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核思维

理解中国核思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理解中国核思维
    阿白
    推荐

    青年学生应该读这本书。重新认识到行走的意义,真实摸到80年这个时光的厚度。找到八十年前的同龄人在思索什么,思考人生的道路怎么走,重拾脚踏实地感。 也是一个真实丈量脚下土地的机会,是一个和历史对话的机会,以及不停地遇见不同的人,和真人打交道的开始与结束 行走时一步一步漫长的,让你有足够多的耐心想到很多东西。累,可是又让人凭借惯性机械走下去。走到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人生隐喻。无意义的人生——存在也就是让你凭借惯性走完

  • 理解中国核思维
    Yvonne Long
    推荐

    “人生苦短,像个少年一样投入吧,体验吧,燃烧吧,纵身一跃吧,哪怕你改变不了什么,哪怕你一点儿都不重要。”

  • 理解中国核思维
    end,默,诺
    推荐

    书中提到知识分子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就是读书与学问,虽然“知识分子”这个词语现在意思复杂,并且里边有着精英主义的成分。其实,重走何尝不是一种方法论呢? 在本书里,作者就是将行走作为一种方法,并伴随着调研和访谈。对于在路上的人,和在书阁里查资料的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后特别想看作者整个的手记,但是遗憾后面没有,自己就去查查吧。 看这本书时,我在西安的疫情和舆情中每天核酸检测看着热搜,内心也有危机,并且行动范围及其窄,看见在路上的作者,着实羡慕,在故纸堆和故人言里,去路上验证,对非虚构有滤镜的我,自然是很喜欢这本书的。

  • 理解中国核思维
    晓瑾
    推荐

    常常会想:为什么我们这片从古至今完成过那么多次纵横穿越迁徙以实现家庭,族群,国家喘息,延续,发展,生存下去的土地上,到了现如今就不能有哪怕一条的“现代徒步大道”呢?那种道路不关风景,关心人文,关于历史,关注内心。 若不能共情他人,所有的遇见,都只是擦肩而过。若能感同身受,即便再也不见,也将终生难忘。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去那里?那里有什么好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某日遇见某书,简简单单的文字描述,就让人心生向往,所以去了,去过之后也许依然无法给出另提问者满意的答案,但内心却着实喜悦。 “好多人问你赚多少钱,却很少人理解那种在乡村里走走的感受”…… 杨潇的文字帮我回忆起了好多那些路上的感觉,有时特别天真,对一切充满好奇,遇见了人就想打招呼,问东问西。有时特别江湖气,满脸写着,别看我个子小,本姑娘可不傻,你别想骗我坑我。有时候又特别花痴,觉得城里人啥都不懂,而路上的人才各个是生活大玩家,他们叫的出花草树木的名字,知道开花结果的时节,看得懂天,看的清人…… "人们很容易把走在路上,尤其是公路上的人想象为怪人或是旅行者,却不明白他们有可能多么快乐" 杨潇走到湘黔交界处的玉屏县,那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可是看着看着就哭了,那情绪在他引出北岛《我的北京》时,达到了高潮,不禁又想起了——"为什么我的眼睛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商业社会的许多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便利)是被创造出来的,而随时随地满足需求的副产品是什么呢?或许是交流之火的熄灭,我们变得越来越独立、自足。现代社会是不鼓励给人添麻烦的,孤独也可能很酷,很好。很好,但总归少了点什么不是吗?”是的,少到大家都去原宇宙买房了… “借文化的壳,唱经济的戏”、“不带反思的怀旧是空洞的” 如果哽咽,抽泣是在消耗卡路里的话,那我想说,跟着杨潇《重走》也许可以减掉几两肉,今日阅毕。纸质书读完,还是怀念电子书随时批注的方便,特此记录,强烈推荐!

  • 理解中国核思维
    Supermonkey🙈
    推荐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从2021看到了2022,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了一路,也仿佛跟着西南联大走了一路,湖南的一段最为有趣… 网上看到一段话:西南联大一张豪华师容的课程表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他在读书期间的课表。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搜西南联大,一组数字就足够让人震颤: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8年,却诞生了172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正在这样牛的大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都有各自时代的使命,“乱世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发乎本能的世界观,更是他们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在那个国运与命运紧紧相连的年代里,学术独立,精神自由,体验生活的本身才是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理解百姓,解决问题。 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汪曾祺,沈从文,钱穆…….回望了那么多熟悉的大佬的名字,和那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虽有引用很多文献综述,但如果没有那么多史料的串接,估计很多人都看不到这些历史细节,动容的故事和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吧…. 有几处看的实在百感交集,特别是林徽因和空军飞行员的故事,每牺牲一个飞行员,军队就把遗物寄到作为“荣誉家长”的林徽因家里,每次接包裹,林徽因都要大哭一场….还有半夜对土匪的提心吊胆,袁复礼的17个箱子,闻一多先生的一路记录,给地方文史留下的那么多历史的印迹…. 看见联大路上不复存在的旧址的感慨….那些动不动就吃狗肉和赶路为了打牌的描写,放在现在,估计要被骂上热搜吧…. 徒步的意义,不仅是徒步本身,还有历史与现在的交叠…作者在重走的一路中遇见的热情的皮夹克大哥,害羞的苗族老太太,对犀牛洞“恐怖”的退缩,一路的嗦粉,各种脚趾疼….都在徒步过程中体验着生活的本身。 作者这一路上遇到的很多情况能感同身受,比如老百姓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向你倾诉,投诉…比如基层部门时常不理不睬甚至态度恶劣…(看的时候就在想,基层部门要认真对待每一位百姓的电话和来访,因为不知道哪天,可能就被写进书里了……)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拘泥于书本、课堂,而渗透在每一片土地,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中。教育不是为生活而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 理解中国核思维
    杨蓉
    推荐

    2021年刚读完了南渡北归,国庆时正好跑了一趟黔东南,17年在湘西,19年走到蒙自河口,也算是在这本书的路线上游离过,因而,读这本书抱着很高的期望与想象,却不禁有些失望,若读历史,不如看南渡北归,若读重走路上的风物,又笔墨不多,可能毕竟重走寻找的是精神。

  • 理解中国核思维
    谢军洋
    推荐

    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总能勾起一大批人的故事,可以说这所与八年抗战链接在一起的学校,对于战争八年是多么的漫长,但对于一所大学却又是如此的短暂,但就是这短暂的时光确是中国教学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对比前段时间看的《南渡北归》,本书视角不同,以作者自己长沙到昆明三千里的徒步,来重构和追忆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的痕迹,300人,3000公里,68天,这一段路是如此漫长,长到如今的时刻仍在延续,这一段路却也很短,短到一本书就能看完全程。在西南联大的记忆中,再看看这些最可爱的人吧。

  • 理解中国核思维
    708乐
    推荐

    长沙-益阳-常德-桃源-官庄-沅陵-晃县-玉屏-镇远-黄平-贵定-贵阳-安顺-镇宁-晴隆-盘县-平彝-曲靖-昆明。 走进历史,寻路中国。沿着西南联大300多学子80年的足迹,在过往与当下来回,和前人或今人对话,向现世与未来思考………读下来,我甚至以为这一路没有终点。及至昆明已至,古人重逢,才惊觉任何一条路皆有终点。 然而终点也是起点。湘黔滇3000里,路书记下,择日出发!

  • 理解中国核思维
    陌上尘
    推荐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理解中国核思维
    Shawn
    推荐

    这本书很棒,也有点难啃。 开始读时觉得应该很快可以读完,不想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跟联大旅行团从长沙出发步行到昆明的用时倒也差不多。 教科书只能教给你抗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我很想知道,在这亡国忘种的危机中,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是怎么想的。 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他选取了西南联大这一中国战时最高学府(年轻人的故事总是更迷人一些,这还是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选取了肉身重走联大旅行团的路线来做 他时-今时 的连接,实在是太巧妙了。 读这本书拉得战线着实有点长,很多细节都记不得了,只能是大略的说几个感想。 第一是确实感动,感动之一在于西南联大(或者叫长沙临大)的一部分师生选择用徒步形式去往昆明,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就很有象征意义,我哪怕用走的也要继续我的学习。敌人再凶残,我也要做我应该做的事情,继续我的学习和研究。感动之二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国族认同和逆境中迸发出的团结和力量。跟着旅行团的路线,你也逐步发现,哪怕在中央政府统治薄弱的贵州和云南,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各路政治势力终于团结起来。任你云南王贵州王,现在都在为保家卫国出兵出钱,也都珍视西南联大旅行团这一拨民族的火种。抗战建国此言不虚,一是抗战终于让中国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二是抗战让国族认同这个现代思想深入普通民众心里(不再是改朝换代与普通民众无关了)。 第二个感受反而是平和,在这大历史和民族挫折之下,生活也是要继续的,书中描写的一个个县镇的风貌,各色人等的经历,让我觉得在当时人们还是有生活的。日军持续扩大战果,这一路上旅行团师生的心情也必然不大好,但也能有心情欣赏一路的风景,甚至到了一个地方也会去尝尝当地美食。是的,大势再差,生活再艰难,也别忘了给自己留点松弛的空间吧(哪怕是想象中的)。 第三是唏嘘,书中的最后作者为这些旅行团师生的结局做了统计,这些结局太让人感概了。抗战以及之后的内战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让结局迥然不同。让人不禁畅想,如果抗战之后不打内战,带着抗战胜利的振奋大家和平组建政府该多好。如果真是这样,旅行团团长,深受师生感戴的黄师岳就不会进内战战俘营,赵元任和赵新那就不会隔着太平洋二十多年不得见面,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努力和事迹也更能为历史教科书所书写。在洪流中,个人只是一粒沙。又或者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真的是这样的结局。 作者描写自己重走的经历时带着一种疏离和隐约批判的眼光,对于各地的城建乱拆老建筑也不太满意,还把几个地方的史志办批评了一通。我隐约觉得,作者现在重走遇到的城镇和人,与旅行团徒步遇到的城镇和人,在文化的传承并不明显,这让作者有些生气。在旅行团徒步经过的市镇,士绅阶层和读书人还是挺受人尊重的,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读书人普遍有精神生活的追求。 零零散散就这些吧,还是很推荐阅读的,过几年有空说不定会重温一下。

  • 理解中国核思维
    夏商周🌟
    推荐

    你一定要读完这本书,感知西南联大那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思考,迷茫,坚定人生选择

  • 理解中国核思维
    Infinity
    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不同时期下的同一段路程的旅行,在战乱年代,西南联大的师生为求学而进行长距离的徒步跋涉,而作者为追寻那段峥嵘岁月而重走了这条荒芜的道路。 在重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随着那段历史的回忆,西南联大师生徒步跋涉的画面在一步步重建,这些画面是亲切而感人的,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迸发的生命的力量。这些画面将许许多多的空洞渐渐填满,让我们看到了,其实他们也都是具体而生动的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思索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并且也在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 冯友兰在《论悲观》里写,“我们可以问:结婚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但人生的整个,并不是人生中的事,而是自然界中的事,自然界中的事,是无所谓有目的的或无目的的,我们不能问:有人生‘所为何来’,犹之我们不能问:有西山‘所为何来’。”但这“没有意义”,并不等于不值得过,或者不值得做,因为人生“本身即是目的,并不是手段”。 “好在人生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 理解中国核思维
    一林
    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不觉跟随作者的文字也走了一遍三千里路,搭省想象的风帆似乎看到了沿途的人文风景,竟又勾起了我对祖国家乡的回忆,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困于围城两年,最近这些日子美国每天都有三千多人的新冠死亡病例,这些人的生命意义又是什么呢?愿我能躲过这场灾难,不求富贵但求平安。

  • 理解中国核思维
    黄健老师(競才修业教育)
    推荐

    1938年,在中国山河陷落之际,一群知识分子从长沙开始步行经贵阳到昆明。一边是血染山河,国破家亡;一边是徒行千里,奔赴联大。对于这个阶段的知识分子通常讲都是“苦闷”的,具体是如何苦闷,有多苦闷,这本书做了很好的诠释。在大背景下希望渐渐磨灭,从个人出发也是找不到方向,深刻怀疑当下存在的价值。 对于西南联大之前有看过岳南的《南渡北归》,其中湘黔滇旅行团之前其中一环,相对来说了解的不够细致,只是大体知道有这么回事,知道几个名人有参加过。其实可以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可以从多角度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一次三千里的步行,穿越祖国西南区域,让北平的知识分子第一次深刻的理解祖国和民族,真真正正的一次洗礼。 也佩服作者敢于出发的勇气,相信步行在途中的作者是充满幸福的旅人。

  • 理解中国核思维
    L
    推荐

    历史和文化仿佛变成了有形的实体,而所有的城市、村庄、道路、山川、草木都是见证也是载体,一切都有迹可循。就连那些沿用至今的村庄名字似乎都在指引我们顺着时间的河流溯源而上,回到“历史现场”。 “我意识到浩劫来临时无人幸免,连最不重要的人和最小的庙宇也不能例外;我想起了一些遥远的往事,我目睹了记忆的变形,也体察到了它的坚韧。我经过了城市与乡村,在其间旅行,与其说是空间的穿越不如说是时间的穿越,我品味着时差,也借助它来重建一座座城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