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语文教师

致语文教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致语文教师
    Rust003
    推荐

    中国的传统是把一个人神化和鬼化,就是不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去看。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政治、意识形态、职称,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

  • 致语文教师
    邓邓🍭
    推荐

    实在不太喜欢文学气息太过浓厚的历史著作,略显咬文嚼字拖沓啰嗦。

  • 致语文教师
    Elaine靖怡
    推荐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把历史名人作为“人”而不是“人物”来写他们的故事,允许他们有“现实人性的软弱”,为他们的“不完美预留一点弹性空间”。 在他笔下,吴三桂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一判再判”的“汉奸”,他有过热血、坚持、挣扎、犹豫和愤怒,他始终保持谦恭谨慎八面玲珑,但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让他最终抛弃了道德的枷锁,向着最大化利己的方向狂奔而去!他就是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但他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让他一个普通人的愿望和选择成了改变历史的多米诺骨牌。 他写曾国藩,赞他为“圣贤”的同时说他“不免无趣”。 他写慈禧,首先说她是女人,然后才是太后,说她“错误地理解政治”,也说“她希望别人不要效仿她,而要做单纯的女人。” 他写朱元璋,一方面肯定“他的成功完全是自己赤手空拳九死一生搏来的,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他表现出的勇气、眼光、魄力、坚忍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又花了大篇幅声讨朱元璋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沉重打击,他写到“作为一个佃农的儿子,他在统治帝国的过程中把狭隘的农民意识充塞到整个帝国空间,使中国由外向转向内向,从放松走向收敛。他的高压政策和血腥手段扭曲了民族的心理性格,封闭了人们的视野。联想到此时西方已处于近代文明的前夜,欧洲人将要开始他们野心勃勃的扩张,朱元璋不合时宜的出现尤其令人痛心疾首。” 他写“科举制度”、写“酷刑”、写“满族汉化史”,也是一样的充满故事和张力,没有无缘无故的赞,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贬。 就像作者另一本更有名的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样,每个人、每段历史都有不同的面孔,立体地去看,才能以史为鉴。

  • 致语文教师
    久山
    推荐

    个人觉得题材可取,文体还是有些值得商榷,历史和立论讲得比较浅,比较适合一般读者赏读。

  • 致语文教师
    阿非
    推荐

    永远不要低估大众的需求品位,特别是不要低估这种需求的意义。历史是记忆,更是反思,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只有与当下结合起来,历史才真正有意义,因为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对人性感兴趣,其实就对自己感兴趣,想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成为此时此地的自己。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由历史塑造的。今天社会的所有问题,你几乎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读历史,你分明会感觉当今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         喜欢吴思,喜欢当年明月,还喜欢张宏杰!        读过了《饥饿的盛世》,发现了《千年悖论》,立马阅读������

  • 致语文教师
    推荐

    没想到这本书是张宏杰28岁时出的,这样的成就堪比梭罗,28岁时在瓦尔登湖独自生活创作。想想自己28岁光景,虽年龄相仿,思想境界亦趋同,但却未能整理出自己的一套系统。惭愧不已。我辈尚需努力。

  • 致语文教师
    Effie🎀
    推荐

    读完《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非常喜欢作者的文风,从而找到了这本书。不从众,保留自己理性的思考维度,将历史人物以“人”来评价,而非想当然的“好人”、“坏人”、历史“罪人”。 作者自己也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将每个人的功过、作用、意义牢牢钉住,意见的洪流已如滚滚大江。不被前人的思维裹挟着前进,得保持多么的冷静、宽宏和思维深度。作者可能不是个成功的财经工作者,但一定是位入木三分的历史描述者。

  • 致语文教师
    野行
    推荐

    作者不受已被几百年甚至千年历史固化了的人物形象影响,把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生活中的人来挖掘,得到的是颠覆传统形象的人物肖像。不管是当成另类的历史研究,还是作为历史随笔,本书都具有可读性。

  • 致语文教师
    南离
    推荐

    “历史是戏剧,是诗,是音乐”。历史应该有趣、好玩;历史人物应该去修饰,人本化,我认同这个观点。虽然有些观点比较片面、武断,但这是作者的自由,瑕不掩瑜,是本好书。

  • 致语文教师
    流浪人的夜歌
    推荐

    造化弄人 关于作者 张宏杰。初识作者,是来源于一位书友的强烈推荐,两三年间,虽然没有刻意,也把他的书看的差不多了。 其人有趣,其书,值得一读。 关于本书 此书收录了作者许多早年间的作品,不仅是看他当时的文章,相比后来的作品,也能看到作者从青年到中年的种种变化。在文章中,看到历史人物,看到历史人物的鲜活,也看到作者的成长。 核心内容 我觉得,核心,是在于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相比那种简单的标签化,历史人物往往是多面的,或者说他们也是成长的。盖棺容易,定论则属实不易了。这本书的核心,在于阐述这种看法与观点吧,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 读后感 会读这本书,主要是想读吴三桂。我对吴三桂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康熙王朝》,那个看起来就阴险狡诈,老谋深算的平西王,他的对立面自然是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再后来,读了些明朝历史,吴三桂的形象就丰富多了。年少得志,也曾是晚明帝国的璀璨将星。和崇祯、李自成、多尔衮之间的多方角逐下,吴三桂走上了并非他想的道路。 教科书和传统史书留给我们的,吴三桂先是对勤王这件事的态度一直是迟疑的,某种程度上,坐视明朝灭亡,是其罪一。其后,吴三桂在多方势力中寻求投机机会,这个无可厚非。后来选择了多尔衮,这下,又成了汉奸,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排上号的汉奸,名声直追当年献出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此人还不是汉人)。再后来,居然又谋反了一次。 如果历史倒回崇祯吊死煤山前,辽东的吴三桂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兼具北雄南秀,出身名门,辽东大族,年少成名,帝国中流砥柱,面貌英俊,名声极好。 倘若能力挽狂澜,名声不逊郭子仪;倘若壮烈殉国,也不低于史可法。 吴三桂做出了他当时能看到的最优解,我们也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个谋反失败的平西王。 我想起的是另一个细节,吴三桂在山海关倒向多尔衮时,李自成在北京对吴三桂的家眷挥动了屠刀,大概三十年后,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也没有放过他在北京的家眷。 我在想的是,吴三桂在衡阳的最后生涯,会不会想起少年时,自己身骑高头大马,赴大明京师的场景。那时的青年才俊,后来的贰贰臣。 想到这里,也不过,一阵叹息吧。 2020年7月26日 于福建泉州 2020年读的第30本书。

  • 致语文教师
    南音
    推荐

    好书,好书,好书!读这本书时虽不似当年明月那般在书店从头到尾站着读完,但也好分辨。我的笔记、书摘近乎刷屏……当我在读一本书时,废话、感慨特别多时,那一定是本生动有趣,大开我眼界的书。张老师,大赞[机智]接下来七张面孔翻起~

  • 致语文教师
    Amy Han
    推荐

    有日子没写书评了。有感而发,这么精彩的书籍一定要五星推荐的。 一拉进度条,看到自己累计花了近八个半小时读完的《千年悖论》。阅读期间,做了316段笔记和划线。 张宏杰先生的文字太吸引人了,接地气,又保留了十足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细品品。这本书不古板,甚至改变了我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 就文风来看,作者是一个很风趣幽默的历史学者。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下他的年纪,大概和我父亲相仿,但作为一个九八年生人,阅读他的文字没有让我感到压力。我经常忙里偷闲和在深夜阅读,他的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一切从人性的角度上出发。他激发了我许多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 张先生是一位蛮可爱的历史学家。我自从《帝国的倒退》一书就特别欣赏他的文字。虽然我也不是认同张先生所有的观点,但本身作品就是各抒己见,大多数观点还是很与人于启发的。 张先生反复提到过他写作的初衷和对历史的见解是基于“人性”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袁腾飞的那句“读历史即是读人心。”张先生在这本书中则形容历史为“历史就是上帝所写的一部小说”。想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袁腾飞更多的是历史的叙述者,而张先生是研究学者。 我详细的观感都在书里的虚线段落中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很值得一阅。

  • 致语文教师
    F.Xie
    推荐

    他不愿意称作作家。他是个有个性有趣的人,每个人对于历史的解读都会不一样,被称作“历史学家”的应该更严谨,理性,更客观,视角也需要扁平和宽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更立体更丰满,他的作品读起来有点接近创作。所以我质疑开篇“还原”一说。他更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当然,只要是人就有人性的因子,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可是对于人性深度的理解,那就人云亦云了,把握收集研究历史人物的各样素材,然后放进作者自己的人性观里再创作,所以又有了一个加工的过程。无论怎么样,还是蛮好,不像正史那么枯燥,不像小说那么跳脱,有艺术+历史的感觉,喜欢

  • 致语文教师
    东篱采菊(陈东)
    推荐

    “历史就是上帝所写的一部小说,因此,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无疑会更震撼人心” 读张宏杰,想到了吴思、李亚平甚至易中天的历史文化作品。张宏杰,是一位与众不同、视觉锐利、观点独到、表述特别的作家。

  • 致语文教师
    马平东
    推荐

    作者用很独特的角度去观察讲述古人。只基于人性去审视历史人物原始的真实,从中找到真相。有些不被关注的小事,往往有可能对大事件的发展进程,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这也可能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吧!就像莫言对作品的评价:‘’他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