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人性之材

扭曲的人性之材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扭曲的人性之材
    EricPG
    推荐

    鳗鱼的旅行,是生与死的冒险之旅。无数鳗鱼在漫长时空中往返轮回,死去的鳗鱼和活着的鳗鱼都一样努力的活着。有的鳗鱼得以实现活着的意义,有的鳗鱼没有那样的运气。面对活着这回事,鳗鱼和人类一样,都有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鳗鱼在深海中出生,却在一出生后就奋力远离出生地,横越重洋到内陆的湖泊溪流中渡过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就这样一直活着,直到某天突然感受到一种远古的召唤,它们又再次展开旅程,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去繁衍下一代。 鳗鱼比人类更早出现在这个世界,而后来人类的出现,如今给生存了几千万年的鳗鱼带来灭绝性的威胁,这或许是鳗鱼的悲哀,也或许是人类的悲哀。 尽管人类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试图拼凑出鳗鱼生命之旅的全貌,想要彻底了解鳗鱼,却无法如愿,试图挽救鳗鱼灭绝之势,也看似徒劳。 鳗鱼是作者儿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串起作者与父亲共同记忆的关键物。作者通过这本书给我们说鳗鱼的生命故事,说那些与鳗鱼有不解之缘的人的故事,同时在故事里暗藏对生命与存在的思绪和疑问。 鳗鱼与人类是不同形态的生命,都因为存在而活着,对于活着要做什么?存在了千万年的鳗鱼早已目标明确,而茫然的人类还在磕绊前行。但愿我们一路上保持谦逊,不因狂妄自大而胡作非为,不让人类的旅行成为疯狂的自我灭绝之旅。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万事屋
    推荐

    有科普也有生活,微信读书把这本书归位文学,可能作为科普来说没那么专业,文学性也挺强。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存在和信仰的内容,不是太懂,获奖应该也跟这个有关吧。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老曾
    推荐

    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最喜欢读的书之一。作者以一起钓鳗鱼的温情脉脉的父子为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关于鳗鱼的故事。这种产生于大西洋西北角的马尾藻海水下300米以下深海的鳗鱼,首先形状似透明的柳叶;经过几年的成长,他们会逆洋流游到欧洲西海岸,在那里它们的身体会变成透明的冰棍鱼,大约半个指头那么大;然后会从海岸的各处进入淡水的河流湖泊中,选择一地永居,然后身体会变黄;一部分鱼突然某一天,会想起自己的使命,要游回到原来的出生地,于是从各处启程赶回马尾藻海,一旦他们准备启程,它们的身体就变成银色。它们回到出生地后就在那里生儿育女然后死去。亚里斯多德曾经断定这种鳗鱼是没有雄雌之分,是一种无性生育的东西,他们没有生殖器官----其实他们的生殖器官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有,而且只有在深海深处才使用---所以当时的人们对此不得而知!他至少还有两个强烈的特点:1,每个个体可以成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而且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可根据情况停止老化;2,几乎无法人工养殖,所以几近走入灭绝;3,有十分发达的定位系统,时隔几十上百年仍然找回原来来路;4,在生命的不同的四个阶段,他们会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地方---换言之,在同一地方,不可能同时见到柳叶,冰棍,黄色,银色混在一起。 时至今日,关于鳗鱼的生命过程,我们人类仍是一头雾水。阅读此书,让人敬畏生命,呼唤神灵。强烈推荐!

  • 扭曲的人性之材
    黄粱
    推荐

    "我"的童年一半是父亲一半是鳗鱼。故事的结局,鳗鱼走向消亡,父亲走向死亡。所有的鳗鱼自马尾藻海而来,在这世间游历,带着它们自身的使命前往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居于一隅,度过这漫长幽暗的一生。等到一种神秘力量的召唤,它们的消化器官开始退化,为它们即将远行的旅途做好准备。于是,鳗鱼们开始了这场浩浩荡荡的旅程。它们同归来处,回到它们生命最开始的地方。

  • 扭曲的人性之材
    Eric
    推荐

    鳗鱼的一生太神秘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大学者亚里斯多德就开始了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却对鳗鱼的来源完全摸不着头脑,并误以为鳗鱼是从泥地中“长”出来的…….在以后的几千年里,虽然人们不断研究,却始终未能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本书采用了双线叙事手法,一方面讲述了人类对鳗鱼研究的发展史,另一方面回忆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钓鳗鱼等家族往事。揭示鳗鱼神秘的一生才是本书真正的亮点吧。

  • 扭曲的人性之材
    菲儿~
    推荐

    本以为这是一本自然科学书籍,但读完却更加笃定这是一本披着自然科学外套的对父亲的回忆录~这是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之后读到的第二本瑞典作家的书,也越来越觉得瑞典人真的是天然的可爱! 作者回忆与父亲一起钓鳗鱼杀鳗鱼的部分被均匀的穿插在书中,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自然科学可能给人带来的枯燥感,既有趣又感动,尤其是最后一章。 但说实话,单纯讲述鳗鱼的那些学术章节本身就特别有趣呢!读本书之前我除了当时学德语时得知汉堡名菜之一是鳗鱼汤以外,对鳗鱼这种神秘的生物竟是一无所知! 谁能想到,鳗鱼的一生要经历生理构造上完全不同的五个阶段,并且要坚持游向自鳗鱼存在之日起即始终认定的唯一海域(马尾藻海)产卵并死去,即使由于板块变迁也不像其他生物一样选择新的海域和旅行路线! 谁能想到,鳗鱼只有在向马尾藻海的方向前行的路上才会进入生命的下一个阶段并因此长出生殖器,并在繁衍后不久死去。为何它们不选择舒适的待在出生的海域并因此长达百年的活下去? 谁又能想到,科学家们为人工培育鳗鱼而尝试各种鳗鱼可能会食用的饲料,却因一次次被鳗鱼绝食而死的行为无疾而终? 这个物种真的太过神秘,使得众多学者前赴后继,甚至耗尽一生去猜想和追寻仍未果。它们会不会在某一天也像曾经的渡渡鸟一样因人类贪婪的食用而不复存在?as dead as dodo/eel? 感谢书友的推荐!

  • 扭曲的人性之材
    william
    推荐

    2021·26 这不只是一本刷新认知的动物习性解说词,更是一本哲学问题探讨的鳗鱼例证。 “ 鳗鱼的神秘性变成了所有人心底疑问的回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看完才知道,因为神秘的鳗鱼(我之前只有美味的印象),有两大哲学家为它站台: 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他们想搞清楚鳗鱼雌雄;无畏而坚持的生物学家施密特大海捞针一样记录比对鳗鱼从哪里来,这些科学家的探索前后跨度2500年,几无所获。 鳗鱼的生长环境,出生状况,还是谜团一片,最近的成果也只是在2009年第一次观察到了它的鱼卵。 而它超越时间刻度的生活习惯,横跨千里的迁徙过程,超强的生命力又脆弱的新环境适应性,让这本生物习性解说词稿,扣人心弦,精彩纷呈。 经由作者,鳗鱼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生命,关于时间的思考。 近百年来,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意无意的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七次生物大灭绝或由我们引起正在发生。曾经生命最顽强的鳗鱼,也成为这进程中的牺牲者。 而人类本身,不也是各种微量元素组合的一个形体,在某一个时空里凑在一起,成为生命?寿年尽后,这些元素分散江河湖海,山川土地,或在海洋里,或者土壤中,又凝聚成另外一个形态,这也是一种大轮回。 至于时间,地表生物习惯了春风秋露,夏树冬霜,太阳赐给了我们一切。 对于泥泞里的鳗鱼呢?它的时间感完全颠覆,寿年无定,变化无定。存在对于鳗鱼,是它自己的哲学,同时,它也毫不在乎。 本书夹杂着“我”与父亲关于钓鱼的,关于鳗鱼的接触,一个日常亲身经历者,体会着鳗鱼的思维(虽然也是会让鳗鱼发笑的),体验着生态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相生相亲。 看完书,也找了油管上几个视频看了下,获知如下: 1,现在的鳗鱼饭,多是在台山渔场催肥养殖,但鱼苗还是从大海捕捞。 2,鳗鱼苗无法人工培育,而且鳗鱼卵直到2009年才第一次被观察到。 3,鳗鱼和鲑鱼的生活习性相似,生死历程颠倒,前者海里出生死去,后者洄游陆湖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九歇
    推荐

    “时间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伙伴,无论每一秒显得多么漫长,生命都会在转眼间结束:我们出生,有自己的起源和传承,尽全力去摆脱这种预先设定好的命运;也许我们成功了,但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必须一路回到那个来处;如果不能到达那里,我们就永远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就这样,我们顿悟了,仿佛一辈子都生活在一口黑暗的井中,对于自己到底是谁一无所知。然后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晚了。”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三河千鸟
    推荐

    从第七章节——“发现鳗鱼的丹麦人”渐入佳境。 神秘色彩笼罩下的鳗鱼们,从马尾藻海再到马尾藻海的生命旅程,鳗鱼说:只有知道来时的路,才能清楚归途。 从鳗鱼是什么?再到鳗鱼如何繁衍?科学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历经千年,自认可以解开鳗鱼之谜。而时间不待人,鳗鱼正如渡渡鸟一样,慢慢的消失,却难以在童话中留下同等重量的姓名。也许正是如此,作者把它们作为主角,作为一种信仰,平静语句娓娓道来的同时,也揭开了父子俩与鳗鱼相关的、充满爱的追忆。  这是一部鳗鱼科普史,它说万物生灵无不神奇;同时也是一篇散文,以爱为名,抒发不变的思念。读起来几次感动,十分满足,多谢款待。

  • 扭曲的人性之材
    🌈桑代克的猫🐱
    推荐

    由鳗鱼带来的对生命的反思,貌似人类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盘中餐,贪婪终会带来惩罚。 “看来就算是上帝的礼物,有时候也会遭到忘恩负义的对待。” 前面一大部分其实有点不想读下去了,最后的描写一下找到了共鸣,我不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就行。

  • 扭曲的人性之材
    狼行天下
    推荐

    一个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释的世界,也是一个即将走向灭亡的世界。

  • 扭曲的人性之材
    Jia
    推荐

    🌟🌟🌟🌟 除了鳗鱼饭和鳗鱼寿司,我们对鳗鱼了解多少?鳗鱼可以四年不进食,全靠身体储存的脂肪完成洄游和繁殖。如果放弃繁殖这个终极目标,鳗鱼可以至少活到80岁。和其他动物一样,要经历漫长旅行和生命过程(柳叶鳗,玻璃鳗,银鳗,黄鳗)的鳗鱼种群也在减少甚至消失。一本有文学温度的科普,对鳗鱼的研究和思考,也是对人类自己和生命本身的感悟。

  • 扭曲的人性之材
    五枂
    推荐

    本书双线叙述,既是写自然科学,也是写情感羁绊。既有严谨的、逻辑的、有学术材料和数据支撑的科普,也有浪漫的、充满想象力和温柔细腻的讲述。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部分: 20世纪初,一位丹麦的科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登上了蒸汽船,出发去寻找鳗鱼的起源地,期间收获寥寥。 时间一晃到了1914年,这位科学家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几乎触手可及时,一战爆发了。大西洋不仅是鳗鱼进行繁殖的神秘地点,也成了一个战争地区。 在随后漫长的5年时间里,施密特不得不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等待欧洲大国之间无谓的斗争结束,然后重新开始自己重要得多的工作。 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只要战争一结束”就可以开始。 真了不起,实在叫人感动:外面在争夺世界,但科学家只关心他的鳗鱼。 有时候,科学精神比文艺抒情来得来得更浪漫澎湃,更汹涌。

  • 扭曲的人性之材
    Anne
    推荐

    作者帕特里克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的是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

  • 扭曲的人性之材
    Dr Shengnan Jia
    推荐

    2021 No 43 12-12 《鳗鱼的旅行》 by 帕特里克(Sweden),好看,太好看了!很难把这本书归类。最初,我认为属于nature science,后来,觉得还是social sciences更靠谱,即使期间的内容也像一本家庭传记,当然了,可能最终这本书可以视为“科普读物”。 也许,我对这本书存在天然的滤镜,因为,作者的故乡是瑞典马尔默,瑞典第三大城市,是我熟悉的瑞典第二城市,如果隆德算作小城市的话,哈哈哈哈,其实,Lund is just a small tow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Malmo is definitely the most familiar city in Sweden.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my second master degree is granted by Lund University and Malmo World Maritime University. Even so, my objective comment on it is that a perfect book for everyone. 书中从鳗鱼的诞生史开始,最早对鳗鱼诞生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老先生。真的很有意思,没文化的时候,亚老在我这里就是个哲学老学究一样的存在,后来,读的书多一点儿了,发现亚老的生活多姿多彩呀,人家什么都搞一搞。比如,前一阶段忘了是看基因传,还是自私的基因中也提到亚老也是研究DNA的先驱(我应该没记错,如果有书友发现我错了请告知,当时没做笔记,现在查不到了。)现在,想一想,觉得对科学的研究都是网状的,DNA和鳗鱼诞生史的研究也是有关联的。 亚老最初的观点是,鳗鱼自身不可能配种繁殖,他们来自于非自然界的繁殖(传承),wow,神学呀!当然,经历了2400多年,终于,我们知道了拥有4000万年成长史的鳗鱼的繁殖是自己在海洋中自我完成的,所以,上帝之手并未插足,哦,不对,是并未插手。 我觉得,鳗鱼的一生还是有些坎坷的,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公的。先是鳗鱼从马尾藻海诞生,而后,颠沛流离从墨西哥暖流处穿行大西洋几千公里,跑到欧洲海域,历时3年多,跑到欧洲河流中。不知道,是我看漏了,还是没理解,确实,地理是我的短板。我没理解的是,难道他们天生热爱欧洲,为什么不跑到亚洲来,毕竟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 河像热血流。虽然,欧洲是我的第二故乡。--- 总之,鳗鱼颠沛流离的一生是坎坷的。 而其遭遇的不公,最主要体现在美国鬼子没有给他们应有的待遇。当年,五月花号的人没吃没喝,要不是土著人给船上的人带去了鳗鱼充饥,那么,历史就要重改了,有没有美国都要另说呢?可是,美国鬼子竟然如此忘本,从未给鳗鱼留名青史的机会。我认为,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就要先给鳗鱼正名。哈哈哈哈哈 这本书,真是有意思的很,特别喜欢。 不过,里面有个“捕鱼权”的问题,我有些疑问。当然,大致也可以理解。在斯科纳省,也就是瑞典南部包括malmo、Lund等地,有世代流传的鳗鱼“捕鱼权”。可是,我原来有个瑞典客户,瑞典公司,老板是斯德哥尔摩人,在我还没去瑞典前他告诉我,冬天河水冻冰,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人就在河上敲个洞钓鱼,没有人管。当然了,那时候,英语半吊子,不知道是不是理解正确,如果是的话,可能捕鱼权在斯德哥尔摩不存在。 关于斯科纳的历史也是有意思,我就不在这里贫了。以后有机会看到其他书的时候再叨叨! 总之,好看的书,我虽然自带滤镜,但也依然客观认为,值得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