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林丸兒
    推荐

    多少年才修成一个小天使阿辽沙! 想来是我的水平还不够读这本书,有幸拜读的神作。过几年回来再读应该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祥子
    推荐

    一直不敢看,担心太耗时间,这次耐着心终于看完了。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人物情节都不算复杂,大量笔墨都用在了心理细节描写。 说实话看着有点累,很多篇幅略显啰嗦,三句话能讲明白的,本书能给你写三大段。可能是由于俄文语言习惯,也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写作风格造成的。这与很多早期的国外的文学名著类似,对白往往冗长乏味,动不动就”我的上帝”,一个句子往往几百个单词。 很多人都将本书视为神作,大多数评价也都集中在心理刻画与宗教描写上。不过我在读的过程中感到类似震撼的次数并不多,更多是感到冗长乏味,很多章节是硬着头皮看完的。以后有时间再重新翻翻,没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Joy꧂ ᯤ⁵ᴳ
    推荐

    终于读完鸿篇巨制,刚开始很痛苦,感慨俄罗斯男人都是话痨,女人多半歇斯底里[偷笑]不过认真的说,老陀笔下的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小小配角也不例外,看到最后依依不舍若有所失。拉基津, 猥琐的小报记者;赫尔岑图贝,温和忠厚的本地老庸医;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检察官;风韵犹存絮絮叨叨的霍赫拉科娃太太和她乖张凌厉的女儿丽兹;慈祥睿智的佐西马长老:忠心耿耿的倔老仆格力果里,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放下尊严的上尉和与他父子情深的伊流沙。。。当然主角是卡拉马佐夫一家和与他们厮缠不清的卡捷琳娜和格鲁申卡。老卡拉马佐夫纵情声色,卑鄙无耻,妻子们早逝,他对儿子们一概不闻不问,全靠老仆和亲友照顾。大儿子米嘉, 是个鲁莽冲动一掷千金天真善良率真的性情中人,是一具行走的荷尔蒙和火药桶, 虽然实际上一贫如洗精神上依然保留着贵族风范和荣誉感,抛弃富有的未婚妻卡嘉去追求真爱;而卡嘉,傲慢但不乏善良的贵族小姐,说不清她曾经爱得是米嘉还是爱上了自己的爱情并愿意为之牺牲,在法庭上奋不顾身的为负心汉做了辩护,但是之后出于对格鲁申卡的嫉妒怨恨和为了保全不惜自戗的伊万,又疯狂的出卖了米嘉;她似乎总是不畏牺牲自己却似乎谁也没能保全,除了当初救了父亲。格鲁申卡,被初恋抛弃被富商包养,多少有点红颜祸水的味道,弑父案的漩涡中心,但在声名狼藉之下是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多亏米嘉及时的出现,把她从差点又掉入的初恋的那滩泥潭里拽出来。希望漫长的西伯利亚苦役还是亡命天涯不要消磨掉他们火花四射的爱情。伊万 ,理性的二哥,聪明有教养,每次读到他的章节就很痛苦, 因为总是大段大段的哲学宗教讨论,我没啥宗教情结,哲学体系也是七零八落,并不能太深的理解长篇大论,虽然有的小故事非常意味深长但总体是一头雾水,但体会得到他的挣扎与痛苦。三弟见习修士阿廖沙,应该是小说里最完美的天使般的人物,正因为完美,多少有点面目模糊。也许因为人物还没来得及展开。斯乜尔嘉克夫,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和厨子。出生低贱但聪明敏感、 感觉有四兄弟里最聪明缜密的大脑,虽然不乏阴险恶毒而且还是弑父的真凶,但不免对他有点同情 ,也完全理解他想远走高飞但又无路可走的痛苦。也不是特别理解为何最终在审讯米嘉前夜选择自白并自杀,除了诚心让真相无法大白,但这样的对所有人的报复也太惨烈了一些,也许毕竟还有一定的道德感,无法忍受弑父后巨大的心理压力抑或已经病入膏肓。。。 博尔赫斯说过,遇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遇见大海,遇见爱情,是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仅仅写一点人物印象,作为纪念。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MoLi S℡
    推荐

    坨氏封笔《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时长26小时48分钟 坨的作品一贯喜欢包含关于宗教,信仰,死刑,穷人以及心理学。他并不着重刻画平铺直叙的剧情,相反对细节的微观处理极尽所能,切以反应现象背后的因果。我所看到这些作品蕴含最大的魅力与深刻,便在于塑造的人物身上揉杂着和谐的矛盾。世上有太多以人性为命题的作品,可一半剖析过于软弱,另一半定论太过绝对。人性是因为复杂所以美丽,因为矛盾所以美丽,概因其不可预见。难以掌控才是美丽。 德米特里是受难者,他的矛盾在于并存了进化中动物的本性与人的思想本能对于高尚与自尊的追求。米嘉天真,因为天真甚至从没想过要掩饰天性的自私与残暴,但要说他深刻地仇恨谁 伤害谁,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天真的人学不会盘算,他们善于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一团乱麻,却能凭本能去深刻地爱人。 伊万是理性的代表,可我要说他善良。伊万年轻聪明且受过高等教育,这就注定他对事物的接受标准极高,难免极端且追求一尘不染的纯粹。原生家庭的卑劣野蛮是烙印在身上不可逃避不可磨灭的原罪,就像他对父亲与大哥的评价:“一条爬虫吃掉另一条爬虫。”这就是伊万身上最大的矛盾:我真想相信,真想有什么东西能把我从漩涡里救出来。可我做不到。我不信道德,不要和谐,不屑宽恕,不爱上帝。与德米特里截然不同,伊万有自我意识,很清楚症结所在,所以他有选择。正如他所提出的思想:我接受自由做决定所带来的苦楚。我不信道德与仁爱,但我依旧选择完成这项壮举,这真叫我恼火且睚眦必报——但在经历思想上的觉醒与苦难,我选择回来。我意识到,伊万原来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回来,这是高尚的英雄主义。 阿廖沙是见证者,与其他角色相比,他的形象并非那么鲜明突出。从前他的信仰归依于佐西马长老,长老死后他寄悲痛与拯救于伊柳沙一家。其实他不明白,他穷其一生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从未看到他身上有强大而坚定的信念,足以支撑他问心无愧,奋不顾身地为自己所信奉的正义殉道。伊万说阿廖沙内心孱弱,可我想这不是孱弱。我们这样活着,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许其实这一切已暗中为他铺垫好一个尚未展开的生命,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力量与思想。 除去卡拉马佐夫三兄弟,卡捷琳娜的傲慢,格露莘卡的偏激,佐西马长老的悲悯与斯涅吉辽夫等等都随着剧情深入而层层揭露出曲折的个性。 在哲学与宗教讨论上,总结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论点。多出自章节《正与反》 1. 无人对苦难负责以及我知道无人负责——这并不能使我心安理得。如果说人所遭受的苦难总额以凑足赎买真理的必要代价,那么全部真理并不值这个价。我说这话 是出于我对全人类的爱。没人能替受害者宽恕,即使受害者宽恕,我们也不敢宽恕。我不要和谐。我宁愿留在苦难得不到补偿的状态,我宁愿一直愤怒,哪怕我并不正确,因为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2. 信仰起源于自由与共同崇拜。 我有时会问镜子里的自己:我真的是自由的吗?普遍来说,充分的自由与充足的面包是不可能共存的,因为大多数人永远不懂如何支配。他们觉得做自由人实在可怕,于是孱弱的内心自愿将自由交给谁——那些愿意忍受自由并统治他们的对象。这便出现了一个亘古的普遍需求:该对谁顶礼膜拜?要找到无可争议的,人人都崇拜的对象,由此便诞生了信仰。有信着的东西,才能活的下去。人人信奉自己的正义,也擅长创造各自的上帝并相互挑战,因为需要共同崇拜来确保和谐与秩序。 如果世上不存在上帝与魔鬼,那么是人创造出了上帝与魔鬼,是人按照自己模样创造出了上帝与魔鬼。 3. 忏悔的实质:忏悔者交出了自由——交出了自由做决定时的种种苦楚。我们将赦解他们的罪过,他们是可怜的弱者,他们会像孩子似的因我们容许他们有罪而爱我们,只要让他们知道任何经由我们允许的罪都是可以赎买的。这些罪的惩罚将由我们来承担,因为我们爱他们。 这一切的背后才是信仰的实质:等价回报与公平。现实中丢失,信仰上找回。经受苦难,才得真理。我们真正想要相信的且烙印在骨子里的逻辑,是公平。 如果说太多作家的文字像山间的清泉,天空的飞鸟,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情畅快,那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的俄国文学就是野火。闲花野草有很多,可野火就他一把。我不要和谐。我毋宁沉湎于文学建造的苦难地狱画地为牢以锤炼心灵所获慰藉。 以上。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虾豆
    推荐

    确实是能放进“人生清单”的一本书。 抛开思想性不谈,情节本身是非常吸引人的。书的名气太大,没看之前就已经知道结局。但看的时候仍然被悬疑牵引着走,一波又一波的反转再反转,惊心动魄。最后的正负两方辩词,根据已知情节抽丝剥茧,每一方看起来都那么合情合理,然而结论完全相反。如果说日本推理小说能让人猜到一点线索,从而产生智商上的优越感,那在陀翁压倒性笔力面前读者完全是动弹不得的。只能以臣服的态度往下读。 阅读这本书体验一定不会太好的。大段的对白,整页关于宗教、道德、人性的探讨,太累人了。主角那种癫狂又不自制的性格,会让人有恨铁不成钢的距离感。但陀翁的可怕之处在于,里面人物看似冲动的举动,都一定能找到线索的;看似偶然的结局,回头一看竟然早就埋下了种子。 阅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前几年看国内某本中篇小说,就觉得很难想象能比它更悲悯,结构更精巧的作品了。去年看茨维格,就感叹果然有大家风范。今年看陀翁…感受就是世界文学还是得看俄国。 ——— 但评价最高的宗教大法官那段我没读懂。其实书里所有关于宗教的讨论都是云里雾里的,可能是因为没有信仰吧。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Aaron
    推荐

    这是一部群像小说,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有成长有变化的,用专业术语来说,能看到人物的弧光。我最喜欢大哥和格露莘卡,因为他俩刚入场的形象都是非常糟糕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侧面描写,渲染出两个贪图享乐的”混蛋“。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他俩的印象。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尤其是进入他俩各自的独立篇章,你会为他俩真实的内心以及各自的成长而惊讶。我喜欢他俩甚于阿辽沙。 陀翁的语言描写真的是精彩,我第一次发现大段的对话读起来竟如此有趣,一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大段心理描写,相当引人入胜。尤其是最后一个章节法庭对质,自己就仿佛置身其中,看着控方和辩方来回交锋,给大哥的审判捏了一把汗。场外观众的议论也是描写的相当到位。 这本书看似是一本悬疑题材小说(但剧情的精彩程度完全不输于《绝叫》),但内核是一本哲学小说。通篇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从正面反面给了相当精彩的论述。我非常喜欢“宗教大法官”和二哥出现梦魇的两章。 我愿意把这本书列为我目前读过小说里的Top 3, 和《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齐名。 2022年3月8日 于西雅图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sana lambert
    推荐

    “对人人都爱,爱所有人,爱一切邻人——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甚至是不自然的,抽象的爱人类实质上几乎总是爱自己”是偶然看到这句被戳到肺管子,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才决心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近的乌俄战争让我突然悟了:我不是抽象的爱人类,是抽象的恨人类,即爱又恨,而我所能做的只是爱身边具体的人,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 这本有些章节是肯定还会再重读的,他好会写啊!本想感叹下赌博和酒精 苦难这些让他死的早我们看不到第二部,可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全部的经历充盈了他,苦难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对苦难的态度是我们不停歇的思考、永远不屈服的心。 由于这些年看书少我都写不出啥了[流泪] 要不断学习啊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透明瞳
    推荐

    是米嘉是伊万也是阿辽沙更是斯涅尔加科夫,身边有卡嘉也有格露莘卡。能写出赌徒心理的人只有赌徒,理解诡辩者的也只有诡辩者。……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确实都能获得更多感受。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Libro
    推荐

    “我们首先将是善良的,这一点最紧要,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徐行之
    推荐

    看完这本书以后成为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粉丝,以前看罪与罚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受触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看事情又多了一些深度吧。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看了后面的介绍才知道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难怪对于魔童的让人费解的行为没有给出解释。 每个人身上有精神的部分,也有肉体的部分,有些人还有信仰和被压抑的部分,这取决于成长环境。伟大小说的妙处就是取材于生活,但是可以把这几部分分解开解读,也时而把他们放在一个人身上体现,这是目前大部分的影视作品很难在有限的轭时间和条件里展现的。很喜欢荣如德的译本,用现代语言表达,让人能够读进去,不至于让人因为无法理解作者创作时的背景而望而却步。我想这类的译本挺适合我对俄罗斯历史语言了解不多的读者。以后选择经典文学还是需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译本,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让自己领略经典文学的魅力。文学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科学也不一定要曲高和寡,我觉得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可以回到简单的形式。 故事有很多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用语言把人性中幽微的特点娴熟地用在他的小说里,在可读性强的小说里表达他对人生的观察和理解。对上帝的质疑和肯定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 本书值得重温,最好辩护人和公诉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揣测还挺有意思。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phoebus
    推荐

    我们首先将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赫尔
    推荐

    “国外有他们的哈姆雷特,而我们目前还只有卡拉马佐夫。”极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俄罗斯。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Dead Yeats
    推荐

    在看一面锈迹斑斑照映灵魂的镜子 呵呵,终于读完了啊! 历时二十三个半小时,整个四月和五月上旬,在学习和懈怠的琐屑。两部《罪与罚》,三部《百年孤独》的大部头,酣畅淋漓。 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原计划有两卷,陀氏在开始写第二卷时弯腰捡笔不幸离世。是否是遗憾呢?译者在结尾的话令我释怀: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者的话》中开宗明义表示要为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立传,而且“虽然只给一个人立传,可要写的小说却有两部”。现在我们读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就这一宏大的创作计划没能实现而言,似乎应该为作者赍志而殁扼腕跌足。然而正像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只有几小节残稿)一样,“未完成”不一定是遗憾,人类也许反倒因祸得福。” “遇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遇见了海洋,遇见了爱情。” 读完这样一部汇集文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心理学,宗教命题的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以不爱文学,不爱哲学,不爱心理学,不爱宗教。但不可不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多的精彩评论,已在不知几个深夜里,各个大家及豆瓣点评中看遍。我深知学识的匮乏而不容置喙,也只在只言片语里,做了很多划线批注和粗劣评论,未敢对整个作品的大命题妄下片论。 有这样不知从何摘来的评论让我感同身受:“如果说马尔克斯是一杯色彩丰富的饮料,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一面锈迹斑斑的镜子,在照清你内心的同时还会给你带来很多迷惑。” 确实如此,恰恰我是自发地读完一部美仑美奂光怪陆离的《百年孤独》后,来重寻陀氏这条崎岖的幽路。没有那些人云亦云的阅读障碍,酣畅淋漓地享受了文学的盛宴,我的心灵受到洗涤。心底最深处的阴暗思想也在灼灼太阳底下接受质问和审判。善与恶不可主观臆断地轻易判决。借着它,我在迷惘与痛苦交跌中尝试挖掘自己的内心,也深知这是件无比困难的事——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没想过灵魂从身外看自己一眼! 人人都笑卡拉马佐夫,人人都是卡拉马佐夫。 是小丑。是纵欲,是荒诞,是理性,是善良,是迷惘,是阴暗。种种汇集在每个人身上,这就构筑了人性的复杂。 米嘉在招人谮害时这样控诉:“整个世界早已走上另一条道路,我们把十足的谎言当作真理,还要求别人也说谎。我平生就这么一回有此真诚由衷的举动,结果你们都把我看成一个疯子;尽管你们喜欢我,可还是取笑我。” 还是要说:“我们在世间逗留为时不多,我们会做许多不好的事,说许多不好的话。因此我们人人都要把握住共同交流的机会,彼此说些有益的话。” 还是爱,它才是人生意义所在。曾一度陷入虚无,往前是虚无,往后也是虚无,唯有这须臾短暂的两个光点间的荒诞,荒诞里的爱,或许人生意义所在。 “他说:‘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我在梦想中常常满怀激情打算为人类献身,而且一旦有此必要,或许为了人们我真的敢于走向十字架;然而,我根据经验知道,要我跟什么人共处一室,我连两天也待不住。任何人只要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他的个性就会压迫我的自尊心,妨碍我的自由。不出一昼夜,即便是最好的人也能令我憎恨:我会憎恨某甲进餐时间太长;我会憎恨某乙患感冒,不停地擤鼻涕。别人只要稍稍碰我一下,我就会视为仇敌。可事情偏偏总是这样子:我对具体的人越是憎恨,我对整个人类的爱便越是炽烈。’” 莎士比亚,罗素,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都是这样的人,一边在作品里呼吁要爱人,一边在现实中刻薄憎恨。越是爱远方的人,越不爱具体的人。这是怎样的复杂又真切! 道德约束我们爱身边的人,爱具体的人。可有时又常常思考,是否要摆脱这样的羁绊。具体的人到底值不值得去爱?一个不爱具体的人,能爱远方的人,抽象的人吗?是像艾伦•图灵那样,为全人类作出卓越贡献,却遭具体的人所谮害? People or Human,that is a Problem. 我这样的浅薄凡人,难以想明白罢!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什么新鲜的话题好谈。大凡明智和审慎的话都已经说尽了。可是,那些话虽然曾经使人感到新颖而充满智慧,却已经又成为陈词滥调了。然而,当我们身处困境,沉入冥思而走向诗人时,我们又仿佛觉得他那可爱而又可怕的形象总是笼罩着玄奥和谜一般的氛围。” 是的,关于陀氏没什么好聊的。真正的宝库是不言而喻的,过分的美誉反而令人怀疑徒有虚名。在此也感谢译者荣如德老先生的精湛虔诚的译笔和点评,令我酣畅淋漓体验了这样非凡的妙境。日后定当重读,一定!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包子
    推荐

    那些美好,真诚,信念,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我心里一点点流逝了?我甚至都不记得自己上一次纯粹的爱,是在什么时候…

  • 数学女孩2:费马大定理
    推荐

    终于读完啦。(这还是我当初祈祷只要过了科三就奖励自己读的书,可见我当时是多么病急乱投医。按照这本书里人物的观点,我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总有人问上帝存在与否,但上帝在与不在,都只在人们心中是否相信它存在。它存在,并不是因为奇迹,因为“显灵”,信仰并不依赖奇迹。) 虽然总说不要去文学作品中寻找某种说教和道德的意义,但是我就是忍不住。比如: 「舍身是所有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 「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 「因为与梦想中的爱比较起来,切实的爱是一件严酷和令人生畏的事情。」 「我愣是活着,哪怕不合逻辑。尽管我不信万象有序,但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爱的某些人。」 「爱生活,超越逻辑去爱。」 「为了共同崇拜,人类自相残杀。」 「想在封闭的状态中追求生活完满的结果,只能是彻底的自我毁灭。」 「因为权利是给了,而满足欲望的办法尚未指明。」 「兄弟们,爱是诲人不倦的,但必须善于拥有爱。」 「上帝从别的世界取来种子,撒在这地上,栽培了他的田园,凡是能长出的一切都长出来了,但是栽培的植物得以成活并且活着,全靠它们感觉到自己与别的神秘世界保持着接触。如果你身上这种感觉日趋迟钝或渐渐消失,那么种在你身上的植物就会死去。那时你对生活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会憎恨生活。」 「贤人已逝,他的光明永留人间。人们总是在救星死后才获救的。人类照例容不得自己的先知,对他们进行迫害;可是人们热爱为他们献身的志士,崇敬被他们折磨致死的仁人。」 「我们首先将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然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 书到这里就完了,故事还没有结束。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