考“人本身”,会有内心和解的答案以及应对的方式。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在路上
    推荐

    女性自我认知宝典——《第二性》读后感 波伏瓦这本《第二性》,堪称女性自我认知宝典。 虽然时代的变迁使得其中部分内容已不再适用,绝大部分仍然是切中要点的。特别她对自我和他者(特指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渊源的论述,个人认为至今未有超越之作。 在这里,可以看出,波伏瓦这本《第二性》里对性的区分是以性别为依据。男性为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女性从属于男性,没有自主性。 传统上对性的区分为三类(层次)。第一性是性器官及其运动;第二性统称为性欲带,例如乳房、舌头、嘴巴等;第三性指人的精气神,如魅力、性感、成熟、有文化等,这是精神层面的性。 前前后后读了三个月,两千多页,这样的大部头恢宏得不抓牛耳,分章不分节,读时偶有啰嗦跳跃感,越读又越觉得每一段话都值得仔细推敲。 就认知自我而言,女性到这本书中旅行一趟是必要的。它既包含了性启蒙,也概括了亲密关系中女人的角色定位及根深蒂固的从属属性。作为第二性,与作为男性的第一性既是强烈的依附又是风云暗涌的对抗。 当今女性之自由与独立与日提升,但这种内在性的改善(心理层面)仍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社会属性决定了女性在社会角色倾向于内在性,二是如果女性通过强化工作获取报酬趋向于超越性,男性对她会望而却步。 由此看来,对于女性,努力是没有好处甚至只有坏处的。卑微的性和归属成了她赖以生存的依托。她需要通过男性才能成为她自己。 另一方面,社会又“要求”(明显就是压迫)她们必须学会梳妆打扮和“无为”社交,消磨时间的同时间接证明男性作为第一性的核心地位和不可违逆。 男性才是女性自恋的根源。她因此有了对爱情的信仰和崇拜。不论是以性甚至同性恋或者其它方式作为渠道。女人自恋并非为了确认自身的优越性,而是借此承认了自己的易碎性。她们每天要花长时间化妆卸妆,取悦男性的同时弱化了自我,最终只有在男性欣赏、在乎或者钟情关爱的眼神里,她才成为了她自己。 女性之独立,在于对性和身体的信仰。有了信仰,才会去触碰并深入自己的漂泊的灵魂。 初看这本书时可能会出现如杨冰阳在《完美关系的秘密》等作品里宣扬的奴性思想——即女性第二,依附从属于男性。但她强调这个第二性是出于性别不同去考虑,如前面所讲到的,从性和心理的角度,女性是有相当优越性的。 对于性别的认知,《第二性》可谓是站到了全新的高度。从这本书里,可以让我们系统化的认知性别本身及其延展的大量内涵。唯有解决了认知问题,两性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进步才能得到保障。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时光煮雨
    推荐

    西蒙娜·德·波伏瓦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与萨特相识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此后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深受萨特影响。她的《第二性》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第二性》最初于一九四八年在《现代》杂志上连载,次年出版,引起巨大反响。这是关于女性的第一部具有理论色彩、自成体系的著作。从理论上看,似乎这方面的著作还没有出其右者。 《第二性》之所以成为波伏瓦顶尖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从她的自述可以得知,她从青年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妇女问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她从各个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力图穷尽这个问题的内涵。她在动手写作这本著作时已步入中年,进入思想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妇女运动又一次高涨,女权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波伏瓦的《第二性》正是这样应运而生。 《第二性》对女性问题的深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之一,是对女人的理解。波伏瓦提出了新的观点: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社会把第一性给予了男人,男人是主要者,女人是次要者。女人从属于男人。这并不是说,某个女人不可能凌驾于她的丈夫或者其他男人之上,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中女人从属于男人的状况。如同波伏瓦所说的,即便某个国家由女皇当政,也改变不了女人总体低下的社会地位。这个女皇实行的是男性社会的意志和法律,她并没有改变女人的从属性。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女人的社会形象。波伏瓦并没有提出要让女人成为第一性,她只是指出女人属于第二性的不合理。这是全书的出发点,由此探索女人如何变成第二性。 波伏瓦从哲学和理论的高度界定了女人在人类社会中的处境,“第二性”的命名充分表达了女性对自身不平等地位的抗议,是对男性社会发出抗争的呐喊。更为可贵的是,波伏瓦敢于直面女人本身存在的弱点,以现实的明智态度去对待女人的问题,并不讳言女人的生理弱点,以此分析历史上男人为何能统治女人。女人为什么不能创造各民族的历史,女人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作家呢?其中有女人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造成的缘由。波伏瓦没有夸大女人应有的作用,而是一一摆出女人在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悲剧命运,最鲜明而又最有说服力地展示了女人的处境。波伏瓦超出一般的女权主义者之处,体现在她辩证地理解女人的特点和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气势汹汹地发出不平之鸣。 之二,波伏瓦不是单一地提出女权问题,她一下子将妇女问题全盘地、相当彻底地摆了出来,力图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姿态论述女性。波伏瓦认为谈论女性必须了解女人的生理机能和特点,她论述生物的进化过程,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的繁殖,雌性与雄性的分别与各自的特点,进而论述女人与男人的分别与各自的特点,女人的生育过程,等等。她指出女人由于生物属性,要来月经,要经历妊娠、痛苦而危险的生育,对物种有附属性,因此,女人的命运显得更为悲苦。男女在智力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但女人在体力上比男人弱,行动能力差些,对世界的控制受到限制。女人对物种的屈从还要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但在延续物种中,不能确定哪个性别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从生物学上来考察男女,是将女人放到物种和生存的角度去考虑,确定女人的生存位置,这种位置对女人在社会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会有重大影响。因此,这种考察是很有必要的。以往也有论者在分析女人所能起的作用时提到女人属性的特点,但往往一笔带过,波伏瓦追根溯源,把这个问题谈得很彻底。波伏瓦较为注意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巨大的精神分析学,她指出弗洛伊德不太关心女性命运,但他认为女人身上有两个不同的性感系统,一是童年阶段的阴蒂,一是青春期之后才发达的阴道;认为女孩有“恋父情结”和“去势情结”。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提出女人有“自卑情结”,小女孩羡慕男性生殖器。精神分析学家强调性欲不可抑制的作用。波伏瓦不赞成精神分析学家的上述看法,认为这是机械论的心理分析,女人行动时被说成模仿男性,这样论断是不正确的。波伏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十分重要的真理”,女人的生存的确取决于社会和经济的状态。 之三,波伏瓦接着描述了女人在人类史的发展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她认为自己的叙述是全面的,不少地方弥补或修正了前人论述的不足。她阐述道,在原始社会,原始群体并不关心后代,杀婴是常有的事;孩子是负担,不是财富,人们不要求有继承者;男性的统治不明显。当游牧民族在土地上定居下来,形成农业共同体时,女人具有不同寻常的威信,土地所有者要求有后代,怀孕变得神圣。原始人认为孩子是祖先亡灵的化身再现。女人的生育就像土地的生产一样,由于崇拜繁殖,女性受到崇拜。然而,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考察,社会始终是男性的;政权总是落在男人手里,不管母亲女神多么强有力,却是通过男性意识创造的概念。随后,男系亲属关系代替了母系血统,母亲被贬低到乳母、女仆的行列;父亲掌握大权,并传递给后代。女人属于男人的财产。圣经时代的犹太人,家长是一夫多妻,对女人的管辖十分严格;东方民族中可以看到“叔接嫂制”等。但在不同的地方继承办法也有变通。希腊女人被降低到半奴隶状态,罗马女人受到更加严重的奴役。基督教意识形态大大助长了对妇女的压迫。及至中世纪,女人绝对从属于父亲和丈夫。典雅爱情并未能改变妇女的命运。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女人的地位几乎没变。其中,十七世纪,由于沙龙的关系,有些贵妇享有很高声誉,但这种地位是属于女性精英的。 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孔多塞、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权辩护》中发起了女权运动。由此看来,女权意识是在十八世纪末,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都提出妇女解放,乌托邦社会主义要求取消对女人的奴役,圣西门主义者重新掀起女权主义运动。而无政府主义者普鲁东主张把女人禁锢在家庭中。十九世纪,女人的工作条件很差,工资低于男人,女工会会员的人数不多,妇女总体上缺乏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女工的休息日、产假等才有规定。堕胎一直没有得到法律许可,由于基督教赋予胎儿以灵魂,堕胎变成了罪行,尽管每年堕胎的数字十分巨大。甚至在法国,一九四一年,堕胎被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至于政治权利,一八六七年,斯图尔特·米尔在英国议会上为妇女的选举权做了第一次辩护。一八七九年,社会党大会宣布性别平等。一八九二年,召开了女权主义代表大会。美国妇女比欧洲妇女获得更多的解放,林肯支持女权运动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妇女习惯组织俱乐部,以此作为活动的阵地。各国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和进程是不同的。其中,联合国的妇女地位委员会要求承认两性权利的平等。波伏瓦指出:“女权主义本身从来不是一个自主的运动,它部分是政治家手中的一个工具,部分是反映更深刻的社会悲剧的附加现象。女人从来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事实上,她们没有力图作为女性在历史上起作用。”这个论断是很深刻的,它看到了女性本身存在的问题:女性尽管长期受奴役,却不能像奴隶一样起来反抗,也就不能争取到应有的权利。 从波伏瓦对女性地位史的简略叙述中,可以看到她有一些独到的观点:她认为女人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即使在崇拜女神的原始社会阶段或者母系社会,也是如此。在她看来,女性从来没有统治男性的意识,而是相反,男性倒有统治女性的意识。女性虽然对人类做出了与男性相等的贡献,从物种的意义来说,女性承受了比男性更悲苦的命运,却从私有制出现以前就忍受屈从和压迫。 之四,结合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的分析,波伏瓦以五位男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男性思想。蒙泰朗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他的小说有自传性质,描写女人如何崇拜他、追求他,而他厌恶女人、鄙视女人,将女人当做发泄性欲的工具和男人的衬托。劳伦斯以描写性爱闻名,追求男女的完美结合。然而,他的小说体现了对男性生殖器的骄傲,他相信男性至高无上;男人是引导者,女人是被引导者。他笔下的女性在男性的怀抱中忘却自身。他是在向为男性献身的女人唱赞歌。法国剧作家克洛岱尔诗意地表达变得现代化的天主教观点:女人要忠于丈夫、家庭、祖国、教会。他把女人界定为心灵姐妹,女人是用来拯救男人的工具。超现实主义的领袖布勒东投入到爱情中,将女人看成一切事物,尤其是美。女人追求永恒的爱,布勒东希望她成为人类的救星。女人的形象在布勒东笔下是一种理想。司汤达对女性有特殊的热爱,他赞赏女人身上的自然状态、纯真、宽容、真诚、敏感、有激情。女人为了得到爱情,会想出种种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显得光彩夺目。波伏瓦认为他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这些男性作家分别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倾向和态度,从蔑视女性到赞美女性,即便对女性持赞美态度的作家,也没有对女性表现出真正正确的态度。其中四位作家主要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进行创作,他们对女性的认识似乎落后于时代发展。总之,男性作家所虚构的“女性神话”不同程度地歪曲了女性。 之五,波伏瓦对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第二性》的主体部分,这是对女人的一生进行正面考察,对她的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做出判断和评价。这些论述是对生物学观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综合性的考察。在童年阶段,女孩逐渐意识到男孩具有阴茎的优越地位,对阴茎的嫉羡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对她的教育是要她循规蹈矩,不要做出男孩子的动作和行为,让她适应女人的命运。后来,当她明白世界的主宰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时,这一发现改变了她要当主体的意识。女人变老,她的处境也改变了。她把最迫切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或者投入家务,越来越虔诚,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如果比她更年老的丈夫先死的话,她会轻松地服丧。女人有自恋倾向。波伏瓦也探索了恋爱的女人的种种表现。 总的说来,波伏瓦的论述有不少真知灼见,她敢于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她对小姑娘、少女、同性恋、婚姻、家庭生活、妓女、恋爱等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尽管有的看法不能令人接受。她的论述已构成一门女性学。这门女性学既将女人作为一个生物实体来研究,分析了女人一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又从精神、心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及文明的角度进行考察,一方面融合了以往在女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地。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虽然是综合的,却力图将精神分析学、社会的和历史的批评结合在一起,去理解历代对女人的不公,以便赞助争取妇女地位的完全承认的斗争。作为一部教育和有效地培养青年的书,它帮助一代男女获得更多的智慧,因而也获得真正的自尊。” 《第二性》由于运用了综合评论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女性生活各方面、各阶段的问题,因而确实能够成为让女青年了解自身,避免出现心理障碍的一本启蒙读物。波伏瓦比一般的女权主义者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了女性问题,因此马上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SISSI雅
    推荐

    做女人多么不幸啊!然而,做女人最大的不幸,说到底,是不了解这是一种不幸。 —— 克尔凯郭尔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一水一书一菩提
    推荐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行成的。波伏瓦!波伏娃传记,《成为波伏娃》与萨特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大概了解了,作为保守主义,西方性这方面,有些一直不能接受,他俩之间错综复杂,没敢看害怕自己受到影响变坏!不过第二性应该抽空看看!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小尘尘
    推荐

    教育从一开始就试图将人归类,男人要有担当,要吃苦耐劳,养家糊口;女人要温柔贤惠,厅堂厨房,貌美如花。实际上放眼望去,成年人的世界,何其复杂,什么样的人都能有。顺其自然,不必拘泥于色相,不要让外界去定义自己的人生,扪心自问该如何度过每一天来堆砌自己的人生。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临江仙
    推荐

    作者从生物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等方面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理智地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宽阔、更客观的思考,从而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女为悦己而容。

  • 其实就是胆子小:说话如何有勇气、有底气
    6栋2单元王先生
    推荐

    通往解放之路——女性的过去与未来 女性的痛苦,虽然苦得细致入微,以至于女性主义作家、思想家,包括波伏娃能写出成千上万部作品,但我知道,女性的苦不止这些。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出于一个男性对女性主义的讨好与献媚,而是因为任何男性即使读完了这所有的作品,他仍无法体会那种切肤之痛。反过来说也一样,其实任何女性也没办法真正了解男性的苦累。 男女都在各自的视野里感受世界、在各自的思维里构建世界。在多数历史时空中,人类思想都是由男性写就,直到《第二性》,女性第一次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体察自我。这是《第二性》跨时代的意义所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语言里,例如在翻译法语时,féminisme既可以被译为“女性主义”,又可以被译为“女权主义”,但如果把《第二性》理解为一本“女权主义”的书,其实是误解了波伏娃的初衷。“女权主义”的要义在于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独立、自由和权力,而“女性主义”更强调通过“女性视角”考察自身和世界的意义,由此认识公平正义。因此,我尊敬波伏娃,她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事情的另一面是,“女性主义”与“女性中心主义”仅一步之遥。“女性中心主义”的危险在于,认为只有女性才会看到某些现象、经历某些事实、体察某些感受、形成某些心理特征、受制于某些文化、堕入某些困境,极端的“女性中心主义”甚至认为女性高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女性的处境与她的高贵、与她的善不相符。当然,客观来说,多数男性也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受害者,他们认为,男性独一无二,今日境遇来得理所当然。正因此,男女很容易相互误解,以至于产生对立。也许波伏娃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第二性》明显加强了这种对立。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她身处的时代,女性尚未觉醒,她必须用振聋发聩的语言激起女性从男权枷锁中挣脱的解放意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70年来,无数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把《第二性》理解为女性主义的圣经)静态理解《第二性》里的部分观点,甚至断章取义地把70年前的结论强加于不断变化的世界——虽然这种理解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个世界确实为两性制造着隔阂——但他们错误理解了“女性主义”的深刻含义,没有经过思考就制造男女对立。 我无意一条条地指出这些“原教旨”,这只会引来更多的“反击”——在男女处境的问题上,任何观点都必然招来反对——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一拍两散的尴尬境地。我想说的是,陷入这种男女对立,甚至认为男女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一种可悲的错误,因为照这种理解,男人与女人永远都不可能由对立走向统一,成为“类存在物”。 好在,有一些迹象仍让我们感到男人女人有一天能携手走向未来。 第一个证据来自于自然界——并不是只有人类才分出男女来。在大自然里,雌雄两性普遍相互扶持,为繁衍共同努力,并未计较各自得失——哪怕雄螳螂知道自己的使命是被雌螳螂吃掉,他也甘心为繁衍牺牲。我并不是要为雄螳螂赋予崇高意味,我只想说,动物界里,只要能让物种更好繁衍,雌雄并不为自己在两性中处于何种地位而斤斤计较。 第二个证据则是我们回顾历史时发现的。如果我们知道所有物种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分演出来的,就像一颗大树的所有枝叶都能追溯同一个树干,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进化的某个时期,人类塑造了自己独特的男女关系。回溯这种关系的发展,我们最关切的对象是人类最近的亲戚——大猩猩和黑猩猩。可惜,这两种猩猩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启发,因为他们一个施行多偶制(一个雄性占有多个雌性),一个实行乱交制(群体里的任意雄性与任意雌性交配)。而且,就算我们从他们的两性关系中观察到什么事实,那也并不能说明人类就应该继承这种事实。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到,在所有群体里,雌性都负责幼崽的抚养。虽然时至今日,人类学、生物进化学还没有给我们一个完整的人类进化图谱。但可以确信的是,为了繁衍,人类也和其他猿类一样,存在着明显的两性分工。但怎么分工比较好? 其实反自然之道而行,由男性负责操持家务、抚养孩子(虽然男性无法泌乳),女性负责与野兽和敌人搏杀(虽然女性体型较弱),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结局很有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换句话说,如果波伏娃回到10万年前,为当时的人类普及《第二性》的原理,劝说人类母亲去大自然里从事“超越性”工作,劝说父亲们呆在巢穴里从事“内在性”工作,等她再回到十万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可能早已没有人类存在。 幸好那时候人们没有烦恼过“自我与他者”、“主动与被动”、“内在与超越”、“一性与二性”,人类的父母们互相支持、携手共进,他们按照大自然在其他物种中的分工安排,自发选择了男性处理外务,女性处理内务。终于,人类由东非的小族群发展到遍布地球的强大物种。 历史的发展风云变幻,回望过去,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刻,男性与女性变得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但我们知道,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女性确实成为了男性的附庸。有关这个时刻,《圣经·创世纪》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线索。 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每日只消采集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众所周知,夏娃受到魔鬼诱骗,和亚当一起吃下了善恶之果,被从伊甸园里赶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夏娃“生产儿女必多受其苦”,更重要的是“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他们必须“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圣经》以两河流域神话为蓝本,反应了人类文明早期的生活痕迹。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在狩猎采集社会(伊甸园)男女携手漫步,自从农耕(“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出现,女性开始受丈夫“管辖”。为什么会这样? 多数学者都把人类进入“农耕时代”看作文明的一次飞跃,因为农耕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农耕使人类的物质财富大量富余起来——游牧社会的蛋白质产品是很难保存的——这些富余属于谁?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战争而来的奴隶属于谁(在农耕时代以前,战俘因为只是吃饭的“口”而被屠杀,农耕社会里,战俘因为可以耕作而更多被看作“手”)?奴隶们挥舞的锄头属于谁?土地这个可以一次又一次产出财富的聚宝盆,到底属于谁? 虽然在此很早以前,人们已经有了私有的观念和私有的行为,但农耕社会的大量富余要求文明社会,必须建立一个制度来明确这些财富的归属——私有制由此诞生。我无法详述这场制度革命的进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尤其是因为详细进程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因为自狩猎采集社会以来,弓箭、陷阱、长矛都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中,这一次也一样,由于女性在农耕中居于弱势地位(体质差异),男性拥有了这些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私有制选择了躯体意义上更强大的一方,作为它在人间的代理人。这样,由母亲血缘关系确定的氏族社会,在私有制诞生的时刻就名存实亡了。 私有制的诞生对于男女关系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男性需要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传递下去,以实现他生命的延续,所以”他要求拥有一个女人和他的后代,他期望在他的田地里运用的劳动完全属于他;为此,劳动者必须属于他:他奴役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们”——波伏娃是这样描写私有制和父权制之间的关系。对于由私有制带来的父权制,恩格斯更是深刻地指出:“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男女关系发生转折之时,也就是父权制诞生之时,正是“私有制”这个真正的幕后黑手,为男性带上了王冠!私有制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间,但女性的地位却一天不如一天——有产者和无产者必然两极分化——直到她们必须完全依赖丈夫生存。必须谨记这一点,因为这是寻找妇女解放之路的关键线索。 和《第二性》的许多女性读者一样,我也关注妇女问题,关注妇女运动,我也思考女性问题,我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发表什么高深理论,也不是为了能探求什么人所不知的真相,我更不是女权主义的同盟军,我只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类存在物”的立场上关注女性解放事业——因为解放女性的唯一路径就是消灭“私有制”,而消灭“私有制”也正是全人类的解放之路——这不单是女性的解放事业,这是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说到女性解放,我们必须想一想,女性要从谁手里得到解放?说到全人类解放,我们也要想一想,全人类要从谁的手里解放出来?这个问题我先放一放,后面再谈。 先回到这本书。 让我省略命运、历史、神话,也忽略掉成长、处境、辩解这几部分的内容,因为在这些内容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只会让男女读者分成对立的两派,陷入相互诘责、埋怨、争吵甚至谩骂的境地之中。我想再次提醒大家,男女的互相争斗对任何一方的解放毫无益处。我只想谈谈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走向解放》。 波伏娃在全书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做结尾,她期待男女关系重回“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可她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她为女性解放指出的路径并没有一丝马克思主义的意味。我无意挑战波伏娃的睿智、博学和深邃,我只能说我想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理解她的观点——她站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为女性指出了解放之路——成为“独立的女人”。 私有制社会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妇女境遇的直接原因,是妇女在经济上依附于她们的丈夫。也就是说,妇女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的实现,有赖于她的丈夫(的供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妇女只可能呈现“第二性”,而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境遇在资本主义慢慢取得世界统治权之时发生了改变,因为女性所要求的工资普遍低于男性,她们也很少抱怨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当时的资本家开始(并非常喜欢)雇佣女性工作者(只要条件允许),这一点不但恩格斯有极为深刻的论述,波伏娃也在《第二性》中有所提及。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她们终于可以从男性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她们的地位也有所提高,随着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尤其是约翰·穆勒的《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发表以来,女性的处境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关注,妇女在受教育权和政治权利上取得了更多的胜利。但那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情况。 一个意外突然来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欧洲男性大量走上战场,女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参与比例越来越高,她们迅速而普遍地从男性的附庸地位中脱离出来,这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波伏娃的《第二性》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波伏娃仍然对那些没有机会实现这种独立,甚至是有机会独立,却宁可待在丈夫羽翼之下心甘情愿成为附庸的女性投入了极大关切。她告诉妇女同胞,指望通过征服男人达到征服世界的意识是一种莫大的危害,她把由这种”好处“而形成的意识称作”陷阱“,她把妇女不敢向“超越性”的世界迈进叫做“不自信”。 如何改变这种情境?她把目光转向了妇女教育。她天真地认为,必须为妇女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女性不但学会从事“超越性”工作的技能,尤为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妇女敢于走向社会的意识,让少女明白“采取运动和冒险的主动性、克服障碍的自豪会有怎样的滋味”。 之所以说波伏娃是天真的,那是因为她放弃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她认为“意识可以改变现实”——她的基本立场是“女性既不是由她的激素,也不是由神秘的本能决定,而是由她通过外在意识把握她的身体、她和世界的关系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说,女性只要忘记自己的生育职能,只要忘记自己的性欲望,只要精神上认定自己和男性一样,她就能真的和男性一样。 波伏娃忽视了,不管怎么教育女生,就算把她训练得在躯体上超越男性体质,把她的思维训练成尼采心中的“超人”,可一旦她发现自己总有一天要结婚时,一旦她发现自己不能逃避自己的生育天职之时,她的世界就必然要天翻地覆。我清晰地记得,有一位女学生在向我询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时,当她谈及未来考研之路,按兴趣选择专业之时,她那奕奕有神的眼睛,可当我告诉她做这些事情要趁早,因为“你终有一天要结婚生子,应该把这些事情尽早处理完”,那一刻,她眼里的光芒消失了,就像被大雨浇灭的火焰(我极度后悔自己的无心之语,但想一想我也并没有欺骗她)。 女性之所以为女,就是因为只有女性才能生育,这是大自然中所有“雌性”胎生哺乳动物无法逃脱的命运。任何企图忽视女性生育职能的“男女平等”,都只可能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女性的“第二性”处境归咎为女性在自我意识里的迷失,归咎为女性在认识论上的惨败,从而把背水一战的阵地划在“唯意志论”的精神胜利法那里,就注定了这种“解放之路”必将以失败告终。 波伏娃做出这些伟大判断有其历史意义——在她那个时代,唤醒女性的觉醒意识,比思考具体如何取得妇女解放的最终胜利要重要得多。因为即使时至今日,女性依附男性的意识还随处可见。可一些顽固的原教旨主义者只注意到了波伏娃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注意到时代早已“敢叫日月换新天”。他们仍然把女性的依附意识归因为社会教育和意识对女性的压制,甚至是男性的“诱骗”(他们认为女性的依附意识是男权社会的“诱骗”,就好像一个天真纯洁的小女孩,经受不起陌生怪叔叔的雪糕那样)。 我们看到,今天多数文明国家的妇女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已经在政治层面和法律意义上取得了与男性的完全平等,女性拥有完整的生存权(不依赖男性)、选举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生育权,女性可以选择永远单身,可以自由恋爱,可以甩掉她不喜欢的男生,可以离婚,可以选择避孕,可以终止妊娠——女性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可问题是,女性解放了没有呢?如果说女性解放了,女权主义者们的事业就结束了。如果仍然没有解放?再该往哪里走? 可以肯定地说,女性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放,这一点,只需看看今日女权主义者们活跃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了。但这也同时意味着,波伏娃为女性们提出的“解放之路——独立的女人”,失败了。70年后的今天,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女性仅仅取得经济独立,仅仅受到独立意识的教育(甚至是与男性无差别的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波伏娃不是没有这种担忧,她在70年前已经预想到了。在结语部分,她指出“无疑,不应该相信,改变女人的经济状况就足以使她改变”,并且她知道经济独立“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她的演变头等重要的因素”;取得经济独立是第一步,问题是,后面该怎么走? 波伏娃把希望寄托在由“它(指经济独立)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后果”,她把希望寄托在人类良知在整个社会中自我展现。在这里,波伏娃以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形象出现,她没有认识到人类的思想意识绝不是菩提树下”顿悟“的结果,绝不是“立地成佛”时突然具备的善,而是完全决定于历史现状和社会事实的。 女性的经济独立为什么没有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到底是谁在歧视女性?原教旨主义者们并没有仔细对待波伏娃在理论上未竟的问题,他们仍把这种歧视彻底归因于父权制社会和它天然的代言人——男性——不管愿不愿意,他们一出生就有罪(波伏娃说,男性一出生就有走上确定的成功之路的特权)。以前原教旨主义者和一部分女权主义者说“是你们(指男性)给我们头上盖了盖子,无法和你们一样接触阳光雨露,让我们骨瘦嶙峋!”现在,盖子揭开了,他们又说“男人一出生就高一些,所以天总离他们更近!”他们继续着制造男女对立,不遗余力。 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单是男性资本家会青睐男性打工人(以下简称“男工”),女性资本家也会照着资本的意志来行事,因为他们都是资本在人间的代理人。假如男工可以忍受风霜雨雪、烈日炎炎,假如男工可以承受接连不断的996(他们有许多发泄的渠道,这一点必须注意到),他们确实没有每个月状态不好的几天,他们绝不会出现连续四个月不上班却领工资的状况,想想看,资本会青睐男工还是女性工作者(以下简称“女工”)?资本如何看待男女“孰轻孰重”?那些高喊“男女平权”的人,假如他是一个企业的拥有者,在相同情况下,他会招聘男工还是女工?即使他招聘了女工,试问他会不会让女工的产假延长到5个月?他会不会给产假中的女工发全额工资? 绝对不可能的事儿,因为企业不是理想国,不是福利院,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如果不追求利润它就不再是企业),资本追求的是增值——只要资本还在,它就不可能承认(普遍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如果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你应当认识到,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的思想意识会怎样改变——一边看着资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重男轻女”,一边指望人们“不愿生男愿生女”?在资本为我们塑造的文化氛围里浸淫,还指望男女固执地自欺“男女平等”? 波伏娃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在被资本控制的世界里,男女平等不可能实现——被资本操控的经济生活决定了——“男女平等”的意识不可能被社会自愿接受。 这里,我解答了上面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歧视女性,我想向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尤其是原教旨主义者提出一个观点——不是男性,而是资本,在歧视女性——在资本世界里,现实冷酷无情地告诉所有人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则,因此,不但男性会形成“女不如男”的意识,女性自己也会形成“为女不幸”的观念! 在结语最后,波伏娃深刻指出,女性必须团结起来,单靠小部分人的力量——单靠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在这里,我并无贬低他们的意味)和一部分先觉醒的妇女来实现妇女解放——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一下子种植一座森林”——她的意思是说必须在短时间内团结一大批女性共同完成这项伟大事业,这和我们中国人说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是一样的。波伏娃远见卓识,上世纪60年代起轰轰烈烈的女性解放运动正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展。可问题是,女性团结起来后,她们的斗争对象是谁? 正是在这一点上,《第二性》体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为了唤醒女性意识,波伏娃不得不把女性写得那么柔弱、盲目、无奈、善良、可怜,如果有什么不幸,那必然都是“他诱惑她这么样做的”。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的身体、性、心理、伦理道德,全是因为男性“制造了这种处境”而造成的。而书中的男性则多半面目可憎,最起码也是冷酷无情,即使偶尔展现出人性光辉,那也是出于“女性迷惑”——一旦这种迷惑不再,例如女性变得衰老、变得歇斯底里,他注定还会回到自己绝情的本质。女性像男性手里随意捏造的橡皮泥,像男性乱涂乱画的一张纸,像一个任意摆弄的魔方——波伏娃看起来把女性写得活灵活现,其实她把女性写成了没有主观能动性的物——既然女性的全部处境都源于男人罪恶的双手,既然女性洁白无暇的身躯已经沾染了男性罪恶的尘埃,接下来该怎么做?虽然波伏娃没有把手指抬起来,但逻辑上已经把路指好了。 这给了原教旨主义者无限的发挥空间,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更是觉得莫名其妙——多年以来,男性都是特权阶级,不斗男性斗谁?就这样,一个危险的、令人遗憾的局面形成了——男人女人又一次被摁在竞技场上,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就这样,资本世界悄悄躲到幕后,它的罪恶,又一次被甩到了男人背上。 不必再次说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是男性歧视女性。只消记住,男女收入差异越大,意味着男性受到更高比例或更长时间的剥削——资本是不会给创造不了剩余价值的人发工资的。反而是,男工绝不会把最脏最累、醉美人愿意干的活儿推给他的女同事(当然,女同事也决不答应)。绝大多数男工都会或多或少地照顾身边的女同事,因为他们的爱人也会在工作中得到她们的男同事的照顾。这种照顾绝不是歧视女性,而是躯体意义上的强弱区别造成。男性深知这个世界的险恶,女性之不易,起码这个时刻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尚如此,何况肩膀只有一半宽的女同胞? 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和《第二性》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都是资本的受害者。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反而成了资本的帮凶。他们没有看清私有制的最新形态——资本主义的真面目,他们把男性当作自己的靶子,“男女平权”是他们至高无上的真理。在他们眼里,男女是一模一样的共相,他们在两个明显差异的对象上寻求绝对的平等主义。他们忽略女性要生育的事实,他们忽略孩子与母亲的天然联系,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是资本在对女性挑三拣四。 (写不下了。。。看能不能接下一段)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