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作为啤酒的入门读物,了解啤酒的原料,生产过程,啤酒的差异,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艾尔啤酒与拉格啤酒,以及啤酒的历史和饮用方法。只是表面的点到为知,没有深入讲解,比如酵母发酵麦芽汁,是在无氧环境下发酵的。并且因为国家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很多实际的建议没有参考价值。
没想到啤酒有这么多门道! 最初收藏是书名吸引了我,开始读是因为前段时间喝了一罐朋友推荐的“奶啤”,不敢相信有这么好喝的啤酒!其实我一直很不喜欢啤酒,味道不太喜欢,尝试了菠萝啤更觉得不伦不类;直到去青岛啤酒博物馆尝到了啤酒原浆,原来啤酒竟可以如此清香爽口;后来被朋友推荐黑啤,有一种咖啡的香味,应该就类似书中所说下层发酵的啤酒吧。 被科普了很多知识,甚至想试着品尝各色啤酒,最感兴趣的就是世涛啤酒了,我想我很喜欢烘烤的味道,准备实践了✌️
从小在啤酒厂长大的我,在读这本书时真是亲切熟悉又陌生。小时候“知其然”,现在终于“知其所以然”。
这本啤酒书质量不及同系列的奶酪书,看了也没什么收获,后面就匆匆翻过了
这本书算是了解啤酒知识的入门书,现在基本上知道啤酒是怎么来的了,以及艾尔代表上层发酵,拉格代表下层发酵。以及啤酒花是啥这个困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酒,也没动力去品尝各种酒。本书算是一本扩展视野的书吧,翻译的人是台湾人。作者是生物学家。
啤酒学问: 原料选择 酿造工艺 酿酒师 决定口味 。饮食习惯 容器餐佐配置 身份决定价值。
对于精酿啤酒的科普入门书籍,轻松易读。第五章对于啤酒风格的介绍尤为受用。
看完这本书,对于啤酒的苦,大脑潜意识的感知能力重新设立,因此除了最爱小麦啤酒,又多了一个皮尔森,夏末秋初,华灯初上,一杯冰爽的啤酒,三五好友的笑谈,夜未央,月色染西窗~~~
啤酒嘛,水嘛,吨吨吨就完了。喝到肚里也晕晕乎乎的,谁还知道那是什么风味?😂😂😂
吉雷克·奥贝尔《啤酒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对啤酒的钟爱,也许是人类在分娩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移植在生命的基因里了,痛饮啤酒,是他们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所以人类的早期文明,就孕育了啤酒的生命并将啤酒的文明带到世界文明的任何角落。而美国作家、发明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意味深长地说:“啤酒是神爱世人,并且希望世人安乐的深刻证明。”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经过长途跋涉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安居下来,他们利用自己本民族的聪明才智开掘沟渠,疏浚河道,开通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自然资源,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两条流域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地区已出现十余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人们在生产与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早期人类文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早期人类文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利用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描摹出无所不能的神祇。而宁卡西堪称苏美尔神系中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的女神,人们在赋予她神性的同时又把她当做啤酒的象征及其酿造业的守护神。在当时的圣歌中,她被称颂为“欲望满足者”。 “啤酒界的明星数千年来,这些人(或是神)在啤酒历史上散发着璀璨光芒。啤酒女神宁卡西(公元前18世纪)啤酒在苏美尔文明中举足轻重,目前最早的两篇啤酒酿造文献就是以楔形文字记录下来的。在距今3700年前的苏美尔泥板上,记载着人们对宁卡西的颂歌。宁卡西为水神之女,是苏美尔文化中的啤酒女神,人称“满足口欲的女神”。里昂有一家啤酒酿造厂以宁卡西为名,Anchor Brewing啤酒厂也参考了泥板上记载的配方,复制出古代苏美尔啤酒。盖乌斯·老普林尼·塞孔都斯(23—79)老普林尼是公元1世纪的罗马博物学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完整传世的作品只有一部37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科学与技术,其中不乏对啤酒酿造工艺的描述,包含当时欧陆诸多以谷物发酵而成的酒精饮品。但老普林尼个人认为葡萄酒绝对胜过这些发酵饮料,因此字里行间难掩鄙视之意。他的作品也首次提到啤酒花这种作物,不过当时并非用来酿造啤酒。” 如此悠久的啤酒历史,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文化的传承是有其必然地内在动因。比如啤酒给人带来的愉悦,啤酒给人带来的清爽,啤酒给人带来的陶醉,是其他饮品所无法替代的。尽管作者与学者在年代的考据有所不同,但我们足以看出它的历史久远。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啤酒,来自中国九千年历史的遗迹,由米和水果酿制而成。古埃及人的啤酒则添加了甜度很高的椰枣,以增加酒精含量。有些地区以水果啤酒闻名,例如比利时的樱桃啤酒(kriek),是在发酵结束时放入整颗樱桃进行二次发酵制成的。每种水果都会使啤酒产生不同的特色,香气可能来自果皮、果肉或果汁。” 这样的描述,也许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迎合,抑或是对辉煌的华夏文明的另类褒奖,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前后矛盾是不应该的,显然缺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2005年,啤酒评分网站Rate Beer将世界啤酒第一名的荣誉颁给比利时的Westvleteren 12——由同名修道院酿制的特普拉会修道院啤酒。但事实上,获得殊荣的修道院并不开心。熙笃会一直保有清苦严格的生活方式,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抢购热潮,修士们无法消受。因此修道院既没有涨价也没有增产,而是采用了预约销售与限量购买的制度,想买酒的人只能通过电话联系。这么做都是为了能好好过上清静日子。” 如果是一位资深的啤酒爱好者,也许你会懂得为什么近年来比利时的啤酒在中国热销,对于啤酒网站Rate Beer评分也许我们不明觉厉,但一种时尚,一种流行,一种春江水暖,总会被小资们引领,这样的引领自然是一种自我标榜与炫耀,后来的爆款就是一种必然的没落,而非刻意的“饥饿营销”却成就了克服人性的金色招牌。每一位消费者心里都十分清楚,任何一款商品的制作,未必包含它的先进性,从制作的工艺,流程,方式,传承等因素中,要从其独特性,隐秘性,故事性,程式化,仪式感,精细度中入手创作一种连贯性的传奇。譬如日本的茶道,苏格兰的威士忌,哈瓦那雪茄,波尔多的红酒,从中我们听到的是传奇,看到的是庄重,感受到的是尊贵。这是品牌恒久远的内涵。 行文至此,让睿文慨叹,中国的啤酒品牌已趋“大同”,二十年前的各领风骚早已被“资本”整合为“一统天下”的北国风光,“雪花”满天飞,看不到争奇斗艳的满园春色,这才是业界值得引咎的觉醒,市场、消费者不是资本家攫取财富的热土,而是创造不朽,流芳百世的沃土,植根于此,才是你家族,才是你的事业,才是你民族的骄傲。金钱永远买不到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