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

扭曲的人性之材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扭曲的人性之材
    秦圆
    推荐

    这不是一本小说,这里作者给我们讲述的是人类对鳗鱼两千多年的探索研究。鳗鱼非常神秘,是个难解的迷,但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有关鳗鱼的科普知识,更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语言生动,趣味横生。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薰衣草
    推荐

    《鳗鱼的旅行》最初我认为此书是介绍鳗鱼成长期到餐桌的。哈哈哈……我知道鳗鱼是从烤鳗鱼开始的,烤鳗鱼有诱人口感的高蛋白,维生素A、B、C营养十分丰富。令我惊喜的是,此书作者讲述了作者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宗教以及个人回忆中探寻的鳗鱼之谜,也是对父亲和童年的回忆及目标与意义的探寻。“如同突然被洋流裹挟着带进了浩瀚海洋的鳗鱼一般,我被生命的不可知所迷醉,所震撼。 鳗鱼出生在马尾藻海称作(柳叶鳗)它穿越大西洋来到欧洲海岸被称作(玻璃鳗)中期在淡水河中成长等待这个时期被称为(黄鳗)当最后的秋天到来时,当它们的身体发生改变,变得强壮,变成(银灰鳗)时,当某种巨大的无法解释的东西吸引它们游向大西洋时,鳗鱼感觉到了什么?是渴望吗?是一种未完成的感觉,还是对死亡的焦虑?身为一条鳗鱼,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穿越大西洋回到马尾藻海繁殖(银鳗)直到死亡。 我们可以了解它们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活动、怎样导航的,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几乎就像我们了解人类一样。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明白,鳗鱼一生如此的蜕变之旅行身为它们是什么感觉….. 说实话;读完之后的感觉很茫然….. 选一段普希金的《致大海》表达自己的心情 汹涌奔腾吧,掀起狂风暴雨:大海呵,他生前曾把你礼赞! 你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 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 像你一样,顽强而又坚韧。大海啊,世界一片虚空…… 现在你要把我引向何处?人间到处都是相同的命运: 哪儿有幸福,哪儿就有人占有,不是教育,就是暴君。 再见吧,大海!你的雄伟壮丽,我将深深地铭记在心; 你那薄暮时分的絮语,我将久久地,久久地聆听……

  • 扭曲的人性之材
    ADA
    推荐

    每当我抓住一条鳗鱼的时候,我都会凝视它的眼睛,想一瞥它曾经看见的那些东西。可它从不曾与我四目相接。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昨日宝物🍒
    推荐

    对于一条鳗鱼,我们到底能知道多少? 对于一个人呢? 这两个问题有时候是同一个问题。 本书采用分叙的形式,一方面介绍了鳗鱼的生长过程、习性以及一些科学上对它的研究历史,其中还涵盖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简略介绍。另一方面记叙了作者与父亲钓鳗鱼的成长的故事。既有科学性、科普性,也有趣味性、故事性,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 鳗鱼的成长 鳗鱼的生命阶段有四: 第一阶段(柳叶状幼体):它们出现于马尾藻海,型似蠕虫,它有小小的脑袋、视力很差的眼睛。它被叫作鳗鱼的柳叶状幼体——有着一个像柳树叶子的扁平身体,基本上是透明的,仅有几毫米长。 第二阶段(柳叶状幼体→玻璃鳗):这些透明的“柳树叶子”立刻开始了它们的旅行——它们跟随着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的方向行进。这是一场耗时可能长达3年的旅行,在此期间幼虫一毫米一毫米地缓慢生长,就像个慢慢鼓起来的气泡。经过了这段漫长的时间,当它们终于抵达欧洲海岸时,它们完成了第一次蜕变,变成了玻璃鳗。 第三阶段(玻璃鳗→黄鳗):玻璃鳗抵达欧洲海岸后,大部分都会往河流上游游去,迅速地适应在淡水中的生活。就是在这里,鳗鱼完成了又一次蜕变,变成了黄鳗——身体长成了蛇形,肌肉发达。眼睛很小,有一个突出的暗色中心。颌骨变得宽而有力。鳃孔很小,几乎完全被隐藏起来了。整个腹部和背部都长着细细的、柔软的鳍。皮肤出现了深浅不一的棕色、黄色和灰色色泽,上面覆盖着鳞片,鳞片极为细小柔软,甚至都无法被看到和触摸到。 第四阶段(黄鳗→银鳗):在它们生命的某个时间,通常是15岁到30岁之间,野生鳗鱼会决定进行繁殖。它们表皮上那层暗淡模糊的黄褐色将消失,色泽将变得更加鲜艳清晰,背部将变成黑色,身体两侧变成银色,带有清晰的线条。 “鳗鱼问题”的研究过程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4世纪提出的说法,大部分的鱼自然是要产卵和交尾的。可是鳗鱼,他解释说,是一个例外。它们不分雌雄。它们既不产卵也不交尾。一条鳗鱼不会赋予另一条鳗鱼生命。它们的生命来自别的地方。 🔸1777年,关于鳗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答案。如果一条鳗鱼能够拥有shēng | zhí | qì | guān,能够被证实会产卵,那么无论如何它都不是自生的。 🔸1876年,当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接过亚里士多德于2000多年前留下的挑战时,他20岁。亚里士多德之后,很多人接手过这个挑战,可惜都徒劳无功,他们又继续传给了后面的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注定是为自然科学界寻找圣杯的人。他将去寻找鳗鱼的gāo wán。但在解剖了400多条鳗鱼后,依然没有发现鳗鱼的shēng | zhí | qì | guān。 🔸丹麦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内斯·彼得森(C.G. Johannes Petersen)于19世纪90年代成功研究了鳗鱼的最后一次蜕变,提出所有的鳗鱼都是在海里繁殖的。 借此,“鳗鱼从何而来?鳗鱼如何繁殖?”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而所谓的“鳗鱼问题”却不单单只是这两个。 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在马尾藻海发现了大量幼鱼,但未在这个海域发现成年鳗鱼,鳗鱼的交尾过程依然没有确切的依据。除此之外,鳗鱼为何会长途迁徙?是什么指引着它们远游千万里到这里?它们依靠什么导航?它们完成繁殖任务后又去向了哪里?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鳗鱼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物种。 鳗鱼的现实意义 鳗鱼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至少4000万年的生物——它们经历过冰川时期,见证过陆地分离;当人类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立足之地的时候,它们已经在那里等了我们几百万年;它们是很多传统、节日、神话和故事的载体。 鳗鱼不再是单纯的一种生物,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历史见证而存在。 鳗鱼是一种行使权力的工具。 “捕鱼权”指的是瑞典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捕鱼方式。这是一套古代的体系,起源于封建时代或者前民主时代,仅有瑞典的鳗鱼海岸将之保留到了今天。1658年斯科讷省归属瑞典之后,瑞典国王接手了当地的鳗鱼捕鱼权,并根据瑞典化的专制政策,将它们分配给教会和贵族,以换取他们的效忠。教会和贵族则可以将他们的权利租赁给渔民和小农户以获利。鳗鱼的捕鱼权就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工具。 鳗鱼是一种货币。 鳗鱼宴会是那个时代的遗产。“聚会”(gille)一词源自“债务”(gäld)这个词,指的是获租的渔民要支付鳗鱼捕鱼权的使用费。通常是在捕鱼季节结束的时候,支付的形式是实物,也就是用鳗鱼进行支付。 鳗鱼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场传统的鳗鱼宴会至少要包含4种不同的鳗鱼佳肴,有很多各地的特色菜。 鳗鱼是一种文化遗产。 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捕鳗鱼的方式几乎从未改变,延续了千年。这一方面是因为鳗鱼的特性要求这样的方式,也因为渔民们想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鳗鱼海岸的人们达成了共识,保持传统和经验的鲜活有其独特的价值。 鳗鱼出现在历史大事件中,却未获得相应的浪漫色彩。 🔹鱼从创世之后就是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据说最早的基督徒——在1世纪时——把鱼当作一种秘密符号。在基督教诞生之前,鱼就已经是地中海文化中的一种幸运的象征了。在关于耶稣的福音书中,鱼也成了精神觉醒与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古埃及,鳗鱼被视为一种强大的恶魔,等同于神,是禁止食用的。它们是一种习惯于游荡在神圣的尼罗河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下的隐秘世界里的生物,在存在本身的淤泥里游来游去。在考古挖掘中人们找到过一些小型石棺,里面装着被做成木乃伊的鳗鱼,安息在神明的青铜塑像旁。 🔹在近代,“五月花”号远航时,由于土著人的反抗,一直处于搁浅状态。所有的船员面临了食物紧缺、疾病滋生的生命威胁。而有个好心的本地人为那群船员带来了鳗鱼,并且事无巨细地教他们如何捕捉鳗鱼以维持生计。那些美洲大陆早期的殖民者幸存了下来,后来成了美国缔造故事中的传奇。 “五月花”号的到来后来成为美国历史的一个象征性和划时代的事件,在无数爱国语境中被赋予了神话和浪漫色彩。不管怎样,出于某种原因,上帝赐予早期美国殖民者的这份礼物几乎从宏大叙事中完全消失了。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充满了神话和传奇,但偏偏鳗鱼的故事不在其中。感恩节人们吃火鸡而不是鳗鱼。别的动物——水牛、鹰、马——承担了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美国故事的重要象征价值。 神秘的海洋,传奇的鳗鱼 人们所知活得最久的动物来自海洋。 🔸传说中,布兰特维克鳗鱼——最“长寿”的一条鳗鱼——活了155岁。有实际记载的一条名叫普特的鳗鱼活了88岁。如今普特被做成标本,保存在赫尔辛堡博物馆的库房里。根据博物馆的目录,这件藏品叫“带盖水族箱里的鳗鱼普特,内含保存鳗鱼尸体的液体以及石头”。 🔸“明蚌”,一只2006年在冰岛海域钓起来的蚌,被认为至少有507岁了。科学家们估计它出生于1499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晚几年,当时的中国还处在明朝。若不是科学家们努力确定这只蚌的年龄时不小心把它弄死了,没有人知道它还能继续活多久。 🔸在太平洋里,在中国以东的地方,生活着一种叫六射海绵的海绵动物,它们的寿命被认为可以超过1.1万年。 蕾切尔·卡森《环绕我们的海洋》中写过,在一个星空晴朗的夜晚穿过浩瀚的海洋,看着那遥远的地平线,感觉时间和空间似乎都没有尽头。 “在陆地上我们永远不会有如此真实的感觉: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一个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的星球,大陆只是暂时从海洋中冒出来,早晚都会重新消失。” 在地球转动或者日出日落对生命不产生影响的海底,衰老遵循的似乎是另一种法则。如果真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或者接近永恒的,那么发现它们的地方就应该是在海里。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占地球生存空间的90%,然而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大约只有5%。海洋神秘的面纱还未掀起一角,我们还需要更长更久的时间慢慢去窥探。 人类在动物灭绝的同时越过越好了 也许是世界的神秘感让我们一直保持兴趣,一直努力探索。而不计后果的探索与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生物灭绝。 地球,在历史上总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变化,而这五次变化的元凶不外乎是板块运动、气候变化、外星陨石坠落。而在这五次变化中,地球上的生物、植物急剧减少。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极为漫长,以至于它不会从根本上扰乱自然的秩序。与其说是一种灭绝,不如说是生命的一种正常过程,离去和告别会不时发生。 而现在,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过度开垦等带来的物种灭绝比之前更甚、更快。以前需要几百万年的时候让大部分物种消失,现在只用了短短几百年。 不过真正让眼下这场大灭绝独一无二的是,在生命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活着的行凶者。元凶不是天体,不是板块活动和火山喷发,而是一种生物。他们是居住在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物种中的一种,统治着这颗星球。统治的结果是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这个物种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表面,还改变了地球的大气。从来没有别的物种对生命——不同形式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有过这样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灭绝的动物数不胜数:白鲟、成华猪、黄胸鹀、穿山甲、大鲵属、斑驴、原牛等等。鳗鱼也是这样,慢慢减少了。与百年前相比,能够顺利交尾繁殖的鳗鱼只有过去的5%不到。当然,我们也做了许多挽留的措施,可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难题——我们对鳗鱼的了解还不够,就无法得知导致它渐渐消亡的原因何在,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措施来补救。 而这,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鳗鱼问题的一部分:为了拯救鳗鱼,我们必须先认识鳗鱼;为了认识鳗鱼,我们必须对它们感兴趣;为了让我们保持兴趣,就必须继续捕杀和食用它们。 问题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我们能不能就接受吧!海洋就是如此神秘,各种动物也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人类一定要去探索、去知晓所有的未知。未知的解开时常伴随着未知的灭亡。我们能否给世界留一点未知、留一点神秘,别再去染指了。当整个世界没有未知的时候,也许就是人类自取灭亡的时候了! 多少美好只能通过照片怀念 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鳗鱼,而且由鳗鱼为引线,列举了多个生存受威胁的物种,甚至是由于人类的无知与狂妄已经灭亡的动物——渡渡鸟、斯特拉大海牛。 🔻渡渡鸟是一种很呆萌的鸟类,于16世纪末被人类发现,但在短短一个世纪后就灭绝了。它们最早是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被荷兰水手发现并记载的,也是由这群荷兰水手所“消灭”的——它们成为了航海水手的美餐。 因为呆萌,抓它们极为容易。有人说,这些鸟甚至在人们靠近时都不试图逃跑。它们很肥,有很多肉,三四只渡渡鸟就足以让整艘船的人吃饱。在一幅记录图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水手正毫无顾忌地用大棒将那些笨拙的鸟儿打死。 它们的命运不只是成为那些饥饿的荷兰水手的食物,因为还有其他动物跟随那些人一起来到岛上:狗、猪和老鼠,它们与渡渡鸟争夺空间和食物,掠夺渡渡鸟的窝,偷走鸟蛋和幼鸟。 🔻 斯特拉海牛是一种巨型哺乳动物,身长达9米,行动悠闲而缓慢,跟它们最近的亲戚儒艮和海牛一样是草食动物。 说来挺讽刺的,这种巨型海牛的发现者——斯特拉——也是导致它灭亡的肇事者。一次偶然的航海发现让这种陌生的动物进入了人类的视线,斯特拉关于它的描写引来了无数捕猎者。你敢信吗?这海牛竟是因为被人吃而灭亡的。可笑的是,斯特拉发现、记录并返航后,由于酗酒,也不久于人世了。 关于这种可爱的大型食草生物,斯特拉的观察笔记中写到: 它们对人类似乎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人走近时,它们都不会试图逃跑。饿坏了的考察队员用大铁钩把它们抓住,活生生地把它们身上的肉一块块切下来时,它们只是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 我在它们身上看不到拥有较高智力的迹象,相反,它们对彼此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爱。一种如此宽广的爱,以至于当一头海牛被我们钩住后,其他所有海牛都会努力营救它。有些海牛在受伤的海牛身旁围成一圈,试图阻止我们把它拖上岸;有些海牛试图推翻我们乘的小船;另一些压住我们的绳子,或者试图把鱼叉从受伤的海牛身上拔出来。 可笑!可笑至极!因为它们天生的怜爱、天性的温柔,引来了人类的滥捕滥杀;而人类的残忍却让他们苟活于世。 本书娓娓道来,一点一滴地将鳗鱼、其他生物,乃至整个海洋在读者面前一一展开。我跟随历代科学家的视角去感知生物的成长,去知晓科学的进程。鳗鱼本离我遥远,现在我却像旧朋友一样了解它。但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越到书卷后处,越是看到了人类对动物的迫害,我越是揪心难以释怀。 今天地球上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三分之一的鲨鱼物种、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正濒临灭绝。 读到这里,一股莫名且强烈的悲哀裹挟着我。这是一本能让人灵魂震颤的书,一本直击要害的书,也一本让我泪流满面的书——原来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还有许多我们不了解、我们熟知的生物正在灭亡。原来我们自以为的高速发展、和平发展是建立在别的物种的灭亡之上。人类利益的得失有口申诉,但我们能够听到动物的痛斥吗?我们愿意去聆听一下它们的苦难吗?发展是否只有牺牲点什么才行?是否只有蒙蔽了感官才行?世界如此美好,别让我们的后代通过照片来怀念罢! 最后的最后,突然想到用一首歌——《hold my hand》——收尾。 直到一天 一切都变了 灰飞烟灭 越来越远的是星辰和月 点亮的夜 远飞的雁 不再回迁 来不及说再见 越来越高的海面 有多少记忆今后 只能留给人们怀念 我希望天空中的雨水不是酸的 压垮最后一根稻草的不是坦克 我希望海水还是蓝的 仰望天空时太阳不是灰的 与爱的联络不是靠电子产品 希望穿山甲不是博物馆的展品 企鹅不会感到如履薄冰 我们也不必像霍金说的那样搬去火星 时间不会给我们机会再来一次 只有现在开始掌舵才能改写历史

  • 扭曲的人性之材
    Yao
    推荐

    鳗鱼!鳗鱼!——读斯文松《鳗鱼的旅行》【1/2022】     我想,一条不起眼的普通鳗鱼,值得写一本书吗?写了会有人读吗?打开眼前这本书,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吸引了近3万读者,而且有“好评如潮”的热度。     原来,鳗鱼是自然界最奇特最神秘的生物之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鳗鱼之谜困惑了人类几千年,它的生死之谜、繁殖之谜、性别之谜、洄游之谜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如今,神秘面纱终于初步揭开,揭秘之路充满艰辛曲折,读后令人感动唏嘘。     这本不期而遇的书,是我新年读的第一本书。书的魅力在于,它有关鳗鱼而又不仅仅只是鳗鱼。咋一看,这是一部鳗鱼史的生物科普著作,翻开书页读起来,却是一篇充满父子温情的散文随笔,又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细看涉及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分析学,看完感觉更像是一本以鳗鱼为引的哲学之书。     读书是一种缘分,也很个性化,与人生经历有关。我之所以喜爱这书,一是儿时的钓鱼记忆;二是成年的美食体验;三是对大自然与动物的喜爱。我平时很少看电视,要看就看看《动物世界》,这本鳗鱼的故事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类似《地球脉动》的纪录大片。     本书瑞典作者斯文松的父亲是一位钓鳗鱼的爱好者。他从小就带“我”钓鳗鱼,给“我”讲那些比人活得还久的鳗鱼的故事,讲它们一生中如何改变形状,从柳叶鳗到玻璃鳗、再到黄鳗和银鳗的故事。作者很有文学涵养,他以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追忆父子俩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轻松朴实的文字下,那些描写捕鳗的场景栩栩如生,有很强的画面感,也让我的思绪飘向了遥远的童年……     生于江南水乡的我,自幼爱钓鱼,这个喜好一直保持至今。记得小时候我们常用鹅毛七星漂钓喜头(鲫鱼),用湿棉花球在水田里钓青蛙,用铁丝钩在水塘边的泥洞里钓鳝鱼。印象特别深的是,初中时我们几个同学骑车到远郊钓甲鱼,那是用缝衣针穿上一条条鲜猪肝,投入野湖池塘中央,另一头的尼龙线用竹签插入塘边泥中固定,等到鱼线绷紧,使劲拉扯上来就是一条青乌的野生甲鱼,小半天就装满一大水桶,拿回家来分给邻居们吃。这些儿时的场景充满童趣,历历在目,与书中捕鳗鱼的描述十分相似,读来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吃过多次鳗鱼,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年在东京街头一家小餐馆,吃的那顿正宗的日本鳗鱼盖饭。刚出炉的烤鳗鱼香喷喷的,焦黄酥软,口感顺滑,肉质饱满,肥而不腻,真是下饭的佳肴,至今想起来还垂涎欲滴,回味无穷。据说鳗鱼富含高蛋白和硒等微量元素,被称为水中软黄金,不仅美味可口,吃后还使人精力充沛,深受食客喜爱。     鳗鱼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4千万年。两千多年来,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孜孜以求,试图破解鳗鱼之谜。在漫长的寻源之路上,我们不能忘记三个人。     第一位是亚里士多德。这位柏拉图的学生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公元前4世纪出版了巨著《动物志》,成为现代动物学的起源和先驱。亚里士多德长期观察研究鳗鱼,发现鳗鱼没有性别,不分雌雄,它们既不交尾也不产卵,万般无奈中,他得出了“鳗鱼是从淤泥里诞生的”结论。从此,“鳗鱼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第二位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他在巨著《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中,强调人的梦境、思想和言行受潜意识及性心理影响,他终身以“性”为研究对象,创立性学理论,这与他早年研究鳗鱼有关。19岁刚出道的弗洛伊德,满怀解开鳗鱼之谜并留名科学史的野心,于1876年春天来到意大利海港城市里雅斯特,为了寻找鳗鱼的睾丸,他每天从渔船上收集鳗鱼,日复一日,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先后解剖了400多条鳗鱼,试图寻找雄性鳗鱼的生殖器官,结果无功而返。事业受挫后,他转而研究心理学并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鳗鱼把弗洛伊德引向了探究心理的大门,最终成为一代巨擘。     第三位是约翰内斯•施密特。这位海洋生物学家被称为“发现鳗鱼的丹麦人”,他放弃优渥舒适的贵族阶层生活,从1904年27岁登上“托尔”号蒸汽船起,数度出海,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搜寻鳗鱼的出生地,长年累月,大海捞针,经过长达20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鳗鱼的繁殖地——马尾藻海。施密特用一生的心血解开了千年鳗鱼之谜,1923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伦敦皇家学院哲学学报》并于1930年被授予达尔文奖,完成使命仅仅三年,他的生命就陨灭了,作者写道“三年后,他死于流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施密特出师已捷,人生无憾!他仿佛就是为鳗鱼而生,鳗鱼是他存在的目标与生命的意义。施密特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世界是荒谬的,世间万物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任何目的。人生本无意义,需要我们赋予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有拥有目标的人才能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那么,施密特揭开的鳗鱼之谜是怎样一种场景呢?它宛如一个浪漫的童话故事。     鳗鱼的出生地位于大西洋西北部一片叫马尾藻海的海域,大约500万平方公里,具体在北美州海岸以东,是一个由墨西哥湾暖流等四股强大的海流围起来的圆圈。鳗鱼的生命从那里开启,也在那里结束,其漫长的生命之旅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柳叶鳗。春天,在马尾藻海的深处,性成熟的鳗鱼嬉戏交配,产卵受精。刚出生的小鳗鱼像扁平的柳树叶子,仅有几毫米长。成千上万透明的柳叶鳗出生后立马启程,开始长达3年多的漫长旅行。它们浩浩荡荡,乘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行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行进。施密特说“鳗鱼有别于所有其他鱼类乃至所有其他动物的,是它们早在幼年阶段所做的如此浩荡的旅行,正是这一点让鳗鱼变得独一无二。”     第二阶段,玻璃鳗。经过漫长的旅途,当柳叶鳗终于抵达欧洲海岸时,完成了第一次蜕变,变成了玻璃鳗。全身透明的玻璃鳗身长六七厘米,它们经入海口往河流上游游去,迅速适应淡水生活。     第三阶段,黄鳗。经过又一次蜕变,柔软脆弱的玻璃鳗变成强壮而坚韧的黄鳗,可以游成千上万公里而不知疲倦。它们顺流而上,游进江河溪流、湖泊湿地。黄鳗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它们可以在同一个水域栖居,活到50至80岁,有的寿命甚至超过100岁。这期间鳗鱼的生命处于“无尽”的等待之中,它们的生殖器官是不发育的,这就是几千年来人们找不到鳗鱼性别的原因。如果因某种原因无法启程洄游,它们仿佛会等待到永恒,身体绝不变性。这期间鳗鱼也最容易被捕获,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第四阶段,银鳗。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某个秋天来临时,仿佛天启,黄鳗意识到它将离开了,于是完成生命的最后一次蜕变,踏上回家的漫漫归途。它们顺流而下,游进大海,游向出生地——世界的尽头马尾藻海。时机一到,鳗鱼就会变成它们需要变成的样子。此时黄鳗的身体发生明显改变,全身变成银色,并以银鳗的形态度过余生。到了需要用的时候,鳗鱼的生殖器官终于开始发育显现出来,它们体内满是鱼卵或鱼精,为繁殖后代做好准备。鳍变得更长且更有力,以便游得更快。眼睛变得更大,成了蓝色,使它们能够在黑暗的大海深处看得更清楚。消化器官发生萎缩,胃被溶解掉了,消化系统完全停止运转,它们不再吃东西,所需能量从脂肪储备中获得。任何外在的干扰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当鳗鱼经过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回到出生地马尾藻海时,旅行的终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它们的故事终于结束了。命中注定,鳗鱼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这一场旅行做准备,交尾繁殖后的银鳗死亡后迅速沉入海底,大量的小生命“柳叶鳗”浮出海面,又开启了一场新的生命的轮回之旅。     本书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有别于其他科普图书,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作者用一种兼具科学性和诗意的方式写作。全书以生动形象的文笔、严谨理性的学术表达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写就,使用童话的技巧,但又不超越科学和事实的边界,集科学性、科普性、趣味性、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身。作者不就事论事,而是在一段现实场景描述之后,总会引出哲学问题,这种哲思虽然点到为止,却赋予全书深刻的意义,上升到一个思想的高度,这就超越了一般的科普,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写作这本鳗鱼的书,收集了大量古今资料,涉及生物、科学、历史、宗教、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让人惊叹作者知识的广博,也说明一个人若想在某一领域获得突出成就,绝不能仅仅涉猎单一学科,必须见多识广,融会贯通。     其二,本书借鉴长篇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两条主线分叙的形式同时展开,穿插进行。一条线介绍鳗鱼的生长繁殖及科学研究史,另一条线记叙作者与父亲钓鳗鱼的亲情故事。两条线围绕鳗鱼这个主题进行变奏,犹如一部和谐动听的生命交响曲。     其三,隐喻贯穿全书。这本探寻鳗鱼之谜的书里,藏着一个巨大而深邃的关于生命的主题。鳗鱼漫长的一生,横跨岁月与空间,其浪漫传奇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鳗鱼的旅行就是我们人类和生命的旅行,对鳗鱼繁殖产卵地的溯源,让读者耳边时常回响起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鳗鱼的神秘,也是人类身上的神秘。我们寻找鳗鱼的起源,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的起源。与鳗鱼一样,海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最初的起源地。我们阅读鳗鱼,实际上是在阅读我们自己。本书以小见大,让人从心底生出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宇宙!     鳗鱼的一生,象征人的一生。鳗鱼的轮回,象征生命的轮回,地球的轮回,宇宙的轮回!     (2022年1月8日)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