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一个懒人
    推荐

    这十封信表达了很多,关于思考,生活,真实、体验,孤独,感受,纯洁...还有很多没有读出来的东西,感谢作者!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年轻人,要记得。你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去发表意见。 简单直白的一句话,却很有力量。 有一句成语叫“掷地有声 ”。 百度上的释义: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现也形容落实力度大。 可以说明我读这十封信的心灵感受。 这十封信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 “真实!”纯净!” 用作者里尔克自己的表达: 1、 你要像一个原人似的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 2、 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3、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4、 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5、 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6、 谈到情感: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但那只捉住你本性的一方面,对你有所伤害的情感是不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更丰富的,都是对的。各种提高都是好的,如果它是在你“全”血液中,如果它不是迷醉,不是忧郁,而是透明到底的欢悦。你了解我的意思吗? 7、 人不应再物质地去感觉它为我们而含有的意义,而是要对象地看它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句台词: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Isabella
    推荐

    喜欢书信集,喜欢前人这样带着赤诚、充满关怀和理解地分享自己从岁月中酿出来的经验和思考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没有尾巴的鱼
    推荐

    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世界,我已一无所求——切.米沃什《礼物》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彼岸花
    推荐

    放下一本书,我会想,我还会遇到更有趣的人吗? 是的,一直都会。 一直读下去,就会一直遇到。 里尔克的信,是在“一些幽静、寂寞和一个不太生疏的时刻”里写的,每一封信都够丰盛,我会想,这个人的心是该有多丰富啊! 竟然都没有缝隙穿插自己的想法,只静静地看他,就好。 十封信,看的似懂非懂,恰恰是这种懂了吗,有点懂了,想想又觉得不懂,再想想又有些懂的感觉最迷人。 不能全然懂得,有些些距离,这些空的地方,恰好能填满美,承载美。 后面的诗,干脆就没看懂。 冯至的翻译很好。 271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Nora_Mishima
    推荐

    谁去看细碎的树影,斑驳中沉潜的梦境。西雅图生活很多年,习惯了这边苍郁的密林,澄静的湖水,仿佛忘了自然的力量,源自这美丽的翡翠之城。一次搭车的路上,一边看里尔克的信笺,一边看窗外的景色变化,恍然觉得现代人有多久没有去关注自然了,太多的沉浸于内,仿佛外界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不能抓住季节的变换,不能感到自然的气息,我, 失去诗心太久了… 好在里尔克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失。“情感是人类所一直拥有的,而诗是经验。”他用无比寂静而虔诚的心态去注视着物,生与死,喧嚣与光华,日晕下的叶影,草间的溪鸣,奥尔菲斯的笛声,物体之美缺乏雕琢之手去发现。没有人比他更懂爱、自然与灵魂的寂寞。他总是要我们深深的承认每个人的寂寞,是永远无法被他人感同身受的。他以对宗教般虔诚的心去膜拜众人那无法言说的寂寞、子息间薪火相传的血脉。他遥想寂寞是一座高峰悬崖,陡然出现在旷野中难免令人恐惧,因为习惯了一马平川,无限旷远,这突然的落差与疏离,叫人难以接受和平息。只是一切恐惧的深处都是无助的,青年人学会忍耐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受未来。因为里尔克告诉我,压迫之感是无处不在的,恐惧和悲哀并不会随时空转移,忍耐它,走向内心才是唯一的路径。 里尔克的文字太美太丰富,每一句话每个譬喻,都仿佛是永恒尽头跳动的篝火,枝桠绿叶叠成的瀑布。文字似有无穷的深意,在每个我未出口的瞬间绽放,在去往未来的道路上的等待。他是古典主义精神的隐士,却描摹出精微的事物之理。他希冀纯洁而成熟的性,去尊重女性与道德,教导青年人要克己忍耐,不要因为习俗而结婚,去浪费无意义的生命。他愿以一生为伟大而痛苦的孕育期,相信神从未来降生,开端的美丽,以便他为丰满与过剩中选择。“让渺小依托自然,这渺小便会变得庞大而不能测量。” 其实里尔克并不是符合我审美的现代主义作家,对美和人生的态度也似乎过于中正。可是他幽深美丽的文字打动了我,温柔诚挚的内心让人心安。很难想象信笺也可以写的如此优美深刻,诗意如瀑,撞击着心灵,好像因难以承受那种美而哭泣而欢欣。我苍白的文字无以描绘出他一二分的美。愚钝如我,其实并不能领会里尔克所有文字的深意,但他确实是一位该时时品读体悟的作者。我相信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能从他的诗与文字中找到对人生与艺术的宝藏。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阿白
    推荐

    人有时总不免有寂寞之感,同时也有人际交流的愿望。没有寂寞之感就没有自我,没有人际交流就没有社会。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俞瑾
    推荐

    这本书里没什么可读的,或者说对青年人写诗并无真正的指导。总结十封信,出现最多的词是孤单。 里尔克不是老师,而是以学长或过来人的角度,亲切的去引导,谈两性,更谈向内寻找。里尔克像引导学生时代的自己,引导,这是不再年轻的人非常愿意做的事。他写给的不仅是一个青年诗人,而是一个很像自己青年时的诗人。 所以如果你在向内寻找的路上,觉得孤单,焦虑,自我怀疑时(毕竟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并不多,难以结伴)。那么,这本书是可读的。但如果想快速阅读得到有用的,这里没有。 如木心所言,里尔克只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热过,但他终究是浮于表面的艺术,大抵就是指一种慰借吧。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叶落
    推荐

    慢慢生长,给一切生长物浇水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是一位奥地利诗人,也算是诗歌界的风流人物,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德语韵律诗人。不过,这都是世人站在普世价值的角度留下的评价,里克尔本人怕是并不会太过在意这些外界的评价和标签。纵观里尔克的一生,童年色彩暗淡而压抑,一生都在寂寞和痛苦之中,不断徘徊思索,不断思索寻找着精神出路,何其不幸,又何其让人感受到共鸣。让人意外惊喜的是这短短十封信之中,虽然有着淡淡的忧伤,却像春日里和煦的微风一样,轻轻地,温柔地扫过心尖,让人可以依恋与思索很久。 十封信,对应着青年诗人不同的问题和境遇: “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一言蔽之,请你走向内心,答案就在心灵之中。我们不能指望着完全通过外界来获得我们内心之中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主动地向内去探索。 回顾童年往事,有多少次的彷徨和苦恼皆来自于对于自我的不确信,不接纳,随意评判,我们一生兜兜转转,通过不断与外部世界互动来找寻真实,确定的自我,却往往容易在与丰富多彩的世界互动之中,迷失掉最初的自己。试着回到自己最初出发的地方,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什么,现在的自己是否依然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呢? 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 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经提到“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人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与生俱来的分离感,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如此渴望得到爱情的原因——通过结合,我们暂时摆脱了孤独分离感,感受到自己的完整与统一。里尔克很早就感受到了孤独,但他并不将之视为是完全的痛苦,而是视作个人慢慢生长,发展自我独特潜力的契机。里尔克告诉青年诗人不要随意地去使用暗嘲,不要被其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而是应该去探寻自己内心深处最本性的需要,创造自我的艺术,他鼓励我们去多阅读,通过书籍获得更加广阔的世界。 像树木似的成熟 不勉强挤它的汁液 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 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出现在第三封信之中: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 我是在从松江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这段话的,那是个早上,当时我的心情很不好,受困于一段有些复杂的感情关系,理不出头绪。一个人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紧握着手机,想着胡思乱想也不会有任何帮助不如阅读一会,就在微信读书上翻开了这本书。里尔克温暖的文字一点点融化开了我心尖上的冰霜。 我太过着急于寻找到感情问题背后的答案,不仅仅只是感情,还有我的生活,我总是太过着急于找到这些问题背后想要告诉我的启示,而忘记了去享受当下这刻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去体验问题本身所带来的深刻体验。让判断力静静地发展,也是在让这个在不断新生重塑的自我不断得到滋润和生长的空间,耐心一些,忍耐一下,就像树木生长有着自己的自然规律和时机一样,人的自我也一样。我想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一句“我给一切生长物的根芽浇水。”,我也要给会使自我不断发展的一切事物浇水,慢慢生长,不仅仅只是自我,还有我所爱的人和事物,夏天总会到来。即使并非会按照我的预期和理想那样运作,我也依然能够从中得到领悟和成长。 “那些问题与感情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那最轻妙,几乎不可言的事物。” 我想要破除执念和纠结的感情,但我却忘了它们本身也有着自己运作着的生命和时机,我要做的,不是去抗拒,而是欣然接纳。所以,问题解决了。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让问题自由发展,而我甘之若饴,因为我总会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对自己有这个自信。而在几个月后的现在,我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已经越来越看得清楚自己,越来越能理解对方,也越来越懂得尊重和包容。 等待是过去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因为太过煎熬了,还带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现在,它成为对我来讲最有魅力的一个词——因为等待,一切事物都处于如如日出一般朦胧美好的状态之中,一切事物的可能性都存在于此时此地;因为等待,你才明白一切你曾得到的是那么宝贵和值得怀念;因为等待,明白了成长需要节奏,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不断愿意向上生长的自我。但请不要停止在原地,盲目地去等待一切,而是要去主动探索,将现在还不存在的事物创造出来。像爱自己,爱一个人一样,去爱问题本身,就像里尔克所讲的爱一间封闭了的房间一样,去慢慢地,耐心地探索它,不要太过着急,终有一天,你不仅仅能够解答这些问题,还能够使自我得到更大的扩展。 不仅仅要去爱问题,去忍受问题,你还需要去忍耐寂寞和孤独。分离感的存在使得个体独立成为可能,也使得我们能够去做独特的自己,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平静地,卓越地去运用那些你看起来不喜欢排斥的感受,去运用孤独的力量,创造性地发挥它的力量,让孤独不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而是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对待悲哀和痛苦也是一样的,越是沉静,越是忍耐和坦白,你对于自我和事物的感知也就越发深刻和清晰,也越是能够把握住自我的命运。 命运从来都不你之外,而在你之内,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其实,未来很近,就是无数个当下所塑成的。重要的并不是那些看似命运所带给我们的悲哀感受和情绪,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和看待这些情绪对于我们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这些背后决定着我们现状的原因和冲突。哀而不伤,沉静为上。不要让悲伤掩盖掉了背后潜藏着的力量,而是平静地,坦然地接受它。去理解它,理解自己和他人,不要太过沉溺其中,与之同起同落,在哀伤的同时依然不忘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够照顾好自己,再时不时回头去反思和审视自我,悲伤就会化作深沉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去更深入自己和这个运作着的世界。 让生活自然进展 请你相信 无论如何 生活是合理的 去拥抱生活,但也不要用力过猛,给自我一些空间,多一些自由和可能,这些小小不经意间的“放手”会给生活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慢慢生长,慢慢地开花结果。 2021.7.24日 叶落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书眠一溪月
    推荐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第一个蹦入脑中的便是里尔克的那首《秋日》的最后几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无论是信还是诗歌,里尔克的语言都有一种强烈的张力,他对孤独和寂寞极深的体会,对人类生存永恒困境的勇敢的正视都出自对生命的热情,但是又十分克制地用仿若雕刻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 阅读过程中仿佛在和里尔克亲切地晤谈,虽然是给某一个青年诗人答疑解惑,但是他谈论的创作、人生、职业、爱情甚至女性等话题中都融入了一种普泛性的深沉哲思,有助于驱除外在的肤浅和喧嚣,他告诉青年人要走到内心深处去探讨所作所为的根源,在寂静的时刻以一种坚定的必要性挖掘答案;要顺应自然,相信生活的运行轨迹是合理的,面对自己的寂寞,将其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居于幽暗而各自努力。与其说里尔克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如说这些信也是他个人反躬自问的强有力的证据,他将自己日常经历中或渺小或壮烈的经验诉诸于笔端,不仅是对他人的启示,更是对自我的慰藉。 最后想借用里尔克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的话语来总结这本书:我们越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我们在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Cathy࿈Qin༻꧂
    推荐

    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沉静/忍耐…体验/孤寂…比诗更像诗/十封信…也许一辈子当不了诗人…但可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给青年诗人的信…拿走不谢…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P·M Roy
    推荐

    刚开始,觉得这个年轻人真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智者,对他的写作和生活进行指导,这个年代,最缺乏的,就是这样赤诚的鼓励和交流。 总之,感觉那个年代的诗人和诗,都是很纯粹的思考,很干净的落笔,很真切的感受。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小王子
    推荐

    【2022·4】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 整体评价:★★★★☆ 阅读难度:★★★☆ ①【读前感】去年年底,一位新交的朋友送了我一份礼物,是一个翻页式的读书日历。每一天都是一本名著里的一句话。日历装帧精美,句子意味深长,对于爱看书的我来说,是送到心坎的礼物。 我这才想明白一件事。几年前我送给我妈一本撕页式的丁香医生出版的日历,每一页都记着一个健康常识。二月份的时候我看到那本日历时它还是一页都没被撕掉,我就问我妈,她说,我舍不得撕。 珍视的礼物,就算是消耗品,也舍不得用掉。 而这本日历的第一天,上面的句子就出自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 所以我打开了这本书。 ②【读前感2】我1992年出生。我这个年纪,刚好是小学语文的应用文写作还要学如何写信,如何折信,但还没来得及真正写,时光就从书信到短信再到微信,不再有人写信的时代。 信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新奇。 我就像遗憾再也吃不到童年时的零食那样,遗憾从来没写过一封信,也不再有机会写。 幸好有这本书,丰富了我对信的理解。 ③【见字如面】 这是一本书信集,是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回复的十封信。 用译者的话说,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这些给青年诗人的信,也像诗一样。 读着这些信,我仿佛就是在读里尔克这个人,从信中,我能读懂他的谦卑、寂寞、优美和深邃。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适合放在日历里,做任何一天的座右铭。 我猛地想起,我读的只是译文,译文竟也能这么优美吗? 我查了资料方才知道,译者冯至,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现代诗人,也是把里尔克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可惜的是,他读到里尔克的诗的那一年,正是里尔克逝世的那一年。 所谓见字如面,既是欣慰,也是遗憾。 冯至与我们的遗憾,是相通的,我们只能见字如面,却没有机会见到真人。 ④【目断鳞鸿】 鳞鸿就是鱼和雁,比喻书信。目断鳞鸿,就是盼望书信盼望到望眼欲穿。 这十封信的跨度长达五年。 如果我是那个收信的青年诗人卡卜斯,那用“目断鳞鸿”来形容我对信的期盼真是毫不为过。 我也一定会像热恋的青年收到对方来信时一样“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晚上要“枕着它睡觉”。 会像年迈的父母收到了抵万金的家书一样“逢人便要把它拿出来大声朗读”。 会像元稹和白居易那样隔江相望,心有灵犀。 两封信的间隙是那样长,下一封信是那样前途未卜,但幸好信的内容和精神足以让我撑到下一封信的到来,只因为: ⑤【纸短情长】 我说这些信像诗,是因为它们像诗一样优美、隽永和意味深长。 每封信的篇幅不可能很长,但字字珠玑,关心、感激、指引之情形于文墨,所谓纸短情长,大抵如此。 卡卜斯用了五年的时间读完了这十封信,我以为,每个青年也都该读一读它们,用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读,都是值得的。 ⑥【摘记】因为我关于你疑惑的倾向,关于你内外生活和谐的不可能,关于另外苦恼着你的一切:——我所能说的,还依然是我已经说过的话: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Leotsao
    推荐

    我的头上没有屋顶,阳光试图透过阴沉的云,却败下阵来,寒风敲打着我的窗和我的心,雪落在我的衣和我的眼,我的身边没有少女,我的四周没有山雀试唱,没有村钟鸣响。 我是一个诗人。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程肖竣
    推荐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阅读,很遗憾其感触不如其他读者那样刻骨铭心。因自己的差劲而未能与笔者笔尖下的真情实意共鸣,颇有失落。这书值得收藏。

  •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华君宇
    推荐

    里尔克死的时候,我没有在他身边,毕竟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100年前欧洲的青年承担的困惑与如今的中国青年并无不同,然而他们幸运,有里尔克。 陈丹青说,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建议,你们是被建议着长大的。很有道理,但并不能给我们以慰借,增长我们的勇气。 所以冯至在序言中说,一百个青年有一百种失望。然而里尔克没有让100年前的欧洲青年失望,也没有让100年后的我失望。 关于爱情,里尔克说: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想我近来勤勤恳恳,孤孤独独,上下求索。有人竟以为我罔顾了红尘。 然而里尔克是懂我的,我是在为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啊,这分明是在撩妹啊。难道我应该学一些肤浅的迷男技巧,以自以为是的教养来掩饰内心的浅薄无知,并因此俘获漂泊迷途的芳心,然后答谢世俗啧啧称赞的祝福吗? 达芬奇有定理,知与爱成正比。换句话说,无知者最薄情。王二也表示,聪明达观多识的人比之旁人更堪信任。所以,把自己变得聪明才是正确的撩妹方式,然而妹子们总能感动于站在路口手捧鲜花独自等待30分钟男子的努力,却无法理解我们为了她们看完整部莎士比亚的深情,不得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情。 里尔克对女性的期待很高,他说: 有一天,新的少女来到,并且所谓妇女这个名词,她不只是当作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与“界限”,只想到生命与生存——女性的人。这个进步将要违背落伍男人的意志,把现在谬误的爱的生活从根本上更改,形成一种人对于人,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并且这更人性的爱,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100年前里尔克的想法已经超越了女权,迈向了平权。100年后新的少女肯定是部分到来了,而落伍男人还在想着怎么给心爱的人幸福,然而幸福是女性自己的,和男人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关系。 关于成熟,里尔克说,他们要开花,因为开花是灿烂的,但我们要成熟,这叫居于幽暗而独自努力。 他所谓的开花,指的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是曾经背井离乡的少年那句“混不好我就不回来”,是如今北上广深的青年男女咬着牙的坚持。 然而我们要成熟。 成熟的标志是在自身内有所完成,然而这却又是最难的事情。 木心先生说,我曾遇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畅销书是行过,经典著作是完成。流行歌曲是行过,《未完成交响乐》是完成。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英国皇家是行过,丘吉尔是完成…… 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应该就是一个完成者面对人生的态度吧。 我无法不想起迄今自己惨淡而卑微的20几年,无非是浮躁敷衍的行过,完成,是不存在的。 里尔克是了解我们的处境的,他告诫青年, 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不要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所以对于青年如我,除了在忍耐中期待,似乎也无更好之法。 非要说有,那就是现在我可以走出办公室,前往门口的十分粥道,点一份虾仁粥加一笼玉米蒸饺。吃完继续回宿舍撸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