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哦,香雪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哦,香雪
    Jasmine
    推荐

    有阅历后再读一遍,其中思想很好,写书的人却未必得到真实的理解。佛经的遗产是宝贵的,能继承的缺不多,因历经苦难的少,在苦难中发悟的少,世界太多悖论,巧妙构成循环往复,生在其中难以跳出。

  • 哦,香雪
    某某徐
    推荐

    “佛陀如良医,佛法如药方。疾病一天未除,药方绝不是一纸空文;众生烦恼一天不除,佛经仍是无价之宝。正因为如此,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并未否定佛经在悟道中的重要性,主张离言说相,藉教悟宗,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为悟道服务,显示出修习般若法门的妙处。” 同时,“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心里面真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想吗?恐怕还是未能悟出“空”的真谛!

  • 哦,香雪
    刘文杰
    推荐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顶礼大恩六祖真言教诲 信受奉行

  • 哦,香雪
    朱宝
    推荐

    再读《六祖坛经》,深感禅宗博大精深。“迷时师渡,悟了自渡”,24岁的六祖惠能离开五祖弘忍,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自性自悟期。隐藏于猎人之间,悟道“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39岁那年广州法性寺“仁者心动”“依法不依人”一鸣惊人。40岁时来到曹溪宝林寺开始三十七年的老师生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76岁时去世成就了印度佛教的全面中国化。书摘:“佛法不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 哦,香雪
    王云
    推荐

    我本愚迷,根性暗钝,心常有疑,不识本心,未悟自性,妄念颠倒。蒙师坛经,拨云见日,犹如明灯,常观自性,破愚除痴,以求自度。

  • 哦,香雪
    推荐

    木兰花·读《六祖坛经》 法外晨光莺语乱,法内清音着彼岸。 心香一瓣自生烟,明镜无尘烦恼断。 一迷一悟般若现,缘起缘灭皆虚幻。 众生自度显真如,五蕴莲开空相见。

  • 哦,香雪
    思考者
    推荐

    佛,相信这字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就耳濡目染以致听到佛形成了一种反射,佛是远离世俗,断绝红尘的出家人。在我读到慧能的经典《六祖坛经》我也是这种概念,读完了一次后意犹未尽,二刷了一遍,佛法博大精深,理解的比较浅,只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其实佛是觉悟者的意思,它教人恰恰不是避世,而是出世,如何在世间寻得内心的平静。 坛经里面提及的佛语比较多,例如:善知识、菩提、般若、真如、见性、自性、无住、波罗蜜、摩诃等等,一时难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但本质上区别不是很大,大概的意思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不执着,以达到明心见性。怎么说呢?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遵循因果律的世界,在这时空轴上的世界点所发生的事情不会同时为自身的因果,只会是过去时空轴节点的果或未来时空节点的因。所以人在成长的时空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牵扯的因果会越来越多,烦恼就会越来越多。为啥会有烦恼?是因执着了因果,对这个因果产生了善恶的着相,非中道实相。随缘而生,随缘而灭,因缘不成熟时莫强求,因缘成熟时应争取,随缘而行,不执一法,也不舍去一法,以达无念、无相、无住。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无思想是六祖慧能大视的思想精髓。 下面来欣赏下有名的四句偈,对比下不同: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尘埃比作烦恼,其实是相;人需勤反省自己去把烦恼扫除出去,其实是念;不要染上尘埃,其实是住。为啥会有尘埃?因为产生了分别心境,非中道实相。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体现了无相、虚无境界,虚无并不是否定万物的存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中道实相,这和《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点相似。大概的意思是,没有恒定的道也没有恒定的名,随着时间推移也许道和名会重新定义。何处惹尘埃体现了无念,无住。 抄录书中的一段解析慧能思想精髓三无思想(无念、无相、无住)。就内心修炼而言,“无念”不是断一切念,而是不对已过去和未到的事起执念,以便专注于当下的一念;就对客观事物认识而言,“无相”不是否定万物存在的虚无主义,而是“于相离相”,觉悟万无自性的本质;就修行用功的方法而言,“无住”心念明明白白地认识一切法,但不执一法,念念无住,随缘而住,正念不断,直觉悟般若空性,圆证佛果。 在这里我想起了《原则》一书中提到认知两个最大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思维盲点障碍”是指由于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问题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某某某固执,比较容易情绪化。所以无相的中道实相能让我们避免陷入一边到的思维模式,奉行开放头脑极度开放。 既然佛道如此精妙,何人是佛,修行场地在哪,又是如何修?一般的想法是像和尚那样子在庙宇吃斋念佛、挑柴担水、打坐冥想断绝尘世才可成佛。慧能大师是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佛存于众生中,人人都可成佛,即是迷时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佛。修行地就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都可以修,力倡“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以达到明心见性,一悟便是佛地。明心指的是清净心,见性是谓悟清净的佛性的意思。达到知行合一,悟了便是佛地。 坛经一书中有太多的经典语句了,现在的我也没能一一领悟,只能挑几段来抛砖引玉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大概意思是以清净心来容纳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避事,而是当前该干嘛就去干嘛,等到需要处理了就去处理,这是我理解的应无所住。风来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着境而生灭起,离境而无生灭。世事无常,生生灭灭,无生无灭。心若执着身外之物(着境),生灭的心念就会产生,这叫“此岸”。心若不攀缘外境,生灭便无由现起,叫“彼岸”。所以“此岸”和“彼岸”并不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取决于你“着境”还是“离境”,故境随心转。有个现代心理学术语--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着境会引发以前的记忆序列,潜意识的东西还是挺难察觉到的,导致无缘无故的陷入了循环而不自知。很多时候,人陷入一种不安或焦虑的情景中,但自己又说不出来为啥不安或焦虑,姑且把这叫做潜意识的执着,既然这不安和焦虑终究成为过去式,又何须执着,何须被以前的潜意思牵着走。不安而安,不生不灭。 这坛经指出了很多人生大道理,当烦恼来时,翻翻这书,心里又清净了不少。正如书中所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行合一。

  • 哦,香雪
    新辰
    推荐

    佛教一个空字,也是宇宙本源。 悟了,烦恼不在,回归本质。与空不二。

  • 哦,香雪
    心如止水
    推荐

    是我读的最认真、最仔细的一本书!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慢慢读、慢慢悟!收获良多!

  • 哦,香雪
    面壁者
    推荐

    儒释道皆有其领悟大规律所在,佛家领悟了“缘起性空”之自然规律,所有的佛经皆是延伸。说实话,论心性之学佛学之最,阳明心学亦是其延伸。  读了坛经,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相,无念,无住。放下我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物永远在发展,在流逝,我们不可能走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没有什么事固定不变的,我们所见的终将会流逝,何必执着于外相呢,我亦是空,万物皆是空。不着相,无念为宗,应无所往。佛学之道,“放下”二字

  • 哦,香雪
    幽兰
    推荐

    人生迷悟之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017年12月结缘此经,体悟神秀、惠能两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时隔三年,再阅此经,深刻体悟:“前念心迷而心随境转,就是凡夫;后念心悟境随心转,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着于外境,就是烦恼;后一念不被身外之物所左右,当下就是菩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 哦,香雪
    韩先生
    推荐

    我们都活在文化的范式中,这些范式不明来源,但充满活力。 小小凡夫在世如蝼蚁,被滔天巨浪裹挟终不得自由。一念明,则身处异乡心安在,一念无明,锦衣玉食索然无味。 前人智慧,如手指月,有幸取一勺已是无边福泽。 生命有限亦无限,外求有限,内观无限。以有限求无限殆以,以无限观有限则通达,明心见性,只在一念间。

  • 哦,香雪
    潘峰
    推荐

    个人理解: 一,“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自性外,别无他物。一切都在自性的一念之间。所以一切向内求,心外无法。 二,“一行三昧” 避免“出世修”,应“入世修”。 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白费功夫,也不要只听人说法而不去实地修行,这样反生邪见。 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会专注当下之事。如坐卧行走,工作学习,睡觉吃饭,都应“心专一境”,怀有一颗清静心,在内心建立起境随心转的道场。当下成就真实净土,此为一行三昧。 最后,感谢推荐此书的老师,才了解佛学原来如此。

  • 哦,香雪
    推荐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望能识心见性

  • 哦,香雪
    无名
    推荐

    曾梦有缘入佛门, 舍下红尘两朦胧。 踏入深山到古庙, 双泪婆娑难述说。 剃头受戒着僧袍, 从此青灯伴经卷。 再三恳求了俗愿, 难舍难分泪千行。 忽然一惊梦里来, 空叹一声还如今。 来身若是自由身, 修个佛缘渡化身。 世间华彩不贪慕, 不负如来怜我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