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杨绪堂
    推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特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最根本的友撑。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是以孔孟之道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在人类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对神灵、宗教等等认识观念。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潘婷
    推荐

    我看过的介绍许倬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关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之前我看过梁漱溟、季羡林以及南怀瑾的书,这几位的路子都不太一样,对我来说许倬云的这本书应该是最通俗接地气的一个。虽然谈得不深,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易读可看性也相当重要,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书中的内容在导读和前言中大致已经概括的很全面,此书用十个章节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非常容易理解。许先生说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在反省中国文明本身的情况,看看是否能够还有剩下的一些余沥,足以挹注和灌溉正处于危机中的现代文明。 我同时看了《十三邀》采访许倬云老师的视频,非常感动。他的自尊自强、他的睿智、他的爱国情怀、他对年轻人的关心、他与夫人徐曼丽女士的伉俪情深,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特别喜欢徐曼丽女士,她幽默而智慧,勇敢而充满能量,她用一生实践了她的爱情。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Frank
    推荐

    许倬云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非常好,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非常有帮助,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举例,易于理解。本书写书背景为:全世界的人正逐渐地走上西方话,但是西方话并没有给人带来美好的结局。他说这本书不是招魂,而是迎接新文化的前驱喝道。 本书主要探索的内容包括:中国人的生活、精神生活、宇宙观、哲学思想、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社会联系以及中国人的审美等。 第一个特征,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中国人特别善于把自然的感受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文学艺术当中。比如二十四节气里面包涵了季节变化,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物候现象等四个原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利用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感情;看西方画作时讲究透视立体感,而中国画需要将自身融入画作中才能体会到这种美。中国人在天地自然这个大时空中的生活节律,及其与我们的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关系,构成了理解中国话人精神生活的宏观背景。中国诞生的道家思想,即源于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个特征 ,天地人神的世界。从无到有的自然演生观,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天地人三等分的宇宙观以及阴阳调和。女娲代表母性和大地的力量,伏羲和女娲讲究阴阳调和,五行与阴阳指出人类生活当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密切相连的,人在宇宙之间,不在一个从属地位,而具有天地人三才之中三分之一的主动权。一般的民间认为,凡是古老的物体或动物,都可以修炼成精,精的最高层次则是进化出人体,以人的形象超脱原来的属性。 第三个特征,神鬼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关于天的故事,关于爱情的故事,批评父权和君权,关于地的故事如各类治水神话,百姓感激那些治水有功,将人力不易做到的事情,委之于神力的帮助,同样衍生的龙蛇的故事,蛇被视为神物,狐仙的故事借物喻事。鬼魂的故事,其实是将死后的灵魂当做生前生命的延续。一系列的民间故事,崇尚的要素主要是:公道,正义,爱情,感恩,公平。 第四个特征,多元互动的秩序。春秋轴心时代,人们以抽象的思考和超越的观念来解释周遭各种现象。五行相生相克,影响建筑布局(阴阳),还影响中医(医药、经络、针灸、五脏六腑),文字(五行部首形声字)以及衍生的宇宙事物分类,影响饮食(四菜一汤水陆荤素平均分配)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是不是和谐平衡相互制约,发展成为多元的互动系统。五行生克理论体系下的传统医学,是运用一种哲学的思维,将人体当作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相配平行来讨论病情,用药施治。针灸学,也是建立在一个自然平衡系统的观念之上。表明的是,形而上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的宇宙秩序是多元互动,有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有阴阳二元的相背对偶,在《易经》之中,变化不断进行,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更多的其他变化,宇宙间是在永远寻求均衡。凡此特色,是人依靠自己努力在一个大系统内追求永恒的平衡,这种衡态是一个追寻的目标,不能停留,一切状态都只是过程的一个逗点。 第五个特征,永远变化的宇宙观。易经的命名,也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包含的宇宙秩序是为人处事和态度的哲学,物极必反,剥极必复,表明中国人总是充满希望的。堪舆之学,风水可以算作前科学。太极、八卦、堪舆、奇门遁甲这些民俗,表达了传统社会将宇宙作为一个巨大系统,系统内部不断调节各部分的关系,对外也不断与天地人三个大系统彼此协调。变动过程中,会产生运和势。中国人的观念中,人如果能掌握这种运和势,就能顺势而为,获得福祉避免伤害。儒家易学以世间事物发展的方向提醒大家,要以谦让谨慎面对胜利,以坚毅忍耐面对困境。这些特殊现象表明,中国人对于事物的发展存有戒慎恐惧之心,一方面积极进取,一方面谨小慎微。当今中国已经深度西化,盼望我们能够保留常常反省戒慎的心态,则在举世惶惶之时,能留得几分清明的理性。 第六个特征,生命存在的意义,即宗教观。中国人既祭神又祭祖(即对祖先的崇拜)。在人间伦理,一个族群的延长,是父子祖孙相承的亲缘系统。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造就了人的善端仁义,成为构建人间社会众人共存的基本原则。祭祀仪式,符合国人心理上的投射,祭如在,祭亲如亲在,祭神如神在。表明中国人心目中,死后是生前的延伸。儒家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中国人的宗教情绪,不一定依附建制性的宗教系统及其有关仪式,而是普遍地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是从家庭出身。中国人的观念当中,整体的生命是两条线,一条是对延续的盼望,一条是对过去的忆念。西方的宗教强调信不信,而中国的宗教具有实用性,关心的是灵不灵。 第七个特征,守护人间的众神(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自然神的人格化。中国的民俗信仰非常具体而功利,要照顾到生活之中方方面面不可知的神力。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神明的系统,实际上就是政权管理的系统,一样有套分工的制度。人和神之间的交流,基本上与人间的交易一样,有承诺,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 第八个特征,世俗化的宗教。在中国的民间,或者更恰当的说,有些处于文化精英层次的人物,一只脚踩在儒家,一只脚踩在民间,尝试整合这些不同的信仰成为一个系统。综合言之,自从佛教进入中国后,佛道二教并驾齐驱,互相刺激也互相补助,构成了两大信仰系统。唐宋之间,成为中国建制性宗教的两大主流。中国的人的宗教信仰,在近百年来呈现世俗化的现象,中国人的宗教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的团体,从理论的阐述转化为虔敬与实践,由寻求出世的解脱转向入世的救助与扶掖世人。 第九个特征,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以乡土为中心,将各种不同的亲缘关系网络、混合类亲缘关系网络以及信缘关系编织为更庞大的地方组织,这是传统中国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中央的权利其实不大,真正的治理实体是在地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每个人都可以来自宗族的保护,另外,自己必须要为集体作出贡献。人与人之间相互约束,相互监督。 第十个特征,世俗小说传达的境界。《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这四本书对中国人文化的养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人类悲喜剧的四段乐章),他们为中国民俗思想提供许多资源。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见如此行事的人际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将此形态的社会,看作中国历史上一群为数众多的人凭借一家理想实践过如此这般的人际关系,彼此兼容合作互济过。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发的,也就是人自己从观察到感觉,以致酝酿、吸收,最后达到内心的觉悟,这种精神生活,其特点是最终能够达到圆融的境界。中国人能够逐渐形成如此的精神心态,大概由于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这一个大的文化共同体,在每一个阶段都经历过不同内涵的个别文化彼此接触调节,共存以致融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深受以西方文化为主轴的现代文明影响,却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Huang Hui
    推荐

    宇宙永远在变动,人类的世界也永远在变动,既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普世的规则。这一切信念,都必须建立在“适当”的条件下。而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犹不及:“不及”是没做到,“过”则是超越了其应有的限度,或是在量的方面过分,或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自恃完美、不容改变,其后果都是僵化。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1-6年级)
    雅宾
    推荐

    偶尔在抖音上看到马云如是说(当然是配音):五千年前与中华文明齐名的埃及(甚至还要古老)文明已经没有了;四千多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与她的楔形文字一起消失了,中国的方块文字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千多年前的希腊文明淹没了,而轴心时代的中华哲学却传承到现在;二千多年前与东方秦汉帝国相应的罗马帝国,在西方分裂成各个小国家,在东方被奥斯曼帝国蹂躏;一千多年前的阿拉伯与中华帝国一样富甲天下,而今已不复存在;近代三四百年间崛起的西方文明,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鹿死谁手当拭目以待! 中华文明或中华文化就是龙的文化,我认为中华黄龙的基础是九曲黄河,是中华文华的摇篮,远古时代的先民,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一些部落就聚集在黄河流域开始农耕生活,后来的部落通过战争、移民等先后来到,各部落有各部落的图腾文化,先民们智慧地将这些图腾安排在以黄河为基础的龙的各个部位,随着时间推移就形成了现在中华龙的形象。 许倬元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很好的一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的脉络更加清晰,对中国文化更加自信!中国文化是包容而不排它的文化,通过接触、吸收、消化最后融合到中国文化基因之中,中国文化是从朴素的宇宙观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各个部分无不遵守这一观点,如哲学、宗教、医学、饮食、文学、音乐等等。当然中国文化受到外来的入侵的影响,如南北朝、南宋、元、清时期受外族统治过,也曾影响过文化的进步,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将外来文化镶嵌入中华文化基因之中。特别是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文化何处何从曾经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中国文化走出了困境,西方文化中好的我们“拿来”,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我们拋弃,中国文化的融合包容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助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