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孙志超
    推荐

    卡尔维诺真是伟大到令人气馁:他的作品完美地履行了一个现代作家的职责: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晓畅与隐喻,糅合与裂变,以及未来与虚空。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ZLMing
    推荐

    沿着文学之塔一路向上爬,在即将到顶端的时候,你一定不会错过一个叫做卡尔维诺的人。他的风格,让你很难与他人混淆。那轻如羽翼却又重若泰山的文字组成了塔顶上的一扇靓丽的窗,透过它向远处望过去,你会发现一个魔幻神秘的迷宫,时间与空间纠缠在一起,人们漂浮在其中,面带笑容。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Gelatoni
    推荐

    介绍都说是短篇小说,但我更愿坚信这是卡尔维诺的“诗集”,是灵光乍现的自然馈赠,是这世间对瑰丽想象存在过的证明。 读罢此书,一股接着一股如浪潮般的满足感与新奇感朝自己涌来,却又倏忽又倏忽地觉察到了不舍与不安,只觉得亏欠了卡尔维诺的思维浪漫,草草读了一遍。实在应该买一本袖珍一点的版本,或者自己打印出来,放在枕边,每天抽签似的在睡前翻弄几页,让这些看不见的虚幻城市陪着我们入睡。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我们期待着改变,我们厌恶着一成不变;我们进行着改变,我们抵御着一成不变;我们改变了,但又没有改变,我们又一次开始重复一成不变。 也许,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堆满垃圾的荒地,还有可汗的空中花园。是我们的眼睑把它们分开,但我们并不清楚究竟哪个在外面,哪个在里面。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柒柒撒玛
    推荐

    马可波罗给忽必烈讲故事,像《一千零一夜》一样,只是故事内容换成了各个城市,虚构的城市。在这些虚构的故事中,总有些细节会让人联想到真实。 依然很卡尔维诺的书,独特的写法,全篇金句。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段锋
    推荐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Circle
    推荐

    读完之后就想写书评,从月初拖到月末,最终决定看第二遍的时候再写吧,根据第一遍的印象来写是在是对这部作品的敷衍。不过我可以下个断语:看了这本书觉得不好看的人不是思维僵化就是缺乏幽默感。这本书里面天马行空的想象曾一度让我怀疑自己究竟有没有过想象力。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lucky
    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一个旅行家和一个君王的对话,每一座城市就像一个谜,一边看一边想象这样的城市,身在谜中不解谜,虚幻的城市,看不见摸不着,万变不离其宗,一个人的思想空间。一个旅行一个终结,唯美的建筑,城市的故事....依依通过马可·波罗旅行汇报呈现在眼前。“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君王的思维方式当然和旅行家不一样,“忽必烈汗发现马可·波罗的城市几乎都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完成那些城市之间的过渡并不需要旅行,而只需改变一下她们的组合元素。”忽必烈是一位下棋高手,他想:“假如每个城市就是一局棋,我掌握各种规则的那天,就是我终于掌握整个帝国之日,即使我还没能认识它所包含的所有城市。”一局终了,惊醒下棋人“通过把自己的胜利进行支解,使之还原为本质,忽必烈便得到了最极端的运算:帝国国库里的奇珍异宝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最终的胜利被化约为棋盘上的一块方格:虚无……“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为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有一座城市“她只知道起航,却不知道返航。”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芩木
    推荐

    与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相遇,便迷醉和留连于他优美的文字,文字中透出的哲思,以及他的哲思塑造的意象和场景。 在卡尔维诺的王国里,城堡、街道、管线、动物、人类、神灵都是他的积木,而空间的三维、时间的四季和人生的五感则是背景和粘合剂。一座座不同的城市在他的笔下生生灭灭,起起落落。 一百个人的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卡尔维诺虚构的每一个城市也都是不同的烟火,有变幻的璀璨的色彩,适合仰视;也有盛放后的烟烬和尘埃,需要忍受和打扫。 记忆的城市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有关心灵的,是离别、回望、抵达,是城市的手纹和街角、护栏、扶手、旗杆上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这种场景更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品格,更能刻在人脑回路的深处。 欲望的城市透露了一种信息,城市本身就是欲望的产物,智者如悉达多,也无法摆脱入城的诱惑。因为人永远是欲望的奴隶,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经历了沟沟壑壑,起起落落,最终回望已物是人非。所以要清心寡欲,然后享受生活。 符号的城市表面上是风景、产业、标志和场景构成的,但真正能够体现城市本质,称得上城市灵魂的,是城市场景试图表现的或者隐藏的文化。乡土的、戏剧的、违规的场景组合常常给人深刻的印象,放大和夸张特征符号,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 轻盈的城市或许是舍弃了物质、土地和笨重,变得纤细、轻盈,与天相接,与宇宙相接,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和宗教。譬如阿尔米拉是一个只由水和供水管网构成的城市,水的主题无疑是沙漠城市的最美意象和精神象征。 贸易的城市也就是交换的城市,城市通过人财物的流通达成分工、协作和繁荣。沙漠骆驼和海上帆船是卡尔维诺的城市中最常见的贸易交通工具,就像苔斯皮那。交换也可以是欲望、记忆、路程等等,但最不应该的是地下罪恶的交换、灵魂的交换。 连绵的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形态和趋势。譬如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区、湾区等等,是更生态更集约更高效的城市组织方式。关键是要解决好卡尔维诺提出的生态问题、用地紧凑问题、形象雷同问题和城市内外交通问题。 隐蔽的城市是肉眼暂时无法看到的,却在城市的内部增长、涌动和变化。它们是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城市,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是城市生长的两种力量的比斗,是不断产生的城市问题。我们希望理性能战胜野蛮,正义能战胜邪恶。 城市还和眼睛、名字、死者和天空有关。 城市透过眼睛可以发现没有两个城市是完全相同的,但可以看见城市的一体两面,也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城市的名字不一定能代表自己,有的城市是用别人的语言命名的,有的城市已经历经变迁,有的城市市民和游客感受大相径庭。 城市中不断地有一拨人死去,又有一拨人出生,一些城市适合临终抵达,一些城市把死人看得比活人还重要,一些城市散发着死的气息,一些城市正在等待死去。城市也可以是仿照天空的星象建的,有的把天象直接影射到地面,有的完全按星辰运行规律行事,有的变成魔鬼城市,有的在天空中有一个对应城市,但比地下的那个还要脏。 卡尔维诺的城市都不是完美的,如同一部正在上演的戏剧,一部分人在台上,一部分人在台下,一半天堂,一半地狱。但卡尔维诺套用马可的话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 他还说: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愿我们生活着的城市更美好!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未央
    推荐

    卡尔维诺的文笔带着迷幻的色彩,一但介入,彻底沦陷!本书谈及55个虚虚实实的城市,散落在多个国度,现实与心中的那个城市,交相辉映,轮回交替,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旅行,带着思索穿梭于各个城池之间。每个城市,没有好与不好,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独特的味道,独特的人群,独特的生存方式,是城选择了你,还是人选择了城,我的理解,赋于我温暖,给我安慰的城足矣。 欣赏,感受,被影响!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月照山河
    推荐

    城市究竟可以怎样定义?现在的城市好像越来越趋同,越来越模块化,随便打散重装,就成了一个新的城市。我们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总能看到熟悉的风景。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中用奇特的想象构建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奇谲瑰丽,充满魔幻和浪漫的色彩。旅行的意义和乐趣大概就是去搜寻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奇特与浪漫吧。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推荐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在序言里说, “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沿此提示路径,我们能把握这本书的基调,作者整个的复杂情绪,隐隐嗅到他对城市热烈而伤心的爱情、绝望和希望起伏的山峦,背叛和逃离在琴音上的变奏。这本书里,卡尔维诺用一个个象征和隐喻,将他的情感、理想织入各个看不见的城市的迷宫。 有趣的是,《看不见的城市》里,很多城市以女性名字来命名,以示卡尔维诺对那些城市的尊重、爱或不满,毕竟,用一个异性的文学形象,更方便传达和倾诉我们的情感。 城市用了女性的“她”指代,也可说“她”就是欲望与情感本身,与我不可分割,与我融融一体。“看不见的城市”里某些城市是卡尔维诺理想的投射,是想象的杰作,是对现实城市的微辞与逃离,是人类情感被迫的移转,类似陶潜向桃花源的隐逸。一旦从空中跌入现实中的城市,就像一泼水,浇灭了一团火,与想象再无瓜葛,但彼此映照,非得有另一方,方可显现。对地上的事物,我们同卡尔维诺一样,有怨,有恨,有必得依恋的爱与复杂的泪。从整个文学来说,想象与现实,也共同构成这样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 虽成书约半个世纪前,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思考,到今天依旧是个开放命题——甚至愈发无解。一方面,全球化、人性欲望使城市变得庞大而臃肿,城市之间的区别界限日渐模糊;另一方面,因人性的本能渴望,我们希望生活的城市充满个性魅力、独一无二。毕竟,人爱着一座城市——或许是全身心的——它却只能分给你作为渺小个体应得的些许温存——我们寻找的个体归宿感和存在性。但现实世界常常事与愿违。 本书结构也是特别的。分别由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符号、城市的轻盈;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主题构成,它们互相穿插,绕来绕去,就好像你看见了,城市不是某个截面,而是从好多角度观看到的一个多棱水晶体。单从以上标题提示,可看出卡尔维诺观看城市的几个角度,及他如何分解他的写作主题并细化。 另外,还穿插了历史人物忽必烈汗与马可·波罗的对话,一个中国人,一个意大利人,活在13世纪,一位君主和一位旅行家商人,从历史中走来,自然而然引入了一种遥远又拉近的历史跨度感、空间回响感,及语言与不可言说等主题。 这本书的结构,与布罗茨基的《水印·魂系威尼斯》有些不同,同样写城市,同样是大家,布罗茨基的散文结构形同复杂的音乐,由若干小乐章向那个主题包围、靠拢、折卷,也呈现八面棱形的晶体,每一章又倍添一种感受的宽度与厚度,唤起清晰的完善感和原重感。换句话说,布罗茨基将音乐结构用在了散文写作上,当然,每一小章本身又是诗体式的音乐,这也是诗歌内部结构写法的提倡。布罗茨基就这样构建出他的散文宏伟建筑。《看不见的城市》结构并不那么紧凑,而且写了众多城市,各有非常离奇或荒谬的特点,它们是横向并置的。本书由一个个片断集合而成,是关于卡尔维诺对城巿的所有思考与想象。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林墨
    推荐

    每个幽灵都会变成人,上演一段追求、虚伪、误解、冲突与压迫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被驱逐出尘世之外的不死之身,又在保存古籍的地下书库里蠢蠢欲动。 一切必须是偶然发生的,不能看得太重,不能想着正在完成什么决定性动作,或者无论你向外走多远,只能从一个过渡区走进另一个过渡区,却永远无法走出去。 男人就像老鼠,女人就像燕子,他们本身都随着时间在变化,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不变,后者永远正待试图摆脱前者。 生者的地狱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那就是我们天天生活其中的真实。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并不容易,要求学会总心灵去感受,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朱鹮乱步
    推荐

    这是我偶然看到的一本书,译者是根据意大利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没有借助英文)。初读时不知所云,读到一半恍然大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它看似在讲城市,实则在讲世事变迁和人生哲理。总之今后我还会把它拿出来仔细品读。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王徽
    推荐

    卡尔维诺复杂精致的大脑里将马可·波罗与可汗忽必烈放在一起,将两位史诗般人物的交流设置在自己许多的大脑文件夹的其中一个里。这里汇集马可·波罗走过的如美女般名字的城市:立体的、全面的;在世界里面的和外面的;地上的和地下的;垃圾袋里的和垃圾袋外的;死的和活的;天上的和地上的;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老鼠的、燕子的,诚然可汗是看不见的。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面而出不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离开的时候,天又是另一种模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字,城市的名字叫做伊莱那,那都是玫瑰色的花园城市。“生者的地狱城是不会出现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共同创造了看的见的城市。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一蓑烟雨
    推荐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