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姚刚
    推荐

    这是看的第二本苏轼传。看得不快,因为太忙的缘故,总是在零碎的时间翻几页,不知不觉翻完,已过了半年。前面看了一本王水照和崔铭合写的《苏轼传》,大体了解苏东坡先生的一生,以及他的那些经典词篇的创作及其所处的人生境遇,大体印象是前书基本以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为背景为纲,对苏东坡的生活细节语焉不深不详。这次读林语堂的《苏轼传》,感觉补足了一些。心中的苏子瞻,苏东坡,苏轼,更加立体,更加鲜明了。 苏东坡无疑是宋代,以文化繁盛见长的朝代里,能诗能画,能文能武,甚至能医能道的全才,大才。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占据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其诗文自称一派,有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zhi)拜在他的门下,称苏门六学士,去掉后两位,还有苏门四学士之说,单就这些学生的文学诗画造诣个个都堪称了得,而黄庭坚更是和苏东坡几乎齐名,合成苏黄,可见苏学之盛,时人对苏东坡之文采文才仰慕之情之深之厚。当然,文人林语堂对苏子瞻之钦佩也是到了无以复加之地步,以至于他的个人立场,在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苏轼和王安石变法派的矛盾时,明显地偏袒苏轼,称王党一派为卑鄙小人。历史功过本就难说,关于王安石的历史评价也极富时代性,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读者,对林语堂先生过于极端地否定王安石的不满,这是林先生所处时代的局限,作为当代的读者,能看到这一点偏颇自然是好的,但瑕不掩瑜,这本《苏轼传》的的确确写透了苏子瞻的人生,也写透了苏子瞻的精神情感之旅,其价值,单就本书后面的123本参考书录,就不该被小觑,不该被等闲视之。 苏东坡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自嘲诗概括,离不开“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詹州”。苏轼的文采和创造力在被贬谪的过程中出人意料的野蛮生长,他打破宋词过于戚戚婉约的风格,独创豪迈词风,让词的文艺形式更加脍炙人口,更加易于传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世豪迈的遥想,是拜被贬黄州的闲适所赐,而前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更是拜贬谪经历带给苏子瞻的对人生佛道哲学意义的反思。 苏子瞻一生,在朝堂之上,皇帝身边,过得日子大部分是不太开心的,当然也有一段受太后宠信风光不错的时候。他经历的两朝太后都不错,只可惜太后让权之后的皇帝都不怎么样(就苏东坡的命运看来),因此,苏子瞻的人生总是在朝堂江湖,江湖朝堂之间摇摆,让我们后世读者看到古代为官之人不断宦游的典型案例。一代威武不屈的大儒尚且如此,籍籍无名的小官,又当如何?想到苏东坡,就想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感慨,是多么贴合苏东坡大部分的人生啊。 然而,尽管苏东坡在宦游中,颠沛流离,然他对生活与诗情的激情与热爱却从未被远离朝堂的贬谪所影响,相反却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激发。他越是远离朝堂,越远离政治的争斗,反而越是给了他为民请命,为民造福,为己愉情,为诗为文创造了机遇。他在黄州开始研读佛经,研究瑜伽,看到民间杀婴恶习,想尽办法兴办慈善,救助弃婴。在杭州,整治西湖,修建苏堤,在惠州,詹州,他积极引进内地技术,改善当地人的民生,帮助当地太守治理水文,改进文教。苏轼有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苏东坡对海南詹州文教的影响几近千年。苏子瞻还把他了解的医学知识带到中国当时南方最广袤慌蛮之地,可以说,政治上遭遇迫害的苏东坡,虽然个人身若不系之舟,但无论到哪里,他都以他少有的达观与豪放,开启极其充实,极富内涵的生活,同时给当地带去文化的熏陶,物质的改善,儒家的教化。他也总能得到当地慕名而来的友人,学人,甚至布衣方民的帮助,敬仰。 苏东坡至情至性,他的一生成也诗文,败也诗文。乌台诗案,以及后来的很多贬谪都似乎与诗文有关。与他诗文中所表达的不羁的理念政见有关。他的政敌挖空心思,在他的诗文里寻找不利于他的证据,寻找他反对皇帝赞成的王安石新政的证据,以及贬谪期间对贬谪不满的证据,以至于苏东坡会一贬再贬,越来越远。一直到近六十岁,还被当时的章淳弹劾贬谪惠州,进而詹州。在他不断的贬谪中,他送走了一任接一任的妻子,最后剩下他一人与三子苏过在詹州孤独度日。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跟随苏轼出眉州,到开封。见证了苏轼进士及第,名动朝野,可惜天不假人,十年而亡。这也是触动他在密州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前因。而真正陪伴苏轼经历人生几乎所有大起大落的女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弗的堂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的王闰之。王闰之在王弗去世三年后嫁给苏东坡,出眉州,到开封,继而历次宦游贬谪,她都陪伴苏东坡(因为他们回到开封后王安石变法开始,苏与王立场相左)。她为苏育有二子苏岱,苏过,同时待堂姐的遗子苏迈亲如己出,成为苏东坡的贤内助。王闰之同苏东坡生活25年(从熙宁元年1068年到元祐八年1093年,卒于开封,也没能与苏东坡白头到老。此时苏东坡身边只剩下一个叫王朝云的侍妾。苏子瞻贬谪惠州就是王朝云相陪。王朝云可谓苏东坡红颜知己,初为他从风尘之中买下的侍妾。朝云有才,得苏所爱,可惜与苏轼的唯一的儿子没能活下来,自己陪苏东坡在惠州时,也不幸身染恶疾,不治而亡。惠州留下很多苏东坡与朝云的名胜古迹,最有名的就是曾经的朝云亭,后改名六如亭,就是苏东坡为王朝云所建,可见东坡对朝云感情之深。 1101年,苏东坡在皇帝大赦之年,五月得旨北归,沿途受到万民迎送。可叹,途中染疾,回到常州,几个月调养,百治无效,八月二十四日,一代文豪,撒手人寰。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不仅在于他的文采,更在于每一首诗词所蕴含的浓浓深情。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兄弟情,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豪情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爱国情,再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不羁的真性情,最终让后人看到一个宛若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苏仙,苏子,苏神。 这千年以前诞生的有趣灵魂,正如这首他赞美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读苏东坡,依然感佩,依然仰慕。也感谢林语堂记录下这不朽之传奇。对于食神苏东坡,医神苏东坡,瑜伽苏东坡,炼丹苏东坡,佛道苏东坡,治水苏东坡限于篇幅和有限的记忆,不再一一赘言。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Aspirin
    推荐

    远处都是别人的风景   近处才是自己的人生 读此书不是为了了解苏东坡,如我第一个想法:林语堂在开篇中写到他去了解苏东坡的方式:通过作品、生活资料与他人记述,因为他喜欢苏东坡。如何了解一个死去已千年的人,如何了解林语堂,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比如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融汇了他的所有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他笔下的木兰也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而他笔下的苏东坡几近完美的人物形象觉得更像是他自己。所以看人物撰纪不如看他本人的作品,因为生活资料可以杜撰,他人记述又带有主观情感,而作品才是还原了他自己的完完本本。如果一位读者真的喜欢某位历史人物并且有兴趣去深入了解的话读他的诗词歌赋读他的小说故事来得更真切。 我是为了了解林语堂才来读这本书的,林语堂先生的书也看得七七八八了,他的原版英文书被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做阅读材料的 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可以先看看这里关于他更多的介绍。 http://www.catti.net.cn/2013-05/15/content_55168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通常历史人物的撰记大都有骨没肉,读起来乏味,这本书小故事奇多,翻到最后原来林语堂先生参考了大量的史料书籍达123本之多,用他诙谐幽默地口吻表述了出来,穿插着苏东坡大量的诗词和文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枯燥无味而会心一笑。 至于有传这本书是专黑王安石的我看未必,历史是后人所写,除非读者对王安石有着非常深厚的了解才能说此话。后世风评一向不端,得罪了任何“读书人”都能被骂得体无完肤。就连雍正也没有逃过此劫,黑得比炭还黑[偷笑] 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是东坡处世之道,亦是林语堂先生的处世之道。喜欢就多读点,不喜欢放下,选择自己真正喜爱之书才能愉悦身心增长见闻。 远处都是别人的风景 近处才是自己的人生 安安静静做一个读书人 与书友们共勉 谢谢大家的阅读!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迎梅
    推荐

    攒书币攒书币为了林语堂的苏轼传,此书不负我的朝朝暮暮期盼。 苏轼在我的心里是一种精神,他的名字虽然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那心灵的喜悦,他那思想的快乐,他那倔强的豁达却是万古不朽的。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走近他你会看到文化人的一种希望,哪怕世俗何种颠沛流离,你仍然可以在自己灵魂和思想的王国中自由驰骋。苏东坡是一个真正灵魂自由的人,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鲁迅先生说:“中国的脊梁是那些落后仍在奔跑,以及见了这样的运动员肃然不笑的看客。”人的一生中,做人做事总有失败或者困顿的时候,始终以敬业之心孜孜不倦的态度顽强坚持者才是值得敬佩的人,所以看人要看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喜欢苏东坡,悠然淡泊情怀中的天马行空,坎坷一生中的万丈柔情,诗酒趁年华中的超然于世。喜欢苏东坡,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几经宦海沉浮,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闲;在杭州的西湖,满眼的柳绿桃红,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密州的竹林,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说落魄前的苏轼是启封的美酒,那落魄后的苏轼就是尘封的苦剑,命运的多舛让我们看到了贫困中乐观的他,心系黎民百姓的他,位卑不敢忘国的他,这样人格的人我不会不能不热爱他。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伯夷叔齐二大先贤,他二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临死的时候,有无怨恨?孔夫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呀,守着本心做他自己,又何怨!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推荐

    2022/2/5   大年初五 给大家拜年了! 今天终于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的是哪位诗人或者词人,我真的最爱读、最爱抄下来的就是苏轼的词,太绝了!每每读过,韵味始终保留在字里行间之中,加之了解创作背景之后,有些诗词更觉得是奇妙、感人、真挚、鬼怪起来了。 苏东坡其实离我们很近,相信大家都知道“东坡肉”这种烧法,虽然我还没有尝到过!应该很美味!他是一个美食家。 相信大家没去过西湖,也会知道,西湖上有苏提、有三泉映月,我以前只知道苏提是苏东坡下令建造的,没想到三泉映月这种天才般的设计也是苏东坡着手搞得!他是一个工程设计师。 苏轼写过《题西林壁》,里面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拉满了人们对庐山的想象,也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苏轼一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加上自己,三个人就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个席位,着实令人慕羡。之前看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对李寻欢家里的描述,也有类似的描写“一门三进士,父子两探花”,苏洵是属于大器晚成类型的人才,后人也经常拿苏洵的例子来劝勉自己,也许是抱着还有时间,还有机会的这种想法吧。当然,如果能在年少时,就拼一拼,散发出胸中之丘壑般气魄,想必不必到后来再——某一天突然顿悟!自然,顿悟!也是需要的,听说过很多人,在某一天、某一刻,被某个语句、事件、人物、风景所刺激,通透了!变了一个人了!这也是很神奇的。 我之前读了白落梅写的《苏东坡传:几时归去作个闲人》,里面以苏轼一生发生的大事件为线索,贯穿诗词的补充,使得读者能更了解诗词的背景,也能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无论面对何种的境遇,似乎苏轼身边总不至于孤独,少年出山有子由陪伴,婚配开始是与王弗结缘、后来是王弗的堂妹二十七娘,后来又纳了朝云为妾。他的好友众多、结识的人也很多:陈太守的第四子陈慥、董传、章惇、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佛印、道士吴复古、诗人张先、太守陈襄、杭州的名僧如惠勤、惠思、清顺、守诠、道潜、惠觉、秦观、黄庭坚、米蒂、孙觉、李常、文与可、沈括…… 有时候确实很向往古时的那种情景——那么多今天看起来的大师,诗人词人,政治家,竟然都是生在同一个时代的,他们互相之间还是有交集的!!! 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情景: 京城放榜之时,一大群人围在官兵张贴告示的旁边,都等着看今年又是哪家的才子夺得榜眼。 人群中杂七杂八的碎碎念早就出现了。 “你觉得呢” “不知道啊,曾巩吧,他不是欧阳修的学生嘛,肯定可以的” “那不一定啊,我就看好这次的四川眉山人:苏轼” “苏轼?谁啊?没听过” “这你都不知道,孤落寡闻了呀!哈哈” “你两就别讨论了,等着看吧” 这时,第三个的插入打断了越来越激烈的猜测。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叫了一声。站在梯子上的官吏手一松,本来卷成卷轴状的红榜如细雨般滑落下来,一个个熟悉或有些陌生的、情理之中和出人意料的名字映入了大家的眼中。离放榜处不远的一个酒楼上,身着一袭白衣,持一杯淡茶,独自品着的一位公子也和下面熙攘的人流一样期待,自然,他也是今年考生中的一员,他不太担心,早在赴京赶考前他已备悉知晓这次的竞争对手,同时家里人也找了算命先生,预测了一下,他有自信,闯进前三不是问题! “第二名,四川眉山人~苏轼!” 不知是谁喊了这么一句。苏轼?楼上那个少年,停住了饮茶的动作,“王总管,这个苏轼是谁,怎么之前没有听过?” 被叫做王总管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太阳穴旁的皱纹表示他已经上了一定的年纪,他不紧不慢地说:“公子莫急,我这就派人去查一查他的底细,这么大个京城,不管他姓苏还是姓王,总不可能是凭空冒出来的” “嗯,你去吧。”白衣少年,手上拿茶杯的力气,稍稍加重了一些。 此时,站在一个角落的一个父子三人组就没有那么显眼了。 一个样貌有些老实端正的少年郎搂着旁边的一位双手叉腰的人,大笑道:“哥,听到没有,大家都在讨论你呢,这回你可真是给我们眉山扬名了!哈哈” 那个双手叉腰的男子,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撇了撇嘴:“那可不,你哥是什么人!你也不差啊,进前十了,好好准备后面的殿试吧,这一次科举,我要让全北京城看看,不是只有他们这些京城附近的人家才能登榜!” “好了好了,别考个笔试就得瑟了,哈哈哈,高兴是可以的,你们两个先回客栈,我去找你们欧阳伯伯聊聊天,看看这次又出现哪几个青年才俊。”站在一旁的中年男子这时终于发话了。 再想象这样的情景: 江畔小阁楼,阶下春花绽放。一个青年拎着一壶酒,大步朝上走去,他抬眼往上看,早有一个穿着长袖的人,在亭前挥手了:“东坡,快快快,就等你了!” 听到这,那个青年立马停住脚,“那我可就不急了”亭口长袖的人,捧腹大笑起来,“哈哈哈,你还是喜欢这样,快快快,有你最爱喝的‘眉寿’、‘琼酿’嘞” “哈哈,介甫,你说这个我可就来劲了,哈哈”说着,被叫做东坡的青年三步并两步,直接登上那座牌匾为“清风亭”的亭子。右脚还没踏上,一阵醇厚的酒香就飘进了他的鼻腔,顿时神清气爽。左手边,一伙人已经吵着谁先来题字,吟诗了;右手边,几个脸上微醺的少年郎,早就瘫坐在椅子上,其中一人,手指那个手提酒的青年说到:“东坡,又是你最后一个,先别解释,自罚三杯!” “好,哈哈哈,今天别说三杯,三十杯我也陪你。” “这话你说的啊,没喝完可别偷偷借口上厕所走了” “哈哈,不走不走,来!” 如果你拉远镜头,欢声笑语从这座小小的亭子中肆意地跑出来了,与天地山川击掌、与海河湖泊共舞,渐渐地,融进了夕阳,又借着夜半高挂的银盘洒满这一方净土。 那是真正的少年郎,是结伴跨山踏溪的无惧无畏;是相拥研磨执笔的互相讨教;是对视满眼豪情的真挚祝福! 真的很羡慕,也许,只有在梦里能想象到这样的场景吧。 之前看电影《无问西东》的时候,里面也提到上世纪1924年,泰戈尔访华来到了清华大学,发表了演讲,而当时站立在泰戈尔旁边的,有梅贻琦、胡适、鲁迅、徐志摩、蔡元培、林徽因、梁启超等这些文坛、教育界的大佬作陪。 我个人是很感叹,这么多今天读起来,每个人都够写好几本书的大师,在同一个时代!何其幸也! 下面回到这本书:《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是全家赴美,正好身边带着些有关苏东坡的书籍和著作,且心中早已有这个念头,为苏东坡写一部传记。由此,本书诞生了。全书看下来,林语堂先生肯定是非常喜欢苏轼的,这点毋庸置疑,苏轼本身的性格就很吸引人,我觉得他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就像文中提到的,苏轼是很难记恨别人的。 关是这一点,现在的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全书是以“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来撰写的。从时间线,依次向读者展示了苏轼的一生,总的来说,很不错。特别是在我看到最后附录二里面,林语堂先生看了123本参考资料来完善这本书。虽然如此,文中的确对王安石、对章惇的评价不够客观,我姑且认为这是苏轼的传记,作者理应重点展现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况且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这正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能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会是这么一位小肚鸡肠的人嘛?章惇为何在青年时与苏轼同游,掌权后却极度仇视苏轼? 如此这般的问题,不是这本书应该反映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当然应该自己在其他史书中寻找答案! 书里反映了苏轼一生的随宦海浮沉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在他自己而言,他从年轻时直言不讳、“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乃至年长,慢慢也会对不同人说不同的话。更多的是在有当长官的地方,苏轼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一说,相信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杭州,就是西湖: 比如下面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民间更是有“上有苏杭,下有天堂”这么一个说法,其中的“杭”就是杭州。 他新修水利工程,筹集款项建立医馆。他会想到当年农民收成不好而提前想储存粮食来预防到时候一些商人或者官府涨价买米,进而导致百姓生活不好的后果。他是积极的实验者,这一点他自己也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他被一贬再贬之后,他要么就便衣到寻常百姓家去了解情况;要么当没有官做的时候,和邻里乡间都打成一片,婆婆、读书人、卖肉的、卖扇子的人……好像真的没有人是他不能上前去聊两句的。 他博学,强记。之前高三的时候就听说过,苏轼曾经和陶渊明一百二十四首,佩服,真的佩服!他不光和陶诗的韵,最后还深得陶渊明的性情。只可惜,陶渊明能“悠然见南山”,他只能感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正如白落梅笔下如是说:“苏轼读史书,也读《庄子》,且甚赞其意。‘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庄子乃旷达潇洒之人,文如秋水,意出尘外。若说人有三生,于万千古人中,寻一个前世的自己,那么苏子的前生,该是陶潜,再之前,则是庄子了。” “屈原沉骨汨罗江,安守清洁,用香草与楚辞绘出他孤高的灵魂。东晋陶渊明,也是遗世独立,静居南山,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他们是苏轼的隔世知音。晚年的苏子,引五柳为知己,并和尽陶诗,存相惜之情。” 文中有一样一句话,“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是当时仁宗皇帝在面试苏轼、苏辙回来之后对皇后所说的话,后来神宗皇帝准备下令重罚苏轼的时候,她搬出了这句话,加上一些老臣的求情,苏轼也是多次化险为夷。在这本书中,好几个皇后的表现都比当朝皇帝要好,也许是她们身居后宫,不被朝堂的蝇头虚名所扰,所以看得更通透吧。包括小人们诬陷、攻势最猛的——“乌台诗案”,苏轼也能挺过来,我想,这都是很有关系的。 至于对于苏轼本人的高度概括,我想分享原文的两段话,写得真的很好! 扉页中是这么说的: “苏东坡以其天纵之资,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另辟新界。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只因襟怀苍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代表的伟大人格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而在原序中, 林语堂先生是这么说的: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修炼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最后,补充一些我很喜欢的,苏轼写的词!当然,这里只是选取一些,网上看到,苏轼诗词全集有3193首,太多了,都是可以拿来细品的。 大家肯定也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部分,不评分,只是分享。 最后,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新城道中二首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A~Leon手捧蒹葭
    推荐

    提心吊胆的别离之苦 苏轼一生爱过三个女人,他把不思量,自难忘的生离死别给了原配王弗;他把生同衾,生同穴的夫妻所望给了续弦闰之;他把此天涯,无芳草的情趣浪漫给了小妾朝云。 他曾经写了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次,朝云演唱,唱到一半时,想到先生宦海沉浮,命途多舛,对苏东坡的忠而被贬,天涯沦落的境遇同感在心,于是“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就问她,你咋啦?朝云回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让王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苏轼赶紧说:“你这姑娘,我才悲秋,你又伤春啦!”一个为先生哭,一个逗姑娘笑,两人之知心,写到这里,心情沉重。朝云真的是天生浪漫,读到动情之句,爱泪目的小姑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很多人都觉得这里的西子是指西施,后来有记者采访苏东坡本人,原来是指小朝云。朝云不仅是他的小妾,更是他的红颜知己,她和苏东坡一起,成全了肥而不腻的“东坡肉”,更是每天跟大才子求更新,激发苏东坡写出“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戏坐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绝美的茶诗,三个女人,朝云是最懂苏东坡的,有一天,苏东坡在家里,吃饱了撑的,拍着大肚子问全家人,“我这肚子里,是啥呀?”,孩子们说,是刚吃的饭饭,下人们说,是满肚子的才华,朋友们说,这是满腹经纶呀,苏东坡笑笑说,不对,再猜!朝云笑着说:“先生,您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大笑,不合时宜,举世唯朝云识我。人生得如此红颜知己,苏大才子,何其幸哉! 王弗和王闰之跟着苏轼的时候,苏轼的人生境况还算可以,但他此生最困顿最颠沛流离的日子,朝云都陪伴在左右,又那么懂苏轼,所以苏轼写给朝云的诗词,也是最多的,称朝云是自己的天女维摩,可惜朝云生的孩子二岁夭折,“故衣悬旧架,涨乳已流床。”朝云悲痛难忍,不久也病逝于惠州,苏东坡接连写了好几首诗词,怀念佳人,怀念当年和朝云的一见钟情,怀念困厄之时朝云的高歌一曲,怀念朝云抿嘴一笑说的不合时宜,怀念朝云的敏儿好义,怀念朝云的柔情似水,怀念朝云鼻脸带灰陪着他做出了红烧肉,怀念那个小姑娘每天嚷嚷着催诗,怀念朝云的卡姿兰大眼睛里对他的不舍,怀念朝云声嘶力竭地哭着喊:“先生,我们的孩儿,我们的孩儿……” 上学的时候,读到苏轼和朝云的故事,一会哭一会笑,但有一个故事,一句话,被苏轼写进了词里,过目不忘,一直到今。“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乞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故事是,当年七月初七之夜,苏东坡携王朝云同游黄州朝天门楼。眼见一轮新月高挂天边,苏东坡诗兴大发。他笑问王朝云,如此乞巧良夜,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朝云深情地回答道:“天下女子在此夕皆向织女乞求才智技艺,但妾身却只想祈求与先生永不分离,再也不受那提心吊胆的别离之苦。” 别离之苦,已经很苦了,加上提心吊胆,我听了朝云此句,此生目前惆怅了九年。以一小俳句,纪念今夜之伤: 东坡有王弗兮,似雏蜂有蜜糖, 东坡有闰之兮,似彩蝶有花香; 东坡有朝云兮,似流萤有续光。 2020 1127 深夜于洛杉矶。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最后一枪
    推荐

    东坡一生,几起几落,将其一生总结最为精确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语堂先生于行文之间扬苏抑王之意十分明显,原本觉得有失偏颇。但细想之下,此为林先生个人之好恶为人作传而已,并无史书性质,所以以公正之史观来评价,或亦有不妥。全当做对东坡先生一生之回顾。苏东坡政治生涯的起伏,离不开王安石三个字,作为后人的我们,已无法分清当时的扑朔迷离,只能在层层史料中寻觅一丝北宋年间的风土人情吧。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俊杰
    推荐

    二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不仅是对林的东坡传保持认同和敬畏,更是对才子东坡的欣赏和敬仰。前者和后者,都是我为人为学的标杆。 苏东坡以其天纵之资,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另辟新界。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只因襟怀苍生,而使其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代表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牛街十三少
    推荐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却乐观豁达,未能尽施抱负却能屡惠于民。其诗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正是其毕生写照!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兰草
    推荐

    《苏东坡传》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与其父苏询、弟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其中三席之地,苏家是个小康之家。 苏东坡天才横溢,在中国艺术史上,尤其是表现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这是不足为奇的。墨竹、诗画这一群文人时常在彼此的家中相会、饮酒、进餐、笑谑、作诗大部时间都在陶然佳境中过活,泛舟夜游赤壁,写《赤壁赋》。 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庸才得势,身居高位,受人妒忌,不愿卷入政治漩涡,请求外放。任杭州知府期间,治理西湖,疏浚西湖的河道,把淤泥修建成长堤(苏堤)建桥,种垂柳,将西湖变成内湖及外湖。任徐州知州期间抗洪抢险,洪水围困七十多天,他带领群众,加固城墙,吃住在城墙不回家,洪水退去后修建黄楼。是个浪漫的实干家,他苦干的精神让百姓享受到实惠。他还办起了第一所公办医院,救助当地百姓。 苏东坡的结发之妻王弗是他的诤友,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是患难之妻,是他的及时雨,第三位侍妾王朝云是红颜知己。 苏东坡因倔强、任性遭遇很多烦恼麻烦,一生被贬一次比一次远。不管身居高位,还是落魄领南,都能坦然接受。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瓜保熟吗
    推荐

    读完了这本受到很多人追捧地《苏东坡传》,本书在文学水准极高,这一点也是支撑我读下去的东西。然而,作为一本名人传记,也许可以称之为伟人,本书不值得一读。书的前半部分褒贬过于两极化,容易让像我一样的历史小白产生错误的第一印象,甚至很多人读到一半实在读不下去,或者对后来作者描述的一些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很多人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及为人不是通过其晦涩难懂,种类繁多的作品,相反,往往是通过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传记。此外,本书是写给外国读者的,他们的对中国历史人物了解的平均水平和中国高中生相比如何,想必诸位十分清楚。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的说,林语堂先生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也是我给三星的理由。读完此书,我觉得有一位书友对林先生的评价我认为最为准确——“脑残粉”,当然,这话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事实如此,不信?请看例证: 1.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他写诗永远清新,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达到完美的境界。 也就是说,苏东坡的诗永远完美的呗,显然这是不合实际的。 2.这里不讨论王安石学问如何,苏东坡觉得实在难以容忍,因为苏东坡的学问胜过他实在太多。 这里逻辑明显有问题,不讨论王学问如何得到苏学问胜过他的结论。 我可以负责任的讲,文中只要提到王安石的地方,在上下段中一定存在抨击的语句,或明骂,或暗讽。而对苏子,则是肯定,肯定,再肯定,夹杂的许多个人主观语句,如“苏东坡相信……”“但是他深信……”,这是预言家嘛! 我所认识的苏东坡兴趣广泛,诸多方面技能点满级,但无治国之大略,有一隅之小才。其它方面毋庸多言,而就政治方面来讲,说苏子“蠢材”也不过分。 比如,多次写诗讽刺朝政。诗文由于含有诸多暗喻,因此你说你没有哪方面意思,但别人可能就觉得你在讽刺,这很正常,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作者自己,更不用说有的是明讽了,这一点被政治对手抓住攻击显然是合理的。而苏东坡在这一点上则一味的随性,吃一堑不长智,被多次贬谪就很正常了。请各位想想,如果你是一个班的班长,班里总有一位同学阴阳怪气的骂你,你会怎么办?穿点儿小鞋显然正常。 王安石变法的一些举措是有国家资本主义的影子的,这迎合了皇帝想要充盈国库的目的,因此受到推崇。其失败恰恰失败在不合时宜,以及王安石本人性格的缺陷。试想,在封建王朝,君主对官吏,地方豪绅的控制是有限的,而要想将这些人的利益转移到皇帝手里,势必会引起强烈反对,一味的实行,只会是这些人利益没有触动,皇上得到的利益全然来源于这些人对百姓的进一步压迫。而苏子对这一政策的反对,源于没有看到根本矛盾,也就是缺少政治眼光,又或许其本人就是利益的持有者。 此外,文中讲到: 在苏东坡等了一百零八天音讯杳然之后,那年九月,他又上一本,追问以前所上的表章,有何下文?这是上太后的机密本章,太后交给了中书省,饬令速办。 此时为元祐五年。 元祐七年,他又上了一道私人表章给太后,建议……而此时,皇帝15岁,两年后,太后去世,皇帝亲政。 试问,如果你是皇帝,你愿意臣子上书越过自己直接给垂帘听政的太后吗?而苏东坡这样干了不止一次。 苏东坡在政治上最适合做一个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在杭州的诸多举措可以佐证。 另外我还要抨击苏子的感情史。 19岁时,东坡娶16岁王弗为妻,后留下千古名篇《江城子》,表现对爱妻的无限思念。 31岁时,东坡娶20岁王闰之为妻,苏子说:“唯有同穴”,后合葬。 44岁时,纳18岁朝云为妾,奉为知己。 然而,苏东坡曾写诗表达对堂妹的暗恋,堂妹去世后也十分伤心。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苏子一人对待爱情不专一甚至花心呢?当然纳妾在古代是正常的,但这不代表是正确的,本质上还是出于喜爱,或肉体,或灵魂,只是迫于一夫一妻制。 又或许,有人会说,苏子喜欢的是这三个女人的结合体,喜欢谁谁的哪一方面,但如果你生活中出现这样一个男士,你还会用这样的想法去看待哪位男士吗? 如果不是,那这种看法显然是双重标准。 需要说明,对苏子的才能我是十分崇拜的,这些想法只是在诸多正面评价之余提供一些其它思路。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静待花开(褚思颉爸爸)
    推荐

    这本书详细介绍苏东坡的一生,非常喜欢苏东坡和朝云仙居这一段。 只羡鸳鸯不羡仙。 五星好评! 作者简介(摘自夸克百科)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着《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博集新媒
    推荐

    “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乔芳
    推荐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xtai[太阳]
    推荐

    诚如作者所言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Leo
    推荐

    “一门词客三父子,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父子”指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亲苏洵和两个天纵之才的儿子:苏轼和苏辙。 “唐宋八大家”中三父子就占据了三席,举世瞩目。 苏洵擅长写论文,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加上精辟的见解,连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欧阳修也称赞他“搏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辙则是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相当出色。 而苏轼作为三苏中成就最高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位,诗、词、散文、书法、画无一不精,文恣肆纵横,诗题材开阔,词开立豪放一派,散文则行云流水,姿态横生,可谓文坛领军人物和文学界“金满贯”选手。 除了文章名垂千古,为人方面,苏轼坦诚率真,豁达超脱,豪放不羁;苏辙则淡泊冲和,老成持重,两个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个性,和而不同,但人生成就各有千秋。 看到父子三人巅峰的文学成就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不由得让人思考,作为父亲,苏洵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呢?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相信大家对三字经中对苏洵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大器晚成的典故并不陌生。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年轻时的苏洵因家境殷实,以及自视甚高而无心读书,十八岁考过一次进士,没考中,索性不考也不读书了,因为没有经济压力,便四处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等到苏洵结婚生子,他的态度才认真起来,看到自己的哥哥和内兄,都考中功名,即将走上仕途,才深受刺激,加上妻子的激励,进而奋起读书。 迷途知返的苏洵同样想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苏洵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强烈感知到,读书要趁早,并且越早培养起读书的兴趣爱好越好。 他在引导两个儿子向学的道路上也煞费苦心,他对比自己年少时的顽童心理,深刻理解并运用了这一点,成功地让两个儿子爱上了读书。 他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故意躲起来津津有味地读书,等孩子们好奇地想知道父亲在读什么时,他又赶紧把书收起来,显得非常神秘。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便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因材施教,活学活用 兄弟二人性格迥异,苏轼外向奔放,苏辙沉稳恬淡。 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性格,他见老大锋芒毕露,容易得罪人,就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就是提醒苏轼要收敛,放低自己,进而取字“子瞻”,也是提醒做事要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而内敛的苏辙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为“子由”,希望他能更洒脱自由。 而这段老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在苏洵的《名二子说》中也阐述得淋漓尽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在父亲的的悉心引导下,苏轼苏辙从小就开始练习写作。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苏轼十岁时,面对父亲的作文题目《夏侯太初论》,竟然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样的句子。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能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惊吓;能和猛虎搏击,却可能被野蜂毒蝎吓得惨然失色。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 能写出如此有论点的警句,就能看到其中小苏轼主动读书,锐意思考的过程。 这也充分说明了苏洵倡导的不死读书和活学活用的教育理念,苏家两兄弟在写论文的过程里必须要充分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写出绝佳文句: 阅读历史资料去充分了解夏侯太初这个历史人物。(主题性阅读,提升知识广度和深度) 调动脑海中的素材,引用借鉴,遣词造句。(提升文字能力) 运用逻辑思维去写人物评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这种提升主观能动性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综合性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倒逼自己的成长的绝佳手段。 教学相长,一起学习讨论,知行合一 苏洵潜心钻研的同时,也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并且时常进行主题阅读理解写作和讨论。 比如指导两个儿子写对《春秋》、《论语》、《孟子》这些经典的理解和感想,并和他们进行讨论。两个儿子十几岁时,他就与他们一起探讨国家兴衰的本质原因。 这无疑是父子间自主探究互享学习的乐趣,并且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思维训练和写作实践中不断体验知识的奥妙。 在无限乐趣中学习提升,在学习中收获快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年复一年的丰富的思维训练最终让两个儿子受益匪浅。 他们不但学会了知识,知道如何去学习,并且形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懂得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事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崇尚内心的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作品 苏洵历经二十年读书写作想考取功名,无奈屡试不第。 当人生的一扇门被彻底关闭后,另一扇门就会打开。 还好苏洵不是迂腐较真的人,他彻底放下功名专心读书后,文学功力一日千里。 在他闭门读书的十年时间里,精神自由地读书思考和写作,不用考虑功利性,既然不能进而立功,何不退而立言? 就这样,多篇名作如《权书》、《衡论》、《几策》就应运而生。 苏洵的读书方法和心态,也深深地影响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尤其是苏轼以后的作品都在彰显父亲的理念,那就是: 人只有倾听内在,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作品而千古流芳。 而苏轼在人生起伏和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境界,也足以令我们仰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开阔眼界形成的人生大格局 苏洵年轻的时候,豪放不羁,终日游山玩水,正是: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一直到二十几岁,读书几乎荒废,文章不成,功名不进,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但就是这样乐山乐水的经历,开阔了苏洵眼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两个儿子新世界的大门。 父亲出游的经历,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年少的兄弟无限的素材和想象。 他们憧憬,向往,在脑海中一遍遍神游,促成了他们作为文人的独特的思考,人生的大格局慢慢成型,正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公元1056年,苏洵带两个儿子进京赶考。 年仅22岁的苏轼高中榜眼,名动京城,20岁的苏辙也同科进士及第,作为父亲的苏洵一时间春风得意,风头无两。 由此可见,苏洵运用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培养了两个儿子的读书习惯。 针对兄弟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同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讨论,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从自己屡试不中,到彻底放下功名,潜心读书的经验中,传达了读书做人应崇尚内心的自由,才能写出伟大作品的理念,使得苏轼苏辙在文学创作上受益终生。 最后苏洵的年少游历又开阔了两个儿子的眼界,影响并最终帮助他们形成了人生的大格局。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