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客观,如果想对微生物有所了解,建议先看这本,看过不少类似的肠道益生菌的,基本都是一味的吹 微生物不是创造而是发现,与生物共生亿万年,无处不在,以前的卫生理念是杀菌,无菌,过度干净了 而现在应该携手合作,各个领域都可以发光发热,比如建筑,玩具,餐饮,食品等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扫盲了扫盲了,深深的被这个精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了。科学家们执着、耐心、创意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包罗万象、深不可测,让人敬畏。
让人打开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远比我们之前认识到的要复杂
重新认识自我和万物。微生物影响着宿主的肠道、骨骼、血管、T细胞发育,影响着宿主的气味、健康、消化、成长以及其他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完全独立发展自“个体”的特质,甚至可以改变宿主的大脑。那么人类如此珍视的自由意志,究竟是何种意义、什么程度上的自由意志?而微生物的交换是如此方便快捷瞬息不停,在这个意义上,决定跟谁共享生活空间的同时,我也在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仅在吸纳ta的意识运作模式,也在接收ta体内的微生物,而这些都塑造着我的意识黑箱。 不过——一个人就是一个广袤的世界,即便感到孤独,我们也绝非独自存在于这个世界——这么一想,还挺抚慰人心的。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太浅了,冰山一角而已。每认识一角角冰山就人类社会的进化就飞跃了一大步
很有趣,重新认识微生物了,感谢科学家们的研究,感谢作者牵线搭桥把这些成果展示给我们。
注释文献占了全书三分之一。。。。。。。其他的不错,通过许多精彩有趣的微生物与动植物共生的案例,呈现了一个微生物生态学的视角:我们是与微生物已经合作共生了数十亿年,它们不仅是病原体,也是我们相濡以沫的伙伴,可以被加以利用来改进我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 这种共生关系难以简单界定,它既有合作也频繁冲突,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这个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此书,以及另一本《病毒星球》,也许就不再那么恐惧了。其实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未知。
读完这本书,更好了理解了什么是共生的概念,微生物与我们共生,滋养着我们。做为人类要学会就是如何相处,就像新冠,最终也是共生一样,当然微生物不等于病毒。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微生物与人类情绪的关联,比如粪便移植,本质也是获得有益的微生物,多喝益生菌吧[调皮]
读此书才知,大千世界的博大奇绝! 人类仅仅是万千生物之一,并不是主宰,所以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才是人类一直要追问和践行的。 此书介绍了人体中,共生着万种的微生物。 曾经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平时所能觉察的内心活动仅有5%,而其余95%都隐藏在潜意识中,它主宰着一个人的个性及心理过程,表面上看是清醒时的决定,实际上是受潜意识驱动。 而人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此书作者看来,并不是人本身的操控,而有时是寄生在我们体内的微生物表达。 这个观点让人唏嘘,忽然觉得一个人连谈自我都是很无知甚至可笑的。 你以为你是谁?,也许你顶多是些微生物的代言人。 从这本书我也在思考这两年的新冠病毒,它也是一种微生物,只不过它极力想寄托于人类的身体里长期共存下去,但也许人体的过激反应是我们身体里的微生物和新冠一次世纪大战,我想经过无数次的较量,它们终究会偃旗息鼓走向和平共处,这时人类的身体也就适应它在里面的寄生了,换一角度看待新冠,也就不必在对它充满敌意,而是需要找到和谐共存的平衡点,因为共生性是宇宙的基本法则。
微生物为主题的一本书,往夸张了说,任何一个个体动物,基因决定了它的外延表现,比如气味、口味、肤色、等等。但是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和体内或者体表的微生物有关。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了这个生物体过得怎么样。一个“共生体”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动物个体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可以写入基因,动物的基因再对微生物群落进行选择。之前我们只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都是从外在的大环境来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内环境的影响也是同样大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开了眼界,有益的微生物,有害的微生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必须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而后决定取舍。这本书里面给了很多的例子和研究成果,小考拉吃妈妈的大便,两种长相极为相似的蜂之间却有生殖隔离,交换两种生物的体内微生物种群后这些种群又可以被这两种生物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改造,自然界的确神奇。
一本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科普读物。作者通过一些科学实例串联起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前面的部分确实是有点难读,但到了后面就渐入佳境了,越读越喜欢。 这本书和《自私的基因》像是生物学科普的两块拼图一样,那种互相交叉、拼接的感觉很奇妙,也让人兴奋。 这本书不仅从生物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在后面关于应用的设想也让人相当期待。
好书! 想要提高自己思想维度,只要付出一点时间阅读类似此类书籍,再付出一点思考,一本“包罗万象”的书让自己有“包罗万象”的视角。。。
读此书受益匪浅的地方在于,能剥落我们对微生物、对细菌的刻板成见。事实上,大部分微生物并不是病原体,也不会让我们得病。世界上只有不到100种细菌能让人类患上传染性疾病,与之对比,我们肠道中的数千种微生物,绝大多数都不会带来危害。它们充其量不过是常规乘客或临时搭便车的,往好了说还会为人体带去不计其数的益处。 作者这样总结:它们不是带走生命的死神,而是助益生命的守护神。 作者说,没有所谓的“好微生物”“坏微生物”。只有童话故事才会这样定性,这种简单的标签并不足以描述自然界中各种复杂的爱恨情仇。 例如,许多细菌同时存在于连续范围的两端,同样的菌种却能同时导致好坏两种结果:胃里的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溃疡和胃癌,但也能抑制胃酸回流、降低食管癌,甚至是哮喘的患病风险。 读到最后发现,这本书看似不薄,实则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注解和参考文献……
作为对一个领域一无所知的小白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趣的体验。但是翻译实在不行[微笑]