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核思维

理解中国核思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理解中国核思维
    Cam
    推荐

    他们不是洋场才子,不是乡学究,而是……脚踏实地的走了几千里路的真真实实的大学生”

  • 理解中国核思维
    东皋舒啸
    推荐

    阅读本书的快感是一路衰减下来的,读到后半段几度要放弃。作为非虚构写作,旅行团的历史闪回和作者现实的记述近乎无休止缠杂在一起,不仅沉闷而冗长,更有水油不融的感觉。

  • 理解中国核思维
    jing
    推荐

    填补了一些那个时代和属于那个时代巨星的生平和见闻。从史料看够细致也努力搭建框架,从重走这种呈现方式看虔诚而质朴,从表达的情感看力求客观又内敛克制,这群可爱的人置身于那个时代,不知道该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耽误了他们。求真明志实为读书人楷模,莫问前程挣离读书人桎梏。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呼噜O o °
    推荐

    一部空间和时间的穿越之旅,借此可以管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人民及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如作者所言,这条路是中国的中心被迫迁往西南的路,是男孩们成为男人们的路,是中国珍贵又脆弱的大学传统的保存骨血之路,是既在逃难也在进军之路,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阶层的甦生之路。值得一读。

  • 理解中国核思维
    ᥫᩣ成小辰Cici 🌻
    推荐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八年 1938年4月-1946年7月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从长沙再迁云南。 由近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五位教授包括清华的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为了躲避战火和求学 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最终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合,组成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其中还有一个长沙临时大学。 文中有一句话, 直到今天,“人们也怀念着联大师生对学术自由的捍卫,怀念他们对知识和教养的尊重,怀念他们的理想主义”。 乱世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发乎本能的世界观,更是他们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 有些路 1638年的徐霞客走过 1938年的湘黔滇旅行团走过 直到现代的我们 作者从湖南长沙-贵州-云南,重走西南联大师生的徒步之路,看着那些山川河流、建筑、马路、山洞....一路想象着师生们也曾经过。 作者说,历史意味在时间中旅行、同样也是在空间中旅行。 不仅仅是从这个名胜古迹到下一个,也不是大部分旅行团式的走马观花。 是在旅途中,和历史的亲历者们交谈、和他们的后代交谈,然后再看那些草木山川和历史遗存,借助这些,得以重新想象那段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悲痛的,这本书和之前看过的另外一本书中都有描述到, 在抗战之初,中国空军可用的飞机不到300架,但日本的超过2000架,并且可以不断生产。 对于航校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的悲剧: 他们一批批地毕业,一批批地冲上天空,然后一批批地留在了那里。 有人做了统计,当时的中国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牺牲,平均生命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在抗战时期,不管是在前线英勇抗战的军人士兵们,还是大后方的学生们。 这些乱世中的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守卫着祖国,都是奉献者! 那些士兵们,一批批的牺牲在战场上; 那些学生们,很多人后来成为了大学教授教师、科学家、历史文化传播者、医生....用不同的身份做着同样爱国的事。 旅行最宝贵的价值在于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一直萦绕着“错位时空”的歌词,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 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 我们知道他们的伟大,却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中国!🇨🇳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兰笋山下
    推荐

    这是一次中国文人的长征!也是中国文人的一次蜕变。1937年,在中国遭遇亡国之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迁移,师生们从湖南长沙、贵州、云南昆明一路跋涉并建立西南联大,在迁移过程中文化人与西南边地的人民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和联系,使得互相有了升华,使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深入人心,西南边地与整个中国的联系更为紧密,抗日图存的信念更为坚定。

  • 理解中国核思维
    褚自航
    推荐

    《重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22年第2本书《重走》读完。 本书的作者杨潇,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哈佛尼曼学者。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是一位记者,作家及背包客。 1938年2月中旬,由于抗日局势恶化,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往云南昆明搬迁。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有男同学200余人则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在苦难重重的日子里,这群天之骄子们战胜了一路的艰难险阻,完成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跋涉,而这也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了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则在2018年从长沙出发,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重走湘黔滇旅行团当年走过的旅程。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我路过一座座城市,走过一条条道路,感受每一地的景色饮食,人文历史。借着大量的资料记录与拜访访谈,体会着彼时彼地的百种思绪,大事小情。现时的见闻交映着彼时的记录,时空交错间相似的青春岁月,那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形象越来越立体,一路走来的旅程也随着最后到达目的地的告别而顿生离愁。广阔的大地,鲜活的个体,山河光景,交错辉映,在文字与脚步中感受着物理与精神的双重开阔。 湘黔滇旅行团的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偶然的产物,徒步并非必须,但回首望去不仅对所有参与其中的成员,对于当时乃至后世的人们,亦产生了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感召。那一路的风土人情,民间疾苦,只有在亲身的体验中才会有深刻的感悟。文中最尾声介绍旅行团一些成员的后续经历,命运迥异,颇多感慨。而那段同学少年青春飞扬的记录,则化作今日之文字,激发着后来者去广袤的土地上踏上新的旅途。 本书整体打9分,推荐给对历史,游记感兴趣的朋友们。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周狸蓉猫🦁🐰
    推荐

    很多书友已经指出了这本书的不足:时间穿插、史料堆彻、结尾仓促等等,我也并不认可作者在这其中表达出来对战争的态度。但还是极力推荐给喜欢阅读的年轻人。 毕竟,想通过这本书去寻找西南联大的成功之路是枉然的,我想除非亲身经历,任何一本书都难以告诉当下年轻人,战争年代的求学者和治学者们,对和平和知识的渴望会产生多么强大的行动力。 作者的重走之路,更多的是带来生活琐碎细小的真实感受,不是市井烟火气,也不是柴米油盐,是与故乡与自然的亲近。文中不厌其烦记录下了小县城铺天盖地的标语,还没来得及吃到的山樱桃,在小河里里刨水的狗狗,河道的凋零,还有老屋的衰败,时不时想起当年徒步的远行团,也会审视着自己的人生。像许多年轻人有过的梦想,辞去工作的作者,天马行空地游走在大自然与战争年代交错的时空里,一路上的所思所想是坦诚的,具体的,完全放下了自己。 现实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一次远行,却未必能做到真实不虚。特别是结尾处对旅行团成员的详述,是作者到达昆明之后,将要结束这段行程之时,与旅行团各位的一一作别,折柳之情更无多言。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大可不必追问作者能告诉我们什么,感知他的步履,像当年旅行团的少年们一样,只要不断前行,内心便觉自由。面对疫情冲击、延长退休、世局莫可知晓的以后,可能我会不自觉想起作者在贵州山谷里吹过的风,想起旅行团到达昆明的鲜花与微笑,世事恒艰,唯行不殆,年轻时候的无端烦恼,现在又能解决多少呢,答案都在路上。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儿儿
    推荐

    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这本书的尾声名为“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借用这个章名,可以对这本书进行再次解读,在杨潇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上同时与各位先哲对话。 提起西南联大,大家总是很容易想到北大、清华、南开这三个知名学府,却忘记其真正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因其名中的“临时”意味着随时失去,这份忽略让作者想到“一个人在最终接受命运前可悲又可敏的挣扎”。 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到迁徙分为三种方式:步行路线、乘车路线、海路路线。“海路是从长沙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乘海轮到法属越南的海防,再乘颠越铁路北上昆明;陆路则是从长沙一路往西,沿着京滇公路横穿湘西、贵州,直抵云南。”本书作者重走的是陆路中的步行路线,此之为书名的由来,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步行路线的队名“湘黔滇旅行团”首次出现在校方公告中,最终参加旅行团的有十一位教师,这些老师组成了旅行团的辅导团。2月14日是湘黔滇旅行团编队的日子(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浪漫),参团近300名男生,旅行团团长是陆军中将黄师岳。 作者重走途中借用旅行团中数人的眼睛重看现实的世界,或用现在的视角去解读旅行团众人烦恼,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清华的蔡孝敏、林振述和杨式德,北大的钱能欣和余道南,南开的刘兆吉。 “中国的时间远非均质,道理上明白是一回事,亲身看到却是另一回事。”杨潇的重走之路使用了三种途径,徒步力行、纸上穿行、历史回溯。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过当年西南联大曾经走过的城乡村镇,跟随他对文献的解读了解当时当事,凭借地方志和当地口述了解地方曾经历的变迁。 西南联大的意义是什么?在当时战火纷争的时代,选择参与战斗在道义上义不容辞,但考虑到战争是暂时的,国家的长久发展需要依靠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如何保全和培养这些宝贵的种子,西南联大的徒步是必然的,是用徒步之苦来劝慰学生学者,这也是一种救国之路。 “如今我已经接受了生活就意味着变化,但总忍不住偶尔回去看看,看看那些凝固的自己,仿佛这些就可以对抗时间不动声色的残忍。” 这句话其实可以用来注释,为何要重走迁徙路,为何要读这本关于“重走”的书。书中所列总总,有湘黔滇旅行团的种种细节,有地方发展中遇见的荒唐和迅疾,有残留的静和无奈的止,所囊括的知识丰富翔实,读时感叹笔者耗费诸多心血,阖上书卷敬佩尚有学者肯身体力行记录这世上难得又珍贵的一场南迁。不然以我浅薄的视角,如何窥得这场盛宴。r参加西南联大的绝大多数成员都留在大陆,少数在台湾和美国,相当多数都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因各种原因,不得志者也不少。各人之间际遇的差异,不禁令人唏嘘。r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冯友兰认为“人生就是,或者就是活着……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想起里尔克的一句话,“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r愿这世上尚有人可答我,“步行乎?海道乎?”

  • 理解中国核思维
    红布绿花朵系铃砣
    推荐

    豆瓣好友说这书就是材料的堆砌,不值得一读。可我却为这些旁征博引的材料着迷,信息检索归类分析,然后实地探访求证,这是多么基础又多么难得的能力啊。 这本书唯一得阅读门槛就是厚。在24h书店刷夜,选一本砖头伴自己度过漫漫长夜,一个人既浪又漫。只是,我的既浪又漫很小,作者徒步重走湘黔滇旅行团蛮大。 读完收获很多: 1.读地方文史资料,一定要警醒。很多旧书店,图书馆地方资料部都有很多地方文史资料的小册子,被文物部门档案方志部门引用,然后被用作城市文教宣传,这些内容可能从源头上就失真。真应着那句宣传和史实是两码事。 2.如果一个人徒步旅行,一个月以上,要如何轻简上路,每天要记日记,或者拍照存档方便记忆。获取有效资料的方式,除了前一晚检索列计划外,还要到一地就走一地的档案方志部门,直奔目标。忌什么都想要! 3.好想和坐着这样实诚的人交朋友,哈哈哈

  • 理解中国核思维
    E.Mercury💦
    推荐

    非常非常非常好看,第一次以另一种视角来读西南联大,才知道他们也不都是选择了以纸笔和知识武装自己报效国家。中间还有不少人选择参军,去延安;他们也在读书和参军之间纠结;还有如此独一无二得联大旅行团,几多波折,却终得善终。更有趣的是,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联大和自己的老家常德也有许多渊源,在今时和昔日时空交错里更细腻了解到那个我只去过一次的老家。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让更多人重视起“长沙临时大学”的贡献和重要性。虽然时日不长,但是在保留我国精英,在乱世求一方书桌的精神里贡献斐然z

  • 理解中国核思维
    S ailing'
    推荐

    作者重走八十年前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路,一切过往皆成云烟,物是人非事事休,唯有精神留人间。 八十年后的行程,带着后生的探寻,用亲历亲访和对往昔人事的追忆,完善我们对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其人其事的映像,以更真实亲切的视角去认识和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有感于最后冯友兰的一段话,“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 其实,生活就是你好好活!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向新
    推荐

    从他们的行走之路中,言谈和经历中得到感悟,回想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对人生的意义就有了新的认知。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吴刚
    推荐

    杨潇走出文献,走入历史,与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三百多师生,乃至金庸、黄仁宇、张学良还有徐霞客等等,一起翻过千山万水,徐徐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把臂同游。        这一路上有“肥白粉嫩”的诗经;有“云气涌动,浮山如岛”的衡山;有徐霞客的“万里遐征”;有愈挫愈奋的伯苓;有接吻百次的胡适;有悲观的陈寅恪;有踊跃投军的青年;有舍身革命的志士;有国共两党对青年的争夺;有海派够味的南开“歧克”;有在沙龙上会合唱《大刀进行曲》清北教授;有妙趣百出庄谐杂陈的牯子大哥;有翦伯赞的“民族观”;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土匪;有第一次听说的炭烧汽车;有正在准备联考的金庸先生;有鬓发渐老的汉卿将军;有刚入军校的黄仁宇先生;有浴血奋战的将士;有层出不穷的汉奸;有至今存疑的空中谒陵;有险峻的“二十四道拐”;有忠勇的“飞虎队”;有“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的欣快;有联大女生的鬓影衣香,风光旖旎……        眼迷中国色,耳闻中国话,鼻闻百草香,舌尝中国味,身游万里,神接千载,何等痛快。        毫无疑问,读了“那些亲切又感人的细节,你就会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迸发出的生命之光。”        但,这本书又与其他追思西南联大诸多先贤的作品有何区别?又为何能在全世界都弥漫着困惑与不安的今天,获得了如此多文化人的褒扬呢?        当然,作为旅行文学,书中有杨潇的今昔之比,大修土木的旧城改造,快速电子化的史志办,鼓动二胎的宣传口号,满是男科广告的中巴车,依旧淳朴的乡情,依旧美好的山川。        但,那又如何?有些妙趣,文笔尚佳,但何至如此美誉?        掩卷几日,日思夜思,我想,最打动我的,是探讨行动的意义。        浦薛凤在汉口收听已沦陷于日寇的北平电台,写下一段话,“身在四面楚歌之湘垣,耳在早已沦异域之故都。处腥血扑鼻炸声雷动之环境中,忽而静聆丝竹管弦,与夫名伶之金喉婉转,真不知人生竟可有此等矛盾!”。        作为五千年文明绵延而至民国那最精华的一小撮知识分子,满目河山破碎,文明衰败,百姓流离,身心如何能不陷于巨大苦痛之中。       他们离开窒息、干燥、空虚的城市,走向阔大、丰美、充满生机的原野;离开衰朽腐败的城市,走进农村、走进人民,走进活生生的世界。他们“急激的向着光明方向走”!        在行走中,他们找回了家国情怀,找到了胜利的希望,那雷动的掌声、甘甜的美酒,见证了他们的自豪与骄傲。        对于杨潇而言,三千里行走,对于肉体的折磨无疑是与先贤无异的。杨潇最令人艳羡的,是他体味到了先贤的感受,进而反观发现,原来他们都是在同样的起点出发,向着同样的方向而行!        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力行于心之所向,天崩地裂之中,也能体味到幸福和快乐。        关注当下,关注现实。        书中提到的何炳棣,他1930年代支持国民党,1980年代又支持共产党,这是同一个人,却并不自相矛盾,他从来都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付诸行动,做出选择,无愧一生。        想起阮籍途穷恸哭而返那个典故,阮籍应该从车上下来走一走,多出点汗大约就不会哭了。

  • 理解中国核思维
    william
    推荐

    2022·02《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 234个笔记 关于西南联大回顾的书籍是很多很多的,个人比较熟悉的是汪曾祺,沈从文等的回忆文章,心里一直有敬仰,感慨和疑问。 敬仰是由这战时8年的培养,这所名校涌出数量众多的科技人文领军人物,套用一句“没有...”就“没有...”的句式。没有这一批风华人物,中国的现代化或许还要推迟50年。 感慨有二,一是理想铸就伟业的热血澎湃;二是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 疑问是人文科技思想等等的重大突破,是和平富裕能够培育出来的吗?还是贫困压迫之下催发? 本书的作者,新闻记者出身,带着对西南联大更深的疑问,为寻找他心中的答案,行脚68天,穿越湘黔滇三千里。阅读着文字记载,对照着眼前风物,体验历史,解答未来。 1,路程的回顾,行路疲累但总体有惊无险。西南联大这300个读书的种子,是有中将黄师岳带队,总务长黄珏生统筹,汽车轮船搬运行李,队医伙夫保障后勤,而走完这一路的。 途中,风餐露宿,渴无饮,饥无食的状况是有的,但最终都能全员抵达目的地。 作者杨潇八十年后,独身一人,安全与食宿是不再担心了,劳累依然,还要加上一个孤独或惊悚。 2,重访历史,现场既是时间冲刷,也会是人为折腾的遗迹或成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和失去了不可再得,是一个永远无法平衡的选择。看完无数拆旧复旧,去真建伪的现场事例之后,唯愿折腾少一些,弯路少走些,或者利益看淡些,名节看重些。 3,看千本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的记载,本是出自创造者“意想”,如果加上一些利益取舍,态度偏好,和现实的相符程度,或者就不如读者所愿了。 面对关于西南联大的众多文字记载,本书有很多马赛克画一样的拼接利用,也有很多对照排除。 重回现场,追思历史,检索文字,这是旅行文学最打动人,又最不易做到的地方。 4,或者出于作者新闻记者身份的时代触觉敏感性,也只是读者自己牵强附会,书里对于如何在时代潮流里,不违和的生长,有深深的体验和思考。 如杨潇采访百岁老人吴大昌"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 人生旅程一路,攀高跌低,或主动或被动处于某种境界;或乐观,或沮丧,但首义都还是撑下来,活下去。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