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哦,香雪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哦,香雪
    境随心念
    推荐

    本书的介绍及评赏,从哲学方法到实际举例的阐述,让大众系统通透了解佛法。学佛法非迷信,何为迷信,不了解而盲从他人就是迷信。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迷佛即众生,悟众生即佛。只要心诚志坚,回首就是灵山,本书可以治疗现代人生活中生出的种种烦恼病,是一剂良药,指导我们在当下幸福的生活,这惠能大师带给我们的大智慧,是普度众生脱离婆娑世界诸多烦恼的法船,

  • 哦,香雪
    梓桂
    推荐

    人人都有一颗善良智慧之心:没有显受红尘的感染。这个就是成为人生的根本![微笑]

  • 哦,香雪
    雅猪姐姐
    推荐

    我认为佛学精髓就两个字———内观。 佛学和哲学、心理学、科学、教育学、道家、儒家、以及其他名人的观点……关于做人做事类,几乎大同小异。不过是哲学追求未知,心理学探索对方,科学解释客观存在,教育学影响他人,道家讲究自然,儒家讲就做事……都挺好。

  • 哦,香雪
    叶语春秋
    推荐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八个字难倒亿万众生,只因“放不下”三个字。放不下只因“害怕”两个字,害怕的原因只有两个:得不到与失去。“得不到与失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心有所执。“心有所执”的后果是:烦恼重重,苦厄不断。 得与失贯穿每个人的人生,得不到与失去会令人心生烦恼,故而烦恼贯穿绝大多数人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也不在同一个世界,因为就算是同一件事物,不同人所看到,所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事物的表象本来没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而它们的本质又在不断变化,就像爱会变成恨,恨会变成爱,故而它们的本质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它们的本质是空无自性。 面对人生得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害怕,因为得失与烦恼皆是表象,表象背后是空无自性的本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得到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得不到就不会使人痛苦;如果占有不会使人快乐,那么失去就不会使人痛苦。 上述的原因是:得到与得不到,占有与失去,快乐与痛苦是对立的两面,对立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无所谓得就无所谓失,无所谓快乐就无所谓痛苦。得到、占有与快乐消失的时候,得不到、失去与痛苦也就产生了,反之亦然。 烦恼不需要去逃避,去麻木,坦然接受得失,坦然面对烦恼,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得失与烦恼皆是虚妄而不可得。 既然得不可得,失不可得,烦恼亦不可得,害怕自然也不可得。一切所得皆是心造之幻相,是假得。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生则拾起,缘灭便放下,随缘而行,心就无所执,心无所执就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如此物随心转,外物则为我所用。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被外物所累,所奴役。 诸法唯心所造,空无自性。不取事物对立的两面,不取对与错,不取是与非,不取爱与憎,不取苦与乐……两面皆以平等正直之心待之,以诸恶不作为善,以诸善不行为恶。 此便是明心。 诸法空相,此岸无澜,即是彼岸。人生种种得失坦然接受,坦然放下,不起波澜。 此便是见性。 明心见性便可得大自在,又何必苦苦抓住执念不放手? 我们应当明白: 除了“害怕”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害怕。除了“放不下”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放不下。 我们更应当明白: 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财富、名望、权利从来不是衡量人生境界的标准,以他、他们为中心才能建起自我的人生境界。 千事万事,坦然处之,千心万心,心如止水。于万事万物中不取不有,在滚滚红尘之中得自在逍遥。

  • 哦,香雪
    渐暖
    推荐

    《六祖坛经》是我国唯一一本自创并称为“经”的佛学经典,内容把佛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完美契合,读来跟传统儒学没有什么冲突,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读懂的佛经了,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结构都是比较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个人阅读体验来看,这是一本有完整佛学系统结构的书,经文大部分还是通俗易懂的,但有一些禅语还是颇费脑力的,想来想去感觉理解了那么一点,但又感觉理解的不对,可又说不出来理解了啥。读完不得不感慨“佛学博大精深”,这么优秀的思想为什么一直没能被正确认识呢?我们大多理解的“佛”:谈起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逃避尘世纷争,一大堆戒律……遭遇不幸的时候,烧香拜佛仿佛就能有一个“佛能度一切苦厄”,这真是对佛极大的误解,“实乃谤佛”啊!       六祖的思想精髓就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心外求法皆是妄念,自己就是自己的“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总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些客观实在的东西,就能获得幸福和宁静,可事实上幸福不在自己的心外。当明白了万事万物无常的道理,不再执着于心外之物,连“平静幸福”本身都不再执着,即证菩提。这种“空”的境界不是否认客观存在,而是肯定存在后的通透和不执着,内心清净的大自在,是属于自己对客观存在的认识。“顿悟成佛”并不是说佛有渐顿之分,而是人悟性有渐顿之分,首先,肯定人人都能成佛,这是无分别心,同时,又要看到客观事实,人悟性有高低,但无论渐顿最终觉悟自性后都是“佛”,并无任何差别,又回到了平等无分别。仅此一例,就可看到佛学的辩证法和无差别心,是希望渡化一切众生的世间大爱,但又说是众生自己渡化自己,并不存在一个“佛”能够拯救众生。佛学提倡要终身学习,努力精进,提倡知行合一,提倡要因材施教,提倡万事万物可以相互转化……处处是正能量,处处是入世,何来大多认为的出世呢?对于出家和在家,本自有佛的基因,形式又有何意义呢?对于看完写不出文字,心悟即可,何须在意文字?真心希望佛学能被更多的人认识,不为“西方”,不为“苦厄”,只为“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