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性的枷锁
    2older
    推荐

    虽有时代局限性,但物理学家的好奇心和雄心处处可见。事实也证明他指的这条路是对的!

  • 人性的枷锁
    阿随
    推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 人性的枷锁
    推荐

    过去我只知道他的猫,后来一堆学霸的照片里发现了不一样的薛定谔,带个眼镜,短的卷发,有种教书先生的亲和感……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局限性又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对,生命是什么,科学还是没有给出答案…… 再者,科学起源于希腊时期,象征着那时理性的辩论,于是有了两个有名的城邦,一个叫雅典,一个叫斯巴达,斯巴达人的冷血无情或许不堪入目,被人批评为没有人性,不是人,可这一切的基础与如今的科学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绝对的理性,那就是毫无人性,那就是斯巴达克斯战士无坚不摧的勇力…… 科学的两大基础依然存在,既自然的可解释性,及客观性,那么意识在哪里?意识的缺席,意识的无从解释,阐释了科学的狭隘…… 根据热力学定律,宇宙世界是一个走向无序的过程,那么,宇宙中的人又是什么?人的存在是什么,为了看烟花?人间还有什么?什么意义? 那些关于未知的智慧最后变为了什么,女巫,江湖术士,郎中,亦或现在的量子神秘主义,是的,一个神秘主义,伪科学,就阐释并驳倒了一切…… 我们从神那里抢走了生命的解释权,又背弃了那些人类精英的解释(如何背弃的?),开始把一切交给工具,交给了新的神…… 是的,新的神……,而新神到底又使用了何种算法,何种未知的意志? 而阳光下的玫瑰,依然我行我素的开着,并没有什么不同……

  • 人性的枷锁
    程一喆
    推荐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 人性的枷锁
    章鱼哥
    推荐

    震撼无比,薛定谔真是大师中的大师,在哲学,物理,化学等跨学科的叙述中游刃自如,通透明了。 看多少遍都不为多,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个奇迹,不能不敬畏。 意识是什么?也可能它并不存在与肉体和大脑里!

  • 人性的枷锁
    五九
    推荐

    白天睡多了,晚上一个睡不着居然看完了。 前半本因为太专业有点晦涩,后半本还是很好看的。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然而,这样的科学知识中并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因此,它不能解释感觉。” 这是我目前觉得最能安慰人、看起来最合理的对于意识的解释了。追究“认知主体的观测与客观世界蕴含的真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这种问题简直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好奇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下本不搞这么高深了,看个小说。

  • 人性的枷锁
    星星
    推荐

    这本出版于1944年,翻译于2005年的书,70多年过去了所有的理论仍是崭新的。捡重点1.说明了生命以负熵为意义。2.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这表明了时间的方向性及不可逆性。3.狭义相对论毙掉了因果关系,也就等同于毙掉了时间的方向性。4.宏观的有序与微观的无序之间迄今为止仍没有桥梁连接。5.所有的现存的科学都是以意识感知到为基础论证,然而,科学却始终无法解释意识本身。

  • 人性的枷锁
    木兰
    推荐

    热能是现在唯一没被抛弃的了 感官不可靠,但是眼睛很特别 意识不会消失,和基因一样 因为这个你所在的世界,是容纳了你的意识形成的 自然自有其意志 突变在被持续选取,固定在器官中,才有传承的概率 负熵是抵抗消亡的能量

  • 人性的枷锁
    桃李不言
    推荐

    写于八十多年前的书,依然站在潮头之上。感慨:人与人、书与书,差别总么这样大!

  • 人性的枷锁
    绿荷写夏
    推荐

    大名鼎鼎的薛定谔,大名鼎鼎的《生命是什么》,我也是膨胀了,纯文艺生竟然感染指这样的书籍。果不其然,其中物理相关的地方有三分之二是读不懂的。不过读懂读不懂,这也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具有无限好奇心的物理学家,他在当年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探讨遗传机制、突变、无序和熵,也在自己的专业里探讨量子力学的证据,还从哲学角度探讨意识和物质、客观性原则及感知的奥秘等等。 云山雾罩的读罢,如果说璀璨的意识之光是世界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人类也用意识之光塑造了凸显人性的艺术作品,也用很多人文经典来证明它。那薛定谔大神的这本书,虽然受当时科学认知的限制,试图用量子物理解释生命现象本质和解释意识形态的本质,其结论与当今科学成果有很大差别,给人以泛而不精的体会,却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在当时非常有新意而启发了无数科学家的书,包括沃森和克里克,其石破天惊之处——因它以物理理论分析和思考其他自然学科。 同时,他也表明了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是:科学从来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它从不强迫人们相信任何事物,也不怎么在乎人们相信不相信,对客观事物做出合理恰当的陈述是科学的基本目的。而自然,对生命是并不尊重的,似乎自然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它们经常被迅速消灭或成为另一些生命的盘中餐,所以生命被数百万计的被制造出来,新生命的形式被持续不断的造出来。 有人说:数学是宇宙的语言,物理探索世界的真实模型,化学在分子间构建稳定的物质,生物在化合物的基础上探索本体的秘密,心理学把世界的映射叫做意识,文化记录人生与差别,历史负责记录时间。不知大自然的造物主花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才让人类这样一种生物被创造或被进化而来,可以惊叹于自身的存在,也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并创造出以上种种可以权且被称为智慧的学科。也许在外形高等文明看来,我们这种低维文明着实很愚蠢(我就总觉得自己很愚蠢),也无法摆脱死亡和疾病的困扰。……但谁又能说智慧不太可能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呢? “通过对生物体形成过程的了解,我们大概知道了原始的自我欲望必然与有意识的生命进行着持续的斗争和较量。”……“人类生活的每一天以及个体漫长的生命史,充其量是一座永远无法完成的雕塑上的一点细小的确凿的痕迹。这些无数的痕迹汇聚成为我们今天所经历过得巨大变化。……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自己既是斧头也是雕塑,既是征服者也是被征服者。一个真正持续不断的‘自我征服’在个体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无数先人千百年的探索,最终却发现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波长和光波的表象是颜色、震动的表象是声音,分子运动的表象是温度,连大脑的首要目的都不是求真而是生存。 在最后,虽然这位大神依然没有给出答案,所谓“生命到底是什么?”,可作为读者,却总归想与他一同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并演化无数物种,只因人类有了意识和感知,才能不断探求生命的本质。只是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了解皆如此渺小和匮乏,而更悲哀的是,我们人类作为发展中的物种,似乎真的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中了,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唯有在平凡的岁月里,多读读类似于此类开脑洞的书,哪怕专业问题不能全看懂,但其行文和立意,也足够吾等渺小凡人仰望和思考了。该思考就思考,休管上帝发不发笑。

  • 人性的枷锁
    安迪
    推荐

    物理学家如何用量子力学的视角直击生命遗传的奥秘。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一生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和谐统一,并在《生命是什么》中致力于将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以量子力学的视角直击生命遗传的奥秘。本书成为里程碑式的科普经典,感召了无数物理学家进军生物学研究。   

  • 人性的枷锁
    向鱼问水
    推荐

    看完书,写拼凑碎碎念的时候,如果有连不上的地方,就再翻书,如此一来二去,对一本书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每天晚上的反省也是如此,通过对全天重要事件的再现,发掘那些事件的生成方式、利弊,可以加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北大的林毅夫,复旦的陈平,中国人大的温铁军,这三个人都是研究经济学的大佬,而且都是知识结构外延非常辽阔的人。 他们的讲座视频,我看过很多。 陈平曾在一次讲话里推荐了四本书: 1.《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2.《从存在到演化》普里戈金 3.《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罗伯特.梅 而在他的代表作《代谢增长论》里,陈平说道: 【复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概括为三块基石。薛定谔1948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指出生命的特征必须兼顾稳定性和变异性,为此提出亚稳态、非周期性晶体、负熵和遗传密码的大分子结构。梅依1974年研究生态系统模型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的关系,发现越复杂的系统越不稳定,挑战了生态平衡的观念。普里戈金1977年发表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论,强调开放系统的非平衡态热力学是生命演化的基础。】 嗯,看来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果然很重要。 那么,从《生命是什么》到《代谢增长论》,陈平是怎么创造性吸收薛定谔的成果的呢?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核心动力。 然而,真正进入薛定谔这本书时才发现,薛定谔岂止是满嘴大炮?简直就是满嘴原子弹,直接给你来了一次知识结构的核震慑。 薛定谔说: 【本书即将讨论的重大问题是: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怎样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种事件的发生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2章到第8章,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9章到第14章,回答第二个问题。 第一部分,因为缺少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甚至是数学的知识,读起来可能会云里雾里,没关系。非专业人士读此书,想的永远是怎么产生联想爆炸、知识迁移。 第一部分第2章,从“朴素物理学家的观点”开始发问:为什么原子如此之小? 接着,又扩展疑问: 【我们提出的问题的真正目的在于两种长度的比例——一种是我们身体的长度,一种是原子的长度。鉴于原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存在体,我们可以反过来提问:与原子相比,为什么我们的身体这么长?】 回答: 一、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 二、物理学定律是以原子统计力学为根据的,因而只是近似的。 三、它们的精确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为基础的。 针对第一点,薛定谔说: 【我想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第一,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第二,思想只能是建筑在有一定秩序性的知觉或经验之上的。于是便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思想必定是与相对应的躯体组织紧密相关,鉴于思想的秩序性,躯体组织也一定是十分有秩序的,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一定遵守着某些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其二,与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相对应,外界物体对于具有良好组织的躯体所产生的反应,是我所说的思想的资料。由此看来,这个躯体系统和外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理学的秩序性,即它们必须遵循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 这个非常有启发,可以进一步引入认知科学来辅助思考,不表。 针对第三点,薛定谔引入了“统计热力学”,这个问题是与路德维希·玻耳兹曼和威拉德·吉布斯的光辉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也是这本书的一大核心理念。 解释第三点时,薛定谔举了三个例子: ①顺磁性。 ②布朗运动,扩散。 ③“扭力天平”。 通过以上,他得出结论——律: 【有机体的内在生命以及它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被精确的定律所概述,但这个前提是它自身必须有一个巨大的结构。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结构,参与合作的分子数目太少的话,“定律”也就不准确了。尤其要注意一点,这个定律出现了平方根。】 薛定谔这个讨论的过程特别精妙。 …… …… 第10章的论述特精彩。 论述的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进一步进化的可能性? 论述材料:拉马克、达尔文、赫胥黎三人的理论。 结论: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错过“通往完美之路”的危险系数越来越大。 ①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使人愚蠢化”的生产过程和高度机械化程度无不包含着使我们的智力器官严重退化的隐患。 ②对生物进化毫无价值的世界大公司和企业间的竞争一直存在。 其中,有一段很有启发: 【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恰当行为的产生源于缓慢的选择过程,换句话说,改错和试验可以造就恰当的行为;而高智商的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行事,于是便可以有效地克服诸如过程缓慢、生育较少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 选择就是命运,这恰恰是我的核心理念。 选择,改错,实验,进化。薛定谔分析出来的这个模式很有用。我从曾国藩那里学来正好就是这个。 第10章:“客观性原则”。之前讨论了原子层面的有机体,进化层面的“我”,这章讨论我与世界: 【客观性原则,也常被我们戏称为对周围“真实世界的假说”。这是一个十分简化的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世界中无限复杂的问题。认知主体被我们排除在自然界之外,而我们自己却扮演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这个旁观者不属于这个世界,于是通过这样的转变,世界就成了一个客观世界。然而这个方法可以引起几点混淆。首先,我们通过知觉、感觉、记忆等构建起来的客观世界中,自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第二,其他人的身体也是这客观世界中的组成部分。我坚信其他人的身体也是意识领域中的一部分,或者也是与意识领域相连的。虽然我无法进入他人的意识领域,但我对它们的存在从不怀疑。因此,它们也是客观事物,也成为构建我周围的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既然他人与我没有什么区别,并且在目的和意图上是完全对称的,于是我可以断定我自己也是构成我的周围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于是可以说,我是把感觉到的自己放回到了这个世界中。】 更确切地说,第10章讨论的是意识与世界的关系,这就产生了薛定谔的追问:意识如何作用于物质?(这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领域,双缝干涉实验的变体,刘慈欣《球状闪电》里有运用)。 薛定谔说了一段看起来很唯心的话: 【作为意识器官的感官产生了建造我们世界的材料,于是每一个人的世界是而且总是他自己意识的产物。它是否还存在于其他地方,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意识本身在其构建的世界中是陌生的,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因此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找到它。】 第12章——算数悖论——是我最喜欢的章节。这章继续上一章的疑问:意识自我在哪里?并引出算术悖论: 【看起来有许多有意识的自我,然而这世界却只有一个。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 好吧,到这里我已经开始懵了。 如何解决算术悖论?两个方法: 【其中一个方法是莱布尼茨的单子学说中世界的多重化:每一个单子自身就是一个世界,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单子“没有窗户”,被“单独监禁”。但是通过一种所谓的“预先建立的和谐”它们可以彼此相契合。对于莱布尼茨的观点,我觉得没有人会对它感兴趣,它也不会很好地解决数字上的矛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所有的意识或知觉的统一。多重意识只是一个表象,实质上它们是一个意识或者说统一于一种意识。这就是《奥义书》中的学说。】 薛定谔的另辟蹊径: 【既然我承认意识是唯一的,并且我无法想象头脑中的意识,那么我身体上的所有或部分细胞的意识是怎样整合而成唯一的意识的,或者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意识是怎样由它们合成的。不过人们可能会想,既然是细胞联合体构成了每个人的整体意识,那么意识的多重性应该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联合体”或“细胞国”的说法在当今已经不是什么比喻的修辞了,请看谢灵顿的观点:“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生命”,这样的宣言不仅仅是一句话或者为了描述的方便。细胞是我们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可以分离的个体,也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生命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因此细胞生命组成了我们这个完整的生命统一体。】 我最喜欢的一段: 【偶尔画家或者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会勾勒一个真实的、毫无遮掩的次要人物,其实这个次要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因此我认为史诗《奥德赛》中的盲人歌手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当歌手唱起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歌曲时,这位受伤的英雄在费阿刻斯人的大厅里潸然泪下。同样的情景在歌曲尼伯龙根之歌中,一位诗人在他们穿越奥利地国土时出现了,这位诗人被推测是史诗的作者。在丢勒那幅万圣图中,上帝周围有两圈信徒围拢着,他们都在做祷告。最里面的一圈是天堂里的众神,外面的这一圈是地球上的人类。国王、皇帝、教皇们都在这外面的一圈中。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位画家应该不会出现在这个画面中,因为画家要出现的话一定是作为次要的卑微人物在外围的一圈中。 我觉得这是对意识的双重角色的最完美的解释和比喻。一方面,意识是一个艺术家,它创作了整个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他又只是一个不重要的附属品,因为在完成的作品中,不会因为它的缺失而有任何影响。】

  • 人性的枷锁
    菲力先生
    推荐

    不敢承认自己看懂,就假装很欣赏的样子给个五星好评。首先,老薛很厉害,科学家写出来我能看的书。其次,虽然我仍然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但至少作了一点点思考,哪怕只是跟着科学家的语句。第三,生命是物理化学定律再加某些未来能够发现的定律能够解释的“物质”,哲学、精神、意识、宗教等等是这种定律之下的有趣的想象,不知道对不对。

  • 人性的枷锁
    Mting
    推荐

    启发式的思考🤔 最后一章有关感知秘密很值得细细阅读,颜色的定义,文字的来源,光的颜色,来自振动的感官~三组视锥神经细胞

  • 人性的枷锁
    推荐

    好,时隔一年我终于读完了!然后我终于也可以大声的说“天呐我根本就没读懂!”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