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双糖
    推荐

    2019年阅读完的第43本书,怎么说呢,以我们现在的视角去评论过往历史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必有去争论谁是谁非,但还是佩服曾国藩的自律和家训,同时也恐惧其狠辣,更感慨“天京”同胞的不幸,这个城市被践踏伤害的太多了,愿一切安好。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阿飞
    推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愚以为,战天京,重点在战,天京亦非纯指太平天国之都,更象征欲望,欲望之都,战天京之前后过程,亦炼心之旅。        书中之题眼乃在开篇,湘军之灵魂人物皆慕宋儒之高义,并力践之。程朱理学之要义在“存天理,灭人欲”,六个字被误读千年,其实《礼记》也好,朱熹也好,都认为合理之欲望,如食色基本之需,如不过分乃天理之内容,人欲乃过分的欲望,尤指多贪多占,满足一己之私。至于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六字题中之义。曾文正公之所以成就三立之功德,正在修心不坠之故,看完一部战天京,读者亦有随文正公一起炼心之感。       作者对史料考证之广,对人性洞察之彻,文字功力之厚,令人叹服。晚清之际,虽内忧外患,但肱骨之臣尽心辅佐,朝廷中枢亦察人察事了得,其中精彩之故事,令人击节赞叹。平凡文字蕴含力量,读时常有步步惊心,惊心动魄之感,尤其欣赏曾左两公之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高手之间互相砥砺,虽有小摩擦,但互相得大成就。        文中所剖析,于人于事,如抽丝剥茧,分析甚透,既有道也有术,且笔墨大半在术,但术必须以道统之,否之,则为邪术,术之用,在悟道,如读者能如是观,则作者之意,方真正着落。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Mike
    推荐

    2017年看的第53本书。 《战天京》基本又是一本赞美曾国藩的小说,谭伯牛应该是曾国藩的粉丝,整本书虽然明里写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的晚清重臣,但基本其他都是绿叶,只为衬托出曾国藩这朵鲜花。 谭伯牛先生应该是认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代表的,但我还是有些不同看法。 首先立德、立功、立言顺序不能搞错。立德在前,立功为后,立德重于立功,这点曾国藩不能完全做到。不能完全做到不在于他品行不够,在于他的人生目标决定了他奋斗方向是为官,既然为官,尔虞我诈难以免俗,所以就有了团练之初就用不甚光彩的手段把湘军创始人(之一)王鑫给整下去,战天京之时为了弟弟曾国荃抢到头功(也是为他本人能够封侯)间接要求徒弟李鸿章不要支援炮轰南京城,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越来越"攻守有度,错落有致",渐渐尽显圣人三不朽之风采。 立功在前,立德渐行渐近,日吾醒三身,曾国藩持之以恒的修行使得自古而今能够以官员之实而获取圣人之名的,为天下第一人矣! 以至于他的政见不和者左宗棠(天下第一自负师爷)也心悦诚服的赞叹到"相期不负平生"。 至于立言,曾国藩除了学习吸收外并无创新,说他桐城派的复兴者虽不为过,但主要原因并非在于他的文采和突破陈朱理学的新见解,更多的在于他的官位虚名,这点上他比起真正的三不朽圣人王明阳差的真的不是一点点。至于他的奏折和家书,虽立意高雅,文字清淡而哲理,但即使比较他当代后辈如樊增祥等都有所差距,罔论立言不朽? 当然说这些不妨碍我是曾国藩的"粉丝",在官场这摊淤泥中,曾国藩绝对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荷!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读书人!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推荐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相对于严肃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可读性很强,但并不是戏说历史,而是在考证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尤其是写曾左之间的关系,条缕推敲,多方论证,把他们的鲜明个性也彰显出来,读之可亲可敬可信。当曾国藩丁忧未待朝廷批复即从前线返家的举动,左给曾写信“孝子之于亲也,不以病不起而废药石;忠臣之于君也,不以事不可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诿之。”说明了左宗棠“忠告而不善道”,刚直性情,得理不饶人的一贯风格。而曾国藩优容左宗棠,不争不说不见不辩的态度,也是大国名臣的风范。“英雄相惜,自能生成一种祥熙光景;英雄相争,则无处不是肃杀气象。”这段公案,是清史中议论纷多的一段历史,看完这本书,即能从公私、性情、人性的弱点等各方面明晰起来。

  •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修订增强版)
    37.2
    推荐

    去年伊始,对晚清历史的兴趣忽如巨洪开闸,势不可收,终于被裹挟着来到谭伯牛这本耳熟能详却一直缘悭一面的《战天京》跟前。文字古雅精到又诙谐,史料解读中,既能客观公正,又有各种精辟老辣之见解,读到各种会心处,实有相见恨晚之叹。 谭伯牛撇开湘军在剿太平军运动中崛起的线性叙事,信马由缰,绘制出一幅幅人物肖像,并勾连出他们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图谱。这刚好击中我读史的偏好——若不是有那么多风采卓然的精彩人物闪耀于星河之中,历史的长夜将何其寂寞。 对主角曾国藩,作者不囿于圣人光环,平实记录其创建湘军早期,与王錱之明争暗斗;在靖港不习水战规律大败,此后指挥陆战,在旗下团练不顾将令大面积溃逃后,心丧欲死,几度投水自尽,被左宗棠嘲笑;当京官期间获得快速升迁,得益于穆党身份,获得穆彰阿的悉心提点;与咸丰帝博弈失败,被冷处理,深刻反省后才臻至通达圆融之境;悉心调教资质有限的九弟曾国荃,洞悉奏对措辞之玄妙;处理僧格林沁旗下的骁将陈国瑞与淮军顶梁柱刘铭传之间的恩怨纠葛,并未能一碗水端平;对己有过救命之恩的李元度,在其指挥战事昏聩无能险酿大祸后,辣手参劾,令斯人以怨念终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私有欲,有血有肉的曾国藩。 配角故事也处处有戏,左宗棠之纯刚与曾国藩之至柔,相映成趣。相惜相重相爱相杀,令人啼笑叹惋。诚如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所言,“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对肃顺之骄横刚愎,寥寥几笔,跃然纸上,对其重用汉人,尤其在救助左宗棠一事中发挥的作用,也予以充分的肯定,潘祖荫这样的小角色,也是用笔精妙,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对祺祥政变的解读,抽丝剥茧,最后概括为“不合法而合情,不合理而得势”,不可谓不客观。 精耕史料,深谙规律与人性,是写出优秀历史著作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倘还诙谐风趣,意态潇洒,那就纯属满额抽奖之类惊喜啦。感谢谭伯牛给予的惊喜。 唯一的瑕疵也许就在于结构松散吧,更像是散篇凑到一起,整体性不太强,对于李鸿章,也只写了杀降及李元度事上替曾擦屁股等几件,多少有些不过瘾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