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

扭曲的人性之材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培歌🐯
    推荐

    你以为他在写鳗鱼,其实是在写人类本身;你以为他在写人,其实是在写哲学。作者是个内心细腻又博学有趣的人,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情怀及对人类从哪来到哪儿去的思考。从鳗鱼之谜到鳗鱼逐渐消失,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不仅对鳗鱼及其他物种,也有对暴戾的人类本身。

  • 扭曲的人性之材
    Abel
    推荐

    我们独自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鳗鱼的生命旅程,一步步转变,从一片叶子般,再到玻璃样,黄鳗,银鳗。马尾藻,我们的梦,探索的意义。 对鳗鱼的探索永无止境,正如知识,或是对世界的认识,一切浩如烟海,且无穷尽。 我们要准备多长时间才能了解一条鳗鱼,或者一个人?只是一条鳗鱼,而“现在鳗鱼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好奇心的事——甚至比好奇心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鳗鱼的事还要多。” 昨夜梦见死亡,却很慌张,想做一只鳗鱼

  • 扭曲的人性之材
    🌻
    推荐

    推荐一本即包含大量科普信息,又涵盖很深人文情怀的书籍——《鳗鱼的旅行》。 如果仅仅认为这是一本介绍鳗鱼的科普读物,你就错了,它有诗一般的文字和满满的父爱的牵挂。 如果仅仅认为这是一本描写人类感情羁绊的现代散文随笔,你又错了,它有随处可见的哲学思考和保护生态的科学意义。 这本集自然书写、科学史、父子回忆录于一身的独特作品,被这样巧妙的文笔裹挟着进入一个,看似简单的又非常神秘的鳗鱼的世界。鳗鱼的生长、蜕变、繁殖、死亡,全然超出了科学认知的范围,直至今天依然是人类眼中一个谜。 尽管人类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试图拼凑出鳗鱼生命之旅的全貌,想要彻底了解鳗鱼,却无法如愿;试图挽救鳗鱼灭绝之势,也看似徒劳。 鳗鱼与人类不同形态的生命,都因为存在而活着。对于活着要做什么?存在了千万年的鳗鱼早已目标明确,而茫茫的人类,还在磕绊前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仅是这场生命史上最不寻常事件之一的见证者,也是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但愿我们一路上保持谦逊,不因狂妄自大而胡作非为,不让人类的这段生命旅行成为疯狂的自我灭绝之旅。 其中有几段让我泪目。 第一次是:小时候随父亲钓回来的鳗鱼,四十厘米长,顺手养到井底,无意竟然活到150多岁,不过还是那样的身体,四十厘米,并且没有任何体态的蜕变,只是身处井底的鳗鱼,竟然也想要看清楚这个世界,努力的长大了不同于别的同类超级怪异的大眼睛,它停止了生长,也让时间在它这里静止了。 第二次是:讲到“像渡渡鸟一样死去”,“像鳗鱼一样死去”的章节,提到了斯特拉海牛的情节,它们拥有的高智力,同伴之间彼此不同寻常的、宽广的爱,让人突然忍不住泪目。可它们对于人类没有任何防备,连试图逃跑都不会。而人类竟然活生生地把它们身上的肉一块块切下来。它们是一个活着的奇迹,从被人类发现到灭绝仅仅27年时间,“它们带着一声平静的叹息,顺从了自己的命运,从人类的意识中消失了,从我们的知识范围里消失了,与渡渡鸟不同,它们甚至都没能被任何一条俗语提到”。 第三次是:“离家和回家遵循的是同样的路线。”来时和去时的路,很多时候都是一样的,作者从鳗鱼讲到了父亲的一生,这是我怎么也没法控制的泪水。特别是如何划定生与死明确的界限,不仅仅只是心脏和呼吸,生物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比如大脑表现出来的某种形式,比如心跳停止还有呼吸… 还有很多联系到今日的很多自然的现象,其实很多都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的破坏,所以很多暴雨,地震,海啸…请不要把这些怪罪到老天爷的头上,还是低头想想我们的责任,和忏悔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吧!

  • 扭曲的人性之材
    食髓知味.🐈
    推荐

    “也许人类身上有一些精神状态是我们不知道的,只要无人能从死后世界为我们讲述这些状态,我们就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它们。” 本来以为我看的是一本关于鳗鱼的科普书籍,没有想到在后面又讲到了关于生死的话题。 关于书中所说的波波鸟的灭绝,我突然在想 : 古代神话中一些传奇色彩的神兽,是不是也都是存在过的呢?(存疑ing)不过,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像小时候,每周末守着电视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小的时候网络不是那么发达,倒是看了很多纪录片。长大了有那么多渠道可以关注,反而没有怎么看过了。嗐。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晶晶
    推荐

    第一次阅读关于鳗鱼的书籍,还是书友推荐的,难得的好书,爱不释手 对于鳗鱼在我的记忆力就是小时候不停的抓,拿网子套,之后把鳗鱼折磨的半死在撇进池塘里,那时候就知道好玩,却从没想过他的起源 在这本书详细记载他的起源以及习性,繁殖,对人类的贡献,科学价值,可以算是生物学科普类书籍,数据详细,准确,参考资料可以追根溯源,全部权威性专业书籍,在此感谢作者的辛苦付出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芳很幸福
    推荐

    神秘的鳗鱼让亚里士多德翻了车,隐藏了性器官的鳗鱼折磨了弗洛伊德,受限于当时人类自然科学通常的研究方法,导致了弗洛伊德后来离开纯自然科学领域,转而投入更为复杂和无法量化的心理分析。得益于显微镜的应用,契而不舍的施密特对鳗鱼繁殖地执着的寻找,它们的神秘面纱才被慢慢地揭开,正如作者说的这所有的一切诉说着人类的好奇心,诉说着我们对探寻真相、试图理解一切从哪里来又意味着什么的难以抑制的永恒渴求。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荻野千尋
    推荐

    人是动物,可动物不是人 9.6 《鳗鱼的旅行》是一本关于人与鳗鱼间哲学关系的书,同时也是一本讲父子间温暖关系的书,一本浪漫但又充满神秘感的科普读物。这本处女作一经出版就畅销全瑞典,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并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大奖——奥古斯特文学奖。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本书,因为它集科普、哲学、人生经历于一身,发人深省,读完回味无穷。 作者和父亲喜欢去溪流边钓鱼,能钓到鲑鱼、鳗鱼、捞到小鱼小虾,钓鱼的时光快乐且短暂。作者对鳗鱼的看法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改变。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类和鳗鱼都属于动物。在第13章,作者的观点引人深思——“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进步,世界上的动物反而变得更像我们人类了。它们就算没有灵魂,至少也拥有意识。”、“此外,有些动物,比如灵长类动物和乌鸦,可以执行高级的心理任务,能学习跟同物种的动物及其他物种的动物进行交流和沟通,能想象未来的样子,能放弃当前的利益以换取未来更大的利益。我们在历史进程中构建起了许多区分人类与动物的关键标准:意识、个性、对工具的使用、未来的概念、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游戏、文化、感觉悲伤和失落的能力、害怕或者爱;所有这些标准至少都是值得商榷的,通常都不足以证明什么,有时则是完全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动物的界限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只被放到镜子前的乌鸦,知道它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这意味着,无论它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至少它对自己的存在是有意识的。”我也相信鳗鱼有它自己的意识,这种意识和人类一样,虽然这种意识的命名定义并不一样。但一个人终究无法完全理解、体会一条鳗鱼的动物的感受,因为我们作为人的经验,也限制了我们想象别的意识状态的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鳗鱼是一种神秘的生物,也是一种美味的食物。鳗鱼在地球上存活了几千万年,人类花了上千年的时间研究一条鳗鱼的一生。“它们的行为方式既像是有意识的,也像是命中注定的。即便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它们,即便我们凑得很近,它们似乎仍然溜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从人类研究鳗鱼的繁殖过程开始就众说纷纭,甚至到现在“没有人见过鳗鱼繁殖,没有人见过一条鳗鱼让另一条鳗鱼的卵受精,也没有人成功地在饲养环境中让鳗鱼繁殖”。对人类来说,鳗鱼是一种营养丰富、滋补的食物;对研究者来说,鳗鱼披着神秘面纱,蕴含着巨大无穷的价值,科研成果可以造福人类,换句话说——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人类的研究真的可以帮助动物吗?在第17章,作者以“鳗鱼从我们身边消亡”为题,论述了鳗鱼正在消亡的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过真正让眼下这场大灭绝独一无二的是,在生命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活着的行凶者。元凶不是天体,不是板块活动和火山喷发,而是一种生物。他们是居住在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物种中的一种,统治着这颗星球。统治的结果是导致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这个物种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表面,还改变了地球的大气。从来没有别的物种对生命——不同形式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有过这样的影响。”国外自然保护联盟对鳗鱼的保护措施如“限制渔业或者修建大坝和水电站的替代通道,让至少40%的银鳗能够顺利有劲海里前往马尾藻海”,这些举措令那些真正爱自然的人唏嘘不已,鳗鱼的境况依旧严峻,因为人类始终放不下鳗鱼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德克尔说,迄今为止我们为拯救鳗鱼而采取的那些措施不仅不够充分,还存在着一种误入歧途的危险。只要我们坚持那些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坚持那些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那么鳗鱼的状况就不会变好,反而会逐渐变糟。”因此,阻止鳗鱼灭亡的最好的办法是不去打扰它们,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有限,鳗鱼也有限。 最后以书里的两段截选的话作为结尾——“在地球转动或者日出日落对生命不产生影响的海底,衰老遵循的似乎就是另一种法则。如果真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或者接近永恒,那么发现它们的地方就应该是在海里。”、“所有的生命都是会发生改变的,我们所有人有朝一日都会变。可能在曾经的某个时候,至少对一些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渡渡鸟或者斯特拉海牛的世界。就像我曾经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祖母和爸爸的世界一样。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世界却仍然存在着。”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傅傅得正
    推荐

    书评No.21--帕特里克·斯文松《鳗鱼的旅行》 文学涵养:💛💛💛💛💛 思维深度:💛💛💛💛🤍 趣味可读性:💛💛💛💛💛 综合推荐指数:💛💛💛💛🤍 打分:9分 一本具有文学温度的科普书籍,用传奇般的笔触讲述了鳗鱼从弱小的柳叶鳗蜕变为强大的银鳗的成长之旅,而伴随其间的是人类数千年的鳗鱼之谜探索之旅。这两段旅途,是艰辛的,曲折的,却又是浪漫的,温情的,就像银鳗可以为了繁育后代前赴后继踏上洄游之旅一样,人类的科学家们也一代一代孜孜不倦地寻找着鳗鱼的答案,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无人能挡地走下去。揭开鳗鱼出生地之谜的约翰内斯.施密特,就是这么一个有着热烈滚烫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生物学家,当他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踏上漫漫无归期的探索之旅时,面对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他会感到寂寥落寞吧?但当他想到他终将与银鳗一起达到目的地,会成为鳗鱼千年之问的谜底揭晓人,他应该又是坚定不移的吧。就像银鳗的跨洋之路,孑然一身却矢志不渝。 令人感到无比震撼的是,银鳗为了给繁育做准备,可以将消化系统蜕化,洄游之旅他们不再进食,那可是横跨大西洋的艰苦旅程,而当他们到达那片无边之海-马尾藻海,完成了繁育使命之后,他们都一个个陨落、死去、消逝,沉落冰冷的大西洋底… 而后这片神奇之海奇迹般焕发新生,无数的新生命-柳叶鳗如清晨潮汐般奔涌出现。旧生命的逝去,承载着新生命的诞生,无数个令人动容的大自然温情故事里,鳗鱼的故事是最具悲情的一个。 这本书的文学而温度不止体现在鳗鱼的故事上,还体现在鳗鱼故事的间隙里,钓鳗鱼的父与子的故事。在故事里,有清风,有溪流,有虫鸣,有鸟语,有明月相伴,与黑夜共舞。我想这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曾经历过的故事,童年回忆的温情,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感动。 那片如梦境般的马尾藻海,深深吸引着鳗鱼,深深吸引着约翰内斯.施密特,不知为何也深深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人类从最开始就诞生自海洋,对海洋有着源自基因深处的特殊向往吧。我们来自大海,也终将回归大海。 知识摘录: 1.     鳗鱼的蜕变之旅:出生于马尾藻的柳叶鳗-->能对抗大西洋洋流的玻璃鳗—>达到欧洲后蜕变成黄鳗持续在一片水域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进化为银鳗跨越大西洋进入马尾藻海繁育后代—>逝去 2.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几乎是最早开始研究鳗鱼的科学家,他认为鳗鱼是从淤泥里自行诞生的。 3.     丹麦人约翰内斯.施密特是在马尾藻海发现了初生形态的柳叶鳗,推测出马尾藻海是鳗鱼的诞生地和银鳗的死亡之地。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杨颜如
    推荐

    看此书时经常想起雅克.贝汉的《海洋》,这部纪录片曾给我极大的震撼。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了近3/4,仅有的一点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也终将会化为海洋。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人类只是最近200万年才出现的访客,面对居此数十亿年之久的众多老客,不知是谁给了我们后来居上的勇气,或许是“无知”助长了我们日益膨胀的傲慢,知道了一点就以为了解了全部。面对广阔的自然、浩瀚的宇宙,未知的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鳗鱼待解的神秘只是其中之一。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自诩万物之灵,应该拿出终极智慧以规避灾难。 一本好书,需要静下心来读,关于鳗鱼、海洋、人生、亲情、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跟随作者带着困惑的淡淡忧伤,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久远,思考得更深刻……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推荐

    一条鳗鱼不能只是作为一条鳗鱼而存在。一条鳗鱼不能仅仅作为其本身而存在。就这样,它也成了我们跟这个星球上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象征。 鳗鱼可以是行使权利的工具,是一种货币,是一道佳肴,是一种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是自己,才会成为其它。而鳗鱼的旅行,就像人与自然的相处。生态、社会、自然,我们不断在发展,也需要不停反思自己,寻找一个平衡点。北京南苑公园有一个灭绝动物墓碑,每个墓碑上记载了动物名字和灭绝年份,那个墓碑如多米诺骨牌般越往后越紧密,试想有一天尽头会不会是“人类”。这是鳗鱼的旅行,也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物种灭绝,动物和植物来了又去,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极为漫长,以至于它不会从根本上扰乱自然的秩序。与其说是一种灭绝,不如说是生命的一种正常过程,离去和告别会不时发生。 可见我们地球生命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的未来我们无法准确预知,就如同这五次巨大灾难一样无法预知。它有多种可能的状态,而我们目前生活的地球状态只是这众多可能状态的一种,未来地球生命演变会朝向那种状态,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几乎会一定发生,就如同这五次一样,我们只是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同样一场生物灭绝的灾难同样会发生,地球生命又会重新洗牌。 直到一天 一切都变了 灰飞烟灭 越来越远的是星辰和月 点亮的夜 远飞的雁 不再回迁 来不及说再见 越来越高的海面 有多少记忆今后 只能留给人们怀念 我希望天空中的雨水不是酸的 压垮最后一根稻草的不是坦克 我希望海水还是蓝的 仰望天空时太阳不是灰的 与爱的联络不是靠电子产品 希望穿山甲不是博物馆的展品 企鹅不会感到如履薄冰 我们也不必像霍金说的那样搬去火星 时间不会给我们机会再来一次 只有现在开始掌舵才能改写历史 ——《hold my hand》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若灵-
    推荐

    【2021.3.10/403】一开始以为是科普书,读下去却发现很文艺,神秘鳗鱼的一生,从几毫米长的柳叶状幼体到玻璃鳗、黄鳗、银鳗,到繁殖死去,它经历几个阶段的生命蜕变,赴一场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而且它生命蜕变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的地方和情况暂停下来,被延长或者缩短,就感觉它奇特的生命历程和隐秘的繁殖方式非常迷人~ 本书围绕鳗鱼写的父子情也很温情,本来挺害怕鳗鱼也不爱吃,不想看完竟被鳗鱼治愈~每一条鳗鱼都独自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勇敢坚韧,执着而隐忍。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注定从出生到衰老和离去,那么我究竟是谁?从哪儿来、该做什么又该到哪儿去呢?这一生追寻的是什么?又如何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 扭曲的人性之材
    缘梦心88
    推荐

    一个对鳗鱼一无所知的我因为这本书对鳗鱼这物种有种说不清的情感,某种亲切感,充满了好奇感……这本书讲了鳗鱼旅行的一生,像人一样的一生,谜一样的人生。

  • 扭曲的人性之材
    知非
    推荐

    也许是因为对鳗鱼饭的喜爱,翻开了这本书以解嘴馋,却发现了鳗鱼背后的种种故事与隐喻以及作者对生命的审视。全书叙事线交叉,分别讲述了鳗鱼的知识与科普,比如让我惊讶的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对鳗鱼的执念;借着鳗鱼回忆与父亲的相处细节,在这些章节里鳗鱼成了他们父子交流的纽带。鳗鱼不仅仅是鳗鱼,看完此书后,再吃鳗鱼饭,可能会想起弗洛伊德,可能会想起此书作者给我讲述的故事,但更多的可能是看到食物生命背后的迷思,偷偷地跟碗盘里的“生命”说一声:“感谢,多谢款待,用你的生命延续了我的生命。”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赵霞飞
    推荐

    ●文笔流畅,读起来轻松有趣又富有哲理。挺喜欢这种风格的书。全书将鳗鱼科学探究的历史和作者钓鳗鱼的小故事穿插记叙,清晰构成两条线索,科普的同时又充满人文情怀。鳗鱼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马尾藻海域)柳叶状幼体—(欧洲海岸)玻璃鳗—(进入河流湖泊)黄鳗—(回归原海洋繁殖、死亡)银鳗。 ●有关鳗鱼的几点: 1、它藏身黑暗,隐忍固执,不抛头露面,待到时机成熟,就会回归大海完成繁衍使命。“等待”是其一生的主旋律。回归海洋的旅程异常艰险,它们仍义无反顾,这种目标感是刻进骨子里的。 2、鳗鱼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带有一定阶层色彩。最初是穷人的最爱,而被富人鄙视;到后来鳗鱼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争相食之。 3、鳗鱼常被视为邪恶的象征,因为它们喜欢黑暗深处,行踪诡秘,身体黏糊糊似条蛇,这种文化印象渐渐固化,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4、鳗鱼面临生存危机,人类活动影响其生存环境。鳗鱼是否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科学研究: 鳗鱼是不是鱼?鳗鱼是如何繁殖的?鳗鱼的性别及性器官?鳗鱼为何一定要回归马尾藻海?又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鳗鱼的现状及未来? ○第一阶段:亚里士多德:“生物自生说”——“鳗鱼从淤泥里诞生出来” ○第二阶段:反对“无中生有”论:启蒙运动时期 寻找鳗鱼生殖器和鱼卵、“雌雄同体” ○第三阶段:弗洛伊德:的里雅斯特的鳗鱼解剖研究实验失败,鳗鱼的性别和繁殖之谜未解。——弗洛伊德从纯自然科学领域,投身于心理分析(对性的研究)弗洛伊德研究失败20年后,找到了性成熟的雄性银鳗鱼。 ○第四阶段:约翰内斯•施密特——研究鳗鱼的生长阶段、寻找鳗鱼的繁殖地 ○现代研究阶段:未解之谜仍在,人工培育的尝试。 ●人文历史: 1、鳗鱼棚屋、鳗鱼捕鱼权争夺、鳗鱼美食……构成文化遗产和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建立“鳗鱼海岸文化遗产协会” 2、人们对鳗鱼的态度:时而尊崇,不快、好奇。——美洲的鳗鱼:救了到达美洲的第一批饥饿的欧洲移民。古埃及的鳗鱼:强大的恶魔,不可食用。/古罗马的鳗鱼:恶心肮脏、恐怖。/文学中的鳗鱼形象:《铁皮鼓》《邦比•比特和我》《岁月的泡沫》等恐怖形象。 3、蕾切尔•卡森对鳗鱼的拟人化:《海风下》《寂静的春天》——鳗鱼的未来

  • 扭曲的人性之材
    吴家来.GaryWU
    推荐

    出乎意料的精彩与感动。 人类对鳗鱼的神秘生命过程探索了2500年,至今仍然迷雾重重。 鳗鱼在漫长的几十年里,以柔弱的身体,跨越了几千上万公里的距离,经历了身体形态的蜕变,它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为什么、怎么样准确找到自己的出生地产下后代就死去的?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吗?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