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kaleidoAkane
    推荐

    俄国人的故事模型:年龄差巨大的老夫少妻、围绕白痴美女展开的三角恋爱械斗、管不住脑子和嘴的讨人嫌丑角老头、上价值上价值上价值 作者的ego的存在感和很强,说教和批判意图太明显,正向激励旋律太响,呃只能说不太合我口味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生息
    推荐

    《樱桃园》中,大学生特洛费莫夫对现实有较为透彻的见解,认为应当通过不断的工作来帮助寻求真理的人们,最终达致光明幸福的未来。 “人类是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的力量的。我们目前所达不到的一切,总有一天会临近,会成为可以理解的。” 但令人叹惋的是,他并不具备实践理想的勇气,他只是不断地吹嘘,又软弱地不为所动。 郎涅夫斯卡雅太太的哥哥加耶夫也是这样一名软弱无为的知识分子,把空谈当作日常的消遣。 “什么也不寻求,什么也不做,同时也实在没有工作的能力。……什么也不学,什么严肃的东西也不读,绝对什么也不做,每天只在那里空谈科学,对于艺术,懂得很少,甚至一点都不懂,只高谈哲理……” 他不断地困惑,一辈子徜徉于迷惘,但就是不肯去做点实际的事。他所有的精力和抒情都被用于维护旧的与无用的东西,他会指责郎涅夫斯卡雅太太的缺点,甚至会对一座旧碗橱发表一大段诚恳的演说,但就是不做一点实际行动的打算。他向往着美好的新生活却没有勇气对现状做出改变,就连摧毁一座无用的樱桃园的勇气都没有。不仅如此,还会对他人意欲改变生活的建议通通加以鄙视。当罗巴辛主张砍去樱桃树而另建别墅的时候,遭到的是郎涅夫斯卡雅太太斥骂俗气、加耶夫更是斥责他胡说。 而等到樱桃园被人买走,亲眼见证他们所守护的那些陈腐的无用的旧樱桃园被他人改造,他们也只能沉溺于无尽的哀伤与对过去的怀念之中。“这全是你们在迷雾中去建立想象的结果啊!”,罗巴辛尖锐地点明了他们在行动上的软弱。 这不仅是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人,也是当今的中国青年。人们对未来充满向往,憧憬美好明天的降临,却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什么而无所作为,只是不停忧郁、叹息、空谈。“希望”变得越来越匮乏与奢侈,“考入大学/找到好工作/买了房子/结婚生子/小孩考入大学…再……”等延迟满足欲望的说辞制造了一种永远推迟实现,或等同于无法达致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希望匮乏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通过努力获得未来美好生活这件事感到疲惫与无望,失去了实践的动力和奋斗的潜能,转而变得漠然、软弱。 社会学家许宝强认为,现代社会的这种漠不关心的现象与传统社会及历史叙事的碎片化有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计划生育的成果,年轻人们与家族、故乡之间的联系正在不断削弱,身边无亲友,身后无故土。当日常生活缺少了邻里联系,又失去了承前启后的传统纽带,个体变得越来越孤立于社群与历史之外。如此一来,生命也就失去了其连贯的意义,变得断裂。 同时,当在现代社会被奉为圭臬的经济发展,逐步被掏空为了一堆与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无关的数字时,生活和生命自然也会变得空虚,人生价值不再显得轰轰烈烈,而是处处显得没有意义。人们在等待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降临,却不敢去实践什么,最终只会什么也得不到。 陷入这样漠不关心的状态是可怖的。契诃夫给出了他的药方: “我们生活的整个意义和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避免一切渺小,一切虚伪,一切足以妨碍一个人的自由与幸福的东西。前进,我们要不收阻挠地前进,向着面前远远燃烧着明亮亮的星星迈进!前进,不要迟疑,同志们!”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汪汪
    推荐

    读的体验不太好,名字太长不好记,翻译腔调让我无法很好地理解情绪,所以怕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瓦尼亚舅舅》给我的启发就是不要神话任何人,你觉得他厉害可能只是因为那是你的知识盲区。自己想要变厉害就去行动,就现在,不要到更老的时候后悔。《樱桃园》里大部分角色都不喜欢,但是想想自己可能也是这样,无法接受新事物,只能自怜自艾,明明已经很穷了,还改不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弥生
    推荐

    《樱桃园》被观众以感伤主义的方式解读不是毫无道理的:正如柳鲍芙对特罗费莫夫所说的,上了年纪的人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容易抛弃过去,毕竟他们的一生都寄托于此。或许观众也在这种过去与未来的取舍中感到了命运的无常,这种回忆的心态并不罕见,《安东卡诺夫苹果》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 然而,这种感伤以挽歌的形式赞美了历史必然进步,戏剧家想要创作的是喜剧。只是,罗巴辛毕竟是一个“聪明而无理想”(译者按)的人,他暗示了一种危险的倾向,而这也是现代主义想改变的。值得注意的或许是特罗费莫夫,为他聪明之外的同情,为他超越物质的理想主义。 契诃夫关于人物与故事的看法,既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回应,也呼应了卡夫卡。这点要比《樱桃园》讲了什么更有趣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枫桥
    推荐

    最喜欢《樱桃园》,一个时代落幕的感觉。时间的车轮滚滚而来,叮叮当当的伐木声每天都在响起,那些古旧而美好的事物终会离我们远去。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Sarah
    推荐

    三篇调性一致,极致展现个体痛苦压抑的生活状态,又长篇大论吐出一番希望,今日的痛苦会换来明日的美好,这一代的牺牲会换来百年后的幸福生活。(事实证明未必如此),《驾驶我的车》也对应了契诃夫的基调—未来未必更好,但我们要怀揣希望,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译本最后教科书般的解读简直是shit)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若水阡陌
    推荐

    如果这本书我读的是纸质书,我绝对会给它五星好评,但是我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电子书,所以只能给到四颗,减一颗星的原因在于,上海阅文在将其制作成电子档时,排版没有做好,硬生生地将原著的四幕剧拆分重组成了三部分,非常影响体验感。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Ting.
    推荐

    那颗被揉皱的心,直到此刻,才被渐次展开。 他始终都坐在那里,是那双手,那些声音,是纸页上终生难平的折痕。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陈水水の微信
    推荐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封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我这样相信,我的舅舅啊,我虔诚地、热情地这样相信啊……” 因为契诃夫先生的二百年诞辰,也因为《契诃夫的玫瑰》这本书,我重新拾起来他生命最后写成的“天鹅之歌”,的的确确是百般纠缠与反复,但又不禁让人感觉到一种奇怪的看似高涨异常的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契诃夫是大自然的赤子,但这种循环往复是否是一种心境的展现or明嘲暗讽)还是会感觉到这种有关于“自然”的呼唤绝不止表面如此,甚至译者后记也未曾触及……(产生疑问ing)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Sylvia
    推荐

    我们会被忘记。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苦痛都会被遗忘。这听似很无望,但也正因此,我们大可为自身解除一切束缚,不必在意被他人如何看待(因为我们会被忘记),而只是去工作,一定要工作。“希望爱劳动的加上教育,受教育的加上爱劳动。”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路徒
    推荐

    要了解这个契诃夫式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就必须先去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的全貌。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江婉
    推荐

    三个剧本的共性是:爱而不得,肯定劳动的快乐,情节散淡尤其后两个。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温小骷
    推荐

    别了旧梦,社会在不断前行,文人一边走一边洒泪告别,乐观的契科夫在泪光里充满希望。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大兄弟Bot
    推荐

    本集收录的是契诃夫盛年的作品(《樱桃园》可以说是他最后的辉煌)。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睿智、成熟、内敛、厚重的契诃夫。在经历了《海鸥》的挫折后,他对语言的敏锐已臻化境。恰巧今晚聊了《万尼亚舅舅》和《三姐妹》,这里主要就谈谈契诃夫的人物吧。 契诃夫的人物,纯粹而复杂。纯粹是指他准确把握住了人、语境、语言的关系,因此寥寥数笔,就能传神地还原出情境来。所以每当有演员询问契诃夫表演的诀窍时,他总是两手一摊:我都已经写出来了呀。这些对白都极尽直白,通俗易懂,若有谁说读不懂契诃夫,那注定与文学无缘。然而,通俗却并不意味着不深刻。生活的况味,悬停于留白、停顿和沉默之中,躲藏在人物游离、脱圈的时刻。童老说,契诃夫的人物都有强大的自我。伍德认为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意识。我表示极度赞同。真实感,正在于此。 也正是因为这样,契诃夫的人物又都非常复杂,任何二元化、标签化、结构化的技巧和阐释,都融入不进人物的理解。所以演员在驾驭这些角色时,需要是一张白纸,需要带着真正的生活走进去。这何其困难——所以最后契诃夫总是按照特定的演员来写角色,也是无奈之举。复杂的另一层面,则在于意义的不可传达性。语言是失效的,交流是失败的,大家彼此只能靠捕捉碎片的信息凑合活着,要么忍受琐碎,要么遭受变故。人物痛苦,又不断拿希望说服自己、麻醉自己。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安妮雅,莫不是如此。因此,我会对这些人物感到忧伤,却很少感到厌恶。这也是为什么一百年之后的人在读契诃夫时仍然能感到共鸣:这一悲伤的情景,百年之后何曾改变?而二十世纪的终极命题,便在于人和人/自我的和解。 契诃夫启发的,远不仅仅是文学。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增订版)
    💋 妙子
    推荐

    一个个人物都很鲜活,剧中任人物对待感情的方式我是不喜欢的,看莎翁时候也是如此。可能是文化与教育差异导致的吧。但我还是很喜欢剧情的。 印象最深是《樱桃园》最后一幕,仿佛看上去是喜剧结尾的,都奔赴新的生活去了,可是仔细一想不对劲,有的人是真心想离开,有的人是没办法被迫要离开,这些人都有可选择的空间,最悲催的就是被剩下的那一个……费尔斯 最让我感到悲剧的一句话:锁了,他们都走了,他们把我忘了,没关系,我就坐这儿等着他们回来![撇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