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普通心理学
    紫衣侯
    推荐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坏政府的最危险时段是其准备开始改革的时候。”

  • 普通心理学
    insane陨落星辰🎸
    推荐

    想到了民国时期的,尤其最近看的觉醒时代,法国大革命时期类似于各种主义激荡,你方唱罢我登场,法国的浪漫和不切实际加上不断实践不撞破南墙不回头,这也是它在欧洲独树一帜的风格品牌

  • 普通心理学
    辉辉
    推荐

    我还是比较推荐那些对自己国家历史进程都没有明确观点,只是道听途说的人,多读读自己国家的历史书,国外的有他们的优点,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延续上千年的意识形态,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观念相差太大了,不可否认,我们本身就是伟大的存在。

  • 普通心理学
    宋方平
    推荐

    无法言喻读完这本书的感受,仅引用一段文字: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那些仔细研究过十八世纪法国的人,将会见证两种不同时代产生、从未指向同一目标的从人民内部发展出来的激情。     一种激情渊源更远更深,是对不平等的强烈而又无法平息的仇恨。只要看见不平等它就会被激发,带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它带领法国人民试图去摧毁根基——中世纪残留物,只要道路清理干净了,就在上面建立一个彼此相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 另一种激情出现较晚,根基较浅,它促使人民不仅要生活的平等,还要自由。      在旧制度的后期,这两种激情都很真诚,同样富有生命力。在大革命的开始,两种激情撞到一起,暂时融合,相互借给对方能量,最终点燃了所有法国人的心中之火。这就是一七八九年,这是一个虽缺乏经验,但充满慷慨、热情、气魄、恢宏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朽的记忆。经历革命的人以及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在地球上消失以后,人们依然会对一七八九年那段历史报以长久的钦佩和尊敬。那时,法国人以他们的事业和自己为骄傲,他们相信他们能自由平等地生活。伴随着民主机构,他们在各地建立了许多自由制度,他们不仅清除了把人们分成不同阶层、集团、等级,使他们的权利比自身处境更加不平等的过时的立法;他们还一下子废除了更多的最近的法律,那些君主制的成就,这些成就剥夺了整个国家的自由,使每个法国人处于政府的监视下,充当他们的老师、监护人、压迫者。中央集权制和专制政府一起垮台了。     但当这发起革命的年轻有为的一代被打倒时,正如通常发生在试图做出同样事业的那些人一样,当对自由的热爱随着类似事件的自然顺序前行时,在无政府状态和人民专政中憔悴下去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他的主人时,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而这些机会是那位天才轻而易举地发现的,后来他既是大革命的继续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 普通心理学
    郑朝红
    推荐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认知 一、对作者的认知。 托克维尔,托克维尔的写作是认真的,他力图穷尽所能探寻大革命的缘由,他时而站在政府的角度,审视批判自身的不足,时而站在民众的角度反思自身的非理性。力求还原历史,以史鉴金。 历史的发展,人们掌握的技能技巧越来越多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追求真善美的心没有变过,这也许就是我们能与古人对话的本质所在。 翻译者其实质也是作家,怎么当这个作家,也应该很难?要么愚忠于作品,原原本本直译,但由于民族、区域、古今的不同,很可能会南桔北枳。要么按自己理解意译,但更象是解读,是译者的观点,而失真。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受众定位,是用于学术研究还是布道。想当好一个翻译者是很不容易的事。但邢晓宇先生的译本真得很诲涩。让我读了近5个月。 二、对大革命的认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如同困难对一个人一般。我们想避开困难,因为这样会走得更快。但我们又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可以使人行稳致远。 人生应有三重境界,一是知后而行,亲自实践了,就真的知道了。二是人行如自行。知道了,看到别人实践了,就如同自己实践了。三是看书悟道,读书的过程就是VR的过程。 书上得来终归浅,绝知此事要躬亲。 三、为什么要读书? 1.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的?他有什么价值观? 2.书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现实中我们遇到的事,如果是主人公遇到会怎么对待。 3.书中的逻辑在现实中的对应在哪里?我们如何更好对待?

  • 普通心理学
    倪壮士
    推荐

    我看的云里雾里的,评论说是翻译背锅,找个其他版本的再看一下吧。

  • 普通心理学
    19
    推荐

    在了解真实世界制度(规则)背后的逻辑和形成的因素的过程中,很有趣。 把这些背后逻辑和形成因素反思自己,也很有趣。

  • 普通心理学
    张树
    推荐

    看了一遍,理解了大概,大革命让统治阶级的形式改变了,但旧制度的本质却没有改变,人都喜欢向前看,而不喜欢向后看,认真分析过去不合理东西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彻底革命,实现革命最初的愿望!二次分配应该是劫富济贫的,而不应该是劫贫济富,前者才具有可持续性,差距才会缩小,社会才会趋于稳定!

  • 普通心理学
    张昊
    推荐

    我不建议读这版,翻译的很有问题。如果你不信,你可以亲自尝试一下。不过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你在浪费时间。           我实在搞不明白,阅读本书的1.5万人,是如何消化这些狗屁不通的句子,并且还能引发“深度思考”。            这本书有精译版,也可以搜到。            

  • 普通心理学
    张广滨
    推荐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什么是“深入”,对历史的研究总是要像这样多问为什么。 由于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所以对很多地方云里雾里(翻译过来背锅),勉强总结一下我理解的主要思想: 1. 发动大革命的人只知道什么是错的,让他们讨厌的,却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2. 从大革命的废墟中站起来的是披着新衣服的旧制度。 3. 贵族变为种姓,继而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原因在于他们放弃了对人民的义务,从而必然失去相应的权利。 4. 治大国如烹小鲜,但不是所有政府天生就是好厨师,失败多了就会走向灭亡。 5. 人民对自由的渴望,超过了对自由的理解。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只会成为洪水猛兽。政府如果不担其这个责任,第一个被吞没的就会是自己。 6. 有时候会想,什么是最好的制度,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但不应由多数人来回答。 7. 社会主义早在18世纪就存在了,这令我很吃惊,但只有主义没有保证主义严格执行的环境,就好比种子烂在淤泥里。 8. 作者对法兰西民族性格的概括很生动,很想知道如果形容中华民族会是怎样。 最后摘喜欢的一句话结尾: “统治者倒了,但他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还在。他的政府垮了,但他的管理机关还在。从那以后,无论谁试图推倒绝对权力,他只不过都是把自由的头颅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

  • 普通心理学
    白翎
    推荐

    十年前73书记入主中纪委的时候怀揣此书,如今再看,海青天的一句话放在这里特别合适,“这世道,做得成甚事业!”

  • 普通心理学
    沈 梵
    推荐

    借用一句话形容: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冲地狱,不同角度的细致化分析大革命的确带来不一样的观感

  • 普通心理学
    DY薛定谔的猫
    推荐

    托克维尔,写的是极好的,字里行间,如果细细体味,能得到很多新的感悟。但是这本书的翻译我只能说不及格,翻译的人并没有能达到真正感受历史的程度,没有真正了解托克维尔。

  • 普通心理学
    冰壶沸水
    推荐

    该书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作者不仅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事实上,这本书写的并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一般的历史叙述史,托克维尔在全书的前言部分就清楚地讲道:“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 革命爆发的原因 (1)革命的发生并非因生活的贫困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一般的思维定式确实是哪里的压迫越重,哪里出现的反抗就越激烈。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当时人们的生活并不穷苦,法国的经济即使称不上繁荣,至少也处在了发展和转机的阶段。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发到必须革命的程度,政治上相对开明,所以托克维尔指出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 (2)腐败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当制度“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时,统治阶级的成员自己也成为“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的一群。 首先,旧制度统治者的腐败,主要表现为贵族阶级的没落——这个中世纪以来的社会统治阶级,此时已随着王朝集权的发展失去了它过去的社会管理职能,脱离了人民,却仍保持着种种令人憎恶的特权(主要是免税特权)和占据着高官显爵的尊崇地位,而且还越来越顽固地维护之,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个旧制度的顽症。 其次,法国大革命的激越浪漫、血雨腥风,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其间法国特有的“文学政治”,即一帮在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政治经验的文人掌握了权柄,这些人无知无畏,勇于标新立异,也“更热爱那些普遍的思想和体系,更蔑视古代的哲理,更相信他们个人的理性”。按托克维尔的原话来说,就是“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 经济繁荣却加速革命到来 (一)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作者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二)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尤其是当托克维尔观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人民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爆发摧毁一切的大革命?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流弊被消除,使得人们更容易觉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 普通心理学
    久啊久
    推荐

    这本书的翻译真是糟透了!看了一半实在没办法继续看下去了,太多逻辑漏洞和矛盾,鉴于这本书的知名度,我一开始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直到看到了别的版本的这本书,稍微翻了翻顿时思路清晰得不是一丝半点。 建议想读此书的人去看商务印书馆冯棠的译本。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