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

新民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新民说
    劬劳.
    推荐

    看完这本书更觉得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是编制,是体制内。好像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每天被赶着走,大一大二忙碌,迷茫。大三开始考教资,考虑自己考公还是考研还是就业。大四实习论文……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任务。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竞争,不卷就达不到自己想要的。但还是希望以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简单的生活,可以在工作生活的闲暇之余保持阅读,条件允许之下尽可能旅游,世界太大,书里是装不下的。[爱心] 顺其自然,事在人为。

  • 新民说
    笑嫣如花
    推荐

    自始至终感觉压抑,但又吸引我非得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显然作者黄灯是一位好老师,字里行间真切的感受到她对学生的爱与关切,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审视与反思。整本书代入感和可读性很强,坦率的文字,能在悄然间照亮我内心忽略的角落,瓦解我内心的偏见。那种赤诚相见,让我沉下心以下蹲的姿势去看“二本、三本”这些青年群体,对这些孩子们有了更多真实、丰富的感知。知道了这群孩子的内心和生命故事。他们的青春、犹疑,困惑,天真和挣扎,跟踪他们的前途,了解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成长状况和命运。 纵观有史以来“最功利”的年轻人的成长,面对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对于他们而言,高考考取一个211或者985是否真能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彻底改变命运?大学毕业他们考研,考公务员,司法考试,择业,二本三本的孩子们人生命运的改变又有着怎样的的艰辛与无奈……。但好在因为青春,他们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并为之在奔跑,绝不坐以待毙!这是整本书带给我除了“压抑”以外,最妥帖的另一个感受,让人心疼的压制不住的生命的力量! 大时代的变革中,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审视社会现实,追问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关系,思考从小到大的经历,到底隐含了多少来自家庭的必然遭遇.....。此时此刻,文不对题的想到这样一段话:这尘世最擅长磨平疏狂者的傲骨,斩灭叛世者的孤狂。再离经放纵的人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这,就是“成长”。在这个大时代中,时代大潮波涛汹涌,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裹挟向前,身不由己。每一个普通人选无可选。既然没得选,那就尽心尽力吧,至少心不沉底!

  • 新民说
    食野之苹Magnolia
    推荐

    本来只是想通过这本书看见自己作为一名二本大学的学生的命运,以便窥探命运脚本的漏洞。但作者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她对于时代以及家庭的整体洞察,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和选择。我终于发现,历史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正如作者所言,作为零零后,我根本无法想象靠工资就可以买一套房的年代。我必须面对市场经济时代抛给我的问题,我也在思考,我们这代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时代里,在这个流动性越来越强的社会里,该如何好好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么深切地感知到,自己的命运、选择,甚至性格,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时代的细微嬗变,就能让我产生切肤阵痛。我,即是时代的缩影。 我也从未预料到,即使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得益于父母在改革开放中的打拼成果,拥有了很多人都没有的东西。我应该深深的感恩并且珍惜我今天拥有的一切。我应该感恩,我既不是toxic family的受害者,也不是家境优渥的幸运儿。幸好,我拥有很多自己的空间,尽管有很多压力,但我还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多年以后,当我溘然长逝,愿我的墓碑上刻下这样的墓志铭:一位平凡又不甘平凡的女性长眠于此,她无比幸运,她按自己的意愿过了一生。

  • 新民说
    行省無道
    推荐

    因为许知远,因为十三邀,看到对于黄灯的采访,忍不住找了这本书来看,一开始就让我引起共鸣,内心从一开始都是不平静的,因为太多的问题,可以跟自己挂钩,除了极个别的文学名著,这是我看到书里评论最多的,我相信这也是这些人忍不住留言评论的原因吧,囫囵吞枣的看完这本书,内心的激动的,久久不能平静。书里所提到的,也不过是现在社会中我一部分问题,这两天跟几个朋友都提到了这本书,黄灯老师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去写了她的学生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这些年我也一直很想尝试把自己所看到的,用文字写出来,可是总是在动笔的时候,不知如何去描写。下午也在跟朋友聊,虽然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问题所发生,但是这个丰富且匮乏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需要有人用笔记录下来,让它在未来让人知道,而不是只有感叹和记忆。 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 新民说
    推荐

    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影响因素中:社会趋势>家庭背景>个人努力 于是在90后中,通过买房可以实现小阶级跃迁;通过家庭关系可以找到高性价比的工作;而个人努力只能换取一张本科文凭作为敲门砖。 于00后的普通二本学生而言(家庭资产200万以下),选择路线中:公务员=211以上研究生>事业编>自由职业

  • 新民说
    初柠微侠
    推荐

    《我的二本学生》|敢问,路在何方? 在《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引语:“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当时,我对“紧要处只有几步”感到不解,“紧要处几步”这个“步”,是理解成“路”还是“选择”,“几步”到底是一步,两步,三步…… ,在时间里,我隐隐找到了答案。“紧要处几步”,我理解成三步,暂说两步:一步是高考,一步是大学毕业的去向。站在人生路途的十字路口上,学生的最终去向,看似是一个个体的选择,更是看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漂浮与命运。 此书是一本非虚构书籍,是一本纪实书籍。主要是黄灯老师对“二本院校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呈现出的“田野调查报告”。这亦是一本教学札记。讲述了黄灯老师在广州F学院任教,由一个契机引发的对学生处境的关注与思考。这本书的调查有一定的地域性,无妨它为了解一个群体提供了一个视角。 以她所教学的两个班级(80后、90后)为样本,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等方式,见证着不同时代下学生的命运。 在时代的浪潮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从一个地方“推”向另一个地方,从一个选择“推”向另一个选择。冥冥之中,它是“一根针”——高考,它是一道分水岭,它也是一个“筛子”,把学生“推”向了不同的学校。 在“2020年人生十大遗憾事”,排名第一的遗憾事的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将近859万人选择这个选项,难道这个选项存在因果关系吗?因为高考沒考好,沒进入一所好大学,人生就此碌碌无为 。这样的理解对否?“好大学”,在多数人眼里,是985/211学校,考上了这样的学校,认为人生就此走向巅峰。 全国高校3000多所,其中985/211学校100多所,每年高考人数那么多,能进去这样学校的并不是多数。现在,很少有人会问你学校是几本,换成了:你是985/211还是双非?双非是个广义定义,即,二本、三本、专科的模糊概念。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高考就决定了以后?唯物主义者把其归为命运,一考定终身;唯心主义者把其归为“运气”,“命运洗牌,自己出牌”。高考把它推到任一地方,他还可以努力去改变着。学历只能决定你的起点,决定不了你能到达的高度。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自身,一定不知因为这六个字,牵动了多少学生和家长的心。也一定不知为了“命运”,高考那一年,有多少学生正每日与书与试卷为伴,为了“改变命运”。 虽然我之前说我不喜欢高考的那种模式,但也因为高考,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变。高考,是学历教育路上最公平的一次,沒有之一。对任何人都一样平等。高考在改革的路上,还有空间。 应试教育下,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抽打的陀螺,无时无刻不在旋转,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知道连轴转的目的是什么。 《乡村教师》中教师李宝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讲着牛顿定律,    “你们听懂了没?”他焦急地问,他的眼睛已经看不到周围的娃们,但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们懂了!老师快歇着吧!” “我知道你们不懂,但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慢慢会懂的。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老师,我们真懂了,求求你们快歇着吧!”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背呀!” 背啊,应试教育下,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当面对人生转折的时候,譬如高考,背、练,就算不懂,背也要把它背下来,多得一分,学校就不一样。 高考一系列的行动带給学生的影响是什么,那些影响在大学还在演绎着,黄灯老师在书中写到: “也正因为经受了压力过大的考试进阶,上,学生们中规中矩、老成持重,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他们也不觉得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质疑,应是大学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很多学校所缺少的。 黄灯老师提到: “他们(二本学生)的去向,更是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根据我的观察,在中国大学的层级分布中,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去向会对应不同的城市。顶级大学对应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点大学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一层层,一级级,像磁铁吸附着各自的隐秘方阵,干脆利落,并无多少意外发生。任何群体中,若要跨越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阶层,个体要经历怎样的内心风暴和艰难险阻,只有当事人知道。作为二本学生,他们踏进校门,就无师自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4%,大学教育可以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学历已经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学历,不停歇的追逐啊…… 说的直白些,现在社会上招聘人,就是唯学历论。我国是教育大国,每年的毕业生那么多,不愁找不到人工作。学历“泛滥”,以致工作要求是名校,真的有必要吗?也许,社会招人的要求,又把学生推向了另一个选择——考研。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再创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并沒有免“俗”,考公、考研,依旧是多数学生的选择。难得是在“考公”和“考研”之间,该如何权衡。 “内卷”,“卷中卷”,这样的热词,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也是对社会的一些状况的“表达”。侧面反映着越来越难考的意味。 此书名是《我的二本学生》,难道仅仅指的是“二本学生”吗?不然,二本学生是模糊概念,它是一个宽泛的说法,指被忽略或不被重视隐秘角落里的学生,包括二本、三本和专科生。 以我的了解,我并不赞成黄灯老师描述的二本学生形象。相对于985、211的学生,他们会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但是总体而言,一本二本的差异并不足以对他们的人生造成质的差异。真正影响学生们将来的命运的,不是一本二本,而是家庭,原生家庭是否健康,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眼界等。  若问二本学生的路在何方?路,在他们的脚下。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最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年轻群体,往往能最快、最直接地获得较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 想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二本学生”的答案,文中并未有答案,抛出了个砖。这答案,还需你自己去寻。 这本书給我的意义: “他们,以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切的感知。” 21|05

  • 新民说
    寻沫雨悠扬
    推荐

    书中作者把自己这一代人,与不同年代的学生生活轨迹,放在社会大环境里进行一一对比。每一个群体的不同性及其独特共同性,我们国家的发展路径,在此都能窥得一二。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教育市场化、消费主义的狂欢,往后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诸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都只能被猛烈冲击而独自承受着。不再像上个年代分配的工作、房子而得来的物质和心灵上的稳定。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被它裹挟着前进,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旁观者,殊不知自身命运或许已被历史默写好,徐徐前进。 

  • 新民说
    岳小慧
    推荐

    也许大部分人会在自己仅有的认知里 选择能满足自己情绪体验的人生

  • 新民说
    Donna
    推荐

    “我们横着去看这个社会的时候,当然可以说,我们很骄傲,我们的GDP增长了多少,我们在全世界排在第二,但是,当我们纵着去看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每个个体的人变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生,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我们的爱恨情仇,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不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会让人椎心至痛。我们站在远方、站在高处,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但当我们置身人群深处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我们都不过是浪潮里的小浪花,文学,让我们在共同的命运里相遇。感谢黄灯老师的记述♥

  • 新民说
    星期六比较年少
    推荐

    看完我就两个感想。 1.凡事学会靠自己。 2.有房子真的好重要。 我再加入一下自己的情感色彩,女孩子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房子或者相同价值的存款/理财真的很重要。这是一种底气,我要奋斗很多年去完成这样的目标。

  • 新民说
    Calendar
    推荐

    为什么要升一本 有一个二本女生22岁生日那天问了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学历真的很有用,对女生更是如此。下面是我对她的回复。 你能想到这个问题真的很好。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高考的时候也没有深究过,当时只是觉得起码得过一本线,一本线对我们那个班级算是一个标准。 学历重要吗?就跟读书重要吗?一样的性质不言而喻。在大一的时候,对读书突然不敢兴趣了。上课就很喜欢玩手机刷空间。还不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之所在。只是等到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你经历了一段时光和一些事情了以后,你才发觉到学习数学其实是很有用的,不仅专业书上会用到,比赛也有用到,考研也会用到,甚至学的好的话也可以去当家教赚钱。 1.学历会影响社交 你现在身处同龄人的圈子之中,感觉不会太明显,就像我当时在大学里面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你身边的人都跟你是一个层次,将来都会领着同样的证书。 等到有一天你的朋友们突然考上了研究生,你突然发现自己不太好意思去联系人家了。我一个大学好朋友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是一个211大学。我舍友有一个考上了中国电子四十一所,还有一个考上了厦门大学。前两个同学我还有把握联系,但是对于那些考上复旦的,厦大的,自己没有主动找别人聊天过。主动加人家微信好友倒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会有些卑微。想评论别人朋友圈也没有以前一样肆无忌惮的感觉。想找人聊天还怕被反问现状,所以就没有去找了。 当初以为每个人想做的事情不一样罢了,谁知道后面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存在。就像鲁迅在《少年闰土》里面所说,感觉他和闰土隔了一层膜,阻碍了他们的交流。那层膜就跟阶级一样,让人感到窒息。 2. 当然你认为学历不重要也没有什么,本科的学历在当下够用了,至少考公考编工作都没什么问题。只是看你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你有男朋友,打算相伴一生。走不走到高处看其实无所谓了。但是如果择偶想选择学历更高的男朋友,往上走还是很有必要的。不可能你喜欢张若昀,张若昀就会反过来喜欢你的,感情的事情从来都是双向选择的。 3. 重要的还是择业把。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倾向于择优录取。想去大公司的话学历都是敲门砖。你看华为都是去985,211招人的,很少去别的院校。其他院校也有厉害的人才,也有少许机会进入。但还是从大概率的角度去说,学历高的更容易进入到心仪的企业里面,学历低的付出就更多了,往往要更精更拔萃才行。这是人的社会,你的情况要看hr喜好,面试官感觉,这些人都会卡你的前途,同类人更容易惺惺相惜。 说服自己接受社会功利的一面需要经历很多经验,同龄人将来的忽冷忽热,身边人的素质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以后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这些都要经历过才能更好地说服自己。当然如果你对读书很感兴趣那就挺好,一路读下去。或者还没有做好面对将来生活的把握,想以提升学历为借口,逃避现实有时候也是一种升学的动力。

  • 新民说
    白白白
    推荐

    两三天的时间,我把《我的二本学生》读完了,因为这本书结构太简明了,内容又那么通俗——大框 架是老师执教的年代顺序,里面的是不同学生的人生故事。 这不比看知乎故事会好多了? 这本书带来的想法是简单的。尽管书里面不同学生的能力、性格有差异,但他们的人生大转折都是”有没有买房”。 现在的985内卷很厉害,很多人为了那一点绩点就要到处请教哪个老师打分宽松,又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考证,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了。忙得太厉害,往往就会像无头苍蝇-样找不到方向。 看了这本书,我就知道:不需要样样都做得十全十美,只要在某些关键的事情(在过去,这样的事情就是买房)上做得对,就是事半功倍的。 我在观视频工作室看到一个视频《北上广人都满了,毕业了我还能去哪儿? [大师计划赵燕菁 03]》,是讲怎么选城市的。这个视频的意思是:经营城市就像经营公司,要管钱。之前城市靠卖地赚钱,但地皮是有限的,畸形的地产经济也在透支城市未来现金流,难以为继。所以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有税收的城市才能稳定持久发展。要是有的地方发不出公务员工资了,那基本上就完蛋了。以前我们选城市,可以看这个城市土地价格;现在我们选城市,可以参考税收。 要是在以前,我的父辈不管读书好坏,只要能意识到税制改革带来的土地财政等一系列后果, 就能在房子上赚到很多钱了:过去已经是定局了,以后只能我自己多了解世界格局,才坏会错过风口。

  • 新民说
    公子冬郎
    推荐

    很真实,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大多数学生的写照和缩影,可以引起很多已毕业学生的共鸣和感慨。欠缺的就是没有给出破局的方法,对目前正在读书的学子来说,可以让他们知道确实在大学里要好好学,可是怎么学,怎么规划,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咋整,如果作者后期可以出一本破局的书籍,就完美了。

  • 新民说
    图拉📿
    推荐

    宇宙的尽头是不是考公不知道,但人生的尽头一定是躺平与养老,体制外浪荡十年,开始对「人生不过家居出门回家」有些许共情体会。 黄灯老师一腔肺腑,终难抵有初生牛犊视其为一纸荒唐,是呀,当初劝我毕业进国企回老家的人全被我当成了老废物,精神上是拉黑的。说到底人教人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因为睡着的人叫不醒,只有痛醒。 看看今天考公考编畸高的数据,民生不济,挨打的人多了,理想的梦碎了,上岸的书火了。可这书终究晚来了十年,说到底是认知迟到了十年。

  • 新民说
    常萌萌
    推荐

    世纪公园旁边有一个维多利亚幼儿园,每天跑步回来,会看到奔驰,宝马,保时捷,宾利,特斯拉的车主送小孩上学。 不抬杠的情况下,静安寺洋房里听琴声长大的孩子,跟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几乎不会有相同的未来。 我们这时代的大学生,很少有家国情怀。归根结底,肚子没吃饱,眼光不长远,胸怀难博大。 出象牙塔,生存问题当头棒喝,出招之迅速,用力之勇猛,甚至让你毫无还手之力。 北上广深的房租,拥挤逼仄的通勤路,入不敷出的工资,为供你读书省吃俭用的一家老小。哪一样你能逃避,哪一样你能辜负? 应试教育,好不好暂且不论,但它确实给了一部分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也扼杀一部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农村孩子念大学,背负的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期盼,他们甚至连试错的勇气都没有。 遗憾的是,走向社会以后,文凭这场入场券太单薄了,它不包含出国夏令营的经历,一对一外教老师的培训,既吃功夫又费钱的钢琴和绘画带来的涵养和气质,和敢于对这个世界说不的胆量。 阶级逆袭,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即便你侥幸通过读书跳出原来的桎梏。 在以后的漫长人生里,你仍需要不断尝试与农村人这个身份的和解。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孩子,需要不断自我修复父母不接纳你性别的暗伤。 以为考上大学,就从此拥有成功人生的凤凰男,要学会克制趾高气昂和好为人师的炫耀欲。 人生实苦,我不能祝每个人奔赴山海,保持热爱。那我祝你,身体健康,夜夜安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