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

扭曲的人性之材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暖暖
    推荐

    整本书对鳗鱼的研究,穿插了与父亲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煽情,逻辑感很强! 书中有句话印象很深刻:“就像我曾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祖母和爸爸的世界一样,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世界却仍然存在着。”轻描淡写却饱含对父亲浓浓地思念! 这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引导这场旅行的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目的,事关存在的意义 世界是一个荒谬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但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可能找到意义。我们必须想象,鳗鱼是幸运的。 不是所有的大门都向你敞开,而且时间比你以为的要少,但无论如何,你永远有尝试的自由。 水面下的一切仿佛都隐藏在一面镜子背后。这是一个藏在水下的秘密,现在它是我的秘密了。 现在,作者也要去探寻生死与存在的意义了,神秘而又充满冒险,就像人类去探索鳗鱼的世界一样。

  • 扭曲的人性之材
    YiyaChen卫
    推荐

    作者显然是一位博学多才,自然博物主义大学者。不夸张的说,本书似乎像是文学上所谓用鳗鱼的眼睛来看世界并且介绍其生态环境与生老病死。作者的文采可以与历史上英国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用“花的眼睛看世界”一样笔法。本书作者的题材,眼光,角度都十分独特。是科普与文学佳品。 鳗鱼的研究有许多的奥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非常关注,对其研究。可惜其观察,研究,判断结果基本都是错误。鳗鱼的研究是个谜,现在依然有许多理论学说。例如,特别是鳗鱼被剁了头,它的身子居然在水中还能游一阵。它被做成了块,居然还能感觉到铁板上的温度,其心脏不再跳动了,但它身上似乎依然存在着生命的迹象。因此,人能不不好奇,想知道生命与死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已知鳗鱼可以活过150岁。 另外如同作者指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想搞清楚:“它们是鱼还是别的全然不同的物种?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是产卵,还是生育活体幼鱼?它们是没有性别的生物吗?它们是雌雄同体的生物吗?它们在哪里出生,又在哪里死亡?“。因此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大奖赏金,为要搞清楚。其中,“鳗鱼还欺骗了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导致他后来离开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更为复杂和无法量化的心理分析“。当然作者书中顺便引入他一些八卦,及穿插了他的性心理学逗乐。 读到此处感到十分困惑,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用AI识别人脸,各种间谍活动的技术都是可以开脑洞,令人惊奇的掉下巴,难道现在技术还不能把鳗鱼的生活规律,用跟踪技术搞清楚。只能拭目以待。当然近代人用电子装置追踪了其生态活动路线。 对于鳗鱼的研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有一些最基本生物学答案。 简言之,本书非常好看,大涨见识。

  • 扭曲的人性之材
    M.
    推荐

    4000万年之前我已存在 在马尾藻海的深处 我就像扁平的柳树叶子 人类称我为柳叶鳗 乘墨西哥湾暖流 穿越几千公里 我来到欧洲海岸 成为黄鳗 在漫长的蜕变之后 我最终以银鳗形态度过余生 关于我生老病死的奥秘 困扰了人类长达两千多年 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等 那些看起来充满智慧的人类 都试图了解我影响我改变我 最后变成要保护我了 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我是如此神秘 以至于到现在他们依旧对我一知半解 我不理解 为什么人类总是 追求万事都要有答案和解释 人类世界那些 对时间、对生命、对意义的探索 难道有定论吗 我的归途到底在何处 我只想安静生活 没有任何打扰

  • 扭曲的人性之材
    阅读游走
    推荐

    非常开脑洞的一本书。知道鳗鱼雌雄同体,但没有想到鳗鱼的科学研究竟如此曲折,如此漫长。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伴随童年记忆与鳗鱼的交织,在科学徜徉中大跨度地进行生命历程和意义地探索。接受命运,忍受那漫长的成长、迁徙和一次次的蜕变,甚至生命的暂停。 读到布兰特维克鳗鱼那段,文字中生命颂歌下的淡淡无奈似乎浓郁起来。世界是一个塞满不可思议的地方,充斥着矛盾与存在的困惑。拥有目标,保持尝试精神是让生命拥有意义的有效尝试。作者是瑞典的一位文化与艺术名记。一本糅合了严谨自然科学与饱满哲学思考的好书!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佛系少女🌞
    推荐

    鳗鱼说: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我本人是很爱吃鳗鱼饭和鳗鱼寿司的,但是却对鳗鱼一点都不了解。 看完这本书,突然对鳗鱼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鳗鱼可以四年不进食,全靠身体储存的脂肪完成洄游和繁殖。 如果放弃繁殖这个终极目标,鳗鱼可以至少活到80岁。 和其他动物一样,要经历漫长旅行和生命过程(柳叶鳗,玻璃鳗,银鳗,黄鳗)的鳗鱼种群也在减少甚至消失。 这本书如果单讲鳗鱼的诞生和成长可能很快就讲完,这本书有趣之处在于他是一篇科普文,同时也是散文。 鳗鱼是连接作者与爸爸的桥梁,作者童年的乐趣都在于跟父亲钓鳗鱼。 作者讲鳗鱼其实在我看来,就是在讲他的父亲。 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博集新媒
    推荐

    从2020豆瓣年度书单里看到了它,就买来读一读,没想到被一本文艺向的科普感动的热泪盈眶。 书中分A、B两条脉络,单章是对鳗鱼的科普,双章写作者与父亲、家人因为鳗鱼而产生的种种连接,其中涉及到的生命、死亡和其间的一切,情感深情且克制。鳗鱼从一只透明的只有几毫米的柳叶状幼体,被暖流裹挟着,经过漫长的旅程再回到它出生的马尾藻海域产卵和死亡。看着鳗鱼,就像看到漂泊的我们。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永远是处于氤氲水汽中的童年回忆,我们的一生也都是在对它的复刻和超越。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梁京津Kin
    推荐

    五星推荐!期间有深处的感动。对大自然创造的美妙生命感到惊奇,科学是以后现代的眼光公式化对现有现象的原理解答,但世界创造的过程有一种在物质以上的磁场可以是信念也可以是信仰。消失的恐龙消失的从前,对自然傲慢的人类真的不会在生命轮回中消失吗?大自然真的会一直纵容她愚蠢自私的孩子们吗?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沸腾的北岸
    推荐

    人类文明崩溃需要15个气候临界点,但恭喜目前已经过半,超高效率已完成9个。 其中南极西部和格陵兰冰盖失冰最刺激,赫拉利称一旦冰盖融化,相当于潘多拉瞒着伊皮米修斯打开了魔盒,穿山甲凿坏了镇压蛇精的山头,木叶村解封了邪恶的海飞丝代言人大蛇丸——无数类似于或远超于新冠的未知病毒将重见天日,摧毁人类,而如果一切“顺利”,2030年就可以成型。 当然这本书不止这么狭隘,它超越了对人类命运的描述,我最近爱看动物,是因为我在这座城市,已经连续四五年没见过蜻蜓,我怀疑它要么变异了,要么灭绝了,但当然没有,朋友圈还见得到,可如果它像蚊蝇飞蛾一样常见,就不配出现在朋友圈。毕竟,肉质极佳的斯特拉海牛,已经被快速灭绝了,割它肉时的叹气,是对盗猎者最震聋发聩的控诉。 就有矫情的担心。 原来弗洛伊德除了研究精神,还研究鳗鱼,亚里士多德是个以经验为基础的通才,也研究鳗鱼,魅力源自神秘,神秘就是抽象的秘密,形而上的秘密,跨越物质与时代的秘密。 它带给我对时间的感知,对行乐的慷慨,对拥有意识感激涕零,对自我价值的重新丈量,对群体系统的多维审视,这本书的信息量不大,所启发的哲思却无穷大。 在深夜边写边睡的状态中,我用所有的气力背下了这句,印在所剩无几的海马体中:一个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释的世界,也是一个即将走向灭亡的世界。 我如同那个半夜楼下的邻居,只有一只鞋落了下来,惶恐无比继续等待。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寒星
    推荐

    鳗鱼是个迷。弗洛伊德为了找到一条雄鳗鱼连续几周的解剖,徒劳无功,最终放手,这个不了了之的结果变成了后来一种恐怖的回忆。施密特沿着鳗鱼回游的路线追溯二十多年,寻找它的故乡,8毫米的柳叶鳗证实故乡就在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却没有人在那里发现过一条银鳗包括尸体,它们似乎蒸发了。鳗鱼的一生是执着的化身,在马尾藻海域出生随大西洋暖流到达欧洲海岸的河流或者一直向东,不管多远多久也要回家,这时已经从启程时的小小柳叶鳗长成大约两公斤重的银鳗,真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一生就为这一次远行,而人的一生是为什么?

  • 扭曲的人性之材
    火烧云
    推荐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描写了与爸爸一起各种有趣的钓鳗鱼的经历,介绍了鳗鱼的价值、趣事、文化,并引出科学家探寻鳗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程。带出了我们科学家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做出的努力。 从探寻鳗鱼的出生地、死亡地,联系到自己小时候跟爸爸一起捕鳗鱼,后来上学离开故乡,我们也类似鳗鱼一样被各种生活的引力带到各地,最后回到故乡陪伴爸爸的最后时间,全书看完,非常感动,热泪盈眶。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九月菊
    推荐

    人们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研究鳗鱼的旅行,可是当一切真相大白时,鳗鱼却开始走向消亡了。《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向人们揭示出一个悲剧,警醒我们必须善待大自然,与其他的生物和平共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宏恩
    推荐

    年度5星推荐! 本书采用两条主线交互叙述的方式进行,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风格类似,不知道是否存在巧合。 一条主线以鳗鱼的身世秘密展开,因为鳗鱼身上存在太多未解之谜(到现在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被揭开),作者带领我们一步步的进入到鳗鱼的神秘世界,揭开围绕在鳗鱼身上的很多奇迹和故事。 另一条主线以作者和爸爸之间的故事来展开,描述了父子之间无声的爱和作者对爸爸的怀念之情。而在最后爸爸离世后,又将鳗鱼引了出来,点睛之笔! 作者的文笔非常好,文字优美,就像静水流淌,即使是当作记事性的散文来读也非常棒! 最后提倡大家以后尽量不要吃鳗鱼,一起为减缓鳗鱼的灭亡而努力!

  • 扭曲的人性之材
    Grylls.Lin
    推荐

    作者自我与父亲关于鳗鱼的生活经历,串联着人类对鳗鱼的探索史、鳗鱼对人们的意义、鳗鱼的神秘对自然的意义与对人类本身的意义。 或许对鳗鱼太过陌生,我并不能从一开始就明白作者在讲什么,也不能配合着认同和思考什么。作者对于鳗鱼是有深厚情感的,也对鳗鱼的文化有很深的理解,但是这不能代表读者有同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因此在摸清脉络之前,本书有一点自嗨嫌疑。 另外还有一个自嗨嫌疑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鳗鱼神秘的特性与人类相似?关于这一点,我缺少认知,也确实理解,但是作者却并没有给予对比,或者解惑。本文有一些这样的地方,作者是有哲思的人,但是本书有一些是有作者自身思想基础的内容,让人理解起来有难度。 鳗鱼如此神秘与特殊,本书的确让人有些收获。但是本书更多的意义应该是纪念,纪念父亲。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拈花笑
    推荐

    🐬如果说这是一本介绍鳗鱼的科普读物,它又有着诗一般的文字。 🐬如果说这是一本描写人类感情羁绊、体现代际传承的散文随笔,书里却随处可见有关哲学的思考。 我就这样被作者巧妙的文笔裹挟着进入了鳗鱼的世界~一个神秘的、超出科学认知范围的世界。它的生长、蜕变、繁殖、死亡在人类眼中至今仍是个谜。 其实何止是鳗鱼呢?人类知识是有边界的,而世界是个荒谬的地方,充满了矛盾和存在的困惑,还有很多事情解释不清,譬如生存,譬如死亡… 有那么一会儿,我跪在湖边没有起身。四周一片安静,湖水闪闪发亮。太阳如同一道白光照在水面上。水面下的一切仿佛都隐藏在一面镜子背后。这是一个藏在水下的秘密,现在它是我的秘密了。

  • 扭曲的人性之材
    W
    推荐

    鳗鱼的旅行,帕特里克·斯文松,为我们讲述鳗鱼的一生,介绍这个我们似乎很熟悉,其实很陌生的物种生存现状。同时作者也回忆他与父亲,祖母相处的时光,家人亲情羁绊,也是一幕幕平凡和谐的生活日常,这一切又和鳗鱼相互交织缠绕,有温馨感人,有启人深思,也有新鲜知识,这就是作者为我们讲述的鳗鱼故事。 说是科普书吧?很多问题又都没明确例举实验报告说明,只是略做介绍有这么回事,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文笔也是一般。但是关于鳗鱼的介绍解说倒是很详尽,从我们的生活日常,饮食烹饪,捕钓技巧,科学研究,历史文化,等等……,相关的各方各面都有细致的讲述。最后明确指出欧洲鳗鱼当下“濒危”的生存现状这个事实,呼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鳗鱼至今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超过4000万年,比人类在这星球的历史还要久远得多。而且这个物种自古延续的生活方式使其遍布全球。 几乎不论男女老幼,对这物种都不会太陌生,只要提起都能随口说出自己对这物种的印象,感受,因为鳗鱼离我们生活实在太近了,至少都品尝过这种美味食物。 然而,从古至今,又从来没人能有确切的证据说清楚它们生活习性,生长蜕变,特别是繁殖机制,那怕是最熟悉这个物种的捕鱼人或者科学家,都是如此。时至今日,鳗鱼依然还是保持着这些神秘性。 欧洲和美洲的鳗鱼,出生在一片叫马尾藻海的海域,它没有确切的边界和地理位置,是由四股强大的海流围起来的海域。位于古巴和巴哈马群岛略往东北一点、北美海岸以东,它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鳗鱼出生时,身体只有几毫米长,像扁平的柳树叶子,基本透明,这是鳗鱼生命的第一形态,称为:柳叶鳗。 它们跟随着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旅行抵达欧洲,这时身体大概6一7厘米长,依然几乎透明,这是鳗鱼生命的第二形态,称为:玻璃鳗。 玻璃鳗抵达欧洲海岸,会往河流上游而去,迅速适应在淡水中生活。鳗鱼这时又完成了一次蜕变,进入生命的第三形态,称为:黄鳗。 而鳗鱼在生命的某个时间,通常15岁到30岁之间,也有50岁到60岁,野生鳗鱼会决定进行繁殖。它们朝大海游去,与此同时,将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色泽会变得更加鲜艳清晰,背部变成黑色,身体两侧变成银色,带有清晰的线条。这是鳗鱼的最终形态,称为:银鳗。 此时,鳗鱼的生殖器官发育,性成熟。鳍变得更长且更有力,游得更快。眼睛变得更大,成了蓝色,能够在黑暗的大海深处看得更清楚。消化系统也完全停止运转,胃溶解掉了,它们所需的能量都从脂肪储备中获得。体内满是鱼卵或鱼精。此时,任何外在干扰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回到马尾藻海域去繁殖。 我们现在知道鳗鱼的一生会经历4次蜕变,而它们是自然蜕变?还是其它什么因素影响促使它们蜕变?这也是个神奇的事情,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而那些从海里捕获的性成熟准备前往目的地繁殖的鳗鱼,年龄也相差巨大,从几岁到几十岁不等。一条叫“普特”的黄鳗,自从被捕到之后,大概养在水族箱里80年,一直都保持着被捕抓时的生命形态,不再发生蜕变。 鳗鱼真是一个神奇的物种,它们的寿命可以活到100岁左右。适应咸水,也适应淡水,能在小溪里生活,也能在1000米深的海里生活,(我们都知道银带鱼是一种深海鱼,一但被捕上来马上就会死亡,几乎没有见过活的。)但是鳗鱼呢?咸淡、深浅,来去自如,就算离开水,或在陆地上,也能存活一定时间。不管离开多远,它们总是能神奇的回到自己的家,洄游上万公里远,去出生地繁殖,更是不可思议。它们的嗅觉也异常灵敏,只要在一个湖里滴上一滴香精油,它们马上就能够感知到。 从来没有人在鳗鱼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域”看到过一条成年的鳗鱼,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我们只知道银鳗是在秋天出发,通常在10月到12月之间的“鳗鱼之夜”。(斯科讷东海岸的哈诺湾,被称为鳗鱼海岸,鳗鱼之夜,鳗鱼宴会都是这个地方的传统。)而幼小的柳叶鳗是春天出现在马尾藻海,通常是在2月到5月间。这就意味着,繁殖活动是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 直到1824年,德国解剖学教授马丁·拉特克(Martin Rathke)才成功地找到并恰当地描述了一条有着成熟生殖器官的雌性鳗鱼。1850年,还是这位拉特克,发现了一条肚子里有完全成熟鱼卵的鳗鱼。 1879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利奥波德·雅各比(Leopold Jacoby)沮丧地给美国鱼类和渔业委员会写了一份报告: 有一种鱼,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比其他鱼更常见,我们每天都能在市场和餐桌上见到它们,尽管现代科学界花了那么多力气做了那么多实验,它们仍然能够使自己的繁殖、出生、死亡方式保持隐秘。鳗鱼问题存在的时间,跟自然科学的历史一样长。 古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研究之后,断定说:鳗鱼是从淤泥里诞生的。而自然哲学家大普林尼则说:鳗鱼跟石头发生摩擦,身体释放出一种微粒,这种微粒变成新的鳗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那个创立“精神分析学”,20世纪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他解剖了400条鳗鱼,没能找到一条雄性鳗鱼的生殖器官,最后以失败告终。 亚里士多德、弗朗切斯科·雷迪、卡尔·冯·林奈、卡洛·蒙迪尼、乔瓦尼·巴蒂斯塔·格拉西、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约翰内斯·施密特,等等……,他们也许永远无法接受一种动物真的在人类的知识范围之外,但他们无不以失败告终。 1920年和1921年,在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域,“达纳”号共捕获了6000多条欧洲鳗鱼的幼鱼。“这些样本非常小,”约翰内斯·施密特写道:“小到我们对繁殖地不存在任何怀疑。”。 一个欧洲的研究团队对欧洲鳗鱼前往马尾藻海的旅行做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研究,2016年他们发表了报告。在5年的时间里,共有707条银鳗被装上了电子发射器,然后从瑞典、法国、德国和爱尔兰各处被放归自然。那707个发射器中,最后只有206个向研究人员发出了信号。而在这206条银鳗中,只有87条游得够远,传出的信息能够告诉我们这趟旅行的情况。放归自然的那707条鳗鱼中,研究者没有追踪到一条成功回到了马尾藻海的鳗鱼。 亚洲的鳗鱼,日本海洋生物学家,塚本胜巳(Katsumi Tsukamoto)1991年的一个秋夜,他在太平洋中央,马里亚纳群岛以西的地方,找到了几条出生几天或几小时的柳叶鳗。2008年秋,在马里亚纳群岛以西的那片海域,亚洲鳗鱼繁殖地,东京大气与海洋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捕到了一条雄性鳗鱼和两条雌性鳗鱼。三条鱼已经完成交尾,筋疲力尽,不久就死了。但不管怎样,这意味着自然科学界这只圣杯的亚洲版本被找到了。 日本的研究人员还让亚洲鳗鱼在养殖环境下实现了繁育。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1973年就成功地从性成熟的雌性鳗鱼体内取出卵子,人工使它们受精,并让它们孵化成为幼鱼。但那些小柳叶鳗被人工孵化出来后,完全拒绝进食,最后全都死了。只有4%的新生幼鱼活了50天,1%的活了100天。 最后,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6次大灭绝,科学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她的书《第6次大灭绝》(The Sixth Extinction)于2014年出版,总结了我们对可能正在发生的这场大灭绝所知的信息。今天地球上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三分之一的鲨鱼物种、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正濒临灭绝。 而鳗鱼也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的消失。 >> 已有的观测显示,最近45年里,洄游的银鳗数量减少了至少50%。 >> 所有可靠的数据显示,如今来到欧洲的玻璃鳗数量只有20世纪70年代末的1%至5%。 >> 鳗鲡疱疹病毒 >> 克拉苏鳗鱼寄生线虫 >> 化学物质污染产生的环境毒素 >> 有报告称,每一座水电站会杀死高达70%试图穿过的鳗鱼 >>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当气候发生变化时,那些大型海流的方向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它可能增加银鳗游过大西洋准确找到繁殖地点的难度;也会对那些新孵化的被裹挟到欧洲的幼鱼产生影响 以上种种都对鳗鱼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性有着很严重的危害。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于2017年总结了我们应该如何拯救鳗鱼,他们的建议既模糊又带有清楚的示范性:人类对鳗鱼的影响应该“尽可能接近于零”。我们尚不能全面知道是什么东西对鳗鱼构成了威胁,但我们已知的信息足以确认,唯一的拯救方式是远离它们,让它们安静生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