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戴郡敏~南通九茂机电15862747978
    推荐

    看完了!好书! 没有太多跟剧透一样想说的。作者于书中引经据典每一事件每一刻画皆有出处,很敬佩之! 并且还能主观地表达出来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性的剖析,引人深思…… 我给五颗星!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一笑
    推荐

    “往来书信”无疑是一个新的叙述角度,文言文虽读起来费劲,但是可以让人慢慢咂摸其中的人物心理个中滋味。以前“太平天国”运动的一切都只是历史课本上是寥寥数语,读此书,人物事件鲜活了起来呢。 你更喜欢左宗棠还是曾国藩?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国梁
    推荐

    战天京,初起以为天京保卫战,观此书,篇幅过半,方始提及,通篇下来,内容所占,二十分之一。此书,可以视作清朝官场现形记。以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为主线,描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书中引用了诸多原版典籍,适合宁静时细读,适合多读。此书有诸多读者的热烈讨论,精彩之至。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费小五
    推荐

    几年前有一本书叫做“历史不忍细看”。这本书写的就是1856年前后,若干中国重要人物的言行与事迹,细节考证讲究。和脸谱化的历史书不同,大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有很多人性的弱点,他们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并非不可复制。这就比鸡汤式的吹捧文更具有借鉴意义,也更加有意思。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风云际会
    推荐

    在覆灭天国、封侯拜相六年后,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遭遇了人生滑铁卢,这位将修齐治平之道修炼精纯、在此前的舞台游刃有余的“古今完人”,面对一桩七品芝麻官就能处理的案件、面对几个无官无爵的洋人,手足无措、黯然下野,然后“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在一年后去世了。这位传统意义上人臣之极的雄鹰,在越过了宫斗、军争诸多峦障后,似乎来到了未知领域,折翼、退场。 四十年后,“戍卒叫,函谷举”,曾国藩一手延续的大清,还是迎来了终焉,历史车轮,没有丝毫怜悯,继续滚滚向前。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SISSI雅
    推荐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晚清军政档案,作者谭伯牛在正史的基础上,辅之大量的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以史学与文学的笔法,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有故事性,有理有据,是一本前所未有的晚清人物评著。作者文笔流畅凝练,行云流水,旁征博引,互相印证,既有专业视角,又兼具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非常佩服作者的严谨,全书引用的书本典籍有上百本,引用的例子有上千处。还夹杂了大量的大量书信、章奏,文言文。但读下来并不难,很流畅。年末事情比较多,没有精读,第一遍读完了,回头再与其他书一起对照主题阅读。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王炜岚
    推荐

    说史有李亚平之风,分析有张宏杰之味。全书中唯“祺祥故事”和“白云可杀不可留”有点新意外,围绕“战天京”则显得历史全局观尚不够。都是写湘军一脉,作者比贝尔斯、李根略高一筹,比李亚平、张宏杰则逊一筹。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徐春洪
    推荐

    读完7小时55分钟,今天一气呵成,之前读过纸质版,那个时候是著名的罗胖推荐,就买来一夜读完,今天重读电子版,阖页叹息,值得重读。谭史文字洗练、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可多得佳作。2019.6.23,21:41于上海寓所。一周结束🔚,期待新的一周开始新的好书,早睡早起,再接再厉!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蘭亭閣主
    推荐

    以历史论著写法,处处引用文献原文,叙述准确,但读来亦不免诘屈聱牙,非爽快事也。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鸿渊
    推荐

    (谭伯牛这本书再版的时候应该把冯唐这篇书评加进去) 冯唐原文如下, 小时候,老师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你长大了做什么?不努力学习,什么都做不成。 我的答案经常变化,曾经有一阵,我说,我想当个科学家。后来学了医,先在北大学生物,再到东单三条五号的医科院基础所学基础医学,见了太多白痴科学家,文盲科学家,政工科学家,骗子科学家,民工科学家。唯一一个有大师潜质的,是个教我做实验的重庆汉子,他像实验动物一样生长在实验室里。他耍起九十六孔板和Eppendorf管,他从小老鼠的大脑里分出各种小叶,我想起庖丁解牛。他一边跑DNA电泳,一边看只有两个频道的黑白电视,电视上接了一根三米长的铁丝当天线,图像还是不清楚,换频道要用电工钳子拧,我想起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一边用一千毫升的烧杯煮方便面,一边小声唠叨:“对门模拟高血压的狗也快被处理了,又要有肉吃了。”他抱着烧杯吃方便面,笑着对我说:“暖和得像我老婆的手。” 这样的人让我气短,科学上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才气。回想起来,没有比小时候想当科学家更荒谬的了,我妈也是个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当时为什么没大嘴巴抽醒我? 我从小喜欢各种半透明的东西:藕粉,糨糊,冰棍,果冻,玉石,文字,历史,皮肤白的姑娘的手和脸蛋,还有高粱饴。一本文字,我一掂就知道是不是垃圾。好的文字迅速让我体会到背后的功夫和辛苦,鼻子马上发酸。一本好历史,我一闭眼就知道没有好人和坏人,有的只是成事的人和不成事的人,有的只是出发点的不同和利益的平衡。说到底,历练和机遇决定成就,屁股指挥大脑。 打个比喻,如果时间或是人类经验集中到一起是一根蒜泥肠,文学研究的是各个横断面:好的文学青年,在试图还原某个时代和某个状态的艰苦努力中,创造了一种比现实更加真实的真实。史学研究的是纵切面:到底间隔多长时间,泥肠里就又出现一块大蒜。至于哲学,从来没有读过,估计就是研究时间或是人类经验为什么是香肠而不是香蕉的学问吧。 中国的史学和西方的史学基本没有相同点。西方的史学更像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时间流逝中的普遍规律,而不在乎细节的变化。它要讲明白的是,为什么无论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奶大奶小,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为什么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宗教原因,法国不出现拿破仑,也会出现仑破拿,带领法国人,展示他们少有的军功。 中国史学研究的是微观实用的人学。如果班固执笔写托勒密王朝的《汉书》,可能会有这样的文字:赞曰:“国运已尽,人力故难挽回。然女主形容妙曼,果勇沉毅,以一人之力,几全帝祚。若乳更丰二寸,或卡尼迪斯及奥古斯都二贼酋均不忍施辣手。呜呼,惜哉!”出现拿破仑还是仑破拿,从法国或是欧洲的百年视角看,毫无区别,但是对于拿破仑或是仑破拿的二舅四婶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史学好像从来就存在少林拳和葵花宝典两大路数。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少林拳们,内功精湛,史料翔实,史识和文笔都好。讨厌的是,修成大师还好,才情欠些,就是个无趣的大和尚。以各路野史笔记为代表的葵花宝典们,多是性情中人,但是常常满嘴跑火车,酒大了风起了月冷了写爽了,妈的成了科幻小说了。所以说,至今为止,最牛逼的是那个先练少林拳,后来机缘巧合,练了葵花宝典的司马迁。 最近拿到谭伯牛的《战天京》,讲曾左胡李这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修齐治平的大人物,厕上床上,两天竟然读完了。很长时间里,我基本不读现代汉语的长篇,《战天京》是个少有的例外,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详略有当而生动有力地讲解了那些人和人之间的事。 这些事儿,写正史的人,练了一辈子少林拳,心里明镜似的,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中央文件规范,就是不说。从某个角度看,“二十四史”就是一套三千卷的巨大习题集,还没有教参,没有正确答案。曾国藩读史长见识,仿佛商学院用案例教学培养小经理:“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看他写道:“《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我常想起一边看英文案例,一边泡网聊天的日子。而这些人和人之间的事儿,写野史的人不一定明白,明白的也不一定不掺一点私念,毕竟是没了下体的人,思路和言语难免偏激。 谭伯牛的可贵是秉承司马迁的衣钵,站在了少林拳和葵花宝典之间,有才情又不失史识和史直地展现人和人之间,种种出发点的不同和利益的平衡。按古代小资的话说,应该焚香一炷,煎茶半盏,于窗下听秋雨读之,不知天之将白。第二天上班,把学会的东西分批分拨儿活学活用给自己的顶头上司。 就因为这一点,如果《史记》是一百分,《战天京》可以得七十分。 在追赶司马迁的路上,如果想继续走,约略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最取巧的,但是最容易坠入魔道:提炼出一两个核心词汇,反复炒卖。得手的例子有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第二种是积累数量,司马迁用含蓄的正史写法,用精练的古汉语写了十本,谭伯牛至少要写二百万字才能都说清楚吧?如果不想写得吐血,只有引刀自宫了。第三种是借鉴西方史学,充分总结归纳,拎出自己的中国人学体系。这点,司马迁都没做到,如果成功,可以加分,总分超过一百。高阳和唐浩明的方式不是路数,老牛拉个破俩仨车,得些浮名而已。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daniel
    推荐

    神作。 边看边想:这是要看多少史料、著作、书信,才能写成本书啊,最后一看:108本书。 能让我们通过谭教授诙谐的语言、缜密的思路、合理的猜想,了解天国最后的黄昏,了解那个时代,真的是饕餮大餐。 没怎么写洪秀全等天国人物,重点剖析了清代湘军的纠葛,也实在是一声叹息。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Fzm
    推荐

    如此起书名有吸引力却也把内容说小了。道光至同治三朝的吏治、财政、军制(二后与肃顺、湘军与淮军筹饷),书中都有独到见解,引用当时信文对当事人决策情景进行分析(比如左宗棠郭嵩焘之争)。比前几日读的张宏杰的曾传要长于论据推演,张的作品则对陋规等时代背景有更全面的描述。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古胜红
    推荐

    记得刚获得研究生资格的时候,闲得蛋疼,到新学校去晃悠,希望老师推荐几本书读读。结果,导师还没明确,教务老师说:不要将来变成傻博士,一定要读读《战天京》。于是赶紧回来买书。书是买了,但是一直也没有读过。惭愧得很! 这次竟然断断续续读完了,是补齐了十几年前缺下的那堂课吧。 实话实话,单凭感觉,这本书很不错,但也没有期待的那么的好。 这本书重在以小见大、深挖细查,得出了不少新的观点、见解和结论。 (1)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曾国藩一介书生,打造晚清中流砥柱的湘军,实属不易。湘军将领中,书生出身的占到58%的比例,在统领一路乃至多路人马的高级将领中,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67%。军队乃国之利器,带兵之人有野蛮的体魄固然好,而更重要的,却是文明的精神。 (2)曾国藩除了办理军事调派以外,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各军筹饷,他一走,军饷的申请、调拨就变得紊乱,各军军心由此动摇,甚至发生闹饷哗变的事情。 (3)文丰死后,联军才入园搜捕,苦主咸丰已走,园中空无一人。联军见宫殿“陈设巨丽”,都“相戒弗入”,生怕弄坏弄丢,事后赔偿不起,于是退到园外。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借联军之名,入内纵火,然后联军“从之,各园皆火,三昼夜不息”。此所谓“贵族穷者”,指在京旗民,谁带头已不可考。 (4)罗尔纲先生研究湘军、淮军制度对近代兵制的影响,说最重要也最恶劣的一点就是:由于军队就地筹饷,统帅私人筹饷,导致国有军队变成私人军队,开创了清末民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5)一市一县一居委会也都唯朝命是从,则更符合令行禁止的“政体”。行政架构确实有层级等差,但是其所以有层级等差,立法本意及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政令畅通吗?总督归朝廷直管,巡抚又何尝不是;总督固可调遣巡抚,终竟不直接调遣,而将此调遣之权拱让朝廷,不就是尊重中央集权之意吗? 整体看来,这本书有不少新观点和见解,但失之于散,全文系统性有所欠缺,观点散乱,篇幅不长却又有些繁复,以致读的时候需要跟着作者跳跃,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斯塔克
    推荐

    这本书很早就在三联书架上见过,看书名觉得这肯定是一本讲湘淮军攻克太平军南京城的具体战争过程描述,再就是微信读书有了就加到书架上落“电子灰”了 翻出来听,作者大篇幅的笔墨写在了前前后后的各种人事关系前因后果,对上面孤儿寡母,下面曾左李胡各种描写,真正战役局面的部分没有多少比例 还不如把书名改成“天京城内外的风云人物故事”(我说出来咋这么难听,像个八流历史杂志题目[捂脸]) 具体内容嘛,有点散乱,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就不瞎扯淡了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手拿酒瓶朝天笑
    推荐

    本书是围绕战天京这一历史事件写的,主要讲述的是清廷这方面如何与太平军作战,重点写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物,是一部晚清军政名人的评著。《战天京》这本书文学又历史,内容比较丰富,从第一章讲与太平军鏖战的“寸心欲碎”再到与太平军正面交战的“战天京”,往后又谈到拿下天京后发生的各类事。内容不少,其中也涉及到很多趣闻野史和为人处事的智慧做法,读完很有收获。 我喜欢的有以下几点:①引据有出处,标注很详细。共读本书的书友都会发现,书里面的解释非常多。什么时候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解释。有了解释可以让自己找到出处,做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觉得更可信一些;②记叙方法我比较喜欢,布局大气。《战天京》讲述的是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事情,而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从初中历史课就开始学习,到大学《近代史纲要》还是有所涉及。这场运动的确涉及地域广泛,时间线很长,对清朝统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选择了这一历史事件,像是找到了一个点,通过这个点,往外发散,形成了好多战线。像一开始的团练,再到湘军,淮军等;当然,也有早期的线,晚期的线等。线线排布,形成了围攻太平天国的一幅图景。所以这个布局个人感觉挺有意思的。不过感觉也有一个小问题,就是这个叙事线可能略长了些,当讲述到这条线的最后一个人物时,在读的时候可能有点记不清最开始的内容了,所以需要停顿一下,把它捋一遍。③作者的小标题取的很有意思。生活气息十足啊,比较通俗易懂。而且跟要讲述的内容很贴切。 书里面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曾国藩教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取的胜利的九弟曾国荃写奏折。这奏折写的很精妙,字字句句都深意满满,在作者的剖析下,也是解锁了多重信息。本书简介里提到书里面包含着处事智慧和人生进阶之道,这封奏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体现。另外一件事是曾(国藩)左(宗棠)二人的相期无负平生。之前读一些其他的书籍也是有所耳闻这两人不合。但在本书里把两人交好及不合的前因后果都详细地写了出来,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自己的疑惑。这也是书里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曾左两位大人之前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觉得像一对反义词:左大人天资聪颖却仕途不顺,才华横溢又有些恃才傲物;而曾大人仕途平坦,性格宽稳敦厚的同时又有些拘泥生硬,二人的交锋可谓精彩。这一章作者似乎也是蘸着情感在写,只至于自己读到左大人写给曾大人的挽联落款为“晚生”时突然就鼻子一酸。[皱眉]这部分确实觉得写的不错。 最后书中还有提到的两点比较引起我注意吧:一是提到那些后世流传的家信,这些能留下来的家信中往往带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就是说向后人展示的大多是写信者身上的优良品质,对于其他可能不是那么好的往往会摒弃或者很少涉及。16年读《曾国藩家书》时其中就收录有曾大人写给友人和诸位弟弟的信,当时被曾大人给圈了一把粉。比如,当时读一直觉得他很顽强,以后随着再读其他书,也渐渐明白,人也要一分为二看待,印象里一直比较坚强的曾大人也曾经闹过三次自杀呢。还是一点也是谈的比较多的话题了,就是关于传记或者历史类的书的真实性问题,作者提出后人在记叙史书的时候也许会带有个人好恶的倾向,所以读的时候也要拥有自己的判断。 书里选取了不少文言文,有一些还比较长,所以读起来要耐心一点!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