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Leotsao
    推荐

    有点懵,时不时又有些联想…时看时新,可以再读。卡尔维诺想表达什么都不再重要了,能读出来自己才重要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辟克匿克来江边
    推荐

    断断续续看完了,如《一千零一夜》般的对话式叙事结构使得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篇寓言。 然如著者前言所述,每个城市在结构上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千呼万唤的关系。只是这其中的关系究竟如何,还待更深层次的阅读。 将一些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个人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了下来,能看到一些个人的困境,也能看一些时代的缩影。 希望下次再读,能填充更多的感受。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陈俊
    推荐

    任时光流逝,生活中的我们在剧情错综复杂,情节多变的角色中穿插交集,还没好好感受生命的真谛,我们的时间就不够了。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阿林
    推荐

    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 却有着似曾相识的记忆; 一句句简单平凡的文字, 却有着回味无穷的意义。         ————2021.9.7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跳水猫
    推荐

    这本书居然这么多人写想法和书评真是把我惊到了。大学时候忘了是建筑还是规划系的老师推荐我们读这本书,我就找来看了,看完不知所云。时隔十多年,拿来再看,还是无病呻吟的感觉。 我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讨厌散文和诗歌了,因为就是一些开脑洞,不用落到实处以及暗讽现实的想法,润色以看似“优美精巧”的文字,给城市东拼西凑几个片段,就可以俘获很多文青。这样的文字太廉价了,哪怕你花点钱,请个美工把梦境里的画面画出来,价值都比这个高不少。 当然了,这是我个人肤浅的想法。看到不同意的别来找我杠,杠就是你对。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懷明
    推荐

    失眠的晚上读完卡尔维诺。“城市”这个兼具物理性与想象性的多维立体存在成为现代主义解构与颠覆传统时空观的绝妙场所,作者利用堆叠合理化了很多悖谬,值得反思的是许多矛盾恰恰是当下城市建设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危险趋向,“城市在哪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文明现代化中同质化倾向的警示,马洛奇亚燕子预言带来的荒诞景象则是对现代化进程“进步”承诺的拆解。此外本书洋溢着个体觉醒的高亢情绪,旅行着的马可波罗成为成吉思汗的讲述者时已经成为了制造一座又一座城市的“神”。城市存在因我讲述,城市模样自我眼中。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又见音
    推荐

    不知道《海贼王》是否有受到这本书的启发。 全书以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为线索,将马可波罗脑中各式各样的“城市”描绘出来。一开始惊艳于卡尔维诺的想象力,看到中期时,发现他实际上是用城市讽刺人性,最后,奇幻的城池也渐渐设计得有点重复,想来就算天马行空如卡尔维诺,也有穷尽想象力的时候。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悬在悬崖上的城市,用绳索吊在半空中,画面感极强。还有为月亮旅行提供旅馆的城市,所有的房屋都建立在细细山崖的半空。还有用符号取代文字的城市,所有的东西都具象而直观。真的太酷了。 但更多的城市更像一个人。比如活在梦里的城市,比如放纵自己欲望的城市,比如看似贞洁实则污秽不堪的城市。 还有的城市仿佛是时代的缩影。人们生与死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城市;人们化为老鼠后化为燕子的城市;一定有东西毁灭不了却也无法传承其精神的城市;居民们重复着始终如一的生活的城市…… 每个城市的名字都像女人的名字,读来短短几百字,就绘出了其生命。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EVE🍉
    推荐

    它们是幻影,是一种纯粹品质的建筑,是后现代世界理解的胜利。卡尔维诺成功了,他创造一种完全融合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思想的小说模式,将人类的某些东西转移到它们所暗示的可怕的无量纲空间中。 看不见的城市的假设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也总是有共同的认识,而且它们可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其超凡脱俗和精致而优雅。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故事徐徐展开:忽必烈老了,再也见不到他的帝国所包围的所有城市了。所以马可波罗来描述它们。但因为留给他的时间很短,而城市很多,他必须从每一个城市中提炼出造就它的品质。谈话从诗歌的层面开始——用象征、手势,最后是图像——随着他们的理解成熟,马可和可汗开始了制定缓慢的、同样重要的习惯和疲惫的奇迹阶段。他们的交流仍然代表着信仰的飞跃,与任何向着上帝的跳跃一样。只是这一次,它是一种对我们私人宇宙的持续和持久社区前景的社会信仰。 这是一本难以被分类的小说,它是实验性的、超现实主义的、后现代的。 为何说它是实验性的,是因为会意识到卡尔维诺根本不是在谈论城市,卡尔维诺的城市——不像我们常识中所有城市一样——不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而是用思想建造的。每个城市都代表一个思想实验。正如马可波罗曾对可汗说的那样,你不会对一座城市的七七十个奇迹感到高兴,而是对它对你的问题的回答感到高兴。 CHARACTER 这本小说太让我感到亲切了,它充满了令人愉快的时代错误——想象一下马可波罗和忽必烈谈论机场的架构,真的好可爱^_^ 但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既不是马可波罗和忽必烈,也不是城市。这本书的实际字符是它的读者,我们被邀请到创造和旅途通过自己的创作,每个人都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建造,挑战时间和空间。 THEME 在卡尔维诺早期的小说中,成长的主题是通过一种不确定的讽刺幻想来描绘的:一位年轻的男爵来到树上抗议社会,并留在那里成为树栖两栖动物,一个反叛的变种人;一个年轻的子爵去参战,结果却被炸得四分五裂,他那讨厌的另一半像颠覆了自己一样回到了家。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将他的思维精确地转向了城市生活中的分离和孤立。 过去和未来的可能性从“无法生存的现在”的牢狱中生长出来,人类社会的所有形式都达到了它们循环的极端,无法想象它们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形式。 皇帝为什么要让旅人告诉他他的帝国里有什么?部分原因是皇帝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也许是因为他可能不想知道,也因为他一定希望从“恶”的方面中感受到一些成长的机会。 卡尔维诺的双层叙事相互交织(一层叙事是是忽必烈与他的雇员、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间哀伤的对话。另一层则是对于马可波罗访问过的50多个城市的描绘和冥想)当两人交谈时,城市开始看起来像是“安慰的寓言”、精神状态、幻想。然而,在叙述中,这些城市闪烁着实质的光芒。它们引人入胜,令人不安,与众不同,仿佛拥有卡夫卡寓言的意义。虽然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品质,但它们也包含了反常的悖论。我们被警告不要将城市与用来描述城市的词语混淆;我们被告知谎言不在言语中,而在事物中。 城市的挽歌?希望? 可汗的地图册里还有那些在想象中已经神游,但是尚未发现或建设的城市的地图:新大西岛,乌托邦,太阳城,大洋城,塔墨埃,和谐城,新拉纳克,伊卡里亚。 不同的城市是一首首挽歌,裹挟着秋天忧郁的气息。城市里的居民是一群饱受折磨的人,他们陷入了各种陷阱(这些陷阱主要是他们自己制造的),他们被困在绝望的循环中——一种城市轮回——没有意识到他们掌握着通往特定监狱的钥匙。 城市确实越来越走向失败,在连绵的城市里:人满为患,以至于人们隐藏了这个地方甚至天空。潘特熙莱雅,与其说是地平线上不透明的多面体的集合体,不如说是无尽郊区的边缘。 “这个四周裂着口子的口袋阵或褶皱区里,是否隐藏着一座能让人辨认并且让人记住的潘特熙莱雅,或者潘特熙莱雅是否仅仅是自己的郊区,她的中心分散在各个地方?你放弃了对她的理解。你现在脑子里盘算着的问题更让人头疼:潘特熙莱雅的外面还有外面吗?或者无论你向外走多远,只能从一个过渡区走进另一个过渡区,却永远无法走出去?” 但我在这里发现了比衰落和堕落更有趣的东西。即使是那些表现出错觉和堕落的城市,也仍然存在可能,正如马可波罗告诉忽必烈的那样。 在劳多米亚中,死亡似乎是无知的结果。 “生者的劳多米亚越是发展,死者的劳多米亚也越要扩展到墓地墙外的地方。死者的劳多米亚的道路宽度刚刚能够使工人推车通过,道路两旁都是没有窗户的建筑;街道的样式和房屋的顺序都仿照生者的劳多米亚,而每个家庭都越来越拥挤,密密麻麻地重叠着。遇上好天气的下午,生者去祭拜死者,在石头墓碑上见到自己的姓氏:和生者的城市一样,死者的城市也叙述着劳苦、愤怒、幻想和各种情欲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在这里,一切都变成必要的,不再受机缘左右,并分类装盒整齐排列好了。” 为了感到踏实,生者的劳多米亚人需要到死者的劳多米亚来寻找对自己的解释,找到多少都无所谓:为什么会有一个以上的劳多米亚,为什么可以诞生的不同城市却未诞生,或者是一些不完整的、自相矛盾的、令人失望的理由。 而在莱尼切,一些旨在反映天堂模式的古老理性如乌托邦一样,注定要失败; 在安德里亚,其布局和日历反映了苍穹,但变化一直在发生,安德里亚的任何变化都涉及到星星的一些新奇,由于城市中的每一项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格局,安德里亚人必须考虑对所有世界的后果。 “安德里亚的建筑技巧绝妙之至,每一条街道都遵循一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设计也遵循星座和最明亮的星星的位置安排:心宿二、壁宿二、五车二、造父变星。城市的日程也被安排得使工作、事务和典礼符合那个日期的天象:因此地球的白昼与天空的黑夜相互对应。” 最后,我们到达了几乎是卡尔维诺愿景的秘密中心:贝莱尼切,正义的城市在不正义的城市中成长。 “正义的人们随时都提防着佞人的监视和打手的围捕,他们凭借说话的方式,特别是引号与括号的发音,方可彼此相认。” 要开始卡尔维诺系列了,发现把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一起看能更好的激励我每天少玩手机多看会书。几个月之前就看过了骑士那本,一直想找机会看完三部曲^_^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刘一骄 Forrest
    推荐

    月亮纵容了屋檐下的欲望与罪恶,太阳把爱与激情撒向人间。清风徐来吹动了千家万户的烟火,又是谁在黄昏的巷尾里轻轻地呢喃?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不见骨相
    推荐

    从去年这时候就一直处于“即将读完”的状态的一本书,在被《马可瓦尔多》惊艳之后终于鼓起勇气从头到尾读完。上次看得云里雾里,这次终于能看出了诗意、美感、哲学、建筑学和语言学的隐喻。想说这本书美到包罗万有,想说不舍得读完,但只能说我还是没有很读懂它,并且感谢它给我带来的几次白天的好眠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lianghuashi
    推荐

    1. 看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对别人来说是看不见的城市,对我来说是看不懂的城市,你以为你看见了的城市,可能只是你看见过的城市,而不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让我觉得很搞笑的是,由于各路解读大多,卡尔维诺自己都表示:“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 2. 城市是空间,看不见的城市是虚构的城市,残雪把虚构的城市当做艺术创作与阅读的过程来解读,很精彩,让思考深度不够的我很受启发。 3. 关于翻译,不懂意大利语,对比了另一种译本与英译本,觉得这个版本有些细节不够准确, 看不见的城市本来就难读, 这下子更是看懵了。 还是要再去看一遍英文版。。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如也夭夭
    推荐

    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吧。看似松散而断断续续写的东西,却又丝丝相扣,环环相关。不仅能理性地回望过去、客观地描述出当下,又能主观地预见到未来。看不见和看见,天空、人间和墓地(地狱),看似悖缪,却就那样共生着。看到最后,一度让人心生绝望,感觉窒息,然而,作者毕竟是慈悲的,开放性的结尾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城市的命运似乎还可以有选择的机会。 读的过程当中,那座忽必烈汗的花园始终令我魂牵梦绕,那并不能看见具体城市的地图,也是一个幻想中的乐园。 星罗棋布,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的建构与时间的绵延虽然分不出谁先谁后,但存在这种东西,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说法,在与不在不知道到底谁说了算,看见看不见也是相对来看。还有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容日后慢慢梳理。 李敬泽的文风,一定受卡尔维诺影响很大,虽然他说说中国作家更应该学习狄更斯,并说中国的作家终于写到雾霾了,还说卡夫卡式的焦虑并不适合中国作家更多地学习,他本人却一直从中吸收营养,天马行空的想象,时空的对接,让沙漠中一颗两千年干涸的种子发芽,生长,也是悖缪啊。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构成这个城市的不是这些,而是她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那本书上哲学家说道:“即使在悲伤的莱萨城,也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把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连接起来,瞬间后又松开,然后又将两个移动着的点拉紧,迅速勾画出新的图案,这样,这座不幸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包含着一座快乐的城市,而她自己却并未觉察到自身的存在。” 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读到最后,绝望而又有点兴奋,感觉作者所写城市的走向竟和自己预想不谋而合,为了能存在下去,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需要做的就是停止无目的无底线的城市扩张:仰望星空。以此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草是草,石头是石头,羊是羊,人,是人!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无语伦陷
    推荐

    在切身生活的眼前城市里迷失的,学着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认清 这是一部带着线索、等待你侦查的城市探案,以虚构的名字演绎着真实的故事 垃圾围城的火山口、深渊上的蜘蛛网、牧羊人走不出的草地、携裹记忆潮水的海绵、襄满海螺贝壳的螺旋楼梯… 它的静水流深让阅读者的心思无所遁形,照见你摆脱怀旧重负的赶路,映出你远征回归那满载悔恨的船舱,揭露那些烧焦生灵在城市表面结的痂… 以为尚沉睡在城市的幻境里,正值青春,还在奔赴理想之城,分不清地狱里的非地狱人,一觉醒来,已经苍老,当初的欲望已成记忆,又或者已经变成了地狱的一部分。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Alon.
    推荐

    欲望是虚无的,而时间的流逝是真实的,珍惜现在,而不是怀念过去。

  •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阿莱夫
    推荐

    如果没有卡尔维诺,我大概终其一生也不会知道一本书一部小说可以有多少种存在形态。在这本书里有不同的故事和讲述方式,有我们熟知的事物,也有不可知的存在,就如马可波罗在回答忽必烈的问题时所说:“关于这些港口,我无法在图纸上绘出航行路线,也不能确定登陆日期。有时候,在一种不协调的景色中打开的一个小口,在浓雾中闪烁的一点光线,来往行进中相逢的两个路人的一段对话,都能成为出发点,一点一点拼凑出一座完美的城市,它们是用剩余的混合碎片、间歇隔开的瞬间和不知谁是接收者的信号建成的。”出发点就在我们身边,而终点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充满无限想象。 身在城市之中的我们是否真能看得见它,看的清身在其中的自己? 【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就像底比斯通过斯芬克司之口提问一样。】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