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西雨薇风
    推荐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尾声一章。金朝覆灭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和世界的历史中反复上演着,战争与征服中最惨的永远是平民,多少人骨肉离散、多少家顷刻覆灭。庆幸和感恩我活在今天的中国。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泛舟江湖🐰
    推荐

    这本书是一部从围城战角度展开叙事的金朝亡国史。作者不仅仅是描述的蒙古政权甫一踏出草原即发动的最大规模征服战争,也是大金王朝顽强抵抗外敌侵袭,“图存于亡,力尽乃毙”的悲壮历史,更是生活在金朝疆域内的数千万生灵,在惨烈战火中饱受蹂躏、颠沛流离的哀史。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博雅
    推荐

    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以金为视角的历史我是第一次看。过往我们更多的以中原宋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尤其是靖康之耻人人皆知。单一的中原视角,让我们对同时期的金、辽、西夏、蒙、花剌子模均“忽视”。关于征服、关于战争每个被践踏的民族都是血泪史。看那充满欲念的古城遗址,游魂野鬼仍然徘徊不散。人的欲望,就如惨烈的战场。不论古今,从未改变。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Zoe🌲
    推荐

    不长的一本书,但很精彩! 立意角度新颖,对历史的描述既有细节又有宏观大局,可读性很强,对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更看得出作者的严谨。 期待见到更多类似的历史书写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孙前景
    推荐

    读完此书对金灭亡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更强化了一个观点:历史是各种偶然演绎的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易水寒
    推荐

    确实是被遗忘的一段历史,其实金国后面统治的基本也就是北方一带的汉族人民为主,广义上讲,这也是一个汉族衍生政权。从金国的灭亡,能看到很多角度的观点,到底在巨变的历史潮流中,应该持什么态度?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启发。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闪 电
    推荐

    读《你在高原》疲劳的时候,转换视角读的此书,我一直对蒙古、金、宋这个三国很好奇,乱世之间,民不聊生。有幸生活这个时代,也是前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读史让人明志,珍惜和平年代的一切吧,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许国辉
    推荐

    《隳三都》书名有些标题党,让人第一反应会想起孔老夫子发动的鲁国“隳三都”,但事实上没有半毛钱关系,作者可能故意为之,毕竟在快餐文化时代吸引眼球也是功底。 内容篇幅不长,当做了解蒙金围城史尚可,但细究起来三都战斗细节过程有些虎头蛇尾,感觉没战争刚展开就结束了,金朝皇帝不得不弃城而逃了。权当了解史料阅读吧,不知道为何能成为2021豆瓣十佳历史读物。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甜儿
    推荐

    从小受到射雕英雄传的影响,提起金朝,想得最多的应该是英雄们一口一句的“金狗”,然铁蹄之下生灵涂炭,金王朝土地上的百姓们也是在绝望中渴求活下去点普通人,正所谓“此亦人子也”。 书中说,蒙古帝国的世界史《史集》,讲述金朝末代皇上从南京(Namkīng)出逃后,死在了哈剌沐涟(黄河)一条运河畔的无名城市,既没有提到归德,也没有提到蔡州。 透过这本书试图去窥探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收获很多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陈静
    推荐

    在2021年南方周末年度好书榜单中看到江弱水推荐这本书,赶紧专门找来看。这本书写蒙金之战中三次残酷拉锯的围城战,从中都(北京)到南京(开封)直到蔡州(汝南),凶险而紧张,令人不能释卷。这是人类命运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碰撞之一,作者放眼全局,勾勒细部,戏剧化效果极为强烈。读此书,不可能不为蒙古人的暴虐与金人的凄惨心生悲悯。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擅长把细节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突出人物的内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人对历史有了另一层感性的领悟。比如:金哀宗临危传位,想给金国保留一线血脉,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做亡国的末代君主,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他死都不甘心。这是金哀宗的最后一点尊严。可悲,可叹!不做青衣行酒的晋怀帝,不做饿死台城的梁武帝,不做孝服拜庙的昏德公(宋徽宗)、重昏侯(宋钦宗),这几乎成了金哀宗的一种执念或任性,挥之不去。这些夹叙夹议的描写,让作品既有严谨的叙事,又有诗意的描述,创造出散文化、诗意化的深邃情境。 作者还常常跳出历史框架,旁征博引,用西方史学家,哲学家的观点,来阐述蒙金之战的特点,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不能太优秀,因为好人遭殃,徒增观众反感;悲剧的主角又不能穷凶极恶,否则观众会觉得他活该。最能同时激发道德感、怜悯和恐惧的悲剧主角,是平庸的,和我们一样的人。按照古希腊人的审美品位,武王伐纣写不出动人的悲剧,金朝的灭亡却可以。  一滴水珠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即使是泱泱历史的一个短短片段,也可以挖掘出这么丰富这么生动的故事,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文笔,思想赞叹,对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大英雄,大反派,小人物致敬,为脚下的千年热土自豪。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马
    推荐

    严谨的学术著作,同时还保持了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通过各种史料考证蒙古灭金的三次围城战的经过与细节。 这段历史波澜起伏,又非常陌生。 金朝后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堕落,蒙古灭金的23年中,金少有像样的反击,忠孝军是期间难得的亮点,可惜被无能的将领坑了,三峰山一战全军覆没。 1211年野狐岭之战,蒙古歼灭了金的40万野战大军,拿下了金北部边境的大片草原,金从此丧失了优良马匹的供应和可以跟蒙古野战的实力,从此陷入被动。 作者认为野狐岭之战堪比滑铁卢,不过成吉思汗比拿破仑运气好,援军在关键时刻顺利抵达战场参战。 之后金又陷入内乱,乱臣胡沙虎杀了主政的卫绍王,拥立金宣宗,为自保把野战部队调回中央。 蒙古打不下金中都(现在的北京),但是扫荡了河北各州县,中都的粮草严重依赖运河,这种情况下只好迁都南京。 1219年蒙古西征,给了金喘息的机会,金没能珍惜,而是转身想从宋朝那里把损失抢回来,结果跟宋打得难解难分且损失惨重。 蒙古围攻金南京(开封),依旧没能攻下,哀宗抛弃南京,继续寻找更安全的落脚点,不听劝阻选择了离宋朝边境很近的蔡州,最终被蒙宋联军攻陷,城破前夜哀宗自杀。 书中除了战争细节,还有许多人世乱象: 哀宗撤离南京(现在的开封),留守的军头崔立杀掉城内文官宣布独立,向城外的蒙古军献媚,杀掉了城内的500名金朝宗室,1年后被人刺杀; 崔立下属要给崔立立碑,涉及到的文人元好问等三人事后均撰文推卸责任,留下一段罗生门谜案; 哀宗撤到南京后,封锁了黄河渡口,河北富足之家倾家荡产才能换来一张过河的通行证; 总体评价4.5星,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楔子 一段“崖山”之前的故事 又过了一年,成吉思汗再度兵临中都城下,宣宗许嫁公主,乞求讲和。“时公主见在者七人”,入宫挑选的蒙古使臣,一眼就看中了这个长相并不出众,眼神却透出聪慧坚毅的小姑娘。她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心疼女儿,愿意一同远赴漠北。 可惜,哪怕是“仁君”,也无法应对深重的王朝危机。三位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完整展现了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统治基础和合法性的国家,如何在“军事失败——内部矛盾加剧、可支配资源锐减——军事失败……”的恶性循环中竭力挣扎,最终覆亡的过程。 在臣服和抵抗之间,金朝更多选择了抵抗。它深知,当年自己正是以和谈为诱饵,所谓“以和议佐攻战”,一点点拖垮了北宋。在二十多年断断续续的烽火硝烟中,金朝的抵抗运动中心从北方的中都迁到南京,从南京迁到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又从归德迁到了背靠南宋疆域的蔡州,以小搏大,以弱搏强。最后凭借河南的一隅之地,宁为玉碎,真如史家赞许的,“图存于亡,力尽乃毙”。 上篇 第一章 危机 宋朝选派的正、副二使,通常是一文一武。赵师嵒之前所带官职是忠州防御使,和军事多少沾点边,前刑部员外郎程卓却是个出身书香世家的徽州文人,叔叔是南宋著名的学者程大昌。然而,这对组合在“射弓宴”上给金人造成的压力,毫不留情地揭示,尚武的女真人已经颓唐到了何种境地。 金世宗开始用其余生致力于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复兴女真民族传统:大力推广女真语、女真字,创立女真进士科,注重皇子皇孙的女真文化教育,提倡女真的骑射长技,等等。 再往后,进入元代,尽管女真人不一定都丧失了自身的族群认同,但在蒙古统治者看来,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已和中原汉人没有分别,统统贴上“汉人”(相对于原南宋统治区的“南人”)这一标签加以治理。 第二章 防秋 衡量金朝早期军队的实力,举一个例子足矣。《三朝北盟会编》抄录了宋人的一则战役简报: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以兵二千与金人十七骑战,败绩。 为了“防秋”,金朝仿佛从昔日的“铁浮屠”那里找到了一丝灵感:虽然“重铠全装”的铁骑无法重现,薄弱的西北边境却可以用层层“甲胄”遮护起来,也许一样毫无破绽。于是,金朝启动了恐怕是秦朝“万里长城”之后最宏大的一项边境筑垒工程——金界壕,也称金长城。 “女真版的长城”,分别由金朝在边疆设立的三大军区——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负责,主要用来对付活动地域与金国接壤、频繁入境袭扰的草原各部,包括弘吉剌、塔塔儿、合答斤、撒勒只兀惕,等等。后来,这些部落都被成吉思汗整合到了蒙古之中。 第三章 焦土 十三世纪初,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军事格局:最南边的南宋人在“防秋”,敌人是盘踞中原的女真人;女真人自己也在“防秋”,敌人是更北边的游牧族群——即将站在这片大陆的“食物链顶端”的蒙古人。 在野外,蒙古骑兵制胜的三大法宝是机动性、火力和诡计。 初兴的蒙古骑兵,以掳掠为资粮,本无固定的后勤补给线,沿途那些难啃的坚城险隘,特别是首府城市,不妨暂时甩到侧翼或背后。散落各处的小城小堡,防御薄弱,往往迅速沦陷。这样一来,野战军被歼,主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被切断,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主城,散布恐慌心理,造成了严重物资短缺,主城陷落也就指日可待。 第四章 敌袭 木华黎率领死士冲向野狐岭北的金军大阵,很像在滑铁卢战场上,“勇士中的勇士”内伊元帅(MichelNey)奋不顾身率领五千名法军重骑兵,冲击圣让山上的英军阵地。那同样是日落之前决定胜负的一刻。不过,成吉思汗远比滑铁卢的拿破仑幸运,他的“格鲁希”(Grouchy)准时到达了战场——据《大金国志》说,当时,有一支蒙古军悄悄迂回到了金军侧后,配合木华黎发动了突袭:大军(蒙古军)乘国兵不备,出谷冲突,又调一军转出其后。 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百年兵力”,都“销折溃散殆尽”。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在技术装备方面,战争第一年也让蒙古人收获颇丰。其中最关键的,是桓州等地本是金朝的群牧监牧养战马之地,蒙古军占领这些地区之后,将以百十万计的监马尽数俘获,实力大振。 第五章 惊变 马基雅维利一再警告,一个君主,如果不能受人爱戴和畏惧,至少必须避免受人轻蔑和憎恨。卫绍王不仅遭到外敌成吉思汗的轻蔑,还遭到自己臣民的轻蔑。他就好比一个懵懂孩童,想要嗾使一群桀骜难驯的看家犬对付草原来的饿狼,怎能不遭受反噬? 卫绍王心下大宽,连忙跑入后宫,拉着皇后一起走。皇后不肯,告诉他:“出宫必死!”双方正争执,胡沙虎等得不耐烦了,干脆命令手下将帝、后二人绑至卫王府,加派武卫军二百人,将王府团团围住。 十月十五日,术虎高琪提兵与蒙古军大战,又一败涂地。日落后,高琪撤回中都,害怕胡沙虎施行军法的屠刀,又隐约听闻宫中早就不满胡沙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乣军残部,披甲持刀,连夜将胡沙虎的官邸围得铁桶一般。 第六章 抉择 更糟糕的是,胡沙虎在兵变后,为求自保,“尽撤沿边诸军赴中都平州,骑兵屯蓟州以自重”。这样一来,除中都孤城外,各处关隘和要地都失去了掩护,防御体系全面崩溃。不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打算将全部军事失败的责任都推到死人头上,赤裸裸的现实是:蒙古大军先后从居庸关、紫荆关涌入华北平原,如入无人之境。 从贞祐元年(1213年)秋一直到贞祐二年(1214年)春,整片中原大地,府州尽破,火光冲天,伏尸遍野,只剩下十来座城池仅能自保,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金朝百姓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最为可怕的一个寒冬。 耿端义粗略一算:普通士卒暂且不论,困在城内的中高级军官,“自都统至谋克(百户),不啻万余”,腰上插着或挂着金银牌符、神气十足的军官随处可见,可就是没有一个有胆子冲出去同城外的敌人厮杀。 贞祐二年(1214年)五月十一日,金宣宗正式颁诏:迁都南京。 不过,朝廷的大部分“文籍、书画、图史、彝器”,还是陆续从中都运抵南京。这些什物在南京宫阙前面堆成一座座小山,等待分拣。这时,南宋一方的记载,借前来围观的“汴京吏民”之口,说了一句幸灾乐祸的话,说这些文物珍玩,都是宣和(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旧物:恰去九十年,谁知又归在此邪?! 在黄河渡口前焦急等候的,有曾经的富足之家,如今不惜倾家荡产,换来一张穿过浮桥的通行证。但是,无数孑然一身的难民,只能跪在冷漠的官吏和守卒面前,苦苦哀求,得知无望之后,大哭而去。 这【蒙古西征】是是命运,或者说,这是世界历史留给金朝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金宣宗真是“中兴英主”,大可以趁蒙古人在遥远的中亚浴血苦战的时候,对内整顿吏治和财政,对外以南京为中心,积极调整和部署国防。再积极一点,可以用心经营河北,收复蒙古人一口吃不掉的失地,至少也要把敌人拖入地区混战的泥潭,使之无暇西顾,搞什么迂回包抄。 果不其然,金宣宗在兴定元年(1217年)、兴定三年(1219年)三次大举伐宋,双方鏖战于国境东西两线的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金朝虽然偶有斩获,算起总账来,却是“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元气大伤。 下篇 第七章 孤注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冬,窝阔台汗登基后的第三年,金朝的潼关—黄河防线就在三个不同方向遭到了空前猛烈的进攻。这是蒙古大军兵分三路的一次协同攻势。 相对于分散的、独立行动的A、B两支蒙古军,金军C拥有“内作战线”或中心位置(la ligne intérieure ou centrale),也就是一支军队对抗两支及以上敌军应该采取的路线。凭借这一优势,金军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和集中全部兵力,趁敌军各部尚未集中之前,连续、逐一击破他们。 蒙古中西路大军,分别推进到目前位置,原先的战略构想,可说成功了一半。金军以为固若金汤的关—河防线,一下子出现了一西一北两个大缺口。这个时刻,再不起而反击,就只有束手待毙了。 第八章 三峰 眼看金军的斗志临近崩溃,蒙古军故意在包围圈上放开一条“生路”——通往钧州的大道,又在这个缺口两侧埋伏了新赶到的生力军。片刻之间,“金军遂溃,声如崩山”。此时正逢云开雾散,日光粲然,蒙古军追击数十里,沿途“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哀宗苦心经营近十年的精锐大军,从此不复存在。 蒙古军的行动,是“间接路线战略”(侧翼奇袭)的典型成功案例。中路军先攻关—河防线,牵制金军主力;西路军迂回奔袭,调动金军主力千里南下。西路军伺机决战,中路军伺机渡河,再会同西路军,与疲于奔命的金军决战河南腹地。战役进程,大体按照蒙古人的设想进行。 蒙古人的胜利之所以如此辉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手的失误。合达、蒲阿统率的金军主力,犹豫畏葸,一失于捣河中,二失于扼汉水,三失于战禹山,在南北二线之间疲于奔命,是“内线优势”应对“外线进攻”的典型失败案例。 第九章 困兽 一部分金军士兵抱着圆球状、罐状或葫芦状的铁疙瘩,这是河中守军用过的“震天雷”。震天雷可以当作手榴弹,抛下城头,“砲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杀伤面积远达半亩开外,飞溅的火点甚至能烧穿铁甲;还可以用铁链拴着,从城头吊到蒙古军的攻城车(牛皮洞子)前方,实施精准爆破,“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 不过,唐庆使团被屠,意义绝不止于外交事故。随着飞虎军闯下大祸,末代金军的一种潜在动向突然浮出水面——军队开始失控了,甚至就在皇帝眼皮底下。这种现象酷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陆军的“下克上”。 闰九月十四日开始的新一轮括粟,力度空前。据称,南京城内自亲王以下,每家每户,只准留下够吃三个月的口粮。平均算起来,一人只能摊到一石三斗,年幼者还要减半。超过定额的余粮全部强制上缴。 围攻、大疫、兵变、饥荒、外援不至……尽管金哀宗等人尽了最大努力,南京似乎还是无可挽回地滑向当年中都的宿命。十一月,城内已经沦落到“人相食”的悲惨境地。寻找第三个“中都”的议题终于提上了日程。 第十章 人心 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十日,金朝建国以来皇帝第二次出京避难(对外宣称“亲征”或者“亲巡”),在朝廷内部达成了初步共识。这天,金哀宗在大庆殿公布了随他“亲征”的人员和组织名单,熟面孔众多 不管是崔立和他的“义父”事先达成了默契,还是蒙古帝国内部早已做出了决定:这五百多名皇族男女,除了太后、皇后和少数妃嫔第二天继续北上,剩下的人都死在了蒙古军的屠刀之下。 到南京陷落为止,蒙古人对中原汉地的占领,已长达十余年。出于各种机缘接近蒙古统治阶层的中原人,除了耶律楚材,其实还有不少。他们纷纷利用各自的人脉,阻止蒙古军在南京造成更大规模的破坏。 但是,【给崔立树碑】这段不甚光彩历史的三位主要当事人——王若虚、元好问、刘祁,他们心里清楚,既然做了选择,就得承担道德责任,面对当时和后世的评骘。因此,三人通过不同形式,像芥川龙之介小说的涉案人那样,留下了自己的“供词”,为自己辩解: 李伯渊砍下崔立的首级,跪捧在承天门前,遥祭哀宗,“一军哀号,声动天地”。最后,崔立、苑秀、折希颜三人的尸首,被吊在宫阙前的大槐树上示众,仇家“剖其心生啖之”。 第十一章 覆巢 窦默盘算,皇帝到了蔡州,蒙古兵迟早尾随而至。他收拾行装,悄悄出了城,干脆躲到了南宋境内的德安(今湖北安陆)。在南宋,窦默深入钻研程朱理学,后来因缘际会,进入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经常向这个蒙古皇帝灌输儒家的三纲五常和帝王心术。 完颜仲德的想法恰恰相反。在仲德心目中,蔡州只是一个中间站,可以从此继续往西,实现之前规取陕西、巴蜀的战略宏图。 十月十日,万余名饥民聚集在尚书省前,请求放他们出城自谋生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就在内城举行了游行示威,“大呼于道”。金哀宗听到喧闹,问清原委,同意放饥民出城。但是,每座城门每天只限一千人, 南宋朝廷考虑,联蒙灭金,或可一雪前耻;但也有人提醒,宣和年间联金灭辽,教训惨痛,如今蒙古贪婪,宜防后患。最终,宋人判断,反正金朝已如风中残烛,救不活了,而不管是雪靖康之耻,还是收复“三京”,都不能马上同新兴的北方强权撕破脸。 正月十日拂晓,金哀宗传位给承麟后,在近侍护送下,平静地走入小屋,合上木门,悬梁自缢。 外城彻底沦陷的时刻,承麟刚刚走出行宫,正在部署防御,只听“四面鼓噪夹攻,声震天地”。在如此绝望的处境下,金军居然没有总崩溃的迹象,而是同蒙宋联军在城内各处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尾声:又见黄河渡 换句话说,金国灭亡之际,因为战火、疾疫和流徙,贞祐南迁到河南的数百万北中国居民,竟完全从此地消失……贞祐南渡、壬辰北渡,这两大事件注定深深烙印在那个年代每一个个体和家族的历史记忆中。 后记 笔者一度痴迷于搜集和阅读西方出版的各类围城史书籍,并且一直觉得,金人刘祁回忆开封围城的《录大梁事》、王鹗回忆蔡州围城的《汝南遗事》,这两份历史文献,比起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前,军医尼科洛·巴尔巴罗(Nicolo Barbaro)撰写的围城日记(Giornale Dell ’Assedio Di Costantinopoli 1453)这类史料,生动性毫不逊色,史料价值更加珍贵。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王安华
    推荐

    既有专业研究做支撑,又有流畅的文笔来讲故事,令人读来毫不费力。其中对大小人物故事的选择并由此发散的怀古和思考也能对读者有很大启发。从围城战视角来阐述中国历史,确实不多见,可以说作者选了一个很好的切口。茫茫众生,末世时的错乱悲催,会整个民族的精神再造是有很大影响的。以此为起点,今后会进一步关注相关问题与研究。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Nuβelt
    推荐

    作者是科班出身,科班出身的人写历史普及,毕竟还是比野路子强很多的。以前某些论坛上连载的一些写手,只是正史翻译机兼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论感想。 本书主要是围绕金灭亡前的三座都城围攻展开,兼及野狐岭、三峰山两场大战。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述懷
    推荐

    公元1211年到1234年间,在北方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新兴的蒙古政权甫一踏出草原即发动的最大规模征服战争,是大金王朝顽强抵抗外敌侵袭,“图存于亡,力尽乃毙”的悲壮历史,也是生活在金朝疆域内的数千万生灵,在惨烈战火中饱受蹂躏、颠沛流离的哀史。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有时候也不指四处的烽烟战乱,金国君主在仓皇迁都后,一君一宰相居然为了厨房的羊肉肥不肥每日大费周章,每天的政事也变成了机械化的麻木劳动。然而金国的灭亡比起北宋来确实有骨气的多,在城破后还抵抗,力竭而亡,金哀宗做到了他身为皇帝身为亡国之君所能做到的一切,然而有时候真的应了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身为亡国之君,他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昏庸残暴,也不像那种能挽天倾的雄主,他只是尽力做到了该做的一切。金朝的灭亡犹如北宋的灭亡一样,历史逐渐成了一个轮回,十二到十三世纪的百年间,辽金宋蒙元轮番上场,又轮番下场,谁能想到元灭南宋几十年后农民军就追的元朝皇帝逃窜漠北呢。无论做为帝王将相的家史怎么撰写,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家庭百姓,王朝的更替也不过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罢了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老坛干脆面
    推荐

    作者精通英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更是能读日语,波斯语等,是个不可多得语言天才,杰出的语言能力,造就了第一手史料的丰富功底,加上有温度,有情怀的历史态度,向我们展示了短短二十多年,金朝极速由盛转衰,被兴起的蒙古逼的三次迁都,最终覆灭的全过程。这些历史,犹如几次靖康之耻的再现,可是到了生死绝境,女真的祖先们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勇气,足以令宋朝人羞愧,这也说明了许多人是有勇气选择有尊严的死法的。虽然不可能逆天改命,但是可以青史留名,比起另一本描写北宋灭亡的读后感想,实则畅快了一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